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也可成乐修
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俱舍论讲记分别贤圣品第六(a4)俱舍论讲记分别贤圣品第六(a4)先生品第六名分别贤圣品第六佛法的目的是使众生从苦难中获得幸福,尽早形成积极意识,并达到三个等级。
虽然有明显的疏漏,让众生都能明白苦难是什么,苦果的成因和疏离,从而厌倦离开,但如何打破这些苦难呢?从这个产品开始,我们将指出一种摆脱苦涩和幸福的方法——即无遗漏的美妙果实和证明果实的方法,所以它被称为“无遗漏不说清楚”。
贤圣品讲无漏果,贤为善和之意,所谓修善根,伏烦恼,调和心神。
圣为正会之义,是起无漏的正智,而会达四谛的正理。
又贤,以有漏智修习善根之位;圣即发无漏智,而证悟正理之位。
总之,都是指向上之路之行者的地位。
贤有三贤,四善根,圣有四果,四向。
此品有广分别之,故名分别贤圣品。
全品共有八十三颂,分为三大部分:一、总明道体性;二、道所证谛;三、约圣道辨人。
(修行位次表,要义112页)丁丁总是知道道的本质三二一我已经说过,看到真相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只有两种方法可以看到道:没有遗漏,有两种方法可以实践道上面己述断烦恼之事,但断惑之事,并非短期而可完成,而应经过长期之修习,始可获得证果之地位,因此下面应述修道的阶位次第,以明关于圣道区分人与澄清人的本质之道,共有清道体性C、一清无缺果三大实用内容。
然而,实践的根本意义。
毕竟,没有四个真理的原则。
因此,这四个真理的意义应该在圣人之前陈述。
现在光说身体。
前二句:结前。
前品已说烦恼的断除,是由见谛道断和修道所断。
最后两句话:处子秀风格。
见道体,只通不漏。
寺院的身体没有渗漏。
因为看到道的八十八使节是一个停顿,所以有智慧的泄漏,没有这样的功能,所以一定没有智慧的泄漏。
培养是第二步。
世俗智慧(压制困惑)和非泄漏智慧(打破困惑)都可以被打破,所以有泄漏也没有泄漏。
(看道和修行是道的本质)大乘义章十七说贤圣同异有三:1.相同的身体和不同的名字——他们仍然有眼睛和眼睛。
因此,不要总是问。
他们都被称为圣人。
2.有五种德性的圣人,其中第五种不同。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济群法师在人们心目中,大多觉得佛教是既不主张苦行也不主张纵欲的中道教。
说到苦行,往往认为是外道的修行方法。
其实佛教也提倡苦行,翻开三藏典籍,会发现众多经论都有关于头陀行的介绍。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水平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来说头陀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但我们要知道,学佛是为了脱生死,作为与了生死相应的生活方式,头陀行永远不会过时。
佛法的流传分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期,正法时修行者多,得道者也多。
而进入像法和末法之后,成道者却日益减少。
原因究竟是什么?阅读历代高僧传记,我们会发现,古人重视的是修道,今人重视的却是享受;古人能为法忘躯并以苦为乐,今人却不耐劳苦,不甘寂寞。
由此可见,秉持苦行精神乃至修习头陀行,对修证佛法具有重要意义。
头陀行是佛陀最初为弟子们制定的生活规范。
僧团成立之始,五比丘向佛陀提出:我们应穿何衣?吃何食?住何处?患病如何医治?当时佛陀的回答是:应着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患病则食腐烂药。
这些生活方式又称“行四依”,依此修行,能安住于不贪爱、无执着的生活。
虽然佛陀后来又开许三衣、百一、长衣、僧食、受请食、聚落住、僧伽蓝住等种种方便,但僧尼受具戒时还要受四依法,以显示头陀行的重要。
此外,佛陀也曾多次赞叹头陀行的意义。
《增一阿含经》说:“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
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此头陀行在世者。
我法亦当久在于世1。
”《杂阿含经》也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迦叶,于大众中称赞头陀大行2。
这都说明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既然头陀行在佛教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身为佛子,我们必须对此有所了解,乃至身体力行。
所以笔者撰述此文,以飨同道。
一、头陀的含义头陀为梵语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汉译抖擞、抖拣、洮汰、浣洗等。
《善见律毗婆沙》说:头陀者,汉言抖擞烦恼尘垢3。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若比丘抖擞贪欲,抖擞瞋恚,抖擞愚痴,抖擞三界,抖擞内外六入,我说彼人能说抖擞。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的感悟说说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的感悟说说1、那些当初仿佛是不可跨越的坎坷煎熬,结束后再想起,竟也像过眼云烟一般,宛如它不存在,它从未曾存在过,一切不过是自身一场自欺欺人般的臆想,一场辗转反侧仍无法醒来的梦境。
而从那些过去的时光里收获的也仅仅是更加复杂的自己,甚至于记忆,似乎都已经消散的一干二净。
2、每次在工作里面犯错,反思自己觉得很灰心的时候都会抚慰自己其实做错什么都没关系,反正人生也是一场修行。
3、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就是一种磨难。
请以温柔并坚决的心去面对,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桥,赏自己的花4、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个人必须不断地坚持和努力,否那么等到终点之时,懊悔和懊恼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5、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残缺。
