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点狂练20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B

合集下载

高二生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高二生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饮水过多、盐丢失过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降 (-) 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 垂 体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分 减少 尿量 增多
(+)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升 高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 体温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 TRH 垂体 TSH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传出神经 细胞代谢加快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骨骼肌、肝脏等产热增加 增加产热 效应器 汗腺分泌减少, 毛细血管收缩, 减少散热 皮肤立毛肌收缩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 体温感受器 传入神经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 限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调节的平衡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实例一:体温调节的平衡



人体通过哪些途径产生热量?又通过哪些途径散 失热量? 在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机体维持 恒定体温的散热结构和产热结构各有什么变化呢? 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到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 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生物必修3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激素 受体
血液
※ 微量和高效 ※ 通过体液运输 ※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靶细胞
当你在赛跑时,为什么呼吸加快?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内容要点解读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内容要点解读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内容要点解读1. 引言1.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概念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生物体内两种重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元传递电信号来快速调节机体内部环境的一种方式,主要控制机体的瞬时反应和快速反应,如运动、呼吸等。

而体液调节则是通过内分泌系统释放激素来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主要控制机体的长期稳态和代谢活动,如生长发育、代谢平衡等。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共同组成了生物体内的调节系统,通过相互协调作用来维持机体的稳定内环境。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各自拥有独特的调节方式和作用对象,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与协调。

只有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结合、相互配合,机体内部环境才能得以稳定和平衡。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生物体内稳态的平衡。

它们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作用提供了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相对恒定的基础,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密切关系也成为了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部调节机制的奥秘。

1.2 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两种重要调节系统,对于生物体内的生理功能与行为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机体内的协调性,不仅关系到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状态,还直接影响着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密切配合,共同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保持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深入研究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对于理解生物体内稳态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体内调节机制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更深入的生物学研究或医学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命科学的精髓。

(优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优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地位
区 别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时间
作用范围
神经调节 主
反射弧 迅速、准确
短暂
比较局限
体液调节 辅
体液运输 比较缓慢
较长 比较广泛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对象 作用范围 反应速度
反射弧 体液运输
效应器 靶细胞的受体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迅速
较缓慢
作用时间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产热多而散热 困难,引起体温升高.
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 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在这些情况下,应人为采取措施进行
调节,如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增减衣着,
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达到祛暑或御寒的目
的。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温度调节装备 (如空调等),使人们不但能在特殊环境下
>环境温度时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的形式) 直接散热 对流散热(热量被冷空气带走)
传导散热(与人体接触) 蒸发散热 体温≤环境温度,唯一散热方式
体温的调节
寒冷
刺激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 量减少→散热减少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的分析综合
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 素增加→代谢增强→ 产热量增加
体温恒定的原理
体温的平衡: 产热 = 散热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 化分解释放能量(肝 脏、骨骼肌最多)
主要通过汗__液__的__蒸__发 皮_肤__内_毛__细__血__管__的_散_,热
其次还有 _呼_气__、__排__尿__、_排__便。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体液调节的概念 2、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3、理解人体体温平衡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4、说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在教材所举“过山车”的例子中,人 体所作出的反应,哪些与神经调节有关? 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
神经调节: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 叫喊等; 激素调节:肾上腺素作用下的心跳和呼吸 加快、血压上升等。
a1=a2>b1=b2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调节
1.水的来源与去路
摄入量/ml
来自饮水
1300
来自食物
900
来自物质代谢 300
共计
2500
排出量/ml
由肾以尿液形式排出 1500
由皮肤排出
500
由肺以呼出气形式排出 400
由大肠随粪便排出
100
共计
2500
2、水平衡特点:机体能够通过调节 排尿量 ,使 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 衡。
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
1.水盐平衡调节
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调节中枢: 下丘脑 效应器: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2.抗利尿激素(ADH)
分泌与释放: 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
功能: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液的形成
肾小囊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
中的尿酸、尿素、水、无
肾小管
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产热多而散热困难,引 起体温升高。
(中暑)
思考与分析
1、你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耗氧量相同吗?为 什么?
不相同;寒冷时需要更多的热量,消耗更多的氧气 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2019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4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019高考考点一遍过生物(课标通用)第7辑:考点4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考点4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1.区别2.联系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二、体温平衡调节三、水盐平衡调节1.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A.大部分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D.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A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正确;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者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也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2.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负反馈调节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A错误;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的功能,B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以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之分泌肾上腺素,C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D正确。

1.对机体稳态中下丘脑功能的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2019高考生物复习资料: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2019高考生物复习资料: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2019高考生物复习资料: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高考生物频道为大家提供2019高考生物复习资料: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一起来看看吧!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9高考生物复习资料: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一、体液调节名词: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借漏斗柄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

3、下丘脑:即丘脑下部。

间脑的一部分,位于脑的腹面,丘脑下方,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较高级中枢。

4、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5、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6、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产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语句:1、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

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

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孕激素------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3、分泌异常症:a、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只小不呆)、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又呆又小)。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内容要点解读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内容要点解读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内容要点解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生物体内两种重要的调节机制,在维持生物体内稳态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传导神经冲动,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对目标组织进行刺激和调节;而体液调节则通过内分泌系统,通过血液中携带的激素传播,对目标组织产生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下面是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的要点解读:
2. 调节范围的不同:神经调节通常调节的范围较为局部,通过神经递质的传导对特定组织或器官进行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体液调节则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通过血液中携带的激素作用于目标组织,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

