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苦行僧
探访终南山独居山洞的神秘隐士,他给我说隐居修行两大关的奥秘

探访终南山独居山洞的神秘隐士,他给我说隐居修行两大关的奥秘有一年我去西安探访朋友,我一位好朋友是西安人,他热情的招待了我,带着我游览西安的古迹名胜,吃了很多西安的小吃美食,在这个六朝古都,我感受到了,人可以具有的那种文化气质。
朋友说你好不容易来一次,你又是个修行人,要不要带你上终南山走一走?我一听觉得这个不错。
终南山是修行人心中的一个很特殊的地方,那上面至少有好几千位隐居修行的人,当然里面可能有的人并不是真正纯粹修行的目的,但还有一批是真正的修行人。
能够上去看看,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吧。
朋友于是开着车带着我就去了终南山。
因为终南山离西安市区很近,没多久就到了。
他说他上一次去也是好几年前了。
于是带着我爬山。
上了终南山,才真正体会到那一句:天下修行,终南为冠。
这座山上确实藏着许多能人异士。
这上面大概有72峪,很多人都在里面住着。
虽然路很难走,有很多是石头路山路和特别陡峭的阶梯。
可是常常走着走着就能看到一些石头垒的房子或者茅草屋。
运气好就能够探访到里面住的高人。
有些人住的比较容易找,大概是半隐居的状态,朋友告诉我,还有些人住的地方,一般人很难去到,或者你怎么找也找不到他。
比如他曾经去寻访过一位神秘的隐士,据说一个人在深山的山洞里住了很多年,从来没有下过山。
你要去找他,能不能找到他都要看缘分和运气,因为他经常在山里面云游。
我说那我就去看看这样的人吧,你带我去吧。
朋友欣然答应,带着我一路攀登,那山越走越远越没有安全感,感觉和那些旅游区的山完全不一样。
怪石嶙峋,树木生的很乱,各种植物乱七八糟,毫无秩序的生长,是一种野蛮生长的感觉。
我心想这个人如果能住在这些地方,那简直和野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走了好几个小时,爬到腿都快失去知觉了,终于来到朋友所说的那个高人住的山洞,我运气好,这个人今天居然就在。
他是一位像道士,但又不是道士的,梳着长头发发髻的一位中老年隐士。
他山洞的外面是一小片菜地,自己种的一些白菜和其他几样小的蔬菜。
终南山住山人的心得——先当婆娘,再当和尚

终南山住山人的心得——先当婆娘,再当和尚岱顶看庙,参禅悟道七八年来,原是瞎闹大雪封山,受冻挨饿上山觅食,豁然开窍故赋打油歪诗一首以记其事大雪压峰茅棚炊烟欲到邻寺顿悟何为道有不同看法者到岱顶找何某人辩论这是我下观音山后,在玉皇坪村中的黑板上看到的,这块黑板就在法华讲堂的旁边。
有些意思,我拍了照片。
这个爬东观音山是为了看云海,云海没有看成,雨雾又遮掩了山色,爬了个寂寞,但是期间对所遇的住山人,却又感慨良多。
这些年爬山,遇到的住山人也不少了,虽浮光掠影,亦有所感。
普通人是不会长期住山的,长期住山的有高人,有痴人,也有奸猾之人。
终南山中寺庙虽多,但是由宗教局审批的正规活动场所不是很多,更多的是所有权属于乡村的村庙。
这些村庙的历史如果细究起来,有的也有几百年,个别村庙也请一些出家人住着,但大多都是有缘人住,还有一个村庙甚至易主给个人所有,成了住在山里的别墅。
一般来说,正规的寺庙国家给一定的补助,虽然少,但是政策有保证,出家人的生活是有一定保证的。
加之山里的有些寺庙本身就是平原上一些大寺庙的别院,所以算是衣食无忧。
村庙的情况差别就很大,有些村子经济情况好,就会不惜工本,大兴土木,把庙舍翻修得富丽堂皇(以观音山举例,山下一袋20元的水泥,到山顶可能就成了200元)。
经济一般的村庙只能慢慢维修,房子不塌,屋子不漏,就不错了。
甚至有些村庙没有了传承,慢慢地也就破败,以至于消亡。
房子要有人住,没人住的房子很快就破败了。
寺庙里的僧人有组织,会派人常住。
村庙就看社头的情况了,我看到过很多没有人住的村庙,也看到过有人住村庙。
上文说过了,宽休师傅就是村庙里的看庙人。
他说“七十二行,和尚最忙”“先当婆娘,再当和尚”,其实就是住山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山外的时光是以日子算,山里的时光是以事情算。
每天起床后的功课,就是念经,清洁,做饭,除草,整地,汲水,洗衣,劈柴。
庙旁没有超市,没有菜市场,没有维修工,住在庙里,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干,不干活,连口饭都吃不到嘴里。
华严与禅关系的历史考察

/288华严与禅关系的历史考察伊岚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宗教学摘要:在佛教中,禅那是佛教普遍的修行手段,是“戒定慧”中“定”的基本方式。
华严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或指此经中的哲学思想,抑或依此经建立的佛教宗派。
禅是“行”,华严是“知”,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不过若依华严最根本的意项“经典”说,经文倒是涉及禅那。
如《贤首品》谈到“海印三昧”与“华严三昧”,前者是佛所进入的可见到世界一切现象的禅定状态,后者指具有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具有从事一切修行能力的禅定状态。