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并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
修行,就是宽容。
容得下别人的中伤,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6、爱情的神话,人生的离别,一个人的错,一个人的风华,梦断了,人散了,温柔了最初的错。
不想说,不想问,心中的感觉,人生的爱,回首的脸,一个微笑,一个思念的擦肩。
7、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
心柔顺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净了,处境就美好了;心快乐了,人生就幸福了。
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
心宽了,烦恼自然就少了,日子自然就顺了,人生也就圆融自在了。
在意多了,乐趣就少了;看得淡了,一切皆释然。
8、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时间不会因你停留,有时你需要奔跑,有时也需要静思。
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在人为:不去做你怎么知道行还是不行。
10、人生确实是一场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是这个世界欠修理,后来才明白,欠修理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11、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突然觉得心情低落,莫名想哭。
成人的世界确实有许多不易,但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经历多了才更透彻。
难过的时候就去做一些其他忙碌的事,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少听悲伤的歌。
佛陀传(标准)答案[1]
![佛陀传(标准)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66e097002768e9951e73863.png)
释迦牟尼传1、佛陀认为修行的中道是什么?佛陀认为修行的中道就是绝不趋向于两个极端,即既不放纵,也不自虐。
因为当时修行有两个极端:一是放纵,人们处在情欲中,一天到晚都陷溺在享乐的生活中,这是粗俗的凡庸的行为;二是苦行,虽然苦行看起来十分虔诚,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虐待,这是痛苦的粗野的行为。
如果能舍弃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极端,按中道行事,心就会寂静安定,就能修习八正道,因而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最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佛陀的五位侍者为什么出家?答:开始的时候是国师和大臣命令憍陈如等五人观察太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去向等情况。
当释迦牟尼佛悟道后三转(三次讲解)四谛、十二因缘法轮时,阿若憍陈如在诸法中,远离尘垢,获得了法眼净。
另外四人见憍陈如独悟道迹,遂要求释迦牟尼佛为他们说法,然后也获得了法眼净而悟道。
于是出家了。
3、佛陀是什么种族?当时印度有哪几种种族? 答:佛陀是刹帝利种族。
当时印度有四大种族:首陀罗、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4、佛陀出家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答: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烦恼的束缚问题,而求得解脱。
5、佛陀尝试是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答:佛陀开始是尝试到处去参访,想通过参访来解决生死的问题。
但是五年的参访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然后就去伽阇山的苦行林中进行苦修,每天一麻一米,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六年苦修也仍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是喝了牧牛女的乳糜,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6、什么是正道?答:中道又称之为八正道。
八正道的组成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指正确的见解或观点。
佛陀说,只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苦的原因、什么是苦的灭除、什么是苦的灭除的方法,这就确立了正确的见解。
有这样的正见,就可不堕落于生死轮回。
什么是正思?正思指的是正确的意向或意图。
它分三种情况:一、无欲思;二、无恚思、三、无害思。
无欲思是摒除欲念;无恚思是不发怒;无害思是不起害人之心。
苦行僧的生活

苦行僧的生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一群人选择了放下俗世的繁华,追求内心的宁静
和清净。
他们就是苦行僧,以苦行修行为生,追求心灵的升华和觉悟的境界。
苦行僧的生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严苛的修行,包括长时间的禅修、严格的斋戒和艰苦的苦行。
他们放弃了世俗的享乐和物质的追求,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将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提升放在首位。
