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苦行僧”

合集下载

苦行僧正能量的句子

苦行僧正能量的句子

苦行僧正能量的句子
1. 勇往直前,苦行僧永不放弃。

2. 苦行僧以自律和毅力为武器,攀登人生的高峰。

3. 真正的苦行僧,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4. 苦行僧的内心深处,散发着坚定和平和的能量。

5. 苦行僧明白,忍耐和忍受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6.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苦行僧都保持着静心和平和的态度。

7. 苦行僧相信,通过修行和奉献,可以超越自我。

8. 苦行僧以慈悲和宽容的心态面对世界的不完美。

9. 苦行僧无需外界的赞誉和认可,他们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修炼。

10. 苦行僧用自身的力量,创造深远的正面影响。

11. 苦行僧通过戒除小欲望,创造出更大的空间来追求真正的快乐。

12. 苦行僧相信,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身心灵的完美境地。

13. 苦行僧的修行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14. 苦行僧以平和和寡欲的心态,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15. 苦行僧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16. 苦行僧明白,只有通过自省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的修行水平。

17. 苦行僧将苦难看作人生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18. 苦行僧用智慧和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永不止步。

赞美苦行僧的诗句

赞美苦行僧的诗句

赞美苦行僧的诗句篇一:赞美苦行僧的诗句示例如下:1. 真正的修行是在苦难中完成的,苦行僧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他们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用这种方式挑战自己,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我。

2. 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一种智慧和精神。

他们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启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3. 苦行僧是一群有着深刻信仰的人。

他们相信通过艰苦的修行和自我超越,可以到达更高的境界,获得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他们的修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4. 苦行僧的修行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希望。

他们的挑战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的精神和信仰,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5. 苦行僧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的修行和生活方式,不仅启示我们,也激励着我们。

他们的故事和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美好。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篇二:赞美苦行僧的诗句示例如下:1. 身披麻袋,心怀着信仰,行走在路上,探索人生的真谛。

苦行僧啊,你是灵魂的探索者,是道路的开拓者,是智慧的启迪者。

2. 舍弃繁华,远离纷扰,你独自行走在沙漠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你用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探寻着生命的奥秘和真相。

3. 身体疲惫了,就坐在路边休息,心灵疲惫了,就用心去倾听自然的声音。

苦行僧啊,你的旅途虽然漫长而艰辛,但你的心灵在探索中得到了升华。

4. 你在寂静中修行,在喧嚣中保持清醒。

你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苦行僧啊,你是命运的舵手,是智慧的象征,是灵性的化身。

5. 你的心像一片绿洲,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吸引着每一个前来探索的人。

你用自己的经历和教训,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帮助。

拓展:1. 苦行僧是一种修行方式,他们舍弃繁华,远离纷扰,独自行走在沙漠或山林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真理。

苦行僧的生活

苦行僧的生活

苦行僧的生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一群人选择了放下俗世的繁华,追求内心的宁静
和清净。

他们就是苦行僧,以苦行修行为生,追求心灵的升华和觉悟的境界。

苦行僧的生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严苛的修行,包括长时间的禅修、严格的斋戒和艰苦的苦行。

他们放弃了世俗的享乐和物质的追求,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将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提升放在首位。

在苦行僧的修行生活中,禅修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他们每天都要花数小时坐禅,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的觉察,以此来净化心灵,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斋戒也是苦行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必须遵守严格的戒律,不食肉食,不饮酒,不娱乐,以此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此外,苦行也是苦行僧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要忍受饥饿和寒冷,赤脚行走,以此来磨炼意志和超越生理的欲望。

虽然苦行僧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但他们却能从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们深知,只有放下世俗的欲望和执念,才能真正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在苦行的修行中,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苦行僧的生活或许并不适合每个人,但他们的修行精神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放下物质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从苦行僧的生活中汲取灵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愿做教育的苦行僧