这种联系在“知”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应然”之中。
此外在汉传佛教的“实然”里,华严理论的典型代表在华严宗,禅集中体现在禅宗。
下面将中国佛教史依两宗成立为节点分为若干阶段,简单概括二者关系。
关键词:华严;禅;止观一、前华严宗时期的华严与禅在华严宗创立之前,华严经已被广泛研究,这是宗派形成的基础。
那时华严经的弘扬主要依托于上层义学僧人。
义学僧人,是当时佛教界的学院派学者,依靠上层支持进行义理探究。
具体过程中,因华严是内容非常丰富的经典,故一开始并未以一个整体而流传,而是地论师抽取华严中《十地》进行研究推广,《十地》独立流传;同时南方三论宗也推动了华严的弘扬。
同时又有一部分人崇奉信仰华严,向往莲华藏世界,并未做义理的探索。
华严研究的深化,为宗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组织准备。
在这一时期,华严与禅那的联系基于研究或修行华严的僧人与禅的联系,并根据佛教僧人的上层知识僧侣与下层苦行僧人两个阶层划分而分为两个不同类型。
首要的是下层苦行僧人与禅那的联系,他们是华严在下层推广的主力。
上层义学僧人的研究与听讲经活动影响一般只函盖上层。
“从北周南陈开始,《华严经》广泛流行于南北各地,不仅为义学沙门所重,也为众多下层僧人所接受,由此出现了华严学的多途发展。
在佛教界崇奉《华严》,并依经探讨义理、树立信仰、确定修行内容等实践的促动下,华严信仰也向社会各阶层普及深入。
修路捐款倡议书(15篇)_1

修路捐款倡议书(15篇)修路捐款倡议书1尊敬的各位父老及兄弟姐妹:首先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事如意!人旺财旺!合家幸福!我村处于良塘乡的最北面,地理环境造成交通不便,在生活和农业生产上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
在困难面前,我们并没有低头,而是积极战胜困难,经我村村民的努力奋斗,已经修了一条通车往山后的路;同时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已经为我们铺一条从康村通到我村的水泥路,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
但是我们村前面的一大片田地还是没有一条路能通车,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工作效率很低,影响了我村的经济发展。
要改变交通落后状况成为整个沙安村村民的共同愿望,经我村大部分村民开会讨论研究决定修三条村级路:第一条从村前面通到六壮(地名),第二条从村前面通到下易水电站桥,第三条从村前面通到那当(地名)。
这三条路总长大约有2500米,约宽4米,先铲平路面,一部分路两边要砌石挡土,再铺上石沙。
由于我村没有任何的集体经济收入,造成修路资金紧缺,一部分我们向上级政府和糖厂争取拨款,大部分都是靠我们自己集资和捐款解决。
在此我村民小组向全村村民发出倡议:希望我村的广大群众、村籍在外工作人士、老板、外出发展和务工人员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踊跃捐款。
我们承诺:你的捐款我们会统一开票据,所有捐款张榜公布并都要打入专款专用帐户,成立捐款管理小组负责管理,接受监督。
捐资修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你的慷慨支持,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你的乐施善举,我们会张榜公布,并选择村里一个最显眼的地段立功德碑以昭示父老乡亲及子孙后代,凡是捐款100元以上者均刻石铭记,以弘扬其奉献精神和爱心!沙安村是我们每一个村民的家园,是生养我们的地方。
如今落后的家乡需要每一位村民伸出你的爱心援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无论你人在何方,身居何职,从事何业,你都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和山山水水,你都在关注家乡的发展。
家乡的建设离不开你的支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每一个沙安人的共同心愿。
内地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生活

内地五千多位隐士藏身终南山过着千年前生活
狄蕊红
【期刊名称】《决策探索》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狄蕊红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终南山隐士对现代人的生活启示
2.终南山隐士对现代人的生活启示
3.终南山隐士对现代人的生活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终南山的隐士都是些什么人?

