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食用槟榔致癌文献的说明
槟榔:入药致癌无根据

槟榔:入药致癌无根据□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蒲昭和“槟榔致癌”源自嚼食槟榔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从1969年就开始从事癌症危险因素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食品、药品、环境因素等致癌因素全面的研究。
2003年,该机构提交的一份材料显示,一类致癌药物有100多种,其中提到槟榔。
原来,当时东南亚地区口腔癌高发,医疗专家通过调研发现患者共同的特点是嚼槟榔。
进一步研究发现,槟榔的纤维对舌腔、口腔的黏膜有一个刺激作用,会产生一些炎症,这些炎症再加上咀嚼槟榔的碱性条件,其中的石灰与槟榔里面的槟榔素会起反应,可能产生癌症病变。
药用槟榔≠嚼食槟榔但是,药用槟榔与嚼食槟榔是不同的。
一是原料及药用部位不同“咀嚼槟榔”用槟榔幼果、果壳;“药用槟榔”则用成熟果仁。
二是加工不同 “咀嚼槟榔”用石灰水浸制,加用香精、香料等辅料,有强碱性、刺激性,增加其毒性及致癌性;而“药用槟榔”经过炮制、提取、除杂等处理以减毒,对口腔黏膜无化学性损伤。
三是食用方式不同 “咀嚼槟榔”在口中长时间咀嚼,对口腔黏膜有强而持久的机械性及化学性损伤,进而可导致口腔癌;“药用槟榔”是吞服,不会引起口腔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口腔癌。
四是使用时间不同 “咀嚼槟榔”长期食用,易形成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包括化学性的刺激、强碱这些东西的刺激,进一步恶化就是口腔癌;含槟榔成分的四磨汤疗程为2~5日,不会引起蓄积中毒、慢性损害及癌前病变。
五是用量不同 “咀嚼槟榔”无剂量限制;“药用槟榔”有剂量限制,用量较小。
我国《药典》规定槟榔每日限量为3~10克,驱绦虫、姜片虫时,剂量为30~60克。
中药四磨汤每日摄入的槟榔为2.25克,远低于安全限量。
六是范围不同 “咀嚼槟榔”无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男女老少,健康人与患者皆可食用;而“药用槟榔”有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
药用槟榔致癌无根据槟榔入药历史悠久,它是我国四大南药之首(四大南药,是中国传统地道药材名称,指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所产的槟榔、益智仁、砂仁、巴戟天4味中药)。
有关槟榔致癌文献的反驳说明

湖南槟榔不致癌的证据1
湖南槟榔不致癌的证据2
湖南槟榔不致癌的证据3
Oral Oncology (2007) 43:424–430
中国大陆咀嚼槟榔习惯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综述
张筱林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Peter Reichart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虽然在中国大陆南方诸省对咀嚼槟榔习惯的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 尚有限,但是就咀嚼槟榔习惯的特点而言已显示明显的地区差别。 湖南省的槟榔产品是否与它们有相同的有害影响尚不得而知。 与Pan Masala相比,与湖南槟榔产品相关的口腔癌患病率明显低。 就我们所知,湖南槟榔产品主要是槟榔壳很不寻常。湖南可能是世 界上独特并唯一的咀嚼槟榔壳的地区。以往检测并分析过槟榔的大 多数成分(特别是亚硝胺),但是这些分析主要针对槟榔仁和槟榔 叶,而不是槟榔壳。因此就难以推论槟榔壳与口腔疾病的关联。 在中国大陆口腔癌患病率似乎相对低于在印度和东南亚的研究 数据。这种差异可能能用咀嚼物(尤其是湖南嚼食槟榔壳)成分不 同来解释。目前也没有关于咀嚼槟榔数量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资料。 这些都导致难以解释中国大陆咀嚼槟榔者中口腔 癌患病率相当低 的原因。 本综述收集22篇中国大陆的相关论文。不过这些论文以中文发 表,这就使国际上进行咀嚼槟榔与口腔病变相关性研究的同行无法 阅读并据此评估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槟榔的食用方法1
1、鲜果槟榔:
食用地域:南亚、东南亚、台湾、海南
槟榔的食用方法2
2 印度槟榔
槟榔食用方法3
湖南湘潭槟榔
食用槟榔产品的主要成份
组成部分 食用部分 鲜食槟榔 七至八分成熟槟 榔的全鲜果 印度槟榔 成熟槟榔的种核 湖南槟榔 七至八分成熟槟榔 烘干果的壳
蒌叶 碱石灰(贝壳粉) 烟叶 香精香料
槟榔嚼后易形成致癌物

槟榔嚼后易形成致癌物“经常咀嚼槟榔容易增加口腔癌的风险,这个结论是勿庸置疑的。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钟凯副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槟榔确认为一类致癌物,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专题报告第85卷。
槟榔嚼后易形成致癌物咀嚼槟榔容易导致口腔癌,这主要与槟榔含有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致癌化合物一一亚硝胺类物质有关,研究者从嚼槟榔的人的唾液中检测出三种亚硝胺类物质。
另外,槟榔质硬,易使口腔黏膜受损,特别是用荖花(或称为榔叶)和石灰包裹后对口腔的磨损更厉害,经常使口腔黏膜处于受损状态,增加癌变几率。