愿做教育的苦行僧

北实之行有感--愿做教育的苦行僧体育组--彭根凌晨3:00左右住宿野外的大悲寺的僧人启程行脚。

秋意渐浓北方,寒露常常打湿僧众的教具。

头顶星光和月色在这万籁俱寂的后夜,只有僧众轻轻的脚步声和诵咒声惊醒大地。

僧人行脚身上的背包约重50斤。

沿途托钵乞食,野外露宿,行走里程约六百多里,历时十五天左右。

行脚乞食,可折伏我慢,除去执着,福利群生,令众生对佛法生净信心,塑天下僧人形象,佛言:“头陀行住,佛法亦住。

”我虽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却仍然会为大悲寺的僧人戒己福人,头陀行脚,追求心中纯粹的佛而感动和自省。

再回首,去年北实之行仍然历历在目。

参观校区,听课,研讨。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曾军良校长和时任班主任的他给全班42位同学在大年初一打电话发邮件的故事。

曾军良校长历任湖南湘阴七中教导处主任、湖南岳阳市钱粮湖一中教学副校长、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教导处主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学副校长直至北实校长等职。

曾校长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行,由基层走向了顶点。

实在是实现了一个教育人最大的福报。

曾校长的故事给我们教育人带来了感动,感悟,也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前进的力量。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教书人都能够像曾校长一样取得熠熠生辉的成就--那是曾校长一生奉献于教育的福报,是不期而至的礼物。

我们更多的是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员,努力和付出都将湮没在人潮人海中。

但是即便被湮没被遗忘又怎样呢?我无所畏惧,只因我也和曾军良校长一样,心中有教育的信仰。

从教至今已15载有余。

然而依然为柴米油盐的生计而困惑,生活依旧清贫。

但是心中却未曾有丝毫的悔意。

对于教书育人的执着,亦如苦行僧们心中对佛的向往。

我的心中一直追求着“教育的诗和远方”。

钱钟书曾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

”执着于教育的人,其人是简单的,其生活也是简单的。

教育人应有“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淡泊。

所以我纵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又如何?我自于学校之中做一个超脱于江湖,无意世事纷扰,寒江独钓的蓑笠翁。

令人尊敬的僧团-苦行僧

令人尊敬的僧团-苦行僧

令人尊敬的僧团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僧团,这是一个严持戒律的僧团,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故事感动着人们!•辽宁海城地区的“大悲寺”,不设立功德箱的佛寺院之一,全体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中一食。

每年在4月8日,7月15日两次皈依。

皈依居士必须背会《心经》《大悲咒》,才发给皈依证书•。

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休息时间4个小时。

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开始行脚。

行脚途中托钵乞食。

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休息时间4个小时。

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开始行脚。

行脚途中托钵乞食。

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大悲寺常住要求:1、不捉金钱戒2、日中一食3、行脚。

4、乞食。

(度化众生)5、不接客僧礼。

6、一切供养归常住。

7、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8、不化缘、不求人。

(有求皆苦,无求苦才逐渐息减。

心不攀援方能人心死道心生)•佛陀弃太子位,出离皇宫,衣尸布,食乞食,卧草铺,建立比丘僧团,制定四众弟子清净戒律。

律定僧人吃乞食,一日一餐,穿粗布坏色打上补丁的百衲衣,不准手触金银,不准听歌观舞,不准戴金银珠宝首饰,不准戴花涂香,不准坐高垫大床,不准住超过一方丈的大房等等。

上述佛陀的生活方式和对出家僧人的要求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离贪离欲的高尚道德原则!•不由的使我想起了经典所记载的,世尊曾力辩外道使其一一折服,外教一婆罗门对世尊言道“此时我无奈何于你,但千年之后我的徒子魔孙将会穿上你们的衣服拿上你们的经典、衣钵,混入你们的队伍来将佛教彻底摧毁。

”世尊听罢,默不作声,黯然垂泪。

(大悲寺僧众行脚途中)•关于大悲寺的一些事情:1. 一位僧人从五台山行脚回辽宁,2个多月时间。

为遵守戒律不住旅店,(他们也没有钱,都是持金钱戒律)在乡下柴草垛、树林、桥洞过夜。

中午托钵乞食。

苦行僧的生活

苦行僧的生活

苦行僧的生活在这个物质丰富、繁忙喧嚣的社会中,有一群人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就是苦行僧。

