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

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204072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类别:公共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4学分一、课程定位1.课程地位与作用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

以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

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名词术语。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

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教材:《中医护理学》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4. 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中医护理学的概述
(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3)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关系
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方法
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
(1)中医体质分类与护理
(2)中医护理常用穴位与方法
(3)中医护理中的饮食调养
(4)中医护理中的按摩与推拿
(5)中医护理中的气功与调理
4.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1)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3)中医护理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对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的技术熟练度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估。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中医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专业能力训练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用药护理、中医康复治疗的知识与护理技能,拓宽学生专科护理的知识领域,增强专科护理能力,充分满足未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中医护理》的前导课程有: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如:《人体结构与功能》、《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护理的相关课程如:《护理导论》、《常用护理技术》等,专科护理的相关课程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后续课程或教学活动是毕业实习。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知道中医护理发展概况、中医基本理论,能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基本程序,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能进行中医用药护理,会进行中医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思想,完善专科护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好地胜任未来职业岗位。

1.能力目标:(1)能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作出健康评估。

(2)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3)会帮助或指导患者及家属煎服中药,并规范进行中药用药护理。

(4)学会中医专科护理技术,并能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2.知识目标:(1)知道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概况。

(2)知道中医采集病情及进行初步辨证的内容和方法。

(3)知道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4)知道中药用药护理的内容和方法。

(5)会说出中医护理专科技术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方法。

3.态度目标:(1)具有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

(2)具有认真、严谨、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3)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的态度。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医教合作,校院共建,以真实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

与来自行业第一线的专家或业务骨干一起定期召开研讨会,就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展开研讨。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

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着、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根据最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和理念,结合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特点,依据相关教学大纲和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内容系统、全面,详略得当;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结合临床护理的实际需要,忠实体现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理念与编写思路,以确保教材的编写质量。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5章,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科病证体系,外科病证体系,妇科病证体系,儿科病证体系,中医护理与养生总则。

内容设计上,以理论知识“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着重于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技能方面体现其最新技术和方法,以保持教材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体例编排上,突出能力培养特点,以“案例导入”为特色,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版面设计上,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教材版式,风格清新,特色鲜明,版面活泼。

此外,以模块结构组成教材,既可以适应职业教育大众化、技能教育大众化的新要求,又能达到“可教学可自学,可深学可浅学,可专修可免修”的教学目的,方便教师教、学生学,同时可以使职业教育学分制具有实际意义。

二、学时分配《中医护理》知识模块与课时设置如下:课程总数为72学时,理论学时为62学时,实训10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第七章诊法4第八章辨证4第九章中药护理技术8第十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0第十一章内科病证体系8第十二章外科病证体系5第十三章妇科病证体系2第十四章儿科病证体系2第十五章中医护理与养生总则2合计62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中医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专业能力训练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用药护理、中医康复治疗的知识与护理技能,拓宽学生专科护理的知识领域,增强专科护理能力,充分满足未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204072适⽤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类别:公共课修课⽅式:必修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4学分⼀、课程定位1.课程地位与作⽤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能够运⽤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标,以护理职业能⼒培养为核⼼,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职护理专业⼈才培养⽬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作过程,对应护⼠执业资格标准和学⽣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的执业能⼒为核⼼,遵循必须、够⽤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

以多种教学⼿段并⽤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素质技能型护理⼈才。

⼆、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

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员在⼯作中拓宽思路、提⾼临床⼯作⽔平发挥积极作⽤。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护理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有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表1.1 -1 课程定位表
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课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藏象、辨证、诊法、经络、腧穴等内容,能适应县级以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及康复护理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贯穿着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

7.能用八纲进行辨证
2.2 能力目标
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

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
3.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4.能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

在身上准确地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5.能在身上找准40个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2.3素质目标
1.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能用互联网、参考书收集信息。

3.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3.参考学时及学分
3.1参考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训课12学时。

3.2课程学分
课程修完,考试合格给予课程学分分。

4.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4.1.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遵照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强调技能的高职教育特色,精简中医基础理论的讲授;重视技能操作的学习。

4.2.教学内容的处理
理论的讲授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意和临床工作的联系如诊法和辨证讲授时联系藏象,中药、方剂重点讲述和临床联系密切的中药煎服方法,方剂的不同剂型及常用中成药的主治等。

中篇护理程序与方法可作为自学内容,通过医院实习和见习加强相关内容的掌握。

下篇包括了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病症的护理,内容很多,此部分可采用病案讨论法,结合脏腑辨证、方剂、针灸推拿等章节来讲解,以强化基础内容的掌握,不用占太多的课时。

表4 -1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实践合计
一、绪论 2 0 2
二、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6 0 6
三、人体结构和功能14 2 16
四、病因病机 6 0 6
五、诊法10 2 8
六、辩证8 4 12
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
八、方药基本知识 6 0 6
九、针灸16 6 22
十、推拿按摩 2 2 4十一、临床常见病证10 2 12 测验 2 2 4合计88 20 108
5.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5.1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1、通过社会调研,基于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及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请教校外专家协同开发本课程的课程设置。

2、按照教高【2006】16号文的精神,以及护士资格证的考试内容,本着理论少讲够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确定依据: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充分体现基本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技能的高职教育特色,注重临床的适用性、典型性、实践性及可拓展性,内容上向针灸刮痧、火罐、推拿技能操作、中成药的应用、腧穴、诊法等职业能力方面倾斜。

理论知识以中医名词术语的解释为重点,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区别中西医理论的异同、看懂中医病例、药物说明为目的。

5.2课程内容选择、设计的思路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6.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6.1 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的选用可以为教学提供参考,本课程应致力编写适合项目驱动的特色教材。

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医护理学》·屈玉明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参考书:
[1]顾红卫编著.中医护理学[ISBN].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刘琳编著.中医护理学[ISBN].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贾春华编著.中医护理学[ISBN].人民卫生出版社
[4]袁秀英编著.中医护理学[ISBN].人民卫生出版社
6.2其它
2002年6月第1版《中医脉诊》视频资料,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中医舌诊》视频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针灸学》视频,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1990年11月。

7.课程对实训室设备的要求
表7-1 实训室设备的要求
8. 课时分配建议
表8.1课时分配表
9.考核要求
考核方案采取形成性考核方案,由过程性考核(考勤+训练项目考核50%)、理论知识考核(50%)。

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课程的内容重点。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了解占10%,熟悉占30%,掌握占60%。

9.1过程性考核(50%)
(1)平时考勤(20%)
课堂表现(10%)+考勤(10%),具体分值见下表:
表9.1-1 过程性考核
表9.1-2 课堂实训项目评分标准
注:以上的各项依照上交的作品给分数,若没按照内容要求完成的,适当扣分,直到该项扣完为止。

若发现抄袭,该项成绩直接扣为零分。

9.2 理论知识考核(50%)
理论知识考核可选择普通标准化考试(纸质)及人机对话考试。

具体考核方式根据学院考试改革方案进行选择。

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