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分析报告之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

合集下载

下跪,不应成为解决纠纷的选项

下跪,不应成为解决纠纷的选项

杂论TALK|政緬制文摘版下跪,不应成为解决纠纷的选项□郭艳慧近日,山东东营广饶县“女快递员因一芒果向客户下跪”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事隔不久,济南“公交司机给乘容下跪道歉”的新闻再次引起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尽管前一事件后来出现某种“反转”情节,但下跪也是既成事实。

因为下跪这个剌眼扎心的动作,两起普通的消费纠纷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在这两起服务与被服务的纠纷中,服务人员为何做出如此丧失自尊的动作,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仍存在一些轻视服务行业的观念,对服务人员粗暴轻慢行为时有发生。

“高铁乘客拒绝检票乘务人员被气哭”“男子因在饭店找不到手机殴打五名服务员”……消费纠纷出现后,部分消费者在“顾客就是上帝”理念与投诉机制保护下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多次令服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受辱,着实令人汗颜。

被服务者作为消费群体,可以购买服务者的服务,却无法消费服务者的尊严。

"顾客就是上帝”理念与投诉机制的初衷,是为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发生纠纷时平衡双方的不对等地位,为消费者提供反向保护与维权渠道,是一种防御机制而非进攻机制。

此类有恃无恐的过度维权、攻击性维权,有悖于保护消费者的初衷,保护一方权益若以另一方的人格尊严为代价,则是文明的倒退。

事实上,消费者维权时给予服务人员适当宽容,更有利于化解纠纷与和谐消费关系的建立,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消费者。

与此同时,部分服务人员也存在妄自菲薄之嫌。

任何消费行为与服务关系应当建殳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服务人员首先具有独殳的尊严人格,其次才被赋予提供服务的角色。

如果发生纠纷时总被服务角色和投诉恐惧裹挟,不问事实道理与规章程序,一味卑躬屈膝求得消费者的原谅,只会混淆事理情理,错误示范消费纠纷的解决方式。

在此基础上,服务人员更不应以弱者角色自居,依靠下跪等极端行为示弱博取同情,误导舆论方向,或者利用下跪进行"极限施压”,置消费者于蛮横无理之地,乃至于对消费者进行道德绑架,激化双方矛盾,既不利于纠纷的解决,也磨灭了社会帮助弱者的热情。

2021年高考作文阅读与写作: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系段子——这是挣流量,不是正能量 阅读写作导写练

2021年高考作文阅读与写作: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系段子——这是挣流量,不是正能量 阅读写作导写练

阅读与写作: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系段子--这是挣流量,不是正能量阅读写作导写练导语: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几则“女孩考上大学跪谢父母”的短视频在网上引发质疑。

随后视频拍摄者说,三个视频都不是真实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感恩父母,传播社会正能量。

正能量蕴含着“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首先应该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编造的正能量并不能称为正能量,有目的的正能量并不能掩盖其手段的不合理。

看似出于好意,实则是为了骗流量,最后的结果是消费公众的感情,动摇社会的信任。

归根到底,正能量是一方净土,万万不能掺杂使假,因为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引领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进步,需要社会的共同守护。

考上清华跪谢父亲?胡编乱造不是正能量而是骗流量(题目即论点,直击要害,发人深省。

)①近日,一段“女孩考上清华后跪谢父母”的视频在网上火了。

然而,有网友发现,该账号曾发布该女孩多条视频。

她爸爸一会是“建筑工人”,一会是“植物人”。

7月26日,拍摄者发布视频称被平台违规处理限流十天,他很委屈地表示:我是传播正能量,我有错吗?(据7月27日《楚天都市报》官微)②高考放榜期间,一些寒门学子金榜题名,感谢、感恩父母的消息,令人欣喜感动,常常能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这位拍摄者应该也是发现了这个机会,才炮制了这么一组视频,蹭个热点赚个流量。

③单从视频本身看,可以说是演技做作、动作浮夸。

对网络比较熟悉的人,大多能看出虚假本质。

但依然有很多善良的网友感动不已,泪流满面,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要账号,准备打钱。

(开篇介绍“女孩考上清华后跪谢父母”的视频涉嫌违规被平台处理和限流。

)④视频被下架、账号被限流之后,拍摄者大喊委屈,表示自己从未说这是真事,只是拍个段子,想让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为的是传播正能量。

还称一没开直播要礼物,二没有要赞助,凭什么说是欺骗?这世上的欺骗,从不只有欺骗钱财一种。

欺骗公众感情,占用公共资源同样是欺骗。

当谎言被戳穿的一刻,相信没有人会觉得正能量满满,大家能感到的只有愤怒和尴尬。

高中材料作文:一则小女孩上大学的新闻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张易文今年10岁,从未接受学校教育,4

