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约意丰 言近旨远

合集下载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一、填空: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

《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考前三个月2020语文全国通用版基础组合练4

考前三个月2020语文全国通用版基础组合练4

基础组合练 4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古人所谈的“文约而事丰”也就是常说的________。

优秀的作家都是精于语言加工的大师,他们在写作时很少一挥而就。

即使是一首短诗,也要反复锤炼,________,用最省俭的语言,以不写之写让读者________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A.言简意赅文从字顺体验B.言近旨远字斟句酌体验C.言简意赅字斟句酌体味D.言近旨远文从字顺体味答案 C解析言简意赅:形容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言近旨远:话说得浅近,而含义却很深远。

文从字顺:指文章的用词妥帖,语句通顺。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体验: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味:仔细体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应对考场写作这样的特定任务,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既取决于思维的敏捷,更取决于丰厚的阅读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切体悟。

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加上签证的便捷,使得出境旅游成为许多中国公民度假的首选,自助游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C.除非愿意放弃互联网商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彻底禁止智能手机的应用,否则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真正地回避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问题。

D.精确快捷是卫星手机导航风行的重要原因,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告诉你在地图中所在的位置,并在所在位置和目的地之间选择最佳路线。

答案 C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高低”是两面,与之对应的后面内容都是一面的。

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得”;搭配不当,“得到”应改为“受到”。

D项应去掉“通过”,否则后面句子缺少主语。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言近旨远辞约义丰

言近旨远辞约义丰

言近旨远辞约义丰摘要。

“有意蕴”要求语言含蓄隽永,有不尽之意,无穷之味,具有内在的含义。

要使语言有意蕴,可以借助含蓄隐喻使语言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可以借助想象幻觉使语言形象可感,意味深长;可以借助新颖构思使语言内涵丰厚,出人意料。

关键词:意蕴想象新颖含蓄隽永、留有余味是语言富有意蕴的标志,是上品的记叙文语言。

这样的语言散落在文章之中,“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使习作充满了书卷气,非常耐看,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这也吻合了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有文采的要求。

那么,何为意蕴呢。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分析。

那是一双多么结实有力的手啊。

渐渐地,妈妈的手幻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妈妈“爱美”,很喜欢那件紫色风衣,但是为了我毅然“割爱”。

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一如那紫色的风衣那么美丽,一如那紫色的云霞那么绚烂。

“嘻嘻嘻。

”我笑了,妈妈也笑了。

――《紫色风衣》这是一个充满温馨、愉悦的画面。

让这样一个画面定格,既能突出中心,更能感染读者。

这跟“母爱真伟大呀”相比,更自然真实,留有余味。

可见,有意蕴的语言,含有不尽之意,无穷之味,读后会产生一种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

既然要留有余味,那么在记叙描写中,就忌讳锋芒毕露、直白粗疏。

刘知几说过:“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严羽也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例如,《陌上桑》中写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整个诗中没有一处正面描写罗敷这个美人的容貌和身段,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余味无穷。

既然有意蕴是要求语言具有内在的含义,那么有意蕴的语言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一、借助含蓄隐喻使语言言近旨远,辞浅义深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个老师让学生用糖造句。

于是,有个孩子写道:“我爸爸在喝茶。

”老师不高兴了,说:“糖在哪里。

”孩子回答:“化了,在茶里。

”这让人读了有点好笑,但这确实是记叙文含蓄表达的一个很好的注解,糖化在了茶水里,有味无痕,让人咀嚼品味。

从刘勰的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从刘勰的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从刘勰的作品谈应用文的写作特点12园林1班陈金宇 2012170413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著作,不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有独特的见解。

刘勰主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都要以“精约”为特色。

为此,刘勰从美学、语言学运用以及“情”与“辞”的关系等几方面对应用文的“精约”特色作了深入阐述。

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特色。

“精约”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这部文论巨著中反复论述并备受推崇和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写法。

刘勰对“精约”写法的推崇和提倡,首先是在《文心雕龙》的第二篇即《征圣》篇被提出来的。

《征圣》篇云:“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

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意以藏用。

⋯.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刘勰此处从儒家经典著作中总结了“简”、“博”、“明”和“隐”等四种不同的写法。

《征圣》篇属于全书的“文之枢纽”部分,篇中所说的“简”,则为《文心雕龙》其他篇目所论述的“精约”定下了基调。

一、“精约”的审美观照“精约”在应用文写作中并不是简单、浅显的意思,而是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意蕴。

《议对》篇论述“议”、“对”两种古代公文文体的写作,刘勰在篇中指出:“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

”在这段话中“标以显义 ,约以正辞”是要求用简练的文辞明确地标举文章的要义,使之“简”,使之“精约”;而“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两句,则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精约”的美学要求。

公文属于应用文的范畴,因此,刘勰这段论述,不仅对公文写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所有应用文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这一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创作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要求,从而反映出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迥然有别的写作特色。

应用文以实用为目的,其美学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

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过程

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过程

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过程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

在《论语》中已有萌芽,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

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
文体制的定型。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惜墨如金成语解释

惜墨如金成语解释

惜墨如金成语解释《惜墨如金:珍惜笔墨,言简意赅》一、出处惜墨如金这个成语出自宋·费枢《钓矶立谈》:“李营丘(成)惜墨如金。

”说的是李成画画时不轻易下笔,用墨十分慎重。

二、解释惜墨如金的意思是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写作或作画,形容文字、图画简洁精炼。