烟草(包括嚼食和吸烟)还和槟榔“臭味相投”,共同促进口腔癌的形成。
许多调查研究的资料都表明,经常咀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癌、口腔白斑、牙隐裂、牙根纵裂等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有关,特别是用荖花和灰粉包裹槟榔咀嚼,更易增加其致癌风险。
钟凯告诉记者,1985年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含烟草成分的槟榔制品致癌的确凿证据,只是当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槟榔本身就能致癌。
后来流行病学证据逐渐出现,尤其是从印度、巴基斯坦获得了含烟草和不含烟草成分的槟榔制品都能致癌的证据。
同时,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证据不断涌现,证明不仅槟榔制品有致癌性,其青果同样致癌。
在致癌物分级中,槟榔属一类致癌物,虽然致癌物等级和致癌性的强度没有必然联系,但“一类致癌物”意味着它对人的致癌作用证据确凿。
“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说法具欺骗性槟榔食用时味微涩略带甜辣,有轻微刺激感,可使人发热兴奋,因此咀嚼槟榔有成瘾性。
人类咀嚼槟榔的历史非常久,目前,喜食槟榔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印度、我国南方及台湾。
虽然流行病的研究发现嚼食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目前全世界约有两亿人咀嚼槟榔,而且还不断增加中。
在欧美,癌症谱排行前几位的分别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但是东南亚国家口腔癌一直名列前茅。
在南亚一些地方,口腔癌甚至是男性癌症第一杀手,这是证明槟榔与口腔癌相关性的非常重要的佐证。
槟榔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槟榔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当今,槟榔广告满天飞,包装别致的槟榔层出不穷,其实槟榔的处境很尴尬:有人说“槟榔是药,我们这里从小到老都吃这个”,有的说“槟榔致癌,吃不得”。
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据《本草新编》记载,两粤之间的人吃槟榔是因为这些地方气温高、雨水多、有瘴气,吃槟榔能去除瘴气使人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有驱虫作用,尤其是驱除猪肉绦虫、血吸虫、蛔虫效果明显,还促进肠蠕动、抗病毒、抗真菌、扩血管、降血压。
在中医临床,槟榔多用于治疗水肿、腹胀腹痛、疟疾等病症。
槟榔是中药,但为什么又致癌?这是因为随口嚼的槟榔,加工用到了石灰以及一些添加剂,长期刺激口腔会损伤黏膜,容易促进细胞癌变。
而且,槟榔粗纤维以及槟榔碱在咀嚼中长期刺激口腔黏膜,会引起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嚼槟榔还易引起口腔黏膜白斑,白斑如果不及时治疗,16%-32%变成口腔癌。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槟榔中含有大量的促癌物质多酚和生物碱。
虽然槟榔被列为一级致癌物,但吃一二颗槟榔不会致癌,如果天天吃、大量吃,肯定会增加致癌风险。
吃槟榔会引起头晕、面红、发热,类似于喝酒的感觉,长期嚼槟榔会使牙齿变黑、下颌变宽,所以,不得不说,槟榔,想说爱你不容易。
槟榔:嚼出来的癌症

文/周文婷媚,谁知侬是醉槟榔”,这是苏东坡描身为“中国式口香糖”,槟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榔已经成了当地人为“毒品”,禁止携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在2003年将槟让槟榔的危害性被更多人知晓。
如今在不少人眼中,槟珍贵的药材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槟榔树的种子,为长椭圆形,像一个小橄榄,肉质坚硬不易破碎。
作为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槟榔树原产于马来西亚,但因其特殊的价值,现在在印度、泰国、中国等地方都有种植,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链。
《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如下功效: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
疗诸疟,御瘴疬。
中医认为它在利尿消积、防治寄生虫和消化不良方面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槟榔在我国已经有1 800多年的药用历史,是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
现代研究发现,槟榔含有多种药理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脂肪油以及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能够帮助人体抗氧化、助消化,还有明显的提神、缓解压力的作用。
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槟榔原料产品被用于加工成槟榔块做成休闲食品,只有极少量的槟榔用来制药。
