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苦行僧
圣雄甘地

中国
印度
朝 鲜
辛亥革命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情感体验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 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 人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 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 纱机,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 到哪里,都会引起一 阵阵激动的 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 他。
第2课 圣雄甘地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①1929年印度国大党要求完全自治 ②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 (2)过程:1930“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 高潮 1931年双方达成协议 (3)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 未实现印度独立。
1930年3月,印度,在甘地的卡拉迪总部附近举 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声援甘地。
出生于1869年,是印 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 三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 立。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 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 绝食,18次进监狱,5次 遇刺。1948年1月30日, 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 时年79岁。
一、穿土布衣的“苦行僧”
——(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甘地的人生结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的同 时,晚年还为消除种姓制度、 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 的纷争和维护印度统一而斗 争,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 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 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 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时年 79岁。
游人在瞻仰甘地的陵墓
在成立 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 “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 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 度自由的建筑师”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原因:二战期间关于战后印度自治的商讨
甘地的资料简介

甘地的资料简介甘地是印度民族领袖,他领导印度人民战胜英国殖民者,使印度独立,被印度誉为国父,还被世人尊称为圣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甘地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甘地的资料简介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古吉拉特语: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
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
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也就是他说的“nonviolent protest”,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
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
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语译成“truth force”,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
甘地的人格力量对于甘地人格力量有哪些这个问题,世人认为甘地的人格力量体现在他的思想上,甘地奉行的是苦行僧式的思想,这使得甘地是个素食、禁欲、默想、独身的人,这是甘地体现出自己人格力量的基础。
史料记载中提到甘地人格力量有哪些这个问题,更体现在他的哲学上,甘地最主要的哲学思想是非暴力不合作,这一思想深受当时印度宗教信仰的的影响。
虽然非暴力的概念很久之前在印度宗教已经存在,但是甘地把这一思想表达出来,深刻的影响了当时印度人民的思想。
甘地是一个默想主义者,他在方面把自身的人格力量充分的表达出来,他每个星期会有一天不说话,在这种时候他都是通过写字跟别人交流。
甘地

禁欲。在他三十六岁时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 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 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他认为尘世的 喧嚣比他的内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这是甘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式挑战英国帝国 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甘地面面观
知觉
学习 能力 人格
禁欲的形成
沉默与独立的养成 民族领袖的军事才能养成 素食主义的形成
甘地具有完美主义人格,他把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独 揽在自己肩上,年老体弱任然奔走演讲,甚至通过 绝食来达到政治目的。这些行为无疑是伟大的,但 实施方式或许欠妥。他不仅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再 重复的绝食行为中,也逐渐麻木了印度人民。如果 不是甘地生命的结束,各党派最后一次的妥协估计 很难实现。但是他胸怀天下,用自己善良的心去感 化暴力,用另类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理想目的,这是 非常让人钦佩的。不过相比之下,我们毛主席的枪 杆子里出政权显然更直接,更适应当时时代的要求。
一、不要避免冲突。 二、敞开心胸沟通并自我批评。 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紧抓不放。 四、将对手视为未来可以合作的对象。 五、使战略和目标一致。 六、保持弹性。 七、保持中庸。 八、分配适当的施力比例。 九、保持纪律。 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领导能力 他不仅是印度国大党领袖,还领导了印度民族解放运 动, 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 们起来为他们的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信心。他被印度给予 “国家的父亲的称号”。 政治能力 圣雄甘地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提出了具有前瞻性 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路线,奠定了印度胜利的基础。 演说能力 他是一位优秀的演说家,毕生倡导“非暴力不合作”并 取得了积极的反响。 时势造英雄,他的能力举世共睹,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印度苦行僧吃毒品是真的吗?为什么政府会置之不理?

