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的创作感想

合集下载

山水创作心得

山水创作心得

山水创作心得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创作需要有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笔墨、色彩的熟练掌握。

在我多年的山水画创作中,我领悟到了一些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山水画创作需要有一种“大气”。

这种“大气”是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到的,它是指山水的广阔、壮美、恢弘和清幽等特点。

在创作中,我们要尽量表现这种大气,可以通过构图、线条、用色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可以使用大幅画面、远近分明、山势险峻等手法来表现山水的广阔和壮美,使用淡墨浓彩、虚实相生等手法来表现山水的恢弘和清幽。

山水画创作需要有一种“神韵”。

这种“神韵”是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到的,它是指山水的灵气、神秘和韵律等特点。

在创作中,我们要尽量表现这种神韵,可以通过笔墨、构图、用色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可以使用墨色悠长、笔力遒劲、构图奇特等手法来表现山水的灵气和神秘,使用色彩搭配和谐、节奏鲜明等手法来表现山水的韵律。

山水画创作需要有一种“情感”。

这种“情感”是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到的,它是指山水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等特点。

在创作中,我们要尽量表现这种情感,可以通过创作主题、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可以选择具有情感内涵的主题,如春江水暖、
春山雪晴、秋水共长天一色等,通过墨色、笔力、色彩等手法来表现情感,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山水画创作需要有大气、神韵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表现,这需要画家有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笔墨、色彩的熟练掌握。

在创作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寻找山水画的内在逻辑和美学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做出更为精湛的山水画作品。

山水国画创作报告总结与反思

山水国画创作报告总结与反思

山水国画创作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山水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表现自然山水景观为主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有幸能够深入了解和尝试山水国画的创作。

本篇报告将对我在山水国画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反思进行阐述和分享。

2. 创作过程在创作山水国画时,我首先从学习传统山水国画的基本构图和技法开始。

通过参考老师的教学和经典作品,我逐渐理解了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现技巧。

我发现,通过捕捉大自然的气息、运用线条勾勒形态、运用水墨渲染和点染营造温润的意境等手法,能够更好地表达山水画的神韵和美感。

而后,我开始从实景中寻找创作灵感。

我经常选择远离城市喧嚣和人群的地方,有时是在大自然中的山间溪水,有时是在悠静的湖边,有时是在青山绿野之间。

我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这种亲身体验和感悟,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和灵气,并能够在创作时具有更自由和独特的表现。

在创作过程中,我也不断尝试与创新。

我运用了一些新颖的表现手法,例如将水墨与彩墨结合,或将传统线条构图与现代艺术元素融合。

这些尝试不仅丰富了我的作品,也展现出了山水国画可以与时俱进的潜力和活力。

3. 反思与体会通过创作山水国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山水国画作为一种审美方式,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而且展示了大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和谐共生。

这种深情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热爱。

在创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例如,我发现理解并把握山水画的构图和技法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有时,我也会在表达意境和节奏上遇到挑战。

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尝试,我逐渐掌握了相关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此外,我也反思到自身在传统山水国画鉴赏方面的知识不足。

我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哲学内涵需要我深入学习和研究。

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把握,我才能更好地运用在我的创作中,并更好地表达出山水国画的精髓。

山水写意心得体会(优秀14篇)

山水写意心得体会(优秀14篇)

山水写意心得体会(优秀14篇)山水写意课心得体会一年级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课程在小学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我校引入了山水写意课。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在山水写意课上有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观察、绘画、创造、团队合作和心理发展五个方面来总结我在山水写意课上的心得。

首先,观察是学习山水写意课的第一步。

在课堂上,老师常常带我们去户外或画室观察大自然的山水景色。

我注意到,每一幅山水画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揣摩才能完成的。

我开始学会用心去观察自然界景物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和细节,这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绘画是山水写意课的重要内容。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逐渐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线条、用色和造型来表现山水画中的空间感和情感。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画笔的运用、层次的塑造和色彩的运用等基本技巧。

我发现,绘画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维和创造的过程。

然后,创造是山水写意课的核心。

每一次上课,老师都鼓励我们大胆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通过山水画的创作,我学会了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我可以任意选择画布、笔触、颜色和构图等元素,将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和想象传达给他人。

