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 单桂芬 纪少丽
电影观后感:《入殓师》(精选11篇)

电影观后感:《入殓师》(精选11篇)电影观后感:《入殓师》(精选11篇)电影观后感:《入殓师》 1影片开头便是日本电影惯有的沉静,永远是温和的缓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
迷雾中男人驾车而行,旁边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说,日子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看着前方被雾掩埋的路,渐又清晰,渐又沉没在雾中——我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嘭——心头设下悬念。
而后便是男主角为止夫入殓。
过程安静肃穆,他为尸体擦拭,却发现死者的秘密。
镜头在尸体和他的对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现,一如场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个大提琴家,却在别人的一句解散乐队下失了业,被迫回到乡下,那个盛满童年回忆,那个父亲离他而去,那个母亲撒手人寰,那个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
得生活啊,他看到报纸上的启事,能够帮助人旅行的工作。
就这样,像是命中注定又戏谑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殓师,可曾想过,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他要有怎样的恐惧与无奈。
第一次站在尸体前,第一次带着尸臭坐着公交,被人嫌弃。
接触过死亡后身上带着死气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触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温暖。
大悟是胆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内心的温柔,他无能,轻缓,善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殓师几乎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却不被世俗接受的,人们愿意一个“别人”去做,却不愿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担任。
面对朋友的远离,妻子的离开,大悟退却了,他走进了社长丛林般的办公室辞职,社长正在吃河豚鱼白:“这也是遗体啊,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
”他说是为了妻子才做了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个人。
“好吃的让人为难”正如我们的职业啊,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
举重若轻。
我们给予死者尊严,便是给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
入殓师就是让已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担起使命。
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从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声中掠过。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是一部以入殓师为主角的日本电影,于2024年上映,由中岛哲也执导。
该片讲述了一个自幼跟随父亲入殓师生涯的主人公,通过对待死者的敬意和关爱,不仅改变了死者的家庭,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美学元素,展现出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电影的画面语言在表达入殓师的角色和氛围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灰暗冷色调,使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冷峻严肃的氛围。
这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特点相契合,体现了入殓师在面对死亡时所需要的冷静和专业。
其次,电影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对死者的关怀和敬意。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细致入微的关爱,不仅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寸肢体,还用美化的手法展现死者的尊严和美丽。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缓慢的节奏,将观众的视线聚焦在细节上,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死者的尽责和尊重。
同时,电影还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运用来加强对死者尊严的表达。
影片的音乐采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钢琴曲和合唱,带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者的价值和尊贵。
而在影片中,死者的声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回忆和遗言,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无尽的真诚和温暖。
另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人公作为一个入殓师,他不仅仅是一个处理尸体的技术工人,更是一个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尊重死者的人。