印度苦行僧吃毒品是真的吗?为什么政府会置之不理?本文导读:由于苦行僧终日冥想问题,与他们的主神沟通,当地政府甚至网开一面,允许苦行僧吸食大麻,在软性毒品的迷幻作用下,修行者似乎能更加顺利地与神灵通话。
很多苦行僧眼睛发红,据说是吸食大麻的结果…在印度瓦拉纳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装束奇异的圣人,印度人称之为Sadhu,也就是传说中的苦行僧。
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
但也有一个捷径就是通过苦行来替世人受苦,以身体为罪孽的载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修行后可以摆脱轮回直接进入天堂。
印度苦行僧吃浮尸是真的吗?印度苦行僧是浮尸是真的,不过只是一部分的极端行为。
Aghori是印度教的成员,他们崇拜湿婆,因为他们认为湿婆创造了一切,并认为湿婆创造的一切没有什么不好的。
为此他们毫无节制地喝酒、吸毒、吃肉,没有禁忌。
但是,他们有一项怪诞的习俗,他们会穿死人的衣服,并把死者尸体放在寺庙里火葬。
最令人震惊的就是Aghori同类相食。
他们会将漂浮在河面上的尸体捞上来,分解四肢,然后生吃。
Aghori是印度教教派,已分裂为Kapalika(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在公元14世纪)。
大多数其他印度教徒谴责他们非印度教徒的原因是他们吃人的仪式。
aghori教徒通常坐在尸首上冥想,以此来满足他们的恋尸欲,再有就是从顺流漂下的尸首上咬下死人肿胀的舌头,用作护身符。
许多aghori教徒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他们所谓忏悔的目的。
但另一些人却远离各种麻醉品。
历史上对他们的记录少,是因为他们被认为是社会的渣子。
但他们的不可测性和危险性却是大家所忧虑的。
因此,人类学家没有对他们进行认真地研究。
并不是所有的教徒都是那么极端,其他一些人正与社会融入一体。
在圣城瓦拉纳西,就有较为温和的一群aghori。
他们开办幼儿园,小学直至6年级。
学校里的孩子懂礼貌,并学习英语和其他课程。
他们有自己的印刷厂和治麻风病的诊疗所。
印度苦行僧的寿命

印度苦行僧的寿命在印度瓦拉纳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装束奇异的圣人,印度人称之为sadhu,也就是传说中的苦行僧。
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
但也有一个捷径就是通过苦行来替世人受苦,以身体为罪孽的载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修行后可以摆脱轮回直接进入天堂......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
他们一般经历了学业、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就离家出走,去当神的使者或仆从。
苦行僧中多数是穷人,但也有中产阶级、百万富翁甚至达官显贵。
他们在进入苦行期后,一朝顿悟,便散尽家财,远离父母妻儿,背着简单的行囊向深山进发,找到自己心仪的精神领袖,拜在他的门下,从此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
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
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
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
“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
一般比喻为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
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
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径,在此生就得到神谕和真经,苦行僧就被认为是这样一条捷径。
印度的苦行僧约有400至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其中女性占10%。
有学者分析,苦行僧的兴起是为了对抗种姓制度。
三四千年前,一些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的人希望通过加入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行列,来达到种姓平等的大同世界。
经过多年发展,苦行僧内部分很多派别,各有自己的教主、教义和教规。
从大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信奉毗湿奴神,一派信奉湿婆神。
甘地

印巴分治
1946年6月6日,圣雄甘地同后来成为印度第一任 总理的尼赫鲁在一起。
甘地的人生结局
