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货殖列传》有感

合集下载

货殖列传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货殖列传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货殖列传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是一部描写商人生活和商业活动的经典著作,通过对商人们的生活、思想和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商业社会的繁荣和商人们的智慧与勇气。

这部书让我对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商人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尊重和敬佩。

在阅读《货殖列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不仅要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们需要具备出色的谈判能力、商业眼光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商业社会中立足。

另外,书中的商人形象也让我感受到商业活动的不易和风险。

商人们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风险,需要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竞争的残酷性。

他们需要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让我对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阅读《货殖列传》让我对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商人们的生活和职业选择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这部书不仅让我感受到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也让我感受到商业活动的不易和风险。

希望通过这部书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商业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商人们有更多的尊重和敬佩。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通用10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通用10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通用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篇1我在课余时间看了货殖列传,在该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

史记中影响最深刻的是,两大著名商业家计然和白圭。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认为商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观察变化和利用变化,他主张利用规律性变化获利,所谓规律性变化就是不要关注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变化,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商业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这里面的规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弃,价格必定就掉下来了,而价格掉下来,就是上涨的理由,上涨的理由具备,上涨就是迟早的事!只要发生大量的抛售,就买入,至于这种抛售是属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呢?还是巨额投资亏损造成的呢?还是原料涨价引起的不关注,只要人弃,我就取。

另一位商业家计然提出贵极则贱,贱极则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价格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

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

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贵贱变化,这些商业家们并不关注。

而我们的投资人则长期沉逆于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视了价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涨的理由的规律。

说来说去凌通最想要说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跌多了就是涨,涨多了就是跌这是基本规律。

人们都不敢买的时候,都弃之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买入机会这也是规律。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

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

文章主要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它说明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司马迁很早就能够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值得重视。

文章一开头就否定了老子所设思的理想社会,老子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司马迁认为:这种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发展经济。

人是讲利益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你看,大家热热闹闹地、高高兴兴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离散为了什么?还不是实惠。

你光空头政治行吗?农民种地,人们就有饭吃,工人做工,就会有生产日用品、矿山、铁路、高楼,商人经商,货物就流通,市场经济下,价格自动调节,比如,今年大蒜贵了,明年种蒜的就多,猪肉贱了,喂猪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贵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

北方的劳动力稀少,劳力就开到北方,并没有人强迫和组织他们这样做,这就是司马迁说的“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1000字_读书笔记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1000字_读书笔记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1000字_读书笔记篇一: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经担任四岳之官,传说在尧、舜时掌管四时,主持方岳巡守,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也有封于申的。

封于吕的,随封地姓吕,所以,身为姜氏后人的姜太公又姓吕名尚。

传说姜太公出生后,家道并不好,已经衰败,所以,为了混口饭吃,他做过屠户,卖过酒水,大半辈子处于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状态。

史书对此记叙也很简单。

那么,司马迁为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称之为太公望呢?原来,这与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有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所记载。

姜太公晚年垂钓于渭水,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外出狩猎前让人算了一卦,卦辞说“你这次出去狩猎,所获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业的辅臣。

”于是西伯外出狩猎,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经过一番交谈,西伯很高兴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尚,即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对于姜太公遇文王,《史记》中还有其他法。

有一个说法是说他博闻多学,曾为商纣王做事,因商纣王无道而离开,然后到各国游说,结果怀才不遇,没人听他的治国之道,最终西归于周西伯,为西伯所用。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说姜太公是位隐于海滨的处士,周西伯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尚之名,就召请他。

姜尚就言说道:“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虽然姜太公遇文王传说各异,但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这几个传说,孰真孰假,不得而知。

但是,后世的人们更喜欢姜太公钓鱼这一说法,并赋予它更多的传奇色彩。

不管怎么说,姜太公遇文王,肯定有一番对话。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读后感《货殖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货殖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商人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阅读《货殖列传》,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货殖列传》中,作者以货殖为主线,描绘了商人在商业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通过对商人的生活和经历的描述,作者展现了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在商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

在古代的中国,商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面对商业活动中的风险和挑战,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考验。

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人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

通过对商人们的生活和经历的描绘,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商人们的敬佩和赞美。

除了对商人的生活和经历的描绘,作者在《货殖列传》中还通过对商业活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古代的中国,商业活动是非常繁荣的,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商业活动的描绘,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商人们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商业活动的描述,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商人们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人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

通过对商人们的生活和经历的描绘,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商人们的敬佩和赞美。

通过阅读《货殖列传》,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古代的中国,商业活动是非常繁荣的,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货殖”古代指经营商业和工矿业,我认为司马迁所说的货殖含义更广,包括发展经济各项产业的全部(物质文明),文中发展一二三产事例诸多,兹不赘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一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经担任四岳之官,传说在尧、舜时掌管四时,主持方岳巡守,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也有封于申的。

