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货殖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货殖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3题。
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秦破赵,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
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
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
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率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
故曰“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
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B.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C.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D.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辇”指古代用人拉或推的车,文中即此义。
司马迁《货殖列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司马迁《货殖列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司马迁《货殖列传》的阅读附答案及译文解析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范蠡既雪会稽之耻①,乃喟然而叹曰②:“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③。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④,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⑤,之陶为朱公⑥。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⑦,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⑧。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⑨。
故善治生者⑩,能择人而任时(11)。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12),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13)。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14),子孙修业而息之(15),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16)。
①既:已经。
②喟然:叹息的样子。
③得意:满足意愿,实现愿望。
④扁舟:小船。
浮:漂泊。
⑤适:到……去。
鸱夷:亦作“鸱鴺”。
皮制的口袋。
也用来盛酒。
⑥之:到……去。
⑦中:中心。
⑧交:交流。
易:容易、方便。
⑨与时逐:随时逐利。
责:责求,要求。
⑩治生:经营产业。
(11)择人:择用贤人。
任时:把握时效。
(12)致:取得、得到。
(13)再:两次。
与:给予。
贫交:贫穷的朋友。
疏昆弟:远房同姓的兄弟。
(14)听:听任,任凭。
(15)息:增长,增利。
指发展。
(16)称:称颂,赞誉。
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
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
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
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
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
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
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
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赣既学于仲尼①,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②,七十子之徒③,赐最为饶益④。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班固《汉书 货殖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
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
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
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10、材料二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前文“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中的“极”意思相同。
《史记》全译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下)

《史记》全译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下)古代文化0215 1334《史记》全译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下)夫自鸿沟以东①,芒、砀以北②,属巨野③,此梁、宋也。
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昔尧作(游)〔于〕成阳④,舜渔于雷泽⑤,汤止于毫。
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⑥,致其蓄藏⑦。
①鸿沟:古运河名。
②芒:指芒山。
砀:指砀山。
③属(zhǔ,主):连接。
④作:兴起。
⑤雷泽:古泽名。
⑥恶衣食:指不择衣食。
意即省吃俭用。
⑦致:达到,求得。
蓄藏:积蓄。
越、楚则有三俗①。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②。
陈在楚夏之交③,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
徐、僮、取虑,则清刻④,矜己诺⑤。
①三俗:指下文西楚、东楚、南楚三地的不同风俗。
②云梦:古泽薮名。
③陈在楚夏之交:因陈南面为楚,北面为夏(古国名)故云。
交,会合、交接之处。
④清刻:清廉苛严。
意为要求自己很严格。
⑤矜:注重。
己诺:自己应诺、答应之事。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
其俗类徐、僮。
朐、缯以北,俗则齐①。
浙江南则越②。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③,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①俗则齐:风俗与齐地相同。
②浙江:即钱塘江。
③王濞:刘濞。
其人其事见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①,皮革、鲍、木输会也。
与闽中、<于>越杂俗②,故南楚好辞③,巧说少信。
江南卑湿④,丈夫早夭⑤。
多竹木。
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⑥,取之不足以更费⑦。
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⑧,与江南大同俗⑨,而杨越多焉。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⑩。
①南北潮:指南面长江、北面淮河之潮。
输会:集散地。
②于越:中华书局点校本作“干越”,误。
③辞:言辞。
④卑湿:地低潮湿。
《汉书·货殖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汉书·货殖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至于皂隶者,其爵禄、奉养、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故上下序而民志定。
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
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
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
故《易》曰“以财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此之谓也。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不相入矣。
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义而贱利。
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
桓、文之后,礼义大坏,国异政,家殊俗。
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
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
礼义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不得僭大僭:超越本分B.故上下序而民志定序:先后顺序C.甘其食而美其服美:认为……美D.工作亡用之器亡:通“无”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养生送终之具B.莫大乎圣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莫辞更坐弹一曲C.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D.非其所习,不相入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母、孙二人,更相为命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B.子弟之学不劳而能C.是以欲寡而事节D.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先王的制度中,对君王及百姓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能逾越。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二)史记原文: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秦破赵,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
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
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
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率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
故曰“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
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译文:请让我简略说明当代千里范围内那些贤能者之所以能够致富的情况。
以便使后世的人得以考察选择。
2022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分)1.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孟子2.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这种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察举制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找出其中的关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C.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4.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A. 张骞通西域直接开辟了通往欧洲的路线B. 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禁止对外贸易5.1987年,联合国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这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林则徐虎门销烟B. 陈化成吴淞抗英C. 左宗棠收复新疆D. 左宝贵平壤御敌6.“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面对日军大肆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抗击,筑起了血肉长城。
下列抗战史实搭配正确的是()A. 彭德怀——淞沪会战B. 谢晋元——台儿庄战役C. 张自忠——枣宜会战D. 李宗仁——平型关大捷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
以下关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是()A.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B. 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8.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货殖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
②刍豢:指牲畜的肉。
③眇:同“妙”。
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⑤三宝:食、事、财。
绝:不流通。
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通“导”,引导
C.各劝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谨拜表以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
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
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参考答案:
4.D ( 适:适合,引申为“用在适当的地方”)
5.C
6.B
7.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
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
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