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

2. 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视频。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3)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出示PPT,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计划。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写一篇关于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情感教育是否到位。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注重全面性,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理解父爱的伟大。

学会尊重父母,珍惜家庭的幸福。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反馈。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家庭观念的认知和感悟。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父女关系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篇二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

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

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

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

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1.2学习并掌握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1.3理解信件的主题,感受父爱如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件内容。

2.2学会通过信件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质。

3.2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信件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1理解信件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1.2掌握信件的写作格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3.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分析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引导学生掌握。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信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2.课堂讲解讲解信件中的抽象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实践演练让学生尝试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分享自己的信件,教师点评并指导。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

3.拓展延伸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感受父母的爱。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信件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3.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信件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情。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准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准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相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以前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能够是超越死亡的追念。

所以,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女儿的信,信中阐述了作者对女儿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强调了父爱的重要性。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父爱的伟大,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对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由于课业负担重,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父母的关心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学会珍惜父母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品德。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2)学会如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如何进行文学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向学生介绍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和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进行深入解读。

4. 课堂讲解:(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课后练习评价:(1)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进行批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父爱的伟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亲情话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拓展阅读和小测等,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4.教学拓展:
-课后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拓展阅读:推荐与父爱相关的文章、书籍,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父爱的伟大,拓宽视野。
-实践活动:组织“给父母写一封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关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如“挚爱”、“倾诉”、“庇护”等,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女儿的挚爱、关爱以及期待,把握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父爱主题,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字数600字左右。
2.课后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中表达的父母之爱,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5.பைடு நூலகம்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
教案三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
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
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展开思考。

三、新课讲授: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