终南山的隐士都是些什么人?戳上面的新长城传媒关注我们哦!▲打开音乐边听边看▍终南山,东至西安蓝田县,西起宝鸡眉县,山峰连绵不断,跌宕起伏,气势雄伟,白云缭绕,山深谷幽。
春日山林青翠,花草烂漫;夏日林荫蔽日, 云腾零绕;秋日霜染层林,万山叠彩;冬日白雪皑皑,玉树琼枝。
▍“天下第一福地”的终南山是历代佛家道家的清修宝地。
历史上很多名士在此山隐居,现在还有为数众多的现代隐士在此山修行。
进入深山,山路崎曲,人迹罕至,峰奇岭秀,谷空灵静。
在山窝缓坡,有零星的茅屋陋室,或一屋独处,或两三房聚集,或是一处院落。
这就是现代隐士的居所。
终南山大峪十里坪一名隐士在雪地里打坐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山里的生活清苦,食物匮乏。
每个隐修者大都开出小块田地,种些蔬菜瓜果,但米面油盐、生活用品,则要依靠山外的亲朋供给。
隐居者的小屋这些隐居修行者有僧人、道士、居士,厌倦世俗的人、回归自然的人、寻找灵感的艺术家、求道的年轻人、尝试寂寞的人、爱好隐居的人,也有来自外国体验隐居的人。
有的闭关苦修,有的闭门读书,有的只是在假期入山隐居。
山中的隐士▍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住在山上的茅屋里,生活比那些苦修的僧道好很多。
他原本是一家广东企业的总经理,年薪百万,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
他喜欢旅游,游遍了中国,也游过欧洲和美洲,该看的都看了,该玩的都玩了,该吃的都吃了。
繁华的佛山市▍2010年,从新疆自驾到西藏游玩,在青海出了车祸,在路上滞留一个星期,在旅馆中看到南怀瑾的一本佛书,认识到万事皆有因果,觉得人生无常,祸福难料,不能再这样生活了,便开始学佛,喜欢简单和清静。
他的草堂在终南山的一个山坳里▍但他妻子喜爱的是有豪车、别墅的生活,受不了这种枯燥的生活。
于是他离了婚,一个人到了终南山,远离世俗的物欲和喧嚣,在这里寻得安宁的生活。
装了玻璃的小屋张景崇在他的小茅屋止语七日▍每日吃一顿饭,看看书,喝喝茶,参参禅,思考人生,有时和来访的朋友,谈谈道。
这样简约的生活令人羡慕。
寻访终南山隐士

寻访终南山隐士前言:记得是汶川地震的第二年,我去了一趟地震的几个灾区,回程顺道上青城山。
以前熟记于心的“青城天下幽”的名言竟被一支支摩肩接踵、喧哗连天的队伍赶得无影无踪。
有关那座山的全部联想,有关道家大师们的种种行迹,有关画家张大千的缥缈遐思,那一刻都随之烟消云散。
因为这个原因,我至今不喜欢游历名山,哪怕在西藏的阿里,途经我本命佛的道场冈仁波齐峰,我也只是遥望一眼,合十一拜,匆匆而过。
缘分终将会来。
因为与《空谷幽兰》一书的结缘,改变了我对山的偏见,有了对仙山福地的兴趣与向往,也有了五年前走进终南山的缘分与幸运。
仅以此文怀念与终南山的一面之缘!寻访终南山隐士寇崇善终南山,横亘秦岭,东西绵延八百里,自古有“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之说。
“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出自这里,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终南山,而道家始祖老子著书立说的楼观台也在终南山。
终南山图片寇崇善提供35年前,在通往终南山寻访隐士的山路上行走着两个人——大胡子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和他的摄影师同伴史提芬·约翰逊。
他们抽丝剥茧般地揭开了终南山神秘的山岚雾气。
他们把对终南山的热爱和向往写进了《空谷幽兰》一书里。
20年之后,一个叫张剑锋的关中儒子,受《空谷幽兰》一书的启示,孤身一人一次次走过了终南山大大小小的峪口,寻访了600多位隐士。
他也把这些白云深处隐士们的生活写进了一本叫做《寻访终南隐士》的书里。
2017年8月的某一天,我也有幸走进了这座仙山。
我不会再见到已届古稀的比尔·波特,我或许因了机缘去拜访已经是半个隐士的张剑锋和他的终南草堂,还有终南山茅棚的圣地——狮子茅棚。
寇崇善上终南山图片寇崇善提供从西安市区坐公交到大峪西翠花村,向北步行五六里到十里庙,路侧树枝出现了“狮子茅棚”的指示牌,山谷中有一座小桥,桥名“终缘桥”。
过终缘桥有一蜿蜒的小山路环山而上,这儿是终南山茅棚较集中的一条山谷,也是修行之人的朝圣之地,因为山顶有虚云老和尚当年修行禅定的狮子茅棚和他的舍利塔。
揭秘终南山隐士之谜: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组图)