高中材料作文:一则小女孩上大学的新闻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张易文今年10岁,从未接受学校教育,4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一则小女孩上大学的新闻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

张易文今年10岁,从未接受学校教育,4岁起在父亲张亚东开办的私塾里读书。

2016年,9岁首次参加高考,总分172分;复读一年后,2017年以352分的成绩,被商丘工学院专科录取,按照父亲的规划,孩子要争取20岁博士毕业。

“神童”美誉与“炒作”质疑相伴。

张亚东则称,自己的教育观是“早快好省”,通过“跳级”节省下时间,能够为女儿的未来赢得更多机会。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从“拔苗助长”说起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

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

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

”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

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传递、分享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新闻、观点、评论以及某些假新闻。

这些信息的传播引起了大量网民的讨论和反应,由此也孕育了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一种虚拟的群体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和交流,对社会和政治尤其是企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微信拍照救人事件”和“三只松鼠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对个人和企业的影响。

一、“微信拍照救人事件”2013年,在重庆市渝北区的一家饭馆,一名女子突然昏倒在地。

当时在场的许多人并没有做出及时的救援,连120急救车也到场了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女子醒来后,发现有人用微信拍下了她窒息时的样子,她把这张照片发到了微信上。

很快,这张照片引起了网民关注,甚至传到了媒体上。

这个事件因此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和揭示。

这个事件引起的持续关注,反映出与公众保持联系的紧迫性。

当网络舆情开始爆发时,企业应该尽可能及时地介入,并努力处理问题,以保护自己的口碑。

如果企业能采取积极的反应,将更好地支持个人,并在社会上获得关注和赞誉。

二、“三只松鼠事件”2018年3月2日,消费者称自己购买的“三只松鼠”坚果出现虫子。

消费者发动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将事件投射到了公众视野,随之而来的网民讨论使“三只松鼠”不得不站出来对事件做出反应。

此时,三只松鼠开始了公开和诚恳的沟通,答应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并且选择了清理相关存储库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企业的这种积极回应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可以发现,与公众的开放沟通、透明的企业作风和承担责任的态度不仅是化解网络舆情的正确方法,而且是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企业形象。

企业不仅能够积极回应事件,而且还能改变公众对其企业的看法,即使出现了负面事件,亦能快速扭转情势,赢得公众信任。

网络舆情对企业及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不正确的应对方法可能会极大地破坏企业及个人的形象。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透明的沟通、承担责任的态度和积极的反应是化解网络舆情的正确方法。

网络舆情文本评析——以仝卓高考舞弊事件为例

网络舆情文本评析——以仝卓高考舞弊事件为例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2下舆情研讨150新闻文化建设 2021.网络舆情文本评析——以仝卓高考舞弊事件为例张馨月摘要: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论也是网民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相关意见、态度、情绪等的总和。

以仝卓高考舞弊事件为例,从发生时间顺序上来看,事件发生后网民站在自身立场上对事件采取了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解读,“拼爹论”“以权谋私”等情绪化表达激增。

关键词:网络舆情;情绪传播;社会舆论一、仝卓高考舞弊事件始末及舆情生命周期2020年5月22日,仝卓在微博直播中曝出自己将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随后教育部、山西当地等介入调查。

5月23日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后,仝卓在直播中回应,以大段篇幅陈述了自己复读期间的压力,但对于“往届生改应届生”的操作并未给出正面回应。

5月28日人民网网络评论部官方微博点名批评仝卓高考舞弊事件,严肃指出“教育公平事关中国未来,容不得一丝舞弊造假。

”5月29日中央戏剧学院表示将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本科招生的各项法律法规,并密切关注此事,配合教育部开展调查。

教育部要求山西教育厅、有关高校和中学开展调查,教育部表示,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此事虽时隔多年,但会坚决追查到底。

5月29日晚,仝卓发布道歉信认错。

事件结果:6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通报:仝卓参加2013年高考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临汾市委组织部作出对仝卓党员身份不予承认的决定;中央戏剧学院通报:未授予仝卓学位证书,撤销其毕业证书。

截止6月3日9:30,与之相关的微博话题#延安教育局协查仝卓事件# #山西临汾市人大调查仝卓父亲# #仝卓被指不满18岁即入党#累计阅读已达6亿+,讨论3.6万+,其中#山西临汾市人大调查仝卓父亲#阅读达4.1亿+,讨论3万+。