创造力的发展也使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灵活和独立。

其次,团队合作在山水写意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与同学们一起进行绘画活动,彼此合作与交流。

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当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与同伴协商,共同解决问题。

这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我在团队中更加融洽和协调。

最后,山水写意课还对我的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课堂上绘制山水画时,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却烦恼和压力。

绘画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专注力。

每一幅画的完成都给我带来了成就感,使我更加自信和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山水写意课在一年级的学习中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体会。

山水创作心得与体会

山水创作心得与体会

山水创作心得与体会
山水创作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艺术形式。

在我的创作中,我通过观察自然景观和感受自然的气息来激发灵感。

首先,我会花时间在山水中放松自己,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我会直接面对山水,观察其细节,抓住其中的变化和独特之处。

在此过程中,我会尽量消除杂念,只专注于周围的景物。

其次,我会运用色彩、光影、笔触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我对山水的感受。

例如,我会运用渐变色彩来表达远近的感觉,运用明暗对比来强调山石的质感。

我也会使用粗犷的笔触来表达山石的立体感和力量感。

另外,我认为山水创作需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

每个人对山水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创作也会有所差异。

我会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我对山水的感受,用自己的创意来诠释自然之美。

最重要的是,山水创作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研究。

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我会定期观摩其他优秀的山水作品,学习他们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的来说,山水创作是一种沉浸在自然之美中的艺术形式。

通过观察、感受和表达,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水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种与大自
然对话的方式。

只有用心去感受和表达,才能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山水作品。

关于山水画的学习体会(共5篇)

关于山水画的学习体会(共5篇)

关于山水画的学习体会(共5篇)第一篇:关于山水画的学习体会关于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的一点看法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

.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

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中国画中,有一种长盛不衰的绘画题材,那就是山水画。

什么是山水画呢?顾名思义,山水画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山水画拥有历史悠久。

魏晋时期,山水画主要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背景,如((女史箴图)),一直到南北朝,山水才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科。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从画面看,山水画结束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进入了“青绿金彩,工细巧整”的阶段;展子虔的技法完整,讲究用笔。

一点想为主的表现形式。

到了盛唐,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和以王维为代表水墨山水。

五代时,北方的荆浩、关仝和南方的董源、巨然成就最为突出。

荆浩开创了雄伟峻厚、风骨峭拔、大气磅礴的北方画派。

董源擅长表现草木葱郁的江南山水,苍茫浑厚,自然华滋。

他们是山水画发展的承上启下者。

北宋的山水画在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深广的发展,是山水画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期。

其山水画大多为全景山水,各种流派竞相争艳,风格纷呈,成绩卓著。

李成“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法精纯”。

范宽自立宗法,峰峦浑厚,气势逼人。

郭熙“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拈针,杂叶夹笔”。

米芾父子另辟蹊径,创米家山水,用落茄点,专以表现江南烟雨山水。

另外尚有王诜、许道宁、高克明等一大批画家,都各具面目。

他们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宋的山水画从北宋山水中脱出,另创水墨苍劲画风,代表人物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李唐山石多做斧劈,积墨深厚,线条刚猛,是水墨苍劲一路的开路者。

马远、夏圭打破传统的“全景山水”,创“边角山水”,虽寥寥一角半边,仍意境完整,犹觉意味深长。

山水画学习心得

山水画学习心得

山水画学习心得山水画学习心得篇1要想学好国画,先要练好基本功。

练习基本功有两种途径:一是临摹,二是写生。

临摹古人的作品是学习传统技法最好的方法。

临摹的目的是学习传统技法,在此过程中学习前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以提高眼力,培养观察、表现自然美的能力。

写生也是学习传统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幅作品的创作,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认识、研究、再现自然美的过程,其间的所谓“意”,就是画家对客观事物认识与感受后而产生的艺术情趣。

