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山地草原荒漠草原1500山地草甸草原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物积雪冰川荒漠荒漠草原干旱山地草原山地草原高山草甸积雪冰川20002500300035004000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个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差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以水分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差异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山地的南坡 和北坡垂直带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B、C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分布 的海拔高度高? 4)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D
C
A
B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非洲大陆从赤道向 南北两侧自然带是沿 什么方向延伸?沿什 C D
2、这种差异主要受什 么因素影响? 纬度位置
B
亚寒带针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
北坡
积雪冰川 4000 高山垫状植物 3500 3000 针叶林 2500 干旱山地草原 2000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1500 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高山草甸 山地草原 高山草甸 积雪冰川 南坡
5)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分 异 规 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 分异(以热量为 基础的纬度地带 性差异) 水平地域分 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5 个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 分异(以水分为 基础的经度地带 性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概述 •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 • 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 概述
• 1.1 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由这些要素组
成的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 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称为自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制约或支配地域分 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表层(大洋表面 以下200m深)纬向自 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 温度、风向、降水等 气候地带性引起的大 洋温度、洋流、盐度 和含氧量差异,以致 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 区别,从而引起大洋 表层自然综合体,按 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 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省性分异
•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 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
性。
省性分异
• 赤道带: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 热带: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东
岸季风气候。 • 亚热带: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亚热
1. 概述
• 1.2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 太阳辐射能 • 地球内能
1. 概述
• 1.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
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 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称为地带性分异。 •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 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 地带性分异。
洼地带、冲积洪积扇。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 地方气候决定于范围比较小的气候形成因 素,如大片森林、湖泊、中等地形、城市 等,气温和湿度的水平剃度和垂直剃度比 大气候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的 分 异 规
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5 规律)
基础的经度地带 性差异)

2、乘火车沿陇海—兰新线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
途看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B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3、读“坡向与自然带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
响的是(B )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山地的南坡


和北坡垂直带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B、C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分布 的海拔高度高?
4)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D C
A
B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4000 3500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成因: 随海拔高度的
变化
水热条件 变化
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图
②分布特征:
1)山体所在的 纬度位置决定了 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 纬度越低,海拔 越高,垂直带数 目越多,垂直带 谱越完整。
北坡
南坡
基带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
积雪冰川
积雪冰川
高山垫状植物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
南坡
3000 2500 2000
针叶林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5草)原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
荒漠
荒漠草原
从赤道到两极的
分异(以热量为
基础的纬度地带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




当水热对比相当时,水平地带明显地与纬线斜交伸展,像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差异和于湿度的东西差异 共同起作用,两者势均力敌,致使这里的水平地带呈与纬 线方向斜交的排列。
比较简单的卵形理想大陆图式
比 较 复 杂 的 方 形 理 想 大 陆 图 式 ( 马 克 耶 夫 提 出 的)
南北半球地带谱基本对称
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路半球的海 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

海陆分异具有重要的地理效应,表现为海洋和陆
地的强烈对比,使得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各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所组成的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两类
明显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性质是地域分异的
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其它纬度出现了东西递 变的干湿度分带性。 大陆两岸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向两极过 渡到苔原地带。 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在大陆内部,自荒漠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 向两极过渡到苔原和长寒地带
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的是地中海型自然地带。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
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
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
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 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
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
流水作用强烈,等等。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纬地区的
冰川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地带性 分异。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 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不 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 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的总和,其中涉及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变化。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因此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非常复杂,而地域分异规律就是基于这些联系和影响的表现。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它包括山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由于地球自转、公转、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运动等原因,地形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

例如,靠近海洋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平坦的地形,而位于地球板块交界处的地区则通常具有复杂的地形,比如高山和深谷。

气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主要与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有关,包括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因素。

由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炎热潮湿,而极地地区则气温极低,干燥寒冷,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也非常独特。

水文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海、冰川、湿地等,而地下水则主要存在于岩石孔隙和地下水层中。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例如,沙漠地区常常缺乏水源,而雨林地区则水资源丰富。

生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复杂和多样的方面之一。

它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系和各种生态系统。

由于地形、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温带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而热带地区的雨林生态系统则非常脆弱,受到破坏的风险很大。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非常复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地球自身运动、大气、水文、生态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导致的,这也为人类在不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 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即景观各成分的复杂相 互联系,从某个成分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成分的特征。 互联系,从某个成分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成分的特征。景 观的这一性质称为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观的这一性质称为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地理相关法————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地理相关法————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 (1)全球性地域分异 )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 ,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 地带性地域分异) (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四、自然地带学说
(一)自然地带学说的形成背景
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气候带研究(柏拉图————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 气候带研究(柏拉图————斯特拉波); 中国《禹贡》划分九州:气候差异和地带性差异; 中国《禹贡》划分九州:气候差异和地带性差异; 布申———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探索地带性分异规律。 ———谢苗诺夫 布申———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探索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899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1899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自然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 2,自然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 能量基础; (1)能量基础; 动力学原因:行星因素(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 (2)动力学原因:行星因素(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3)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并非惟一规律,还有非地带性规律。 (4)并非惟一规律,还有非地带性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陆起伏曲线:陆——875m,海——3800m。 2,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垂直 带性分异的背景。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1,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2,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 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1,广阔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表现为以周边海岸为起点,愈 向大陆腹地而愈干旱的多向辐合模式。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 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 等。 2 ,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 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 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 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 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 等。根据各地≥10°C积温大小的不同,中国自北而南 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 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各地的热量条件差异很大。 当日均温度稳定上升到10°C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 活跃生长,把≥10°C持续期内的日均温累加起来,得 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 带的主要指标。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一、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二、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三、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四、垂直带性分异
五、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六、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 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 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 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 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 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第三节 异
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
经度地带性应该摈弃。 一、海陆分异
1,陆地与海洋景观:两类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系统。
2,海陆分布的表现
A,固与大陆之间存在对跖分布。 B,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C,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海洋在南半球。
二、海陆起伏分异
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 24小时的平均气温。气象学上通 常用一天2时、8时、14时、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相加后 平均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4个气温相加除以 4),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即景观各成分的复杂相互 联系,从某个成分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成分的特征。景观 的这一性质称为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地理相关法————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 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 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发生热力分带性。而这 种热力分带具有全球规模,在大陆和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
3,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
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大洋表层按纬度方向的有规律变化。 海洋自然地带界线具有季节变化特征。
表层比深水层地带性明显,地带数目多。
全海洋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对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干扰。
四、自然地带学说
(一)自然地带学说的形成背景
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 ,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 地。(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3)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三)地带性理论的“危机”与发展
1,危机
道库恰耶夫在世和去世后,地带性理论受到责难。
2,发展
A,牛文元的观点:三阶段 B,作者的看法:
突破单纯考虑热量因素; 从要素到整体自然地理环境; 将地带性规扩展到海洋; 揭示沿海与大陆腹地地带谱的差异;
确认非地带性区域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
气候的地带性使得其他自然地理成分亦相应呈地带性分布。
辐射平衡值与积温划分热力带和热量带。
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1 ,纬度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 规律地更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热量带:赤道带——————寒带;
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大部分气候地貌,甚至某些岩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气候带研究(柏拉图————斯特拉波);
中国《禹贡》划分九州:气候差异和地带性差异; 布申———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探索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1,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899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2,自然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 (1)能量基础;
(2)动力学原因:行星因素(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 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 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 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