揭秘终南山隐士之谜: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组图)揭秘终南山隐士之谜: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组图)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
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
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
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揭秘终南山隐士之谜说到隐居,都会想到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过着与世隔绝一般的生活。
如果是真正的隐士则根本不在乎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隐居。
那终南山有没有真正的隐士呢?答案是有!《千家诗》里有一则五言诗《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的作者现今都已无考,只知道号“太上隐者”,是终南山上的一个隐士,词律简单的几乎可以用白话来形容。
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隐士,诗里所表达思想境界的高深绝非常人可比的,真是领悟到了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山苦行僧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觉之路佛教博客? 殊不同? 日志,原文属于连载,首篇链接地址为:/17834/viewspace-120627.html狮子茅棚苦行僧(一)与终南山狮子茅棚的圣德师相识,纯属偶然:房间周转不过来,她主动要求住这间条件较差的房,我则是因为误会被塞进这间房,于是便有了之后一个月的相处。
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苦行僧道场,狮子茅棚是虚云老和尚当年入禅定的地方,非常著名。
苦行,在我的概念里,和骨瘦如柴、面黄肌瘦、愁眉苦脸基本是同义词,但一见圣德师,我这概念就得到了彻底的颠覆。
理由很简单:她长得实在太喜性了!我不算高挑,圣德师跟我站在一起大概只到我下颚,圆脸盘上一对调皮的小眼睛,身材那叫一个结实,我后来常开玩笑说她小腿比我大腿粗。
她自己说,这叫“终南山第一美腿”,没这双腿,哪里能一较劲就把五十斤的水桶背上身,并且来回二十四里艰险山路?从她对自己腿的评价,就可以知道圣德师是个极能讲笑话的人,只要她给我讲故事,我几乎就得从头笑到尾。
这么快乐的苦行僧,实在令我大开眼界!住了没几天,我俩便熟络起来了。
她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句话必然是:“啊!我好幸福!”跟我终日闷声想心思相比,她确实一天到晚都幸福,快乐得不得了。
哪里需要她,她就到哪里帮忙,尤其是厨房,最苦最累的活她最来劲,说:“服务大众最幸福!”有时候她还跟我开玩笑,打饭时硬给我来一大盆汤,我跟这盆汤艰苦搏斗完,回去埋怨她,她就乐得满地找牙。
弄到后来,我每天醒来一看到她,就觉得人生好幸福,到处是阳光。
熟悉了,就自然聊到了圣德师的出家因缘。
这因缘,可谓奇而又奇。
圣德师是辽宁人,今年三十八岁(不过由于她整天快乐,看上去也就二十来岁的样子)。
在她对佛教还毫无概念的时候,有一天,便突然想学起佛来。
可是,她只认得一些居士,并不认得法师,无从找师父,很感苦恼。
某夜,圣德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相貌庄严的僧人来寻她。
醒了以后她很奇怪,就向居士们打听,有没有认识这样两位师父,大家都说没有。
这样过了一阵,有一回她上街,偶然在街边见到一位高大僧人站在一堆行李边。
她从这位师父身边走过,心里就一动。
但如果贸然搭讪,恐怕太唐突了,就想:“如果这是和我有缘的师父,以后一定会再见的。
”于是她就上一个居士开的香烛店去了。
和那居士聊起来,她说了这次巧遇,正说到“如果有缘一定会再见”的话,那位僧人突然就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另一位风尘仆仆的僧人。