因此,我们要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对景写生,积累素材,掌握技法。

写生的过程是从熟悉自然到表现自然的过程。

写生过程是对生活素材进行分析、提炼、加工、升华,寻找其规律性,并运用到创作中的一个提高的过程。

临摹名家作品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理解大师的笔墨规律,更能体会到大师在表现大自然方面的精妙。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山水画,那么,我们首先要从山石、树木、房屋、河流等自然景象入手。

然后要逐步了解其它物体的结构特征,掌握其形态变化,多看一些优秀作品,从中学习别人是如何把握、控制好各种不同的物体比例和空间关系的。

比如宋代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米芾他们都是长期居住在山区,观察、研究、再现了大量的山区真实景象,为他们成为优秀的山水画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景写生是体会大自然美的最直接的手段。

要想画好山水画,还要有意识地注意积累生活经验。

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丰富自己的生活,才能捕捉到自然界中最微妙、最具特色的形象。

其次,在对景写生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景写生,加工整理、概括、提炼。

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体验、情感记录下来,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要想画好山水画,要具备全面的基本功,其中包括:一、扎实的书法功底;二、深厚的文化素养;三、熟练的基本功技法。

这些是一个成功的山水画家必须具备的条件。

没有很强的基本功,要想把中国山水画画好是不可能的。

要想使自己的山水画达到较高的水平,我们必须经常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勤奋刻苦地学习,多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研究自然,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山水画作品。

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

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

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感激大自然,大自然以它的博大胸怀哺育着人类,满足我们的索取与需求,赐予我们无限的力量与智慧。

中国人对自然的喜爱与热情丝毫不会逊色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并且我会骄傲的表示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能感受山川之美的民族,因为在绘画山水与自然上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早在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给我们留下了一篇中国山水画的画论《画山水序》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幸运,如果不是这篇画论而是直接看到后期文人画的观念那么我们的山水画理论就又将延后好几百年。

通过宗炳对于山水画论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化交流会带来新思想的出现,同时也会促进艺术的发展。

一.境界·景象·景物在山水画的学习中我认为山水画的境界景象以及景物这三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幅有境界的山水画会很容易的把你带入画中,让你赏心悦目心神向往。

境界的魅力是神奇的,他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山水画的创作归根结底就是艺术境界的创作也是一种审美空间的创造。

然而境界的创造与产生离不开景物与景象,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离开了景物便谈不上景象,不能构成景象的景物也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作品单拿出作品中的某个物件某些景物来说都是画的很不错的,但是由于整体不够生动,画面的构图不够新颖从而唤醒不了读者的想象与共鸣。

说到山水画的绘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景物的选取,含烟带雾的远山·三三两两的船只·鲜艳欲滴的鲜花,这些景物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烟云以及李可染笔下的江南景象,这些生动的景象活灵活现的形成了动人的境界。

在绘画中景物的选取上不仅要考虑景物特征与景物形象的和谐统一,还要特别注意景物的单纯性,不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应选取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将其他与主题内容毫无相干的内容舍去。

山水画中的景物不再是景物的重现而是画家创作出来的艺术符号,是一种符号性的语言,它代替文字向读者诉说着画家内心深处的内心世界。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点感悟
首先,创作山水画需要深刻理解自然景色的抽象本质。

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经典形式之一,要求画家具备丰富的自然生活体验,掌握自然界中峰峦古木、水流川岛、云雾朝霞等元素的生动形态与情感内涵。

其次,创作山水画需要具备独特的审美视角。

画家需要具有多元文化和宏观视野,能够将多样化的自然景色融入在画中,赋予画面独特的意境。

再次,创作山水画需要秉持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情感态度。

画家需要具有空灵、自由和澄澈的心境,用手中的笔和颜料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情感体悟。

最后,创作山水画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

画家需要不断地追求自我提高,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地修行和探索,从而达到画道成仙的境界。

总之,创作山水画需要具备综合的素质和精神品质,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与高度艺术价值的山水画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山水画的创作感想
作者:崔聚宝
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4期
摘要:艺术创作总结是每个画家在作品创作中收获和不足的心得总结。

本文是针对我对山水画创作的过程,分别阐述了我的每一阶段的创作思路和我对创作的认识以及给我的启迪。

以此来说明一幅创作的完成需要经历的具体思路过程,同时也对广大美术爱好者一个互相借鉴和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山水画;创作过程;体会
1 创作的缘起
艺术作品创作绝非易事。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云:“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

