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最新教案-2018中考物理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理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2018-2019机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和热值的概念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
本课采用以实验为主导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具学具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汽油机模型、火柴、金属等。
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拿出小汽车模型(各人自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小汽车等机器的“心脏”——热机。
(二)新课教学1.整体感知内燃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
内燃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柄转动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完成一个冲程所用时间是整个周期的四分之一。
内燃机的能量于燃油燃烧时的化学能。
而1 kg的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热值。
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燃烧均无关系。
有效利用燃料是节能的重要措施,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一是要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二是要减小热量的损失。
2.教学互动互动1:实验,引出内能可做功。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酒精燃烧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将一部分内能转移给了水,水的内能增加使其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越来越多,对软木塞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将软木塞推出试管口,这就是水蒸气膨胀对软木塞做功。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仪器:弹簧秤、不锈钢块、螺旋状弹簧、支架、托盘、毛刷。
实验步骤:1. 将螺旋状弹簧固定在支架上。
2. 称量不锈钢块的质量,记录下来。
3. 将不锈钢块挂在弹簧秤上。
4. 读取弹簧秤上指示的力值,并记录下来。
5. 卸下不锈钢块,再次读取弹簧秤上的力值。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质量。
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1. 记录质量的单位、不锈钢块的质量和弹簧秤的力值。
2. 分析质量的定义及与力的关系。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仪器:容量瓶、滴定管、托盘。
实验步骤:1. 将容量瓶置于托盘上。
2. 使用滴定管将液体滴入容量瓶中,直至液面接近容量瓶口。
3. 记录容量瓶中液体的初始体积。
4. 将待量测物放入容量瓶中,使液面上升,再次记录液体的体积。
5.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体积。
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1. 记录容量的单位、容量瓶中液体的初始体积和容量瓶中物体的体积。
2. 分析体积的定义及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仪器:卷尺、平板尺、游标卡尺。
实验步骤:1. 使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2. 使用平板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3.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4.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1. 记录长度的单位、使用不同仪器测量的结果。
2. 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如何减小误差。
实验四:测量物体的温度实验仪器:温度计、热水、冰水。
实验步骤:1. 将温度计放入冰水中,等待温度稳定后记录读数。
2. 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等待温度稳定后记录读数。
3.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温度。
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1. 记录温度的单位、冰水和热水的温度记录。
2. 分析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的定义。
实验五:测量物体的时间实验仪器:秒表。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讲解教案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常见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
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1、《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2、《内能实验》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如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概念。
2、讲述:本节课我们将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电压的理解。
(二)实验讲解1、《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实验目的: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直流伏特计(J0408型或J04081型),干电池3节,小灯座(J2351型)2个,小灯泡(5伏,03安)2个,单刀开关(J2352型),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将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和伏特计按照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起来。
(2)观察并记录:观察并记录不同电路连接方式下,伏特计的示数变化。
(3)分析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2、《内能实验》实验目的:建立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金属球、温度计、热源(如酒精灯)、容器等。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容器中,将金属球放入冷水中。
(2)观察并记录:观察金属球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3)分析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探讨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以及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
(三)实验总结1、通过对两个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压的测量方法和内能的概念。
初中物理全册教案

初中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功和能量、压强和浮力等。
2. 热学:温度和热量、比热容、热机和热效率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家庭电路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透镜等。
5. 声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等。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故事、问题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3.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等。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物理学知识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教案: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例,如闪电和雷声的先后顺序,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本次课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3. 实验演示: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电阻器的调节等。