他在面对死者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恩怨情仇和生命历程,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他的善良和关爱改变了死者的家庭和生活,也改变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这种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能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电影《入殓师》通过细腻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它以一种虔诚而庄重的姿态,向观众展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所表达的人性之美。
而这种美学的表达,也使电影成为了一部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死亡和生命思考的佳作。
入殓师 影评

入殓师影评介绍《入殓师》是一部于2008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由三谷幸喜执导,阿部宽、香川照之、有川博等主演。
影片根据山岸凉子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入殓师大门寺清和他的学徒岡田义人的故事。
该影片荣获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普遍好评。
入殓师是日本传统职业,主要负责处理和安置死者的遗体,并确保遗体在葬礼仪式前保持最佳状态。
影片将入殓师这一古老的职业作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在这个职业中的成长和对生死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剧情概述影片以大门寺清为中心展开,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入殓师,被岡田义人聘请成为他的师傅。
清带着义人进入这个行业,教他如何处理遇上的困境和尊重死者的尊严。
在整个学徒过程中,岡田义人逐渐体验到了饱受困惑的悲伤与死亡,他和清利用入殓师的技巧,为每一个死者准备了标准的仪式。
他们通过处理尸体的过程,也逐渐领悟到对生命的敬重和生死循环。
同时,影片也呈现了清和义人两位角色的关系的转变。
清一开始对义人很严格,让他首先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入殓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发现了自己对义人的偏见,并尽力改变自己的态度。
最后,两个人成为了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好朋友。
主题与意义《入殓师》通过入殓师这一古老职业的故事,探讨了生与死、家庭与人性、面对死亡时的尊严与敬重等深刻的主题。
首先,影片着重展示了入殓师对生死的思考。
通过处理遗体的过程,主人公们不仅了解了人的脆弱性,也学会了尊重生命以及面对死亡的勇气。
他们通过对死者的尊重,传达了对生命的敬意和珍惜。
其次,影片强调了家庭和人性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清经历了家庭和亲人的离别和痛苦,这加深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到尊重家庭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也传达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最后,影片通过入殓师这个特殊职业,体现了对死者的尊严与敬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死亡感到恐惧和避讳,在面对死亡时缺乏尊重和敬畏之心。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入殓师>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入殓师》。
这部电影真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的思考。
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个大提琴手,可因为乐队解散,他失去了工作。
为了生计,他和妻子美香回到了老家。
阴差阳错之下,小林大悟成为了一名入殓师。
刚开始的时候,小林大悟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抵触和恐惧。
毕竟,每天要面对的是冰冷的尸体,谁能一下子就接受呢?我记得有一个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跟着社长去处理一具尸体,那是一位已经去世很久的老太太。
当他们走进房间,一股刺鼻的腐臭味道扑面而来,小林大悟忍不住捂住了口鼻。
他看着社长熟练地为老太太擦拭身体、换衣服、化妆,心里充满了不解和厌恶。
回到家后,他拼命地洗澡,想要洗去身上那股让他觉得恶心的味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林大悟渐渐改变了对这份工作的看法。
有一次,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是为一位年轻的女孩入殓。
女孩因为车祸去世,面容已经惨不忍睹。
小林大悟和社长小心翼翼地为她整理遗容,尽可能地让她恢复生前的美丽。
当女孩的父母看到女儿最后安详、美丽的样子时,他们那感激的眼神让小林大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那一刻,他明白了,入殓师不仅仅是为死者化妆,更是给生者最后的安慰。
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位独居的老妇人,去世后很久才被发现。
当小林大悟他们赶到时,尸体已经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身体也有了一些腐烂。
可小林大悟没有丝毫的嫌弃,他认真地为老妇人清理身体,仔细地为她穿上她生前最喜欢的和服。
在这个过程中,小林大悟发现老妇人的房间里摆满了她和家人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她曾经拥有过幸福的时光。
小林大悟心想,也许她的家人在远方,还不知道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
他更加用心地为老妇人化妆,希望她在最后的时刻能够保持尊严和美丽。
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一开始并不知道他的工作内容,当她知道后,坚决要求小林大悟辞职。
入殓师影评

