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人教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3学习任务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3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

3、了解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4、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措施。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藏歌《三江源》,引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题: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向同学们展示三江源地区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三江源的风貌。

自主学习1、三江源地区位于________________ 省南部,是________________ 源区、________________ 源区、________________ 源区的总称,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

2、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________________ ;流量唯________________ ;多因素综合考虑。

3、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化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活动部分,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三江源地区。

老师通过图片向大家展示三江源近些年来的环境变化,了解环境变化,给三江源地区带来的影响,并且请同学们谈谈对如何保护环境的想法。

板书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江河的源区人地关系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位置作用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青海三江中华高原生态生态生态意义东部源区水塔湿地恶化保护屏障重大小结今天,我们用短暂的时间,考察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时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时作业

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基础达标1.下列河流的源头不在青海省的是()A、长江B、黄河C、湄公河D、珠江2.下列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腹地C.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D.“三江”是指怒江、澜沧江、长江3.对三江源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B. 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C. 该地区位于青海省D. 由于不合理砍伐、放牧、耕作,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4.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C.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D.神龙架自然保护区5.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B.山地降水是三江源地区最初的水源C.三江源地区是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D.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湖泊和沼泽是该地区重要的调蓄器6.下列不是三江源地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A.冰雪融水B.降水C.湖泊D.沼泽7.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有()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二、综合提升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河流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阴影表示的是该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草场资源不足,加上过度放牧,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B.长期耕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大幅下降C.暴雨集中,土质疏松,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气温低,牧草矮小,畜牧能力低(4)青藏地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A.土壤肥沃B.水源充足C.海拔较低,气温较高D.人口稠密,劳动力多(5)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再加上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本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为重建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两点即可).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学习任务单]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下册-[学习任务单]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江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预习教材第91—96页“江河的源地”“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的内容。

【任务一】江河的源地
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的黄河源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目标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与同学讨论如下问题。

(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2)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2.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为保护三江源地区,可以做些什么?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1.搜集资料,探寻长江源头。

2.如果你到三江源地区旅游,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你该怎么做?。

《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 认识高原湿地的形成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 课前预习:学生需提前阅读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地理、生态和资源等资料,并整理成预习笔记,记录对三江源地区的基本认识和疑问。

2. 小组讨论:学生将分为小组,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3. 制作PPT:每组学生需根据讨论结果,制作一份关于三江源地区地理特征的PPT,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并包含至少三个重点内容的详细解读。

4. 课堂展示与互动:每组学生需在课堂上进行PPT展示,并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

展示过程中需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三、作业要求1. 预习笔记需条理清晰,记录下对三江源地区的初步认识和疑问。

2. 小组讨论要充分,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3. PPT制作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重点内容详细解读,并适当使用图片、地图等辅助说明。

4. 课堂展示时,学生需自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问题时要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PPT的制作质量以及课堂展示的表现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表达的流畅性、自信度等。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作为学习榜样供其他同学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将给予解答和指导。

3.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以上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高原湿地之一。

为了增强学生对高原湿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珍爱认识,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珍爱的重视和认识。

二、设计目标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文条件等基本情况。

2.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动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珍爱认识,提高对高原湿地的重视和认识。

三、设计内容1. 进修任务一:三江源地区简介任务要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文条件等基本情况,撰写一份简短的介绍。

2. 进修任务二:生态系统结构任务要求: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湿地、草地、森林等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并制作一份PPT进行展示。

3. 进修任务三:动植物种类调查任务要求:选择一种动植物,了解其在三江源地区的分布情况、生活习性等信息,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4. 进修任务四:环保认识培养任务要求: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设计一份宣传海报或视频,呼吁人们珍爱高原湿地,传播环保理念。

四、设计方法1. 独立进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独立完成进修任务一和进修任务三。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进修任务二和进修任务四,通过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实际情况,加深对高原湿地的认识。

五、评判方式1. 书面报告:对学生完成的进修任务一和进修任务三进行书面评判,评分标准包括资料准确性、逻辑性等。

2. PPT展示:对学生完成的进修任务二进行PPT展示,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备性、表达清晰度等。

3. 调查报告:对学生完成的进修任务三进行调查报告评判,评分标准包括调查深度、数据准确性等。

4. 宣传作品:对学生完成的进修任务四的宣传作品进行评判,评分标准包括创意性、表达效果等。

八年级下册地理导学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八年级下册地理导学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自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确定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并找寻在此发源的三条大江。

2.理解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江大河发源地的自然条件。

3.认识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明白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阅读课本第91-96页内容,梳理知识要点。

1.江河的源地(1)三江源地区位于南部,是源区、源区、源区的总称。

(2)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塔,提供了长江总水量的 %、黄河总水量的 %、澜沧江总水量的 %。

因此被誉为“”。

(3)三江源地区的水源最初来自和的融水,和是三江源地区的重要调蓄器,它们一起使得三条大江的水源源不断,流向大海。

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1)受影响,三江源地区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造成许多湖泊湿地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干涸。

同时,、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中,、、、等问题尤为突出。

(2)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 ,采取了、、、,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二)再读本课内容,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三)重难点突破1.理解“中华水塔”(1)读图9.17“三江源地区的地形”,描述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并在图中找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干流,结合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寻大河源头。

(2)读图9.18“三江源地区的水系”,运用数据理解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三江源地区景观图,思考三江源地区水源的来源。

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1)读图9.21“三江源地区珍惜动物的分布”,结合之前学习内容,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读图9.22“冰川不断消退”、9.23“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结合文字资料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并提出保护的措施。

(四)迁移应用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突破策略:通过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课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地图:准备三江源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3.文献资料:收集关于三江源地区的文献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 了解高原湿地的形成原因和重要性;3. 知晓高原湿地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4. 掌握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特点;5. 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珍爱高原湿地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 高原湿地的形成原因和重要性;3.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特点;4. 高原湿地的珍爱和管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资料介绍三江源地区和高原湿地;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高原湿地的真实情况;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高原湿地的珍爱和管理措施;4. 教室讲解: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激发学生进修兴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了解高原湿地的形成原因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播放视频资料,展示高原湿地的生态系统构成和特点,让学生对高原湿地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高原湿地的美丽和珍贵,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高原湿地的珍爱和管理措施,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

第五课时:总结课,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强调高原湿地的重要性,并号召大家共同珍爱高原湿地。

五、教学评判:1. 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讨论效果;3.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题答案。

六、教学资源:1.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资料;2. 高原湿地的相关视频资料;3. 实地考察的安排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和灵活;3. 教学评判是否客观公正。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高原湿地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强的环保认识和责任感,为珍爱和管理高原湿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明确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3.通过探究河流源头的活动,了解确定河流源头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科学精神。

4.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
展的人地观念。

【课上学习任务】
一、说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二、说出三江源地区有哪些地形类型,描述其地形特征。

三、探究三江源水源
1.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为多少?
2.从干湿状况来看,这里主要属于地区。

3.这里为什么成为江河的发源地,并提供大量的河流补给?
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原图
1). 了解黄河源头概况,确定原则
2). 阅读表9.1,根据黄河源头科学考察资料,你认为哪条源头是黄河源头,并说明理由。

3).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四、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读图,说出三江源地区面临的问题
活动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
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2).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2.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三江源地区?
3.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三江源地区被称为“大河源头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的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

读图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示意图及纪念碑”,完成第1、2题。

1.“56”的寓意是,我国有
A.56个民族
B.56条长短不同的河流
C.56条山脉
D.56种珍稀野生动物
2.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有
①增加木材蓄积量②保护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源头
③保护大面积沼泽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依据资料,请完成下列知识结构图。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