在实现祖国独立后,晚 年还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 争而斗争,致力于调解印度 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 合作。他周游全国,“赤脚 朝圣”,到处进行演讲,常 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 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 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 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主讲人:谢吟龙 课件制作:谢吟龙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 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 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 赤裸,皮肤黝黑,总是随身 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一 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 里,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 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 随着他。
一、甘地的成长历程 二、甘地“非暴力思想” 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四、评价甘地
一、甘地的成长历程 出生:1869年出生于一个虔诚信奉爱、不杀
生、素食、苦行、世代务商的印度教家庭,父 亲忠勇侠义,热爱宗教,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宗 教信徒。甘地,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 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从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开始 弃商从政。 印度教影响
童年:甘地偷了哥哥的一小块金子,良心受
到谴责。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一封悔 过信给父亲。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病 榻上的父亲读后泪流满面,竟原谅了他,甘 地感动的哭了。这是甘地人生中上的第一堂 “非暴力”课。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 力量远远胜过责骂与棒打。后来他在自传中 写到:“这些爱的眼泪洗涤了我的心灵,拭摸 家庭教育 了我的罪污”。
南非工作:
结合印度教、《圣经》、《古兰经》的 思想,并阅读托尔斯泰等著作,主张以 仁慈改造人类,从而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 主义的思想,并创造了非暴力抵抗的斗 争形式,称“萨特亚格拉哈”(意为坚 持真理) ,领导南非的印度侨民反种族 歧视的斗争,迫使南非政府废除歧视印度 人的法律。(1909年,出版《印度自治》, 阐述了争取印度自由的思想.) 托尔斯泰思想影响
揭秘印度神秘职业苦行僧背后用意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印度神秘职业苦行僧背后用意是什么
导语:据调查瓦拉纳西是印度教中最神圣的城市,也是印度苦行僧和圣人们的精神家园。
而这些苦行僧是被印度教徒视作神的化身,当做神明一样崇敬。
他
据调查瓦拉纳西是印度教中最神圣的城市,也是印度苦行僧和圣人们的精神家园。
而这些苦行僧是被印度教徒视作神的化身,当做神明一样崇敬。
他们通常以高贵而无私的形象出现,以受人尊敬的圣名和令人畏惧的诅咒而得名。
在这个集崇敬与恐惧于一身的世界里,这些照片也正表达苦行僧作为普通人的本质。
这些头像照片简单而客观,就像这些苦行僧观望他们自己时所做的那样。
与自己的内心在一起,远离尘世间的一切。
反观这些表情,我也不知道这些人类面孔背后的确凿事实,以及他们是否背叛了宗教中有关禁止追求物欲的禁令。
他们会用极其艰苦的修行——一套包括祷文、赞美诗和个人誓言在内的严格祷告体系,以及一系列自我施加且看起来过于随意的身体折磨,来测试一个苦行僧作为人类形态存在时的某种“局限性”。
为了追求精神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状态,他们会远离于最基本的物质诉求。
尽管外界可能对这些苦行僧们的纯洁和圣灵体会毫不知情,也不见得赞成他们对人性的对抗;但我们不禁还是要问:这到底是一种生活本身,还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摄影,我挖掘着这些苦行僧背后的人类本质和他们的情感诉求,这个过程既令人沮丧又十分上瘾。
我想知道,他们在神道中所选择的这种乏味而令人厌倦的修行和义务。
是否会因为他们所得到的赞美和尊敬而变得贬值;又或者,在这两者生活常识分享。
什么是苦行僧?

什么是苦行僧?苦行僧,又称为修行僧,是指在佛教中,以修持苦行为主要特征的僧侣。
他们通过严格的戒律、禅定和苦行来追求解脱和觉悟。
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严苛,常常被称为“苦行”或者“苦行修行”。
一、苦行僧的起源和历史苦行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佛陀在修道过程中,曾经历了苦行的艰辛,通过对自己的身心进行严格的修持,最终获得了解脱和觉悟。
佛教中的苦行理念由此而来。