封于吕的,随封地姓吕,所以,身为姜氏后人的姜太公又姓吕名尚。

传说姜太公出生后,家道并不好,已经衰败,所以,为了混口饭吃,他做过屠户,卖过酒水,大半辈子处于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状态。

史书对此记叙也很简单。

那么,司马迁为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称之为太公望呢?原来,这与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有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所记载。

姜太公晚年垂钓于渭水,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外出狩猎前让人算了一卦,卦辞说“你这次出去狩猎,所获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业的辅臣。

”于是西伯外出狩猎,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经过一番交谈,西伯很高兴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尚,即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对于姜太公遇文王,《史记》中还有其他法。

有一个说法是说他博闻多学,曾为商纣王做事,因商纣王无道而离开,然后到各国游说,结果怀才不遇,没人听他的治国之道,最终西归于周西伯,为西伯所用。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说姜太公是位隐于海滨的处士,周西伯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尚之名,就召请他。

姜尚就言说道:“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1000字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篇1一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

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那里没有十全十美,仅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

“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

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

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

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

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篇2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

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我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

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货殖列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货殖列传》读后感1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

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

它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本文主要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它说明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司马迁很早就能够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值得重视。

文章一开头就否定了老子所设思的理想社会,老子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司马迁认为:这种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发展经济。

人是讲利益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你看,大家热热闹闹地、高高兴兴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离散为了什么?还不是实惠。

你光空头政治行吗?农民种地,人们就有饭吃,工人做工,就会有生产日用品、矿山、铁路、高楼,商人经商,货物就流通市场经济下,价格自动调节,比如,今年大蒜贵了,明年种蒜的就多,猪肉贱了,喂猪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贵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

北方的劳动力稀少,劳力就开到北方,并没有人强迫和组织他们这样做,这就是司马迁说的“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货殖列传》有感
读《史记·货殖列传》有感
近年来,有很多经济学家以及历史学家,都以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早已提出市场经济的思想。

对这种说法,也有某些学者持反对态度。

他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即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什么没有被历朝所用?其实,现在有很多学科都在谈论此类问题,以为现在某某思想,在古代早已有之,或西方某某科技(如计算机)在中国古代(《周易》)亦早已有之。

这些说法极力膨胀传统文化的作用,既缺乏理论根据,也是夸大其词。

我们应该以历史的发展观点,对前人的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

比如说,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隐含着某种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但决不能说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史记·货殖列传》的翻版。

下面,我想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谈谈《史记·货殖列传》里所包含的经济思想。

在《货殖列传》里,处处表现出一种自然合理的思想。

即一切商贾之事,都是必定要发生的,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地方,甚至哪个人。

这是极其自然的,好象人要吃饭、睡觉一样。

古书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财富身安使人懂礼节知荣辱,这是社会安定以及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

司马迁说:”故君子富,还行其德。

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言非空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象之侯,百室之言,尚尤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只有人民富了,才始有安居乐业可言。

人民深懂此理,且这也是千百年来的真理。

所以,一切商贾之事,本来就很自然,也很合理。

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必定之事。

但是,这些商贾之事的分布又有其自身的理由所在。

比如,每个地方生产自己地方特有的产品,地方与地方之间再进而相互交易,形成自由流通,使人民的生活各有所需、需而有得。

故司马迁说:”夫山西饶材-----山东多鱼----则千里往往出山基置------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出之,商而通之。

”因此,每个人只有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了,同时也就会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司马迁说:”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附,而自然之验邪?”人在自己的行内,做自己行内的事,
并且应该努力去做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能得到你的东西,而别人同样也要做他应该做的事,你要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如此循环、相交,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经济活动。

这样的经济活动的前提是,每个个体必须是自由的、独立的活动,发挥本行内事是他的职责,如果不能做好行内事,那是他的失责;同时,社会上的每一种有关经济的活动,必定是相互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的,他们互不干涉,但又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否则就会引起某种不协调,更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上述的论述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已隐约露出有关”经济”的思想。

但毕竟不能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完全等同。

但是他强调各种商贾的分布合理,以及自由往来的交易,与商人的独立自主、互不相干,且必须做好分内之事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有着相似的一面。

因此,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因为,那时的有关”商贾”活动,只是被作为社会以及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从实际的生活中得到某些经验性的总结。

此与上升为理论的”市场经济”是不一样的,并且当时的这些思想最多也还只是一种初期的萌芽状态。

因此,我们在看待古代思想时,必须要持一种历史的
发展观点。

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历史中所发生的事。

(分享人:太原科技园—范慧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