最后的最后——入殓师人的最后在哪里?人的最后会去哪里?对于死者最后是死亡,对于生者,死者的最后又在哪里?是入殓,还是无穷无尽的思念,还是遗忘?很少有电影如此血淋林的直面死亡,甚至用一整部电影的时间来跟观众探讨生死话题,《入殓师》就是这样一部内敛克制却又极富情感张力的优质作品。
虽然这部电影跟观众讨论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沉重话题,但是它依然是一部电影作品,情感需要铺垫,人物需要成长,最后才达主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生死。
主人公一开始的勉强,妻子的反对,邻居的警告都是在呈现当下人们观念中对于死亡的误解。
为什么初生的婴儿大家可以争先恐后的抱着,而对于死去的遗体人们都只是跪着远远的看着呢?为什么碰过尸体的手就不干净呢?为什么入殓师就不是一个正当的职业呢?其实生、死不应该是公平的吗?导演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用更庄重的仪式来打破现在人们观念中的对于死亡的误解。
在澡堂老奶奶死亡仪式中妻子和发小都发生观念上的转变,从而理解了主人公。
这是电影的伟大之处,首先打破既定观念,再告诉观众该如何看待、对待死亡。
影片的主人公开始迫于生计接受这份看似不光彩的职业,到后面的欣然接受,到最后的敬畏,这是一名入殓师的成长,也是一个人的成长。
刚开始的主人公拉着大提琴住在大都市东京,可是他并不快乐,这个时候的大提琴是禁锢着他的“梦想”。
在主人公成为独当一面的入殓师时大提琴是他理解生死的情感表达。
理解死亡是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看透死是直视生的过程。
有一句话说你对死亡理解多深意味着你对活着理解多深。
导演通过主人公的变化一点点的带出死亡哲学:“我只想让你做普通的工作。
普通是什么啊,谁都会死的吧,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火葬师),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电影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它在引导观众思考,它在触碰观众的灵魂。
日本影片入殓师观后感

日本影片入殓师观后感日本影片《入殓师》观后感《入殓师》是一部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于2008年上映的影片,该影片以入殓师这一特殊职业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关于生死、亲情和人性的感人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无法忘怀,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影片《入殓师》通过入殓师的眼睛,展示了关于生死的思考。
在日本文化中,死亡被视为非常神圣和庄重的事情,入殓师的职责就是为死者进行最后的仪式,将其入殓。
电影中的主人公纪伊正臣是一个守旧的入殓师,他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对死者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电影中一场又一场场精致的入殓过程,观众们不仅仅可以感受到这个传统仪式的庄重,更能从中感受到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在形影交错的场景中展现出死亡如何触动人们内心最深沉的情感,引发观众对于生死的思考,对于生命的珍视。
影片《入殓师》同时通过讲述主人公纪伊正臣的故事,也展现了亲情的力量。
纪伊正臣与他亡妻所生的女儿宗子之间的关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纪伊正臣深爱着已故的妻子,而宗子成为了他唯一的亲人。
电影中,宗子对于父亲的爱和关心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纪伊正臣生活的这个小镇上,人们对于入殓师这个行业和他们的家庭存在着偏见和排斥,但宗子始终与父亲站在一起,无论外界对于他们的质疑和厌恶,宗子都始终是纪伊正臣的坚强后盾。
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对父亲的理解、支持和爱。
这种亲情的力量让我深感亲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珍贵,无论境遇如何,家人间的爱是永不会变的。
同时,影片也让我思考到了对于亲人和家庭的珍视和重要性。
《入殓师》这部电影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从主人公纪伊正臣对待入殓工作的态度和对死者的敬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守旧的入殓师,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他却与一位年轻女性结下了不寻常的友谊,并发生了意外的感情纠葛。
这位年轻女性对于传统的入殓仪式有着不同的看法,她试图打破传统束缚,让纪伊正臣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和生活。
电影《入殓师》电影观后感1

电影《入殓师》电影观后感1今天是2月14日,西方传统的情人节。
在这具有浪漫气息的节日里,我一个人在家看完了日本电影《入殓师》。
在未看电影《入殓师》时,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像似一部乏味无趣的恐怖片,当我看罢整部电影过后,我不由得有这般的感叹:“不能以影名就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但我更亲睐于片头字幕中的那个中文译名《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入殓师》主人公名为大悟,本是东京一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家,由于乐队解散,他也随即失业,便和妻子美香一起回到了自己乡下的老家。
其实,在老家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大悟没有实用的一技之长,还是很难就业的。
一天,在与妻子家中就餐的时候,无意中从报纸上获取了一条惹眼的招聘广告:“帮助旅行的工作,年龄不限,高薪保证诚聘旅程助理”,顿时喜出望外。
第二日便一个人前去应聘,待到大悟见到公司的社长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旅游助理实则是入殓师,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妆容的工作。
迫于生计,大悟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