苦行僧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者,他们放弃了世俗的享乐和追求,选择了简朴、苦行的生活方式,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苦行僧的生活是充满苦难和挑战的。

他们通常选择在偏僻的山林中修行,每天清晨起床,进行长时间的冥想和念经,同时要忍受严寒和饥饿。

他们只穿着一件简朴的僧袍,徒步行走,不乘坐交通工具,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完全依靠自己的修行来维持生活。

他们放弃了世俗的名利,不追求物质的财富和享受,而是专心修行,追求心灵的解脱。

在苦行的道路上,苦行僧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验和诱惑。

他们要战胜自己的贪欲和嗔恨,要克服对外界环境的恐惧和不安,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他们要忍受孤独和寂寞,要面对种种艰难和困苦,但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修行,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然而,苦行僧的生活并不是一片灰暗和苦难的世界。

他们通过修行,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他们在苦行的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最终达到了心灵的解脱和超脱。

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苦行,但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善良和慈悲,他们的修行成就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苦行僧的生活,或许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陌生和遥远,但他们的修行精神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诱惑和欲望所困扰,迷失了内心的方向。

我们可以从苦行僧的生活中学习到,放下名利,追求内心的净化和解脱,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效仿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修行精神,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苦行僧三年朝拜近万里路:心中要苦,那一步也拜不动

苦行僧三年朝拜近万里路:心中要苦,那一步也拜不动

苦行僧三年朝拜近万里路:心中要苦,那一步也拜不动历时近三年,正弘法师赤脚跪拜近万公里路途,朝拜四大佛教名山,5月19日终于抵达峨眉山金顶圆满。

2013年9月9日释正弘法师从宁波大隐禅寺起香,三步一拜朝圣四大佛教名山,始于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2014年1月13日,法师抵达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2014年8月15日,法师朝拜了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终于,2015年5月13日抵达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脚下,稍作休整后于5月19日圆满拜顶。

恰巧有缘与法师相遇,小憩座谈片刻。

畅聊中无不敬佩于法师言语、举止所流露出的坚毅与淡然。

在峨眉山报国寺修正几日后,法师换上了干净整洁的衣服,但脚上的厚茧早已与大地的颜色融为一体。

为何将峨眉山作为此次朝拜四大名山的终点?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我从宁波大隐禅寺起香,那里距离普陀山观音道场很近,接着按照就近的路线继续拜山。

僧人也讲一个舍远求近,拜山要走直路,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

拜完大慈大悲观音菩萨道场,接着前往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

一路上就这么拜过来了。

路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您一个人吗?入世修行,基本上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善男信女跟随,到达农田乡间时,也有一些居士护持。

于是就和他们结上善缘,他们都希望相送一程。

当我到达慧居寺时,僧众都出来随行护送我到九华山,朝完圆满后,他们才都回到寺里。

他们也有他们的修行,然后我又是一个人了。

拜山,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

路上居士要跟随,那都是缘分,每个人都可以护送我。

我们祈求的是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为了这个愿望、奔着这个愿望,信、愿、行。

首先要相信佛法,接着要发大愿,这个愿是为天下人而发,为天下人而拜山。

这样的愿是大愿,是无私的大爱。

不能说为了个人或者某个寺院去拜山,那样的愿是狭隘的。

正是这种大行大愿,故而选择峨眉山作为终点。

嘴巴说的千尺好,不如脚下行一寸,只有勇猛坚毅地往前拜。

路上居士的护送也给了我一种加持力,如果没有这些居士们的护送,我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能到达峨眉山。

什么是苦行僧?

什么是苦行僧?