首先进来的师父直接走到圣德师面前,微笑着问她:“你学佛几年了?”由于实在太过意外,圣德师乐得一蹦三尺高,急忙恭恭敬敬回答。
居士们一见来了师父,也忙着招呼,大家团团围着两位比丘问长问短,先进门的师父谈吐不凡,令大家极为欢喜,他介绍自己是终南山的比丘,名叫本虚,从虚云老和尚塔下来。
谈话间,本虚师父拿出一些法物送给居士们,其中有一本禅宗的书,圣德师见了就极想得到,但师父却送给了另一个居士。
圣德师正懊恼,不想那居士却不要此书。
本虚师父看看胜德,微微一笑,说:“你来,这书送你。
”同时打开一页,指着四行字道:“念!”——“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圣德师一念,顿时欢喜非常。
她坐在师父面前,满心高兴地看着师父,很想请师父上自己家里去住。
居士们知道了她的想法,一起嘲笑她:“人家是终南山的高僧,怎么可能上你家去?”圣德想想也对,就很失望。
谈话散了以后,两位师父离开,准备上路。
圣德傻傻地跟在后面,一直跟出去很远。
本虚师父回头看到她,笑了:“你真想请我们去你家?”圣德急忙点头,心里很忐忑。
没想到师父竟一口答应了。
来到家里,一进门,师父就突然问她:“你怎么成家了?!”她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从来没有人教过,开口便道:“我任务还没完成,完成了任务就跟师父走!”从那以后,本虚师父就收她为徒,教她给人看病。
教了一阵,师父要走了。
临走前嘱咐圣德:“这个月有四个人会来找你救命。
”圣德师慌了:“师父,我会什么呀?!”师父告诉她,不用担心,都能应对。
结果那个月果然有四个人来找她,都是受饿鬼道众生骚扰,她用从师父那里学过的方法很容易就解决了。
之后,本虚师父常住在葫芦岛一座山上,定期把圣德师找上山教些本事。
但有一件:从来不留她过夜,哪怕半夜三更了,也会把她赶下山。
圣德一边哭一边独自摸黑往山下走,走了一整夜才摸到山下,累得几次想就地躺倒,师父的声音都会在耳边清晰地响起来:“不能停!停下就起不来了!”说起这段经历,圣德师很感激这位师父,要不是被这样锻炼,后来在终南山走夜路也不会很快就适应。
如是过了两年,本虚师父说要回终南山。
师父走了以后,圣德非常想念,终于忍不住也去了终南山寻找师父。
当年师父说,他从虚云老和尚塔下来,那也就是狮子茅棚了。
圣德千辛万苦上到狮子茅棚一看,顿时傻眼:没错,这里确实住着一位本虚师父,但却根本不是她之前依止的那一位!而她之前从学两年的那位本虚师父,从此以后便杳无音信,人间蒸发了。
圣德师忽然之间醒悟:那位师父花了两年时间,不断地磨练她,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给她消除业障,接引她上终南山,找到她命运中真正的师父!狮子茅棚苦行僧(二)和圣德一起上山的居士,纷纷争执起哪个本虚师父才是真的,闹了一阵也没什么结论,便结伴又去五台山。
五台山塔院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著名道场,现任住持如空法师。
圣德她们上山来到塔院寺,尚未拜见住持,见廊檐下站着一位师父,看到圣德就笑:“我给你留了六天的房间,你再不来,我可就走了!”圣德颇感莫明其妙。
这位师父便带她们去见如空法师,如空法师招待大家吃零食,他来到圣德面前,拿出两个梨来。
圣德当下顿悟:生梨,生离!尘缘已了!——她吃完这两个梨,请如空师父开示、加持,没想到,当晚她头上忽然生出好几个大包,痛得无法可想,只能把头发全剃掉。
从那以后,圣德就不能留头发,只要头发一长,她就睁不开眼,走不了路。
这样,就算不出家,也得出家了!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 alt="[转载]奇异经历!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src="/DownloadImg/2014/10/2610/4 6484957_1.gif"real_src="/DownloadImg/2014/10/2 610/46484957_1.gif" type="face">第二天,接引圣德她们进塔院寺的那位奇怪师父叫圣德随他去扫塔,圣德又觉得莫明其妙,师父说:“你不用问,扫完就知道。
”于是圣德就跟在他后面拿着大扫把一路扫去。
她说:“当时是早晨,阳光从天上洒下来,照在师父身上,他的动作那么飘逸潇洒,我简直都看呆了。