在苦行僧的修行生活中,禅修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他们每天都要花数小时坐禅,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的觉察,以此来净化心灵,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斋戒也是苦行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必须遵守严格的戒律,不食肉食,不饮酒,不娱乐,以此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此外,苦行也是苦行僧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要忍受饥饿和寒冷,赤脚行走,以此来磨炼意志和超越生理的欲望。
虽然苦行僧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但他们却能从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们深知,只有放下世俗的欲望和执念,才能真正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在苦行的修行中,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苦行僧的生活或许并不适合每个人,但他们的修行精神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放下物质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从苦行僧的生活中汲取灵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同学们学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欣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宗教学5

四、宗教组织的类型
(一)根据对现实世界的态度 来区分 1、入世型(救世型):大多数 宗教组织都是入世型或救世型, 因为它们虽然追求彼岸的幸福, 却意在解救现实的苦难 一般而言,氏族宗教和民族宗 教都是入世型 后来的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 本质上也属于入世型
2、出世型:真正从组织形式到实际生活上都完全抛 弃现实生活的出世型宗教并不多。最典型的有婆罗 门教、耆那教、早期佛教。它们的最高目标就是断 生死、绝轮回,以求得个人的解脱。 注意:上述区分是相对的, 因为入世型的宗教组织也有 出世型的功能,如伊斯兰教 的苏菲派;出世型的宗 教组织也有救世型的特征, 如佛教的乐善好施等。
第二节 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一、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任何宗教都有一套体制把它 的信仰巩固下来,以便得到全体信众的一致信仰和 遵从。信仰体制的核心就是宗教的信条和教义。 (一)信条(Symbols,articles of faith) 是宗教及其组织的基本信仰和基本信念,是该宗教 之所以为该宗教,并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基本信念。 信条的基本内容是一种宗教对其所崇拜的神圣对象 及其神性的信念,是宗教观念的本质化表现。
(二)教义(Doctrine) 指的是对其信仰、信条和教诲的一种理性的了解和 概念的阐明,是关于信条和教诲的一种系统性的知 识。 宗教教义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有些人称为“教理” (Dogma),是专门阐述宗教教义的原理和原则。 “教理” 的理性和思辨性强于教义,是关于宗教教 义的神学思考。 教义和教理比之于简明扼要的宗教信条,是更为理 性化、体系化的宗教知识。但在本质上,宗教的教 义和教理仍不过是对宗教信条的解释与阐明,是宗 教信条的概念化和理性化,二者之间不过是宗教发 展阶段上的差异。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钦⽼和尚开⽰录⼴钦⽼和尚开⽰录⽇期:⼀九七九年⼋⽉⼗六⽈地点:承天禅寺年龄:⼋⼗⼋岁传某师与传某师在客堂谈及弘⼀⼤师,两⼈颇赞⼤师再来之功德,⽽⾃惭凡夫,习⽓⽆明炽盛,⽼和尚坐在旁边,听了即说:‘晓得⾃⼰是凡夫才好修⾏,我们要在⼀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这是别⼈⽆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然智慧明朗,⽆明散去,这就是参⾃⼰。
在⼀个常住中修苦⾏,修久了,⾃然也了解别的丛林修苦⾏的意思,修苦⾏是除妄念最好的⽅法,⽽且当我们修到将苦化为乐时,⾃然⼀切事情就会明明朗朗,⽆不通晓,⽽智慧⼤开。
’‘我们修⾏主要是专⼼于佛号,⼼⼼念念不离佛号,四体作务都是随喜作的,扫地也阿弥陀佛,煮莱也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碍,⼼则渐⼊西⽅境。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众或他⼈的意见,不可强就⾃⼰的看法,只有⾃⼰的事情,可以听⾃⼰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法。
’⽇期:⼀九七九年⼋⽉⼗⼋⽈地点,承天禅寺年龄:⼋⼗⼋岁中午,某某师随师⽗往⼯地,师⽗指著刚去掉板模的墙壁说:‘这个壁可维持⼏百年没问题。
’某某师说:‘真好,就这样⼏百年传下去,承天寺将来会成古刹,出⾼僧……’师⽗说:‘你们要好好苦志修⾏,来世转男众⾝,沙弥出家,来做圣僧。
佛也是⼈去做的,不会修照样堕下去做畜⽣,要誓愿作佛。
’⽇期:⼀九七九年⼋⽉⼗九⽇地点:承天禅寺年龄:⼋⼗⼋岁新皈依信徒魏某某,请师⽗教他坐禅。
师⽗说:‘念佛就可以,念佛念到正念现前,没有杂念,⼼安定下来,⾃然就会坐得好。
坐得久,这是最快的⽅法,否则,⼀坐下去都是妄想纷飞。
’⽇期:⼀九七九年⼋⽉廿⼀⽇地点:承天禅寺年龄:⼋⼗⼋岁师⽗在客堂对某某师说:‘修苦⾏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
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在,⽽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在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