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收集数据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去收集生活中的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收集数据的基本技巧。

2.能够运用收集数据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数据,用于讲解和实践活动。

2.准备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和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引入数据的收集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这些数据?2.呈现(10分钟)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实验法等。

通过PPT 展示各种方法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并区分这些方法。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数据收集方法,针对一个给定的问题进行实践活动。

如:调查班级同学每周的阅读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并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进行实际操作。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

教师点评各组的成果,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让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七年级数《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七年级数《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七年级数学导学案
流程
探究四:收集数据的方式
(1)如果想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你打算怎样获得
这些数据呢?
(2)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
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
(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
【归纳结论】我们经常通过调查、试验等方式获得数据信息,当调查或试
验项目很大,我们个人无法完成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报纸、相关文献或上网的
方式,获得数据信息.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57页“随堂练习”.
五、谈收获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学生通过
思考、分析,
然后与同伴进
行交流.
学生自主
完成,加深对
新学知识的理
解,检测学生
对本节课有关
于知识的掌握
情况,对学生
的疑惑教师应
及时指导.
课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公布答案,最终评定等级。

(7分钟)
教后反思。

7上导学案北师大版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7上导学案北师大版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数据的收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与方法;2.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济公、整理;3.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预习案二、温故知新活动探究一:阅读教材155页-156页,回答下列问题: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活动探究二:为了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我们班开展一个调查。

调查问卷1.你在刷牙时会一直开着水龙头吗?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2.你会将用过的水另作他用吗?例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问题1的调查结果1.下面调查中适合用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的是()A、谁在2002年世界杯赛中进球最多B、5月1日是什么节日C、谁在入学考试中取得第一名D、谁最适合当班长(1)视力1.5的有人,视力0.6的有人,视力小于1.0的有人。

(2)如果视力在1.0(包括1.0)以上的为正常,则视力正常的有人,视力正常的占全班人数的。

(3)该班学生的视力情况。

(填“好”、“一般”或“差”)4.某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献爱心”活动中捐书情况如下:有25人各捐5本,30人各捐7本,15人各捐10本,7人各捐15本,请制成统计表并回答:(1)该班共有多少学生;(2)全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3)捐书不低于10本的有多少人?五、走进中考1.某班组织30名团员为灾区捐款,其中捐款数情况是:10元6人,5元10人,2元4人,其余每人捐款不超过1元,那么捐10元的团员占团员总人数的()A、15℅B、20℅C、25℅D、35℅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6.2 普查和抽样调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2.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验抽样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3.能根据具体情景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课前预习:1、温故:数据收集的方式有、、、等统计活动的步骤是、、、2、知新:(1)假如我们想选出大家满意的班长,通过什么方式选呢?(2)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和学生有许多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中小学生的视力普遍下降,全社会都在呼吁保护学生视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导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6.1数据的收集导学案北师大版

6.1 数据的收集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2.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55~157,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探究我们经常通过调查、试验等方式获得数据信息.当调查或试验项目很大,我们个人无法完成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报纸、相关文献或上网的方式,获得数据信息.自学反馈1.下面获取数据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了解我们班同学的身高用测量方法B.快捷了解历史资料情况用观察方法C.抛硬币看正反面的次数用实验方法D.了解全班同学最喜爱的体育活动用访问方法2.班长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投票,选举一位同学”,你认为班长在收集数据过程中的失误是()A.没有明确调查问题B.没有规定调查方法C.没有确定对象 D.没有展开调查3.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但它们的顺序弄乱了,正确的顺序是(将字母按顺序写出即可).A.明确调查问题;B.记录结果;C.得出结论;D.确定调查对象;E.展开调查;F.选择调查方法.活动1 小组讨论1.小颖想了解她所在的城市的用水量情况,得到了下面的统计图小颖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解:略2.小明想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于是他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到小区随机调查了40人,他将部分调查结果制成了统计图.小明的调查问卷年龄:岁1.你在刷牙时会一直开着水龙头吗?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2. 你会将用过的水另作他用吗?例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小明绘制的统计图: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15%30-45岁60%45岁以上25%问题1中各年龄段选择“从不这样”的情况11082468101230岁以下30-45岁45岁以上人数问题2中各年龄段选择“经常这样”的情况21092468101230岁以下30-45岁45岁以上人数问题1.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各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问题2.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解:略.活动2 跟踪训练1.设计调查问卷时,下列提问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的话应该怎样改进?(1)你上学时使用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 B.摩托车 C.步行 D.其他(2)你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吗?()A.比较满意 B.满意 C.非常满意2.在数学、外语、语文3门学科中,某校一年级开展了同学们最喜欢学习哪门学科的调查(一年级共有200人).(1)调查的问题是什么?(2)调查的对象是什么?(3)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40人最喜欢学语文,60人最喜欢学数学,80人最喜欢学外语,其余的人选择其他,求最喜欢学数学这门学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语文外语数学其他人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课堂小结1.请介绍你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2.收集数据有几种方式?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你会设计调查问卷吗?通过社会调查的经历和“读一读”总结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名校课堂》相应课时部分.【预习导学】自学反馈1. B2. A3. ADFEBC【合作探究】活动2 跟踪训练4.(1)不合适.提供选择的答案不够全面,应增加选项“自行车”,因为自行车是初中生上学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2)不合适.提供选择的答案不够全面,应增加选项“不满意”,因为所有选项中都是满意,不便于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另外问题改为“你对××科老师教学是否满意?”可使调查目的更明确.5.(1)调查的问题是:在数学、外语、语文3门学科中,你最喜欢学习哪一门学科?(2)调查的对象是:某校一年级的全体同学.(3)最喜欢学数学这门学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60200×100%=30%.语文外语数学其他人数40 80 60 20 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20% 40% 30% 10%。