在他工作期间,先后经历了尸体腐烂不堪的孤身老太、长相甜美英年早逝的人妖青年、风韵尤存便离去的漂亮母亲一桩桩各式的道别在他身边过后。
从此他也习惯并且喜欢上了这份让常人难以接受的工作,在他看来,这是逝者安息应有的最后礼遇。
是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面对每一位人间离去的逝者,大悟都倍加温柔地为他们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妆容的润泽,他温柔细腻的手,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者一般的生机,给他们永恒的美丽,他照亮了生者的记忆,一种对逝者静谧着的温存,所有瞬间的举动竟然都如此美丽。
进而反观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冷酷无情的人以宰割活人为乐趣?又有多少粗暴贪婪的人在活人的面前横征暴敛?其实,在当前这个社会,粗暴、冷酷已是我们普通人对待他人的一个惯性方式,我们早已麻木却浑然不觉。
正因如此,我们便可以想象,一个人,若在世间活着的时候便得不到尊重,那么当他在人间离去的时候,又有何尊重可言?影片中多段给人的感官体验极深,其中,遗体火化师在火化澡堂老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让我逐字逐句的敲击了出来:“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
入殓师生死边缘的人性拷问

入殓师生死边缘的人性拷问《入殓师》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生死边缘的人性拷问,引发了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的思考。
影片以入殓师的职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岩井纯一的故事,他在面对死亡、生命和自我身份的追问中逐渐成长和觉醒。
电影以细腻的画面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开篇,展示了入殓师岩井纯一独特的工作环境和他对于死亡的态度。
岩井纯一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将每一个逝者都视为生命的终极尊严,他尽力为每一个逝者送别,为他们准备最后的旅程。
这种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让我对岩井纯一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岩井纯一开始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
他遇到了一位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女性逝者,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让岩井纯一开始怀疑他的职业和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
这位女性逝者的存在,使得岩井纯一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他作为入殓师的责任。
通过这个角色的塑造,电影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价值。
然而,在死亡面前,我们又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尊重每一个逝者的生命?电影通过岩井纯一的内心独白和他与逝者的互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生命的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电影还通过岩井纯一与他的师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岩井纯一的师傅是一个坚守传统价值观的入殓师,他对于死亡的看法与岩井纯一截然不同。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使得岩井纯一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观念上陷入了迷茫。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感到困惑和无助。
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意。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心构造的场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哲思的世界。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它与画面相得益彰,让人们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入殓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入殓师的故事,更是一次对于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拷问。
通过岩井纯一的成长和觉醒,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宝贵和每个人对于他人生命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影片《入殓师》解读电影主题解读《入殓师》以其哀而不伤、温婉动人的影调风格,阐释了关于生死的永恒的哲学问题,为终日沉沦在物质世界,隐没于平庸之中,迷失自我,压抑、烦闷、沮丧、痛苦、悲观、失落的人们提供了返回本真存在的最佳道路,使人们感悟向死而生的哲学意义,并且对死亡教育的意义作深入思考。
自古以来,对生死的关注是人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对于死,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
在古代,由于人们无法解释死亡现象,把对死的认识诉诸于鬼神迷信或者宗教,用鬼神迷信的解释或宗教的关怀来缓解人类对死的畏怕。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鬼神迷信和宗教解释的苍白无力,科学对于鬼神迷信和宗教的这种“去魅性”重新将人类抛入对死亡的恐惧状态,对生之茫然无知。
因此,东西方的哲学家们就努力从各种角度对死亡做出种种解读。
在中国,儒道思想源远流长,他们的观点中都有对死亡的阐述。