”——走着走着,那位师父就这样消失在了阳光里,圣德再也没有见过他。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 alt="[转载]奇异经历!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src="/DownloadImg/2014/10/2610/4 6484957_2.gif"real_src="/DownloadImg/2014/10/2 610/46484957_2.gif" type="face">最终,圣德是哭着告别如空师父的,师父赠她一套《掌中解脱》。
下山回到辽宁老家,她便下定了出家的决心。
头发总之是没了,丈夫对离婚毫无异议,母亲本来就好念佛,见女儿出家,颇为欢喜,儿子也特别支持妈妈。
于是,圣德就这样抛下世俗的一切,赶往终南山。
本虚师父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收留了她、为她正式剃度。
师父给她取名觉三,觉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字圣德。
从此,圣德和师父、师兄相依为命,在终南山度过了七年的时光,直至如今。
终南山有多苦呢?有水的地方就没有阳光,终年冰天雪地;有阳光的地方就没有水。
圣德去背水,一天往返四次就要二十四里。
一桶水五十斤,桶子必须装满,要是装不满,来回晃,人就会失去重心。
水,在山上是最珍贵的一种东西,洗脸,师徒三人共用一茶缸。
洗脚,一小盆水轮流用,轮到圣德,根本就是黑水。
有一次,七八个游客拜访狮子茅棚,不知道水的珍贵,胡乱浪费。
圣德师也不说她们,加倍去背水,导致腰骨错位起不来炕。
那些居士只好发心自己去背。
去了六个人,好不容易弄回来一桶。
圣德师说:“那天他们六个人的表情就是这样的:眼巴巴守着水缸,谁要是掏去一小瓢,他们就像丢了几万块钱似的嚎!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alt="[转载]奇异经历!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src="/DownloadImg/2014/10/2610/46484957_1.gif"real_src="/DownloadImg/2014/10/2 610/46484957_1.gif" type="face">”——再也不敢浪费水了!终南山的动物有灵性。
初上山的苦行僧,它们谁也不去招惹,因为知道他必然穷得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
等他生活只要稍微好一点,动物们就必然登门拜访,把他种的土豆白菜之类嚼得乱七八糟。
狮子茅棚也是这样,好好的西红柿,豪猪一来,一夜毁尽。
萝卜,野猪给拱得惨不忍睹。
圣德对师父说:“它们光吃叶子不吃萝卜该多好啊!”结果,野猪把叶子都吃了,萝卜一个也没动。
后来圣德想通了:人可以买菜,动物不能啊!算了,吃就吃吧。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alt="[转载]奇异经历!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src="/DownloadImg/2014/10/2610/4 6484957_3.gif"real_src="/DownloadImg/2014/10/2 610/46484957_3.gif" type="face">住山有多寂寞呢?最近的人烟在十五里以外,圣德说,就算山下偶尔跑上来一只猫,都够她开心半天的。
初上山的时候,她一天哭三回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 alt="[转载]奇异经历!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src="/DownloadImg/2014/10/2610/4 6484957_4.gif"real_src="/DownloadImg/2014/10/2 610/46484957_4.gif" type="face">,后来两回,后来一回,渐渐地就不哭了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 alt="[转载]奇异经历! 狮子茅棚苦行僧圣德师!"src="/DownloadImg/2014/10/2610/4 6484957_1.gif"real_src="/DownloadImg/2014/10/2 610/46484957_1.gif" typ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