七年级数学上册 6.1 数据的收集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学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6.1 数据的收集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学案

数据的收集【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目标达成: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比是多少?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约为多少立方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如何节约用水?(2)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生活中人均用水量及各年龄段的节水情况。

【创境激趣】我们生活的地球可谓危机重重,粮食、能源、人口……每一项都将人类的发展推向困境,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它所面临的危机无疑成为全球第一大危机。

2011年以来,某某省降水持续偏少。

资料显示:2011年6月1日上午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较前一天下降了。

截止目前,鄱阳湖正在经历严重的旱情。

春夏之交,本应是碧波荡漾的鄱阳湖却变成了一片草场。

鱼儿失去产卵地,沉水植物失去萌芽机会,冬候鸟的口粮堪忧……鄱阳湖正经历一场旱灾大考。

请大家观看《干旱的鄱阳湖》图片。

【自学导航】1、参照调查问卷整理数据并填写做一做中数据:2.进行全班性的调查,完成自制水资源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分小组就调查数据做出简要的分析。

【合作探究】1、根据学生收集、整理的数据和调查问卷,提出以下问题:1.观察课本第二页的三个图表,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2.四人小组谈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如何节约用水?并选出代表再全班发言。

3.学生根据小组收集、整理的数据,谈谈获得数据有哪些方法?在获取数据时注意哪些问题?4. 议一议: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强化训练】书习题6.1【归纳总结】1.介绍日常生活中用水问题。

2.师生互相交流总结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学生社会调查的经历和读一读总结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体现了“生活数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的基础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图表的绘制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图表的绘制等统计学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以及图表的绘制等基本技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数据。

2.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类。

3.学会图表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绘制相应的图表。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3.图表的绘制方法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

3.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图表的绘制方法。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演示。

