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山水诗歌鉴赏
品读柳宗元的五篇山水散文,领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自然情怀

品读柳宗元的五篇山水散文,领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自然情怀2020-05-11 15:19·诗词茶馆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1,《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赏析]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划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其生动传神的笔触、绘声绘影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2,《钴鉧潭西小丘记》唐· 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

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渔翁》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于永州时所作,满腔抱负化为云烟后,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的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其中,《渔翁》就是一首代表作。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柳宗元《渔翁》原文与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原文:渔翁【唐代】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译文: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
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当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
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赏析:这首诗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第一二句,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
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
第三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描写的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
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而是交错展现两种景象,表现了发生在自然界的微妙变异。
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将他们集成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
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

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白话译文】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渔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柳宗元

《渔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柳宗元这首诗与《江雪》诗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也是诗人柳宗元的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了。
《渔翁》作者: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①本篇作于永州。
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韵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这首诗起句较平,只是简单地点明了渔翁夜宿的地点在西山。
第二句却峰回斗转,奇特别致。
“晓汲清湘燃楚竹”,连用两个动词,“汲”与“燃”,为诗句增添了几分动感与活力。
我们仿佛感受到渔翁在一夜安眠之后的轻松与闲适。
打水、烧柴做饭,这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最俗常不过的事;然而由于诗句中的“清湘”、“楚竹”,却带给我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西山在湘江边,古时围绕“湘水”本就有许多美好神奇的传说;而西山古属楚地,楚地的斑竹枝又带来一份怅惘的回忆和对一种高洁情感的追怀。
因此渔翁这一无心之“宿”,却具备了如许多的雅趣。
渔翁本就是一个自然的意象,是一个自然中人,靠自然为生,与自然为伴。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是清代文人柳宗元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山水游言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神秘怪异、优美瑰丽的语言对山水美景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柳宗元对山水之震撼及感悟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体现出古典山水游言文学的高度完美化的艺术水平。
柳宗元山水游记所表达的特点,一是注重表达山水美景,文章遍布大自然的声色景物,诗情画意地描绘了山色、水色与植物景象;另外,文章常常将山水景象与时人及历史故事结合起来,使表达更加典雅而生动,形成多样的艺术意象,色彩绚丽多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其次,柳宗元山水游记强调辞藻的精华,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也被充分体现在文章中,采用豪放险恶、质朴浑厚的句子构成呈现出的崇高美感。
文章还加入了不少诗情画意,例如:“青
山碧鸟殷,草木清风荡;千里沟沟里,月明星稀少”,从中可
以感受到柳宗元对大自然的畅快淋漓乐景。
最后,柳宗元山水游记思想深刻,在文章的最后营造出一种悠远厚重的气氛,提醒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沉着贤达,窥探宇宙的宏观深意。
用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把现实的景色抽象化,把个人的抒情变成宏大的人类观念,从而体现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独特艺术魅力。
总之,柳宗元山水游记以其优美绝妙、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多姿的文字,使山水景色富有流畅的叙述气质,充分表现了柳宗
元丰富的情怀和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不仅是一部文学的杰作,也是一部艺术的杰作,值得中外爱好者赞赏、研究与思考。
【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渠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渠记》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石渠记》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生财回去翳隠,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尝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谋之以求极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柳宗元《石渠记》注解、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2、桥:架桥。
3、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4、乍:连词,或者。
5、或:有时。
6、咫(zhǐ)尺:比喻很将近的距离,古代表示八寸为咫。
7、倍尺:二尺。
8、逾:越过。
9、泓(hóng):深潭。
水深而广。
0、被:通在“披新”,全面覆盖。
、藓:苔藓。
2、坠:落下,流。
3、纡(yū)馀:曲折伸延。
纡,弯曲。
馀,通“徐”。