“上瘾”的源头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的土著民族会将槟榔切细后,用胡椒叶子包裹槟榔食用。
这一吃法流传到中国后,又有了新的变化。
目前,海南、广东等省份的人们仍沿袭责任编校吴飞燕兽緊杠产纫涨展暂黍70了这种传统吃法,但大部分咀嚼槟榔的人选择市场上售卖的食用槟榔,开袋即食。
这种槟榔在加工过程中混入石灰乳、饴糖、香料等制成的卤水,口感和风味变得更加多样化,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
然而正是这种食用槟榔让人们对槟榔的“瘾”越来越大。
槟榔中本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槟榔素和生物碱,其中含量最多的生物碱是槟榔碱和槟榔次碱。
人体摄入槟榔碱会出现面部红润、身体发热的生理反应。
槟榔次碱则会让人产生愉悦感,有着“抗抑郁”的迷惑效果。
如果在处理槟榔时加入生石灰,还会促进槟榔碱生成槟榔次碱。
当人咀嚼槟榔时,这两种碱就在咀嚼中刺激口腔黏膜快速吸收,让人体迅速产生上述反应。
槟榔危害作文

槟榔危害作文The chewing of betel nuts poses significant health risks.嚼食槟榔对健康危害极大。
Betel nuts contain carcinogenic substances that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oral cancer.槟榔中含有的致癌物质会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风险。
Moreover, the habit of chewing betel nuts often leads to tooth decay and gum disease.此外,嚼食槟榔的习惯常导致牙齿蛀坏和牙龈疾病。
Long-term chewing can also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salivary glands, leading to dry mouth and discomfort.长期嚼食还可能影响唾液腺的功能,导致口干和不适。
Furthermore, betel nuts can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creasing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此外,槟榔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It is important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dangers of betel nut chewing and encourage healthier alternatives.提高人们对嚼食槟榔危害的认识,并鼓励采用更健康的替代方式至关重要。
By doing so, we can help protect individuals from the potential harm caused by this unhealthy habit.这样做有助于保护人们免受这一不健康习惯可能带来的伤害。
两院院士驳斥槟榔入药致癌说

两院院士驳斥槟榔入药致癌说
两院院士驳“槟榔入药致癌说”
称应区别对待嚼槟榔和药用槟榔,四磨汤可正常使用
作为四大南药之首的槟榔近期陷入致癌风波,含槟榔成分的四磨汤口服液等中药产品一时受到质疑。
在近日由中国中药协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召集的研讨会上,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多名权威专家给出了明确结论,认为咀嚼槟榔和药用槟榔应该区别对待,槟榔入药和致癌之间没有关联,以槟榔入药的四磨汤没有违规,可以正常使用。
关于槟榔入药致癌的报道缘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0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列举的一类致癌物有二百多种,其中提到槟榔。
专家们提出,该报告针对的是长期咀嚼槟榔与人类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之间的联系,而咀嚼槟榔和药用槟榔在原料、加工方法、用法用量等方面均不相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李连达认为,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报告中所提含致癌物的槟榔指的是“咀嚼槟榔”而非“药用槟榔”,二者应区别对待。
没有可靠证据证明中药里面的槟榔是致癌物质。
李连达说,中药炮制的主要精神就是去毒,经过炮制、提取、除杂处理以后,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可以把里面的不良成分去掉。
“此槟榔非彼槟榔,我们不否定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提出的咀嚼槟榔有致癌风险,但中药用的槟榔是安全的。
”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季绍良认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里含有槟榔的品种有225个,药典里记载槟榔没有致癌性,连小毒都没有,目前也不会对此进行修改。
经多位专家查证,目前没有关于四磨汤口服液重大不良反应和致癌的任。
中药槟榔:“一级致癌物”?