什么是苦行僧?苦行僧,又称为修行僧,是指在佛教中,以修持苦行为主要特征的僧侣。

他们通过严格的戒律、禅定和苦行来追求解脱和觉悟。

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严苛,常常被称为“苦行”或者“苦行修行”。

一、苦行僧的起源和历史苦行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佛陀在修道过程中,曾经历了苦行的艰辛,通过对自己的身心进行严格的修持,最终获得了解脱和觉悟。

佛教中的苦行理念由此而来。

苦行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在佛陀过世后的几个世纪里,苦行成为佛教修行的一部分,并逐渐发展成为佛教僧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苦行僧也逐渐传入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

二、苦行僧的修行方式1. 严格的戒律苦行僧遵守严格的戒律,包括五戒和十戒。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增加了五条:不谤语、不妄动、不恶心、不贪嗔、不痴愚。

通过遵守这些戒律,苦行僧能够净化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 禅定修行禅定是苦行僧修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闭目静坐,慢慢沉静内心,苦行僧可以在禅坐中体悟无常、无我、离苦得乐的佛理。

禅定修行需要持续的专注和自律,可以帮助苦行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3. 苦行修行苦行是苦行僧的重要修行方式。

苦行包括禁食、禁缺睡眠、打坐、行走和修习不同的苦行法。

这些修行方式可以帮助苦行僧戒除欲望和执着,净化身心,达到自我超越和解脱的目的。

三、苦行僧的意义和价值1. 追求精神解脱苦行僧通过严格的修行方式,追求解脱和觉悟。

他们通过戒律、禅定和苦行的实践,摆脱尘世的束缚和痛苦,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

2. 弘扬佛教教义苦行僧的存在和修行可以起到宣扬佛教教义的作用,他们通过自身的修行成为了佛教的化身,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榜样和激励。

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和修行理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净化和觉醒,成为更好的人。

3. 增进生活的平衡和自我掌控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我控制力,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做“苦行僧”
——学习刘金国先进事迹有感
苦行僧一般比喻为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

今日,有一个人以“六不”为原则,以近乎绝情的方式,回报着百姓和人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家人,舍小家为大家。

他说:“别人以为我是苦行僧,其实我很幸福。

党和人民已经给予我太多了,多得让我诚惶诚恐,我干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我要让每天都充实,一天都不虚度。


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

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

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感动中国评审委员会如是说。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个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他就是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刘金国同志。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在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或者某一个时期内,在工作上开拓创新,政绩突出,在操守上刚正不阿,两袖清风。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或者晋升的目标没有实现,或者身边的诱惑实在太多,或者离退的关口就要到来,于是就放松了自己的坚守。

开始是一个小缺口,接
着是一个大缺口,再后来就决堤溃坝,想回头也回不来了。

自己清贫容易,全家清贫很难,清廉一时容易,清廉一辈子很难,苦行一时容易,苦行一世很难,装一时容易,一装就装一辈子很难。

有时候觉得廉洁离我很遥远,但是刘刘金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廉洁就是不喝老百姓的一瓶水,不收老百姓的礼,不受老百姓的请,就是出差驻差一点的酒店,就是在路边小店吃饭。

有时候,我们的基层官兵觉得帮人打火救援挺辛苦了,搞演练挺辛苦的,喝点饮矿泉泉水无所谓,可是我们可曾记得三大记录六项注意诞生的时候,有几条很简单的说话和气、上门板、捆稻草?时代不一样,但廉洁精神是一样的。

人民富裕了,但不代表我们就有权利去吃人家拿人家的的,哪怕是很小的。

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养尊处优,更不代表我们有特权要求人民群众就要怎样怎样了。

学做刘金国式的“苦行僧”就要学习他的“六不”做法。

一是“从不”接受宴请,谁叫也不去,谁也“请不动”;二是“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三是下基层“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单位食堂,就是路边小店;四是“从不”买一件名牌衣服,更没有一件奢侈品;五是“从不”允许家属用自己的公车,哪怕是有病到医院或者雨天顺路;六是“从不”用公权办私事,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却无
一跳出“农门”。

他的妻子,直到退休前还是临时工。

学做刘金国式的“苦行僧”还要学习他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指挥艺术,坚决不撤背后是对局势的科学把握,英勇顽强背后是对火势的精准判断。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惊人的镇定和超常的智慧背后是夜以继日的学习和工作,是舍生忘死的精神支撑,是全心为民的职业道德体现,是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体现。

各位战友,让我们把学习刘金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化作工作动力,与开展“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创出一番业绩来回馈人民群众。

卢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