4. 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实验,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6. 课堂小结:7.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拓展延伸:给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拓展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
2. 探究小车滑行的距离与推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推动小车的力,来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从而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四、实验器材:1. 小车2. 刻度尺3. 弹簧测力计4. 木板5. 木块6. 绳子7. 滑轮组五、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起始位置。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将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3. 用绳子将小车与弹簧测力计连接,通过滑轮组施加不同的力,使小车从起始位置开始滑行。
4. 记录小车滑行的终止位置,用刻度尺测量滑行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 重复步骤3和4,直至测量完所有力的情况。
6. 分析数据,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避免斜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施加力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力的方向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测量滑行距离时,要尽量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七、实验拓展:1. 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探究质量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2.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滑轮组,观察滑行距离的变化,探究滑轮组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了解了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共有十五个章节。
本节课为第一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速度等。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物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析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掌握。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折射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应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光纤灯等道具,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光的折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背后的原理,学生初步认识折射定律。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如彩虹、透镜成像等,让学生分析其原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合作完成折射定律的表述。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掌握了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升高物理衔接知识第3讲--对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理论、方法、仪器总结归纳一. 教学内容1. 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测量过程的始终。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从误差来源看,误差根据其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原理不够完备、实验仪器精度不够或实验方法粗略而产生的。
系统误差的基本特点是:实验结果对真实值偏差总是具有相同的倾向性,即总是偏大或偏小。
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
② 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
偶然误差的特点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等。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有: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通常将足够多次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取为该待测量的真实值。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①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即绝对误差真实值测量值-=∆x ,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
②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x ∆与真实值0x 之比。
常用百分数表示:%1000⨯∆=x x η。
相对误差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
③ 对于两个测量值的评估,必须考虑其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
2. 有效数字(1)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误差所在位。
(2)有效数字位数的判定方法:① 从左往右数,从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数到右边最末一位估读数字止。
② 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可以采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如=cm 0735.0cm 21035.7-⨯,有三位有效数字。
③ 以从左往右第一个不为零数字为标准,其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其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
如0.0123是3位有效数字,0.01230是4位有效数字。
④ 作为有效数字的“0”,不可省略不写。
如不能将1.350cm 写成1.35cm ,因为它们的误差不相同。
3. 测量的错误与误差(以长度测量为例)测量的错误与误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错误是应该也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即无论你想什么法子都不可能没有误差,只是误差的大小不同而已。
(1)测量的错误是人造成的。
尺的放置和怎样读取结果是有一定规则的,按规则进行是正确的,不按规则进行就是错误的,测量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按规则测量这是人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测量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2)任何一个被测物体都有自己一定的尺寸,即都有各自的真实长度值——真实值,我们用尺去测量得到的结果称为测量值,真实值是唯一的,而测量值可以是多个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关系到两大方面:① 与仪器(即尺)有关② 与人有关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测量精确也好、准确也好,都是有误差的精确或准确,都是相对的精确或准确。
例如:用最小分度值是厘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cm ;用小分度值是mm 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mm ;用最小分度值是百分之一毫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百分之一毫米,相对而言,最小分度值越小测量的误差也就越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误差。