4、卒:最终5、箭:小竹。
6、庥(xiū):同“休”,歇息。
7、酾(shī):分流,疏导。
8、遗:还给9、蠲(juān):古同“涓”,清洁。
柳宗元《石渠记》译者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柳宗元的《江雪》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柳宗元的《江雪》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柳宗元的《江雪》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宗元的《江雪》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一首题为《江雪》的诗,以其孤绝凄清以及旷远的意境感染了后世。
大空,大静,冷凝,压抑,悠闲,自在……如此种种意味迎面而来,让人于空茫茫的诗歌意象中生发出若干的联想。
孤舟蓑笠翁,似钓非钓,钓而不以钓为钓。
千山万径因铺满了积雪寒冷彻骨。
茫茫然打量这天地,没有一只鸟在天上飞,也不见有人往来的踪迹。
江面的冰层上,也铺满了厚厚的雪,一位老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孤独地危坐在一只被冰雪冻结的小船上,用了钓竽钓那白茫茫的寒江雪。
他真是在用钓竿钓那江雪么?或许他正用那或锐利或迷茫的目光在打量着眼前满江面的积雪呢。
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说明此时天上正下着纷纷扬扬的雪,北风呼啸,雪花亦在飞舞。
那独钓寒江雪的老翁,在这空旷纯净的雪天里,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又显得是多么的无奈,大孤独、大寂寞由是生焉。
若换一个角度审视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种跟天地同体的浑然无我的大自在精神境界,却是从大孤独、大寂寞氛围里自然生发出来的超然于物我的意味。
在这大孤独、大寂寞的千山万径的空茫茫的大背景下,他能钓起些什么呢?他又能想起点儿什么了?柳宗元借渔翁的形象,或许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感、寂寞感,他是想借此心灵外化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渺茫不可把捉的理想;从另一层面来审视,透过孤独寂寞的表象,也恰恰能够感触得到他精神内核的强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山水诗歌鉴赏
作者:张士昭
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22期
摘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山水散文诗以独特的风格传于后世。
作为唐代中期山水美学的代表性人物,柳宗元的山水诗歌对后代影响颇深。
基于此,本文对柳宗元山水诗歌进行鉴赏。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歌
一、柳宗元山水诗歌的文学造诣
柳宗元的散文以超群的造诣闻名于中华民族的文学界。
自从宋代以来,柳宗元的散文便被研究者分为理文、山水文、讽刺文三类。
其中以柳宗元的山水文在文学史上造诣最高,是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柳宗元是一位描绘山水的文学“画家”,其用文字描述了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山水,赋予了每一个山水独特的气质。
而柳宗元又将情感的描述寄托融合于山水,似乎赋予了这些山水生命和灵魂。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后人所乐道,其独特的描述手法是文学中山水游记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柳宗元山水文的独特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浅析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浅谈其文学的审美特征。
从古至今的文人描述山水,大多是慕名而去,从而有感而记;或是游历至山水名楼,追古昔今,感叹而传诵出佳篇。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博采广阔山川江河,贯轶闻于山川江河的异景描绘,后人乃尊郦道元为山水文学的开山之祖。
柳宗元逆常道而为,既不写名山著景,也不写古刹奇寺,反而是描绘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丘谷涧。
观柳宗元的一生,并未其孤陋寡闻未曾游历名山名水,反而其二十一岁登第进士之后,屡次壮游山水。
而使柳宗元绮丽的山水之文源起贬官之故,寄情于山水,在“农夫渔夫过而陋之”的柳州,所著奇文。
可见柳宗元并非为写山水而著文,实则内心与所感,眼观而情至,是一种主动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水到渠成之著文。
二、柳宗元山水散文中的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蕴含之中超然之气,常有天、地、人、物合然而成的旷达之情,其文笔却清新秀美,如诗情画意、如情歌丽影。
柳宗元的审美独到,而又清丽的文笔将山水之美墨于之间、诵于唇齿,令读者仿佛不但能看到柳宗元笔下的奇山异水,更是能听到丝竹之声、鸟兽之鸣,虫鱼之动静、木林之风秀,柳宗元的笔下幻化为一幕一幕绚丽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写水与光与鱼之和谐统一,再用“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合,似与游者相乐”,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在《石渠记》中写道:“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妙笔生花;额大自然的美妙之音。
柳宗元笔下的景色、不论是动态还是静态,可谓生动细致,精美绝伦。
柳宗元被贬永州索居十年,期间却是体察民情、讲学授书,以怀才之志融于柳州的风土人情,匠心独具的将永州之景描述出了一幅幅魅力的画卷,向世人诉说了永
州这块偏僻却秀丽的奇山异水之地。
柳宗元之文成全了永州之山水,永州之山水也成全了柳宗元之文。
三、柳宗元的山水审美态度
在柳宗元的审美态度中,观察山水的过程融入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展现出伦理道德的审美态度。
与一味的赞颂美景不同,柳宗元认为,自然山水有美有恶,想要正确的欣赏山水美景,就必须在美恶之间做出正确取舍。
在柳宗元看来,山水之美的恶在于过分的人工改造。
由于自然山水景观的不确定性很大,一定程度上的人工选择与加工改造是有助于山水美景的展现的。
然而,过分的加工改造不仅破坏了大自然自身的生态环境与循环系统,还会导致劳民伤财的恶果。
柳宗元坚持,在山水美景的人工改造中,应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多的保留自然山水的原始格局与整体风貌,将“恶木”、“毒卉”、“乱杂”的自然景观移除,以美景取而代之,通过剪除、焚烧等园林改造手法将还原自然山水美景。
柳宗元这一观念突出表现于《桂州裴中丞洲亭记》一文。
在文章中,柳宗元完整记叙了裴中丞砍伐恶木、剪除毒草等改造措施,并将修葺后的花园形容为“尝所未睹”、“昼极其美”的美景奇观,令读者心生向往。
结合柳宗元自身的经历,不难发现,其在纵情山水的审美实践中,为了排解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逐渐形成了赞美弃恶的审美倾向,这一过程与柳宗元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这一审美态度的背后,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柳宗元审美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其中,儒家的仁政思想是影响其人格修养与审美态度的重点表现。
在柳宗元看来,君子之道正如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可彰显政治美德,由此,自然美成为了人文道德的象征。
四、结语
柳宗元及其山水诗往往是历来文人墨客以及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对象。
柳宗元的山水诗千古流芳,为后人传诵不止,可见诗文同荣,柳氏概不遗恨。
在现实与理想的交锋中,在出世与入世的牴牾中,在儒与释的统合下,将所思所想以优美超脱又极富睿哲高妙的笔墨注于山水间,这才成就了他日后的文学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承丹.弃逐逆境中的愤悱与宣泄——柳宗元贬谪心态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6).
[2]尚永亮.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论柳宗元游记诗文的直接象征性和间接表现性[J].文学遗产,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