2.准备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表和案例。

3.准备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数据?数据可以从哪里获取?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请问这个班级男女比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这个问题所需的数据。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调查并获取数据。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1 数据的收集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1 数据的收集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1数据的收集学案(新版)北师大版(4)你打算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5)你打算向你的调查对象提出什么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小颖和小明对水资源问题也很感兴趣,他们各自进行了调查.小颖想了解她所在的城市的用水量情况,于是她查找资料,得到了下面的统计图.2019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学案(新版)北师大版课题§6.1数据的收集主备审阅七年级数学组时间课型新授授课教师(4)你打算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5)你打算向你的调查对象提出什么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1:数据的收集过程与方法xx年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受了特大的干旱,水资源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颖和小明对水资源问题也很感兴趣,他们各自进行了调查.小颖想了解她所在的城市的用水量情况,于是她查找资料,得到了下面的统计图.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小明想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也是他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到小区里随机调查了40人,他将部分调查结果制成了统计图.小明的调查问卷:小明绘制的统计图:B33.3%A C⑴ 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_____人接受了调查.⑵ 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______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那些过程?⑴ 如果想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你打算怎样获得这些数据呢?⑵ 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 你打算怎样收集这些数据呢?⑶ 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观察图,并回答下列问题:⑴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一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 ⑵ 如果用整个圆代表我们学校的1000人,扇形B 大约代表多少人?⑶ 如果用整个圆代表一天24小时,扇形C 代表你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那么你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大约多少小时?练习:下表是某中学初一年级的1000名学生最喜欢的球类活动统计表最喜欢的球类活动篮 球 排 球 足 球 乒乓球 其 他 人 数18517526033050⑴ 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⑵ 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五、巩固提升——(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 你班全体同学入学时身高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得()A. 问卷调查B. 查阅资料C. 实地调查D. 实验2. 下列情况适合“实地调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A. “神舟九号”返回时间B. 班中同学的视力情况C. 昨天某商场的人流数D. 班中每位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3. 中学生骑电动车上学的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此某媒体记者小李随机调查了城区若干名中学生家长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态度分为:A :无所谓;B:反对;C:赞成)并将调査结果绘制成的统计图(不完整)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此次抽样调査中.共调査了名中学生家长.4. 为获得“黑三角”失事的客机有多少架,应采取哪种方式获得得()A. 问卷调查B. 查阅资料C. 实地调查D. 实验5. 下面适合用查阅资料法的是()A. 谁当班长最合适B. 班内最喜欢数学学科的人数C. 宇航员刘洋的个人资料D. 在校园内栽树的成活率6. 有人针对公交车上是否主动让座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⑴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是_________.⑵“从来不让座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_________.⑶面对以上的调查结果,你还能的得到什么结论?。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数据的收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数据的收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收集数据的情况?”(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收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收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概念。数据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它是解决问题、分析现象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数据收集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理解数据的内涵,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联系。
-数据收集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并有效地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学生在收集数据时,如何避免遗漏、重复和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举例1:在分析班级同学身高数据时,学生可能难以发现身高分布的规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表等方法,直观地展示数据,从而发现身高分布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导学案(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况中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3、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增加遇到困难时选择其他方法的
经验,发展运用数学的能力和信心,初步养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参与从收集数据到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难点: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明确统计活动经历的过程和方式。

三、预习交流
1、完成教材中“动脑筋”。

2、完成教材“做一做”。

3、通过上面两道例子,发现如何收集数据。

五、展示提升
1、某班50名学生右眼视力如下表: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5 力

1 2 3 3 8 0 10 12 4 2 2 3 数
(1)视力1.5的有人,视力0.6的有人,视力小于1.0的有人。

(2)如果视力在 1.0(包括 1.0)以上的为正常,则视力正常的有人,视力正常的占全班人数的。

(3)该班学生的视力情况。

(填“好”、“一般”或“差”)
2、某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献爱心”活动中捐书情况如下:有25人各捐5本,30人各捐7本,15人各捐10本,7人各捐15本,请制成统计表并回答:
(1)该班共有多少学生;
(2)全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3)捐书不低于10本的有多少人?
3、新华书店第一个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700册、科技书3189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3356册、科技书4960册、工具书351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968册、科技书4880册、工具书301册。

请制成统计表,并思考:
(1)这个统计表应体现哪些内容?
(2)这个统计表可获得哪些信息?
六、当堂测评
1、下面调查中适合用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的是()
A、谁在2002年世界杯赛中进球最多
B、5月1日是什么节日
C、谁在入学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D、谁最适合当班长
2、某班组织30名团员为灾区捐款,其中捐款数情况是:10元6人,5元10人,2元4人,其余每人捐款不超过1元,那么捐10元的团员占团员总人数的()
A、15℅
B、20℅
C、25℅
D、35℅
3、气象局根据一年365天的日均气温计算年均气温时,漏掉了某一
天的温度数据,你认为这对数据最终计算结果有影响吗?为什么?
4、某校对九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测试,从中抽取了部分
学生的成绩(单位:m),收集后如下表:
分组
1.595~1.7
95 1.795~1.9
95
1.995~
2.1
95
2.195~2.3
95
2.395~2.5
95
人数 3 18 21 9
百分比0.05 0.15 0.3 0.35
(1)填充表中的空格,并计算抽取了多少名学生?
(2)若成绩在2.00m以上(含2.00m)的为合格,则该年级成绩的合
格率是多少?
5、某班为了从甲、乙两位同学中选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A、B、C、D、E五位老师作为评委,对演讲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全班50位同学参与了民主测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演讲答辩得分表(单位:分)
A B C D E
甲90 92 94 95 88
乙89 86 87 94 91
民主测评票数统计表(单位:张)
“好”票数“较好”票数“一般”票数甲40 7 3
乙42 4 4
规定:演讲答辩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确定;
民主测评得分=“好”的票数×2分+“较好”的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
综合得分=演讲答辩得分×(1-a)+民主测评得分×a (0.5≤a≤0.8)。

(1)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多少?
(2)a 在什么范围内,甲的综合得分高?a在什么范围内,乙的综合得分高?
七、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