例如选用制作精确的尺,估读认真细心些,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这从两个方面来达到。
① 一般来说,同一把尺上不同部位的刻度间距不可能绝对均匀,可能会有轻微的不均匀现象。
多次测量时,应该尽量用尺的不同部位来测量,如果刻度有轻微的不均匀现象,就可能某几次测量结果偏大,而另外几次测量结果偏小,取所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就可以使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小些。
② 因为测量需要估读,而估读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在多次测量中,可能某几次估读偏大,而另外几次估读偏小,取平均值会使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减少些。
计算平均值时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原测量结果有效数字是几位,取其平均值的数,有效数字也取几位,若多,则四舍五入;若少,则补零。
4.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1)课本对近似数,有效数字的定义与说明。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从上面说明与定义,结合数字,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① 数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精确数和近似数。
如(1)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
(2)我校有26个班级,其中一班五十三人,其中出现的数据是精确的,叫做精确数。
再如:(3)14.3≈π(4)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14.72cm 。
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在这些近似数中,如14.3≈π,3.1这两位数字是准确的,末尾数字“4”是估计的,不准确。
再如14.72中的1、4、7是准确的,而末尾数字“2”是估计的,不准确。
近似数大致有这两类,一类是“计算时”四舍五入得到的,如14.3≈π,再一类是测量得到的,如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14.72cm 。
② 测量与记录结果如测量长度、质量、时间等的数据,在记录时应带上单位。
如一位同学测数学课本宽为14.75cm 。
倒数第二位“7”是十分位,所对应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mm ;倒数第一位是百分位,估计值,体现出测量的精确程度,在使用工具测量时,测量记录结果可以估计到最小刻度后一位。
③ 有效数字的认识如(1)“1.235”这个数中有效数字为1、2、3、5。
(2)0.001 200 350 00这个数中有效数字为1、2、0、0、3、5、0、0、0共九位,有效数字是这个数从左边第一位不为零的数字起,到这个数末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
④ 精确数位的认识给你一个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从三个方面精确数位:(1)精确到万位等,(2)精确到万分位等,(3)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例如我国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有1295330000人。
(1)精确到万位,写为129 533万。
(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写为91030.1⨯。
再如013578.0。
(1)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写为0.014。
(2)精确到万分位,写为0.0136。
⑤ 两类特殊数的认识第一类:“阿拉伯数+汉字”。
如:1.2万第二类:“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
如:8106.9⨯。
有些数在四舍五入取近似数时,需要精确到哪位时,就用上面的这两类。
如④中的两个例子。
⑥ 三组概念的比较与认识第一组是“精确数”与“精确到哪位”。
“精确数”是一个数,它不是四舍五入得到的,它本身是一个准确的。
“精确到哪位”是数位,通过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而到哪位。
如hand 由4个字母组成,这4是精确数,如1.278精确到百分位写为1.28,通过四舍五入法得到,这个数是不准确的。
第二组是“精确到哪位”与“哪位准确”,我们已经明确了“精确到哪位”,而“哪位准确”是指四舍五入得到数的非末尾数字,都是准确的,只有末尾数字不准确,如1.278中1、2、7是准确的,末尾数字8不准确。
第三组是“精确数”与“近似数”,精确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是准确的,与实际相符的数,而近似数是“四舍五入”得到的数。
5. 几种常用的实验仪器(1)刻度尺① 刻度尺:刻度尺又称米尺,常用米尺的最小分度为1mm ,量程不等。
② 注意事项<1> 米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待测物,避免视差。
<2> 测量起点不一定选在“0”刻度线,只要操作尽量简便即可。
<3> 毫米以下的数值靠目测估读一位,估计至最小刻度值的1/10。
<4> 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要进行重复测量后取平均值。
(2)秒表① 秒表的构造<1> 外壳按钮:使指针启动、停止和回零。
<2> 表盘刻度:如图所示,长针是秒针指示大圆周的刻度,其最小分度一般是0.1s ,秒针转一圈是30s ;短针是分针,指示小圆圈的刻度,其最小分度值常见为0.5min 。
② 注意事项<1> 检查秒表零点是否准确。
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读数作修正。
<2> 实验中切勿摔碰秒表,以免震坏。
<3> 实验完毕,应让秒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
<4> 对秒表读数时一般不估读,因为机械表采用的齿轮传动,指针不可能停在两小格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最小刻度更短的时间。
(3)电压表与电流表① 直流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 ~3A ,内阻一般在Ω1以下(毫安表的内阻一般在几欧~几十欧)。
直流电压表的量程为0~3V ~15V ,两个量程的内阻分别约为Ωk 3和Ωk 15。
② 注意事项<1> 机械零点的调整:在不通电时,指针应指在零刻度的位置。
<2> 选择适当量程:估算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指针应偏转到满度的31以上。
若无法估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则应先选用较大的量程,再逐步减小量程。
<3> 正确接入电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电路中,两种表都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4> 正确读数:根据所选量程的准确度,正确读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5>1.(22.(1)图3所示,一元硬币直径的测量值是cm。
图3(2)图4所示,某房间所挂温度计的示数是℃。
图4(3)某同学为检验所买标称为132g包装的方便面是否足量,它用调整好的天平进行测量。
天平在测量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示数如图5所示,则他所测方便面的质量为g。
图5(4)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滑动,如图6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
图64.(北京)如图7所示,接触面磨平的两块铅,用力压紧可以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这说明图86.(山西)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表1。
由于疏忽,有一个温度值记错了,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1)错误数据是 。
(2)该物质 晶体(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 。
(3)写出一条新的发现 。
7.(沈阳)如图9所示,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的铁块置于一匝数可变的电磁铁的上方。
(1)当开关S 由4调到3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这说明电磁铁通电时 。
(2)当S 接2时,要想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测量范围内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是 (写出一条即可)。
图98.(天津)现在手头上有一个阻值为Ω40的定值电阻0R ,一个电压大约为35V 的电源,一个量程只有0.6A 的电流表,一个最大阻值约为Ω100的滑动变阻器,请设计一个实验,比较精确地测量一个阻值约为 55左右的待测电阻x R 的阻值,要求:(1)画出电路图;(2)写出实验步骤及标明需要测量哪些量;(3)用这些测量的量导出计算待测电阻阻值的数学表达式(可以重复组合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