”所以,画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就需要“惨淡经营”费尽心思的安排。

说起家乡,应该是每个人心目中最了解和熟悉的的地方,这种回忆促使了我创作家乡的想法。

2 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的产生必须是艺术家情感发酵和思想加工,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

清代画家郑板桥云“江馆清秋,晨起画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眼中之竹”是艺术家对客观生活中观察体验而获得的“物象”,“胸中之竹”是客观生活物象与艺术家情感交融形成的“意象”,“手中之竹”是艺术家经过大脑将反复酝酿,将构思成熟的作品表現出来生成“艺术形象”。

这种由眼、心、手的转换生动的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我的山水画创作过程是由素材积累——意象酝酿——艺术形象——调整完成作品,这四个步骤完成的。

2.1 素材积累
艺术作品的形成,首先是生活素材积累。

当然,素材积累的前提是确定所要表现的题材,家乡的山水是我要表现的题材。

为了表现家乡就要深入地观察,体验和感悟。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

”既要登高远观山体之气势,又要深入山林之中观其内容,“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侧面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通过多角度观察,不断
地通过写生记录,积累素材。

在整体的感受和局部观察中,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才能为下一步做好基础和准备。

2.2 意象酝酿
“艺术酝酿”即“艺术构思”,它是对素材进行加工、组合、布置安排,构思出完整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其中就包括选取素材、确立主题和空间布置安排形成草图了。

2.2.1 选取题材,确立主题。

题材是主题的载体,主题是题材的灵魂。

前面我已经确定以表现家乡的山水为创作的主题。

其中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有取舍,选取最能代表家乡典型的黄土地貌,是灰瓦砖墙的四合院,作为地域特征来突出主题,接下来就是整理草稿了。

2.2.2 “经营位置”形成草图。

“经营位置”是由南齐梁间画家谢赫提出的,自古以来为画家所重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1]把画面布置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的地位,所以一幅画的形成,构图是非常重要,而且起到很关键的一步。

在草图构思过程中,首先,就是初步安排画面物体的位置关系了,它是通过“目识心记”的体验过程,布置画面空间,通过“高远”“深远”“平远”视角,以“游观”的观察方法,勾勒出山体的布局位置,然后根据画面的需要添加树木和房屋,使画面物体之间产生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初稿。

草图的完整程度是依照个人自身条件而定的。

它只是为创作作铺垫,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纸上发挥了。

2.2.3 艺术语言表现生成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表现是艺术创作在纸上完成的过程。

其中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艺术表现是“形之于手”。

如果没有娴熟的艺术技巧,在巧妙的艺术构思也成不了精美的艺术作品。

这一阶段是完成作品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费时间和消耗功夫的。

在艺术语言表现当中,可借鉴他人的长处,可以是古代,也可以是近现代的优秀作品。

但是,这里的借鉴不是原封不动地抄袭他人的作品,而是学习它的画面处理关系,以及表现方法等,同时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在逐步探索中形成画面形象。

因为每个人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是面貌不一的,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2.2.4 画面整体调整,完成作品。

古人云“大胆落笔,细心收拾”。

这个阶段,画面初步形成,就是细心收拾画面整体关系了。

调整画面气息,加强对比关系,突出主体,使得画面和谐,以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这也就是作品的完成了。

3 创作的体会
著名画家李可染就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目标,所谓“打进去”,就是我们要从传统中学习,从古代的经典作品和理论中学到笔墨技法和思想。

体会古人的“游观”状态、“目识心记”的智慧,理解“本体之观”和“物象之原”理念,才能领悟理解到传统的基本精神和内涵;所谓“打出来”就是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即“笔墨当随时代”,不能一味的沉溺于古代山水中的笔墨情趣,而要适应时代。

要师法大自然,而不能“闭门造车”,这样才能达到“胸中有丘壑”,成竹于胸,才能在创作中得心应手,把握全局了。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 郑锦扬.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边平恕.李可染画语录图释[M].西泠印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