龙源期刊网 中药槟榔:“一级致癌物”?作者:杨响光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06期据报道,汉森制药的主导产品四磨汤口服液中的一味中药成分槟榔,早在200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其定义为“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且近年来的众多研究也证明,槟榔对人体致癌在流行病学上有充分证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开始搜索含有槟榔成分的中成药,并对槟榔能否作为中药饮片入药产生质疑。
在国内外的专业网站检索,发现国际上对槟榔属于致癌物质的文献资料是这样叙述的:“许多研究者相信,吸烟增加口腔癌的危险性。
但是吸烟因素不能完全解释不同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可以解释这种危险疾病在不同地区变化的因素之一是咀嚼槟榔。
槟榔嚼物一般由槟榔果、老花藤和煅石灰组成,有些地区在槟榔嚼物中加烤烟及香料等。
许多证据支持,嚼槟榔增加口腔癌的危险性。
许多实验研究已经证实槟榔含有各种致癌因子,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已经显示了致癌性:同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发现,嗜好咀嚼槟榔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高于不咀嚼槟榔地区。
因为这些理由,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经把槟榔作为一种致癌物质。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指向来看,咀嚼用槟榔确实属于致癌物质。
而且,相关研究发现,槟榔咀嚼物中的主要致癌因子来自于其添加剂,如槟榔籽、石灰、丁香和烟叶。
古籍对中药槟榔多有记载但到目前为止,槟榔作为一味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等功效的中药,已经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并未见到关于中药饮片槟榔致癌的报道。
槟榔作为一味中药,在中药学古籍中多有记载,例如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大家比较熟悉的《本草纲目》均有记载。
《本草纲目》指出,“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渭‘红潮登颊醉槟榔’也。
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食用槟榔致癌文献的说明有关槟榔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不断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误判。
曾有媒体报道:食用槟榔致癌,原因是槟榔碱引起,且说明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
坊间也不断有槟榔产品的负面信息,去年(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胡旭晟委员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尽快规范槟榔行业的提案》,接到这一信息后,笔者(时任湖南皇爷食品有限公司槟榔研究所所长)马上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对这一报道在网上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做了追根溯源式的查询,查询结果表明此信息来源世界卫组织是真实的,但原文并没有科学实验或数据说明是槟榔致癌,原文是一个调研性报告,其结论是推断性的。
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国内知名专家有凌天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科教授,主任医生,湖南省政府参事。
唐杰清,湘潭市口腔医院书记,主任医师,从事口腔临床专业30余年,主攻口腔黏膜病,曾主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研究。
翦新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唐杰清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印度、台湾等地的鲜果与目前湖南干果的区别,蹊跷的是,从目前数据来看,印度、台湾等地的口腔癌发病率比嚼食干果的湖南要高。
”唐杰清介绍自己目前正在做一个关于干果槟榔与口腔疾病的调查,该项目已经坚持15年之久。
三位权威专家多年的研究结论为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有害,还没有其它直接结论。
其实早在2010年8~11月,湖南省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湘潭市卫生监督所、湖南省槟榔行业协会、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部分专家,开展了湖南省城乡居民咀嚼槟榔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槟榔加工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毒理学进行了研究,并于2011年7月在《实用预防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编论文——《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附件1),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湘潭人咀嚼槟榔已有400余年的历史,50%的人咀嚼数量在28.1~54.3 g/d,口腔癌的死亡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世界上目前食用的槟榔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食用鲜槟榔果,其食用方法是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绿色)切成几瓣,再涂上白灰(一种贝壳为来源的石灰浆),再包上蒌叶,如下图:鲜槟榔果蒌叶、贝壳粉包装前的鲜槟榔果与蒌叶鲜槟榔、蒌叶、贝壳粉近年来,有一种在白灰中添加有食品添加剂而呈红颜色的红灰,食品添加剂的主要成份上甜味剂及少量的香精,这种鲜食槟榔称之为红灰槟榔,一般也列入这一类食用槟榔中,这种食用方法主要流行于台湾、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区。