苦行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在佛陀过世后的几个世纪里,苦行成为佛教修行的一部分,并逐渐发展成为佛教僧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苦行僧也逐渐传入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
二、苦行僧的修行方式1. 严格的戒律苦行僧遵守严格的戒律,包括五戒和十戒。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增加了五条:不谤语、不妄动、不恶心、不贪嗔、不痴愚。
通过遵守这些戒律,苦行僧能够净化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 禅定修行禅定是苦行僧修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闭目静坐,慢慢沉静内心,苦行僧可以在禅坐中体悟无常、无我、离苦得乐的佛理。
禅定修行需要持续的专注和自律,可以帮助苦行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3. 苦行修行苦行是苦行僧的重要修行方式。
苦行包括禁食、禁缺睡眠、打坐、行走和修习不同的苦行法。
这些修行方式可以帮助苦行僧戒除欲望和执着,净化身心,达到自我超越和解脱的目的。
三、苦行僧的意义和价值1. 追求精神解脱苦行僧通过严格的修行方式,追求解脱和觉悟。
他们通过戒律、禅定和苦行的实践,摆脱尘世的束缚和痛苦,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
2. 弘扬佛教教义苦行僧的存在和修行可以起到宣扬佛教教义的作用,他们通过自身的修行成为了佛教的化身,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榜样和激励。
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和修行理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净化和觉醒,成为更好的人。
3. 增进生活的平衡和自我掌控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我控制力,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印度苦行僧
看印度的宗教精神信仰
年级:09级历史系
姓名:王心悦
学号:2009012496
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
他们一般经历了学业、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就离家出走,去当神的使者或仆从。
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又被尊称为巴巴。
在印度,这些通过种种身心苦修而希望达到心灵的纯粹、获得无上智慧解脱的修行者,被信徒尊称为“圣人”。
这些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寻求所谓真正的人生,修炼自身的品德,为他人解决精神痛苦和内心的恐惧,以及让这些“高尚”的、超“自然”的境界得到盛传。
这些苦行僧们放弃尘间的财产和享受,长期隐居在山洞或森林里,蓄百结长发,身上抹着炭灰,只靠草叶、树根与植物为生。
通过苦修,控制感官欲望,以求心灵的解脱,面对一无所有的物质世界,从精神境界中获取生存的力量。
“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
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
印度的苦行僧约有400至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其中女性占10%。
初入门道的苦行僧必须举行加入某一派的仪式,表示“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他们要像出家人一样剃度削发。
他们此后的年龄计算要从削发后的新生开始。
按照行规,苦行僧必须做到“三不”,即不性交、不撒谎、不杀生。
苦行僧中多数是穷人,但也有中产阶级、百万富翁甚至达官显贵。
他们在进入苦行期后,一朝顿悟,便散尽家财,远离父母妻儿,背着简单的行囊向深山进发,找到自己心仪的精神领袖,拜在他的门下,从此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
苦行僧一般居住在远离尘嚣的喜马拉雅山上,或寄居在某个庙里,吃斋念佛,修炼瑜伽。
一般来说,苦行僧是温顺平和的,但也有些好勇斗狠的武装分子,曾跟其他教派、宗教和曾经的英国殖民统治者进行武装抗争。
由于他们无惧生死,因此战斗起来勇猛刚强,令人生畏。
他们过去的武器有棍棒、长矛、佩剑和三角铁叉。
现在苦行僧也还携带棍棒或三角铁叉,但仅仅是个象征了。
有学者分析,苦行僧的兴起是为了对抗种姓制度。
三四千年前,一些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的人希望通过加入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行列,来达到种姓平等的大同世界。
经过多年发展,苦行僧内部分很多派别,各有自己的教主、教义和教规。
从大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信奉毗湿奴神,一派信奉湿婆神。
过去他们之间还因门户之见多年兵戎相见,跟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里讲的丐帮之间打斗的故事没什么两样。
如按衣着来分,苦行僧又可分天衣派和青衣派。
天衣派即为裸体派,全身一丝不挂,最多用一条窄窄的布条遮住下身的敏感部位。