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教导人们避讳谈死,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提倡敬鬼神而远之。
即使论死,也是侧重从伦理的角度阐述死亡: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强调以传宗接代的思想将生命延续进而超越死亡;从社会学意义上言,儒家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朝闻道,夕死可也。
”等思想,更健康更理性地从死的角度观照生,人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仁、为义、为道而死,虽肉体灭亡,但精神却可以不朽。
所以,古人在看待死亡上更侧重于这种理性主义的不朽观,如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白居易有诗:“龙门原上土,埋骨不埋名。
”文天祥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方苞在写作《五人墓碑记》时谈到写此文的目的和意义:“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就连普通百姓的死,也要死得于国于家有意义,尚可为人称道。
宗教认为人死后可凭借灵魂存在而不朽,而儒家学派则凭道义使人死而不朽,更具有一种积极入世的意义在里面。
而道家学派中较有影响的生死观是庄子的生死观,他提倡“一死生”“齐彭殇”,生死是等同的,不用把生死太放在心上掂量,在庄子的《至乐》篇中,谈到他为妻子的死“鼓盆而歌”,认为生死过程不过是“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把由生至死看作春夏秋冬的运行,是一种自然现象,显得达观而超脱。
“庄周梦蝶”的故事在体现了生之虚无,人生如梦的意义之外,还体现了生之自由与美好,像蝴蝶一样,遨游于天地间,自由飞翔,这是更理想的一种生命状态,对生的意义有了旷达的理解,对死的认识才能更为洒脱自然,所以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所以,生死是处于同一地位的人生的两端,,在庄子的意识中,生死不过是“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看淡生死,视生死如来去,一切顺其自然,才能使生命自由。
比较中国的儒道哲学思想,一言以蔽之,儒家强调积极入世,是一种“动”的哲学,而道家则强调安时处顺,是一种“静”的哲学。
而日本影片《入殓师》则是综合了我们儒道思想的哲学观,汲取儒道思想的精华,体现了一种动静结合的哲学生死观。
灿烂地生无论儒道思想在关于生死的问题上有何不同,但把生死看作一种生命发展的自然过程的观点确是如出一辙。
汉代杨雄曾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庄子把生死看做像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
《入殓师》也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了这种观点。
当小林站在桥头,看着顺流而下的死鱼和拼命逆流而上的游鱼,不无感慨地说:“让人觉得很悲伤,为了死而努力。
终归是一死,不那麽辛苦也可以吧?”而跑步的火葬场老人则不这么认为,他说:“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
”生命就像四季的轮回,秋到北雁南飞,春至樱花绽放,一切都遵循着这种自然法则有条不紊地进行,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一样,都要按照这个自然法则走完一生。
印度著名的演讲家、思想家奥修在他的《死亡》一书中提到:“每一个片刻都是一个生,同时也是一个死,你就在这两岸之间流动——生和死。
”因为死和生每时每刻都在以很多种方式发生着,比如我们的童年消失了,那么童年就死去了,而随之少年却产生了。
人作为一个生物,本身在进行不断的新陈代谢的同时也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人身上的生和死的过程时刻都在发生着。
吴兴勇在《论死生》中这样分析奥修的观点:“存在是通过死亡来维持的,每个生物都靠吃下大量其他生物来延续生存。
同样,存在也通过死亡来更新它自己,每一个生物身上每天就要死亡无数旧细胞,又生长出无数新细胞。
”生命就是在这种生死的交替中不断延续下去。
片中的鱼儿为了产卵努力地游到上游去,产卵之后就死掉了,但其他的鱼儿并不会因为死掉的鱼儿就放弃到上游去产卵,它们仍然会一如既往,这是大自然的定规,生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我们对于死亡并不需要太悲观。
老社长也说过:“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
”人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为了生存,也要靠吃其它的生物活下去,这也是一种常理。
所以,人不应该陷入一种对死亡的悲哀状态里面,应该看得淡然一点才好。
但是,日本人的这种生死观似乎与儒家的生死观较为接近,强调重生安死,活着就尽心尽力的活,死时就无怨无悔,心中安宁了。
张载云:“存,吾顺兮;殁,吾宁也。
”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的生死观却与之有所不同,庄子提倡顺应本心的安静的自由生命状态,提倡人们要摆脱俗事杂务的烦扰,悠游自在地生活。
庄子一生不看重名誉地位,在《秋水》篇中记载,庄子濮水垂钓,楚王派两位大夫请他去做官,庄子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子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两位大夫说:“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种事情,在《列御寇》和《史记》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可见,庄子对待世界,采取的是一种避而不入的态度,不愿为世事的烦扰所累。
固然他这种处世态度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有关,是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了他修身养性的安静闲适逍遥自在的人生观。
自己宁愿受穷也不愿出世为官。
自己认为怎么着生活好,就怎么生活就行,随心所欲而已;而日本人虽然也承认生命就是一种自然定理,但却认为即使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的终点,也不能消极的等待死亡。