这种吃法会产生美拉德反应,使食用人口腔发红,吃剩下的槟榔渣也是通红的,具有很强的染色能力,能染红一大片地面,因此这种食用方法在海南、福建、广东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曾出台过一些行政法规对此槟榔进行禁止。
第二种是印度为主产地的槟榔咀嚼块,如下图:也叫印度槟榔,它是由成熟度很高的槟榔核(它是槟榔的种子,也是中药材的取用部位,中药的别名叫花片)、蒌叶粉、烟叶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其实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主要是食用这一种槟榔,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食用槟榔咀嚼块主要也是指这一种槟榔。
第三种是中国所特有的湘潭槟榔,是由七至八成熟的鲜果经杀青、成熟的槟榔果 成熟的槟榔核马来西亚的食用槟榔核 印度槟榔包装及内容物烘干后制得槟榔干果,然后经发制入味、闷香、上胶、切片、去核、点卤、凉片、包装成成品,食用的部位是槟榔干果的纤维外壳,实质是种子的皮,也就是种皮,槟榔核由于鲜果发育不完全,很小,在加工过程中当成废弃物处理。
其槟榔鲜果的相片如右图,槟榔干果如下图。
三种槟榔主要组份表:由上表可知,中国湖南所加工的食用槟榔里,却从未添加过含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从各种报道中提到槟榔致癌作用的说法时普遍指出其信息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但均未具体提到是那一份报告或附七至八成熟的槟榔鲜果 烘干后的槟榔干果加工过程中半成品湖南槟榔湖南槟榔成品原文,更别提科学实验或数据的说明了,证据明显很不充分。
综合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台湾等地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报告,发现这些报道中检测并分析槟榔的大多数成分,主要是针对槟榔核和槟榔叶,而不是槟榔壳,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基本上是以上述三地的文献及市场情况为基础而做出的调查统计或结论,因此,以这些报告为由来说湖南槟榔也具有同样的问题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经过检索后找到一些相关的报告(附件2、附件3),经翻译原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的主要观点是:鲜食槟榔中有蒌叶,蒌叶中的主要成份含有强致癌物亚硝酸胺,因此鲜食槟榔具有强致癌作用,而印度的槟榔中含有烟草,烟草中的致癌因子之中主要是亚硝胺类,包括烟草中特殊的亚硝胺4-(甲基)-1-3-吡啶-1-丁酮(NNK)和N`-亚硝基(NNN),因此这两种食用槟榔咀嚼块都有致癌作用。
这种说法也与印度、东南亚、台湾等地的健康调查报告所印证。
而中国湖南湘潭的槟榔没有上述那两种强致癌物质,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唐杰清医师的困惑是正常的。
据笔者所知,世界卫生组织并未到中国来调查过湖南槟榔的食用情况,笔者查阅了所能接触到的有关槟榔碱的文献包括互联网的查询检索、一些专业会议汇刊资料、一些槟榔方面的种植、加工方面的专著等,从未发现过有关槟榔碱(槟榔壳中的活性物质)致癌的直接证据。
中国湖南槟榔的起源与印度、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台湾、海南的食用槟榔起源完全不同,因此其加工制作,吃用习惯与其它地方也完全不同,具有独特的湖南湘潭特色。
据湘潭县志记载,湘潭食用槟榔的起源与发展,在湘潭的历史中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据《湘潭市志》介绍:一六五0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
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
由此,湘潭槟榔逐步得到发展。
但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湘潭槟榔从开始至现在一直都是食用槟榔外壳为主的,从来不吃核,也不添加蒌叶或烟草。
或许是由于湘潭槟榔的起源与其它地方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竖一帜的食用方法。
综上所述,湖南咀嚼槟榔习惯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只是用传统的食品工业加工方法对带壳的槟榔干果进行加工,并包装成产品,不会咀嚼槟榔核,不吞食槟榔且不含烟草、蒌叶的成份。
有关的毒理学实验证明槟榔干果无毒,槟榔加工过程所使用的食品调料(饴糖、明胶、香精、香料等)圴符合国家标准GB-2760所允许的范围。