5月22日仝卓高考舞弊事件曝出后,开始只是在小范围内讨论,随着5月28日人民网网络评论部官方微博点名批评后,5月29涉事各方表态,舆情热度迅速升温,5月29日达到舆情峰值,随后热点下降,6月1日,仝卓父亲被调查,舆情热度再次上升。

热点教育舆情话题传播分析报告之女童打吊瓶参观衡水中学

热点教育舆情话题传播分析报告之女童打吊瓶参观衡水中学

热点教育舆情话题传播分析报告之女童打吊瓶参观衡水中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所以教育话题也是家长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尤其是那些热点教育舆情话题。

比如说近期的10岁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事件,就曾在网上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5月4日,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一位父亲举着吊瓶,带着正在输液的女儿前来参观。

10岁的女儿此前连续四天发高烧到38、39度,但父亲认为开放日机会难得,想让孩子好好感受衡中的气氛,“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

一定要考上!”作为河北乃至全国名校的衡水中学,以闻名的军事化管理、惊人的升学率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的典型,鲜明的升学率为指向常常被贴上“高考工厂”、“压抑人性”等负面标签,从而成为备受争议的对象。

然而,“高考最强军团”依然吸引着为数不少的周边学生流入衡水,衡水中学也因此被冠以“被外地人占领的高考工厂”。

去年,界面新闻曾在《争议中的衡水系“超级中学”:择校大战蔓延至“小升初”》一文中所言“衡水的高中基本上80%以上都是外地孩子在上,本地的孩子根本没地方去上学”。

有关“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事件一出,迅速成为炸裂网络舆论的焦点事件,网友情绪表现不一,有理解支持的,但更多的是激烈反对的。

对网民参与事件评论的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父亲、女儿、10岁、输液、高烧”“不要辜负的我期望”“一定要考上”成为激发舆论的焦点。

而“狼爸、没文化真可怕、绑架女儿思想、这样的父亲真的很悲哀、病态、能理解,但不支持、可怜的娃”等热议词汇则反映了网民对此事的看法。

通过蚁坊软件的舆情监测软件鹰击早发现的分析来看,9日6:37,“腾讯网移动客户端”最早报道【10岁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狼爸:发烧也来,一定要考上!】,但是影响甚微。

而真正引起民众和媒体关注的是@梨视频一个小时后的微博爆料。

从上面的网络热度传播趋势来看,@梨视频报道后,相关舆情热度逐渐攀升,并于9:30左右达到舆论峰值,同时,“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登上热搜,话题下方吸引了大量网友参与评论,截至目前,阅读1亿,讨论1.5万,从趋势来看,热度仍在持续之中。

正能量首先应该是真能量——以“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伪真实短视频为例

正能量首先应该是真能量——以“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伪真实短视频为例

都市报新探索《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8年12月底,中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短视 频遍地开花,全民进入“短视频时代”。

然而,许多短视频打 着真实的幌子,给受众灌输心灵鸡汤骗取流量,造成了恶劣 的社会影响,亟需整治。

_、案例回顾2020年7月,正值全国高考结束的背景下,几条“女孩 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短视频走红,数十万网友点赞、转发, 称“感动得眼泪直流”。

很快,有细心网友发现该账号同时发 布了其他几条短视频,同一题材,视频主角“女孩”的长相没 有变,“父亲”的身份却一直在变,一会儿是工人,一会儿是 植物人,明显造假。

得知真相的网友怒斥视频创作者:“这不 是正能量,这是骗流量! ”而创作者自称从未标榜视频真实,只是段子。

有图有视频,却未必是真相。

该视频由于传播面广,迅 速成为爆款,视频内容反转后,直接引发广大受众对这类伪 真实短视频在情绪上的强烈反弹,指责他们打着真实的幌 子、以弘扬正能量为名骗取信任、骗取流量。

各大媒体对此 也刊文点名批评。

《楚天都市报》发文称“胡编乱造不是正能 量而是骗流量”,《澎湃》刊发评论《“正能量谣言”危害大》, 《半月谈》刊文直言“社会不需要虚假的正能量”。

目前,该账 号被平台限流10天,相关视频已经下架。

二、社会危害消费公众同情心,抬高社会信任成本。

该视频之所以会造成受众情绪强烈反弹,是由于它一 开始给观众营造了“真实”的期待,火了之后又暴露出“虚 假”的本质,给观众造成情感反转的落差,使得观众产生了 被欺骗的不信任感。

其本质是出于私利消费公众同情心,久 而久之就会抬高社会信任成本。

观众之所以会产生“真实”的期待,是因为发布该短视 频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不同于影视平台,它具有记录生活、 贴近现实等特征。