小林面对事业压力的悲观的心情,被火葬场老人的一番话给纠正了。
正是因为人会死,我们才应该努力地活。
日本人通常是很上进的民族,他们很在乎自己的名誉问题,认为自己工作干得不好,就会有损自己的名誉,因此他们往往对待工作认真而勤劳,即使面对很大压力他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干下去。
所以,日本人很关注生命的动态,这与儒家的思想十分合辙,儒家文化可谓是一种乐生的文化,关注人的现世生活,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来世,极度关注对生的价值,只有在此生努力拼搏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才是明智之举。
但儒家因为太过关注人的社会性,往往忽略人的个性发展,使许多的仁人志士成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庄子却是太过注重自我的个性自由反而使庄子的信奉者们很容易堕入消极遁世的思想深渊。
而日本人却从儒道的哲学中找到了最好的均衡点,看待生,要像一位儒者,有一种“君子疾没世而名未称焉”的积极态度,看待死,如老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只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大宗师》)。
日本人常把人生视为一种旅行,一种动态的过程。
所以火葬场老者在葬礼上送鹤乃汤老板时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因此,老者在送走每一位死者时,都会对他们说:“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波德莱尔的诗篇《旅行》中写道:“怀着一个年轻的旅人的快乐的心,我们将登舟出发,驶向冥国的海上。
”18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派天才诗人诺瓦利斯曾经给哲学下了这样一个绝妙的定义——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而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解读生死的,人生在世,就是怀着一种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所以,也把生当成了一种外出旅行,把人生的过程当成了一种精神还乡的过程。
这种带有永恒乡愁的情愫在中国的古代诗词里尤为普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等等。
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怎样找到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成为至关重要的命题,日本人就于此生中抛却一切痛苦的杂念,看淡死亡,争取活得灿烂精彩,把生的意义发挥到极致,这也是火葬场老人和社长暗示给小林的东西,使之最终对此有所开悟。
向死而生的意义向死而生,才会真正惜生;热爱生活,才会严肃地看待死亡,尊重死者。
不论是社长还是小林,面对男女老少不同的死者,他们在入殓仪式上工作时总是做得一丝不苟。
片中以一段小林的内心独白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态度:“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需要冷静,准确。
并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送别故人时的静谧,让所有的举动都变得如此美丽。
”影片开场处设置为一位渴望变性的年轻男子举行入殓,从社长和小林的举止、表情和言语(化男妆还是化女妆)上,充分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
在为死者盖棺的那一刻,问候一声“一路走好”“谢谢”“您辛苦了”,以表示对死者生前的充分肯定和对死后的无比尊重。
日本人很讲究“优死”,即尊严地死。
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在踏上死地时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二是指对死者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使其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日本是个自尊心很强的民族,《菊花与刀》中从“义理”的角度讲日本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女人在生孩子时不能大喊大叫,洪水淹没了自己的良田、村庄,也不能呼天抢地,要表现出足够的矜持和尊严。
今村昌平执导的影片《楢山节考》中就体现出这一观念,片中阿玲婆已经69岁了,按照当地的风俗,70岁时就要被儿子送上楢山,去等待死亡。
但在此之前,她始终清醒冷静地保持着她有序的生活,安排着临上山前家中的事务,甚至为当年丈夫利平不舍得背婆婆上山而感到丢脸。
为大儿子找媳妇,并教会媳妇捉鳟鱼的办法,为无权讨妻的二儿子的性饥渴找到一次机会,临上山前请村上老人喝酒等等,她像是在为自己的死准备着一种庄严的仪式,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同时村中新木家的老头在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不安却遭到了村民的耻笑。
可见,日本人很看重自己的“面子”问题,在当地70岁被送上山已成为一种风俗,既然如此,人们就要遵守,否则,既破坏了风俗也毁了自己的名誉,阿玲婆的从容不迫的死就属于优死的第一种情况。
而《入殓师》中对死者的关爱与尊重则属于第二种情况。
这种尊严地死对于生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教育意义。
在人生的旅程中,生命本身的变化无常使人们茫然,要想克服死亡带来的恐惧,就要让人们去直面生死,直击生命的终点,对其进行死亡教育。
《论死生》中谈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法、荷等欧洲国家就在学校开展这种死亡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死亡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它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它给我们今生的时间规定界限,催迫我们在我们能够掌握的那段时间里,做一番创造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