国内一些学者提出“湖南槟榔咀嚼块中含生物碱,这些生物碱通过亚硝基化作用变成亚硝酸胺,进而使湖南槟榔也致癌”的观点,在笔者所查询到的文献中并没有找到相关的科学实验或数据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却有一个现存的反证证明它是错误的——这就是如果吃湘潭槟榔会致癌是正确的的话,那湖南地区的民众的癌症死亡比例应该比不吃槟榔的其它地方高得多才对,然而湖南多个地方的“食用槟榔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却提示民众的癌症死亡比例并不比别的地方高,这也正是唐杰清医师的困惑之处,笔者对此做了一个推断性的结论:中国湖南食用槟榔虽然也叫“槟榔”,但与南亚、东南亚、台湾的叫“槟榔”的东西是有很多的不同的,在其所有生产加工环节中没有加入有致癌的物质,所以食用湖南槟榔是相对安全的,因从正面证明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工作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盼请相关的各位专家学者给予严格的正面的证明。
笔者呼喻:咀嚼槟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市售槟榔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以及槟榔加工过程的安全性影响等资料还不尽完善.需进一步研究和充实。
解决好这些问题,尽快开展食用槟榔安全性评价,制订食用槟榔安全标准,以便为槟榔种植、加工的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相关参考文献:[1] 周文化,李忠海,张海德等,不同槟榔果常规营养成分和槟榔碱含量分析[J] 食品与机械2009,25(3):27-30[2] 萧福元,袁昇,桂卓嘉等,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218-1222[3]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05-2306[4] 黄冰冰,樊祥文,杨梓良等,中草药对牙周病菌生长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5):424[5] 王恩湘,张洪武,李斌华等,湘潭制槟榔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关系研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8):1997-2000[6] 黄玉林,袁腊梅,兰淑惠等,槟榔提取物抗菌活性研究[J] 食品科技2009(1):202-204[7] 李忠海,钟海雁,郑锦星等槟榔提取物在小白鼠体内的抑菌作用[J] 食品与机械2007。
23(5):81-83[8] 张兴,梅文莉,曾艳波等,槟榔果实的酚类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17(1):74-76[9] 张春梅,沈雁,葛畅等,槟榔花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诱导脱氧核糖降解的保护作用[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6):949-953[10] 张海德,黄玉林,范艳忠,槟榔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J] 食品科学2008,29(8):74-77[11] 韩林槟榔中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分离研究[D] 海南大学2010[12] 山丽梅,张锦超,赵艳玲等,槟榔碱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的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2):146-151[13] 袁列江,李忠梅,郑锦星槟榔提取物对大白鼠血脂调节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09,34(2)188-192[14] 郑锦星,李忠海,袁列江等槟榔生理效应研究进展食品科技2006,31(9)302-305[15] Molincngo L.Fundaro AM.Cassone MC.Action of a chronic areco- line admioistratio on mousemotility and on acetylcholine concentra-lions in the CNS[J].J.Pharrn Pharmaco1.1988(40):821-822.[16] Lira DY,Kim 1S.Arecoline inhibits catecholamine release from per- fused rat adrenal gland[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6,27 (1):71-79[17] MichikoO,Yoshitsugu M,Shigenobu S,eta1.Attenuating Effect ofArecolineand Physostigmineon an Impairment of Mealtime—Associated Activity Rhythm in Old Rats[J].Physiology&Behavior,1995,57(1):189-191[18] 倪依东,王建华,王汝俊槟榔及槟榔碱对胃肠作用的对比研究[J] 中国药理与临床2004,20(02):11-12[19] 杜志敏,万新祥,伍爱婵等,槟榔碱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J] 广州医高专学报1999,22(1):27-28[20] 何双,李忠梅,钟海燕等,槟榔提取物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 食品与机械2009,25(2):67-71[21] 高义军,尹晓敏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致病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4(2)68-72[22] 高义军,凌天牖.吴汉江等.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角朊细胞中的表达[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7.32(4):239—241.[23] Tsal CH,Yang SF,Chen 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