天衣派与崇拜湿婆神有关。
湿婆神是破坏之神和创造之神,总是裸着身体,表示追求原始状态,远离凡尘,与世无争。
身上总是涂抹着灰烬,表示罪孽、死亡和再生。
青衣派则穿衣服,一般都是黄色的棉布服。
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
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径,在此生就得到神谕和真经,苦行僧就被认为是这样一条捷径。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
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
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
十二年一次的“大壶节”是印度历史上最为盛大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数十万苦行僧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云集到恒河边,享受圣水的洗礼。
大壶节的名称源自印度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印度教神明和群魔争夺一个壶而大打出手,原因是壶里装有长生不老药。
结果不慎把壶打翻,四滴长生不老药水分别落到印度的布勒亚格(Prayag)、哈里瓦(Haridwar)、乌贾因(Ujjain)和纳西克(Nasik)四地。
自此之后,大壶节每隔3年在此4个地方轮换举行,也就是每个地方每隔12年举行一次大壶节,因此成为难得一见的宗教盛事。
恒河河畔,深山隐居数十载的苦行僧、慕名而来的朝圣者、学者、行者,千万信徒沐浴其中,与神灵对话,从生死轮回中得到永恒的解脱。
哈里瓦的恒河是印度最清洁的水域,没有杂陈的垃圾,更没有焚烧后的尸体。
此刻的恒河,是洗刷灵魂的甘露,是通往天国的圣水。
信徒们怀着虔诚的信念,在河水中静静沐浴,祈求洗脱过去的罪孽。
每一次朝圣,每一场沐浴,对信徒而言,仿若灵魂的涅槃,生命
的重生。
大壶节期间,所有印度教信徒不论分支、不分种姓、无论男女老幼,纷纷进入恒河之中接受洗礼,彼此赤裸相见,心灵干净,只为完成灵魂的朝圣。
冰冷的河水,挡不住信徒坚定的意念,为了信仰,风雨无阻。
灵魂的甘露,可以洗去世俗的尘埃,褪去繁复的杂念,进入神圣的空灵世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徒的朝拜是神圣的,这在大壶节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在整个6周的朝圣活动期间,信众以最艰苦的方式生活,以示虔诚的信念与坚定的决心。
善良的信徒,彼此施与无私的爱与关怀,清冷的天气也仿佛因此而变得温暖。
傍晚时分,河边会举行玛哈提仪式。
灯火闪烁,仿佛天上的星盏,点燃夜幕。
信徒们手持火把专注于仪式,他们的热情好比熊熊火焰,热情燃烧。
印度教是禁欲主义与苦行主义并存的宗教,其中毗湿奴派大多实行素食、苦行等禁欲主义规戒。
这些出家修行者就是苦行僧,他们被尊称为神圣的人,是神的代表。
满身的灰尘,打结的长发,破旧的衣衫,遍体的斑点伤痕,这看似心酸的情景在苦行僧眼中却丝毫未见。
他们坚定的眼神、自信的微笑,都在告诉世人,信仰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任何与物质相关的苦痛都微不足道,他们只为求得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每一位苦行僧,都在演绎一段旷世传奇。
他们隐居山林,数十年如一日,苦其心志,饿其体肤,潜心修炼,只为坚持心中的信仰。
他们或淡定而坐,手持象征湿婆神的三叉戟,深邃的目光蕴含着望尽尘世的超脱与释怀;或不着一物,暴露自己于人前,没有丝毫羞怯,
没有丝毫冲动,泰然自若。
裸体或半裸是苦行僧形象的典范,他们将“以天为衣,以四方为家”之神意演绎得淋漓尽致。
曾看到过一个纪实节目,讲述一位中国女性在印度的见闻,其中就有对印度巴巴的介绍,在节目中有练举手的巴巴,不分昼夜举了28年,有烤火巴巴,从十岁时开始修炼端坐在炭火上,到如今已有40年的修炼历程。
无论是春夏秋冬,不管是严寒酷暑,他的身下永远燃烧着一堆炭火,一位名叫鲁德坎巴巴的苦行者,尽管他已经55岁了,但在过去的20年里,他翻滚了数千英里。
苦行者的意志和毅力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崇敬和赞叹,许多信徒以能够得到这些巴巴的摩顶和点红而感到荣幸。
在信徒们看来,巴巴们能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如此修炼,其精神已达到了通神的境界。
当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变得如钢铁般坚硬的时候,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这些苦修的巴巴们就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意志的魔力是多么的伟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抱怨机遇没有垂青自己。
其实不然,如果你能拥有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正所谓: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实在是我们太缺乏像巴巴们一样的意志。
希望我们都能有巴巴一样的坚定的信仰,在人生的路上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