视频中的人物衣着朴素,又有“农民工” “清华”等大众普遍关注的现实元素,视频发布时间刚好在全国高考结束之后,“女孩考上清华后跪谢父亲”这一标题 也类似于新闻讯息,这些元素直接导致用户看到该视频时 误认为其为真实的新闻短视频。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报告社会事件一:网红芈十四考编失败事件简介:2021年6月15日,被称为知乎女神的知名网红、北大法学院硕士芈十四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长文,长文讲述了自己近一年以来为进入北京某“平民小学”任教而付出的努力,在这一年她放弃了其他求职机会,延毕一年只为在学校实习,实习工资一月仅3500,芈十四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最后因考编成绩不理想而败下阵来。

整篇文章话语之间透露出对考编落榜的不满,全文不谈考试成绩,只谈自己实习代课多么辛苦,去“平民学校”当人民教师的理想被辜负,不甘之中还疑似内涵最终被录取的人是走后门空降的。

这篇被网友称之为春秋笔法的文章发布之后,不少自媒体大V们纷纷转发并为芈十四鸣不平。

事件简析:通过鹰眼速读网舆情分析软件对芈十四考编事件整个舆情热度演化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呈现为前期酝酿和中期爆发两个阶段,且两个阶段的热度峰值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从这两个阶段的信息传播来看,酝酿期内的信息含量大,传播热度却相对低;爆发期信息传播相对同质化,而传播热度却极高。

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现象,其原因主要与传播主体有关,同时也与公众的参与度有关。

社会事件二:湖北外卖小哥王威高考623分事件简介:2021年6月26日,湖北襄州双沟小伙王威此前在外地打工,去年9月决定回到学校复读参加高考,高考完后又继续送外卖。

25日凌晨,他到网吧查了分数,取得了623分的好成绩。

第二天他淡定地继续送外卖。

据了解,王威在2013年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高考后,以590分的成绩考入一所高校,但渐渐发现所学专业对未来用处不大,在临近毕业时选择了退学进入社会。

退学后王威从事过很多职业,也更意识到了学历的重要性,因此决定复读二战高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威在今年的高考就考出了623分的好成绩。

此事经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并在网上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由此引发相关话题讨论。

事件简析:通过蚁坊软件的互联网舆情监测控系统分析发现,事件发生之初开始有媒体传播报道此事,并没有引发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分析报告之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
近日,几段“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一时间感动无数网友,获赞数超过百万。

然而部分网友注意到,这几段视频中“考上清华”的女孩实为同一个人,而她含泪跪谢感恩的父亲,身份分别是工地上的工人、捡瓶子的甚至是植物人,并由此引发舆论对于视频拍摄者编造故事博同情、骗流量的强烈指责。

7月24日,@江苏网警发文表示:希望大家传播真正的正能量,而不是靠编造吸引毒流量。

26日凌晨,涉事拍摄者“会泽憨老大”自称被限流10天,同时辩解拍摄段子的目的是传播正能量,并发出质问“我传播正能量有错吗”?27日,短视频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回应,该视频涉嫌骗赞、骗互动,目前已被下架,涉事账号将被减少推荐。

据鹰眼速读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网络上关于“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热度趋势于7月27日22时许到达最高值,持续时间较短,仅在2个小时左右。

从以上对这一事件发展情况的梳理来看,实际上此时已经走向事件发展的尾声,媒体、网民倾向于一致抨击“会泽憨老大”的“正能量”摆拍视频,并且基于舆论的不满,其行为受到了短视频平台的处罚。

整体而言,持负面情绪的网民占比达到82%,成为“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主导性情绪,特别是确认视频系“正能量”摆拍之后,舆论更加诟病于“被消费”;正面态度占比11%,视频走红正值高考分数线出炉时期,“一朝成名”“寒门贵子”、“感恩父母”的桥段自然能收割无数网民的眼泪;中立占比7%,部分网民认为视频拍摄者
应该事先标明“段子”“广告创意”“改编”等等,避免媒体和网民将其当做新闻事实传播。

通过舆情热度与网民情绪的传播概况可以分析出“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一事的表现特征,一是短视频平台推动了信息传播同时暗含谣言泛滥的危机,技术赋权的短视频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被看见、被认同、被分享,但是由于个体素养不尽相同,又缺乏传统媒介把关人的存在,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像“正能量”摆拍的视频就极易戳中某种共鸣,造成谣言泛滥;二是公众视角下的舆情发酵需要媒体、网民的传播合力,该视频在7月中旬就已经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内部得到广泛传播,但直至7月25日网络舆情热度才开始进入酝酿期,经过了“网民发现问题到媒体持续追踪报道再到各责任主体解决问题”的发酵过程之后舆情到达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