3. 调节速度的差异:神经调节的速度较快,通常能够在毫秒或秒级别产生反应,快速调节生理活动。

体液调节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激素需要在血液中传播到目标组织才能产生作用,激素的释放、传播和作用过程需要分钟、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4. 反馈控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反馈控制机制,能够根据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变化进行自适应调节。

神经调节可以通过负反馈机制控制机体的反应,例如体温调节和血压调节等。

体液调节则通过负反馈和正反馈机制来控制机体的稳态,例如血糖水平的调节和生理周期的控制。

5. 调节目标的不同:神经调节主要调节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例如对危险刺激的逃避反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

体液调节则主要调节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参数的平衡,例如水分平衡、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调节。

神经调节⽐较迅速,体液调节较缓慢。

神经调节⽐较准确,体液调节⽐较局限,较亡泛。

神经调节时间⽐较短暂,体液调节⽐较长。

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
A.以体液调节为主
B.以神经调节为主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各⾃独⽴,互不联系的
D.体液调节依附神经调节
答案:B
区别和联系
1、作⽤⽅式不同: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进⾏调节,⽽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调节。

2、反应速度不同:
神经调节反应⽐较迅速,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

3、作⽤时间不同:
神经调节时间⽐较短暂,体液调节时间⽐较长。

联系:
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个环节;⽽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也有作⽤,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命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狂练20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B)1.[2018·河南安阳联考]对健康的实验小鼠依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先静脉注射放射性碘,待小鼠平静后再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素。

随后定时测定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

则下列各图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是( )2.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性行为B.a与c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D.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3.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来降低血糖浓度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4.[2018·安徽芜湖联考]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途径是①③⑤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C.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⑥的量明显增加,则③和④的量可能会减少D.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可构成一个反射弧5.[2018·广西南宁联考]甲乙两组小白鼠(其中实验组破坏了下丘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用正常的青蛙做该实验,结果应与甲曲线相似B.乙组小白鼠耗氧量增加是因为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甲组小白鼠被破坏了下丘脑D.本实验的对照组是甲组6.[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的气温中,皮肤血管的相对流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在D点以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D.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7.[2018·湖南长沙联考]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B.该实验前后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8.[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调考]运动会圆满闭幕,运动员在参加激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B.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C.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D.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9.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2018·辽宁沈阳联考]下列有关人体调节的图解或曲线中,正确的是( )[2018·河南师大附中联考]恒温动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一个人从30℃室外进入0℃冷库中,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从30℃进入0℃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是非条件反射现象.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觉形成在大脑皮层.从30℃进入0℃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代谢加快,抗利).若图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方式,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图甲的细胞膜能发.图乙中的雌性激素只能被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使雌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人体内其他激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相似,即通过细胞内受体识别特定的激素⑤表中X、Y对应的胰岛素含量变化曲线依次为A.d、c B.b、c C.c、15.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考点狂练20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B)1.C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小鼠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素后,导致小鼠甲状腺细胞中的放射性强度不断增加;随着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增多,通过机体的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2.D a表示垂体,能产生促性腺激素来影响动物的性行为,A正确;a 与c两者的分泌物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促进甲状腺分泌这一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B正确;c 表示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C正确;c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应该是最大,D错误。

3.A 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正确;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来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甲状腺激素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过程都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4.A 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到下丘脑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增加产热,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有①③④⑥的参与,A错误;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参与调节的激素可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可以构成一个反射弧,如肾上腺素的分泌,D 正确。

5.D 图中甲表示随温度升高耗氧量减少,是恒温动物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所做出的调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而乙随着外界温度升高耗氧量增加,是由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被破坏,或者表示变温动物如青蛙;甲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6.D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外界温度降低时,下丘脑调节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进而减少散热量,A正确;在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的分泌量会增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在D点以后,环境温度超过人的体温,这时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会流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应该及时补充,C 正确;在CD段环境温度升高,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血液流量增加,另外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D错误。

7.D 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能产生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胰腺和垂体切除前和切除后形成自身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B正确;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后小鼠体重都会增加,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小鼠体重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正确;增大激素的注射量反而会影响小鼠正常生长发育,D错误。

8.C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调节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能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以维持酸碱平衡,B正确;大量流汗导致机体失水过多,进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调节机体的水平衡,C错误;当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D正确。

9.A 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后经垂体分泌,可通过图中乙模式调节,B正确;血糖浓度升高,直接由胰岛来调节,通过丙模式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C正确;动物的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D正确。

10.B 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因此NE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促进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错误;NE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E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实现了化学信号NE与电信号间的转换,D正确。

11.D 人从25℃进入15℃的环境中,由于体温与环境中的温差变大,导致散热增加,A错误;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含量上升,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的量上升,使血糖含量降低;当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后,胰岛素就会被分解而含量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突触小泡不能从突触前膜出来,C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D正确。

12.C 人为恒温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冷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当人从30℃进入0℃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应属于非条件反射现象;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代谢加快,汗腺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进行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

13.C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过程中,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与受体蛋白结合后,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A正确;因为只有靶细胞带有能和雌性激素分子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所以即使雌性激素分子能运给全身,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 B正确;有些激素的靶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另一些激素的靶细胞受体不在表面而在细胞内部,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不同,C错误;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内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具有信息识别作用,D正确。

14.A ②组因为给予饲喂信号是条件刺激,所以胰岛素分泌先出现了上升,血糖浓度下降;饲喂食物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升高,从而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又一次升高,因此,引起胰岛素含量变化曲线是d;⑤组注射葡萄糖溶液直接导致血糖浓度迅速升高从而导致随之而来的胰岛素含量的升高,所以引起的胰岛素含量变化曲线是c。

15.D 神经递质由上一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因此为图②;性腺分泌的性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细胞,因此为图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