三、近义词1. 言简意赅:话语简洁,意思完备。

就像一个很会说话的人,把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清楚楚,一点不啰嗦。

2. 简明扼要:抓住要点,简单明了。

好比给人指路,直接说出关键的方向和地标,不会绕弯子。

四、反义词1. 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这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人,说个没完没了,让人听得心烦意乱。

2.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就像走路时,脚上沾满了泥和水,一步三晃,走得不利索。

五、造句我有个朋友是个作家,他写文章那可是惜墨如金。

有一次我们一起讨论一篇稿件,我还在那长篇大论地说着一些可有可无的话,他就不耐烦地说:“你呀,别啰嗦了,写文章就得惜墨如金,像你这样啰里吧嗦的,读者哪有耐心看啊!”我当时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不过仔细想想,他说得还真对。

这就好比做菜,调料放得恰到好处才美味,文字也是一样,惜墨如金才能让文章更有韵味。

《字斟句酌:精心雕琢每一个字》一、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二、解释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斟酌、推敲。

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三、近义词1.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不过字斟句酌更多的是积极认真的态度,咬文嚼字有时带点贬义。

2. 精雕细琢:精心细致地雕刻。

如同对待一件艺术品,一点点地让它完美,就像字斟句酌地对待文章一样。

四、反义词1.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不认真。

这就像盖房子,别人都是精心挑选每一块砖,粗枝大叶的人就随便乱砌,能行吗?2. 敷衍了事: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习题 (2)

习题 (2)

一、填空题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歌舞、音乐结合在一起的2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二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5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士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性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四言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格局押韵。

20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2《尚书》、《春秋》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4《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

25 《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27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28 《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

29《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30 孟子具有“浩然之气”,“说大人,则藐之”。

31孟子是性善论者。

32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3 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34 运斤成风的成语出自《庄子》。

35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全书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36 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一、经典原文《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并用词句精彩的阐释了人生和事业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之为经典。

二、经典感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是全书的脉络、统领全书。

在“境界说”的框架中,王国维先生论及人生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原词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

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一境界,旨在王阐明: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取自柳永《凤栖梧》,原词如下:“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憑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维先生则借用为第二境界,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艰苦磨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约意丰言近旨远
作者:孙竹青
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6年第03期
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

它们的特征是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景象,展现其特征,突出其神韵,丰富其形象。

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中,就是不用华丽的形容词,也不用繁复的修饰语;不用精雕细刻,也不用层层渲染;不用曲笔陪衬,也不大加渲染。

它的特征是抓住表现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清晰的笔触、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人物形象或事物形状等,并表现出作者的感受。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白描手法可以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

下面,让我们走近它们,感悟白描手法给文章带来的独特深层之美。

一、丰富环境描写的内涵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将故乡深冬里阴晦天色笼罩下的原野和盘托出,字里行间表露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这与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

诗人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苍凉寂寥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直至深深刻印在每一个读者心中。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首诗的第二联纯粹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早行情景跃然纸上,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这两句诗仅用十个字,即包含了节令、时间、地点、景物
以及早行之人,非常贴切地表现出离乡远行者早起赶路的独特感受。

白描手法的运用竟造就如此传神的艺术效果!
二、增添人物描写的神韵
1.由表及里,洞穿人物骨髓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层,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这里,对杨二嫂这个形象的描绘,可谓力透纸背,白描手法使一个遭受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萧条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

一个曾经的“豆腐西施”变成了现今尖锐、刻薄、自私、爱占小便宜的市侩,这不由令人心生无限感慨。

2.言为心声,展现人物情操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都德《最后一课》)
在这特殊的最后一课即将结束的时刻,韩麦尔先生只说了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字,严格来说,这几个字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此处,白描手法传递出人物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而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3.传神动作,显露人物内心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鲁迅《孔乙己》)
一个“罩”字活灵活现,身材高大的孔乙己自然有一双大手,把五指伸开放在碟子上,不正像个罩子?一个“罩”字,将孔乙己慌张不安又可怜可笑的样子形象化了。

(2)在木柴场门口,他看见上述那个敞开坎肩的人站在那儿,举起右手,伸出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给那群人看。

(契诃夫《变色龙》)
被狗咬了本是件倒霉事,小市民郝留金却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这一处白描栩栩如生地塑造了郝留金这个人物形象,把专制社会下的病态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挖掘视像体验的层次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张岱笔下的湖山夜雪图,是用眼看到的,更是用心看到的。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这首诗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糅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诗作宏大开阔,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

诗人笔下,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孤寂之感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

四、强化需要点示的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太过于熟悉了。

然而,在散文《背影》中,最令朱自清难以忘怀的,也正是父亲的一个背影。

那个背影是在特定背景、特定场合下出现的。

作者正是运用了白描手法,用写实的笔触,强化了使他以及千千万万个读者极为感动的那个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初读起来,这段文字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但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令人动容。

这里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夸饰,没有故作煽情的惊人之句,有的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一一展示,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一股浓浓的父子深隋。

于平淡中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有人称白描为“审美的描写”,因为它“最能表现事物的生命和内在性格的动态特征”。

我们中国文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崇尚简约淡泊的审美理念,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也许就是白描的“讲传神,讲词约意丰,讲感情的节制含蓄,讲风格的自然平淡”的美学特征的思想渊源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