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下终南山_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赏析_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李白唐诗鉴赏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李白唐诗鉴赏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诗鉴赏这是一首田园诗,作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记述了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
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引出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又引出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
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
“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
这里景因情丽,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
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
“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
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
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
“童稚开荆扉”,孩子们打开柴门来迎客。
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表现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
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
一个“挥”字描摹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
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承应上文的一片苍翠。
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更不必说了。
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将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但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
《终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终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终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终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静。
翠微:青翠的山坡。
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只写一次很平常的作客经过,但写出了很淳朴的感情。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斛斯山人想来是一位隐士,同时是李白的好朋友。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
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终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2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代·王维《终南山》译文及注释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古诗词鉴赏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古诗词鉴赏《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古诗词鉴赏1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
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
“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
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
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
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
“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
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
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
“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
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
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
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
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
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
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李白古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讲解

李白古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讲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作者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⑴终南山:即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唐时士子多隐居于此山。
过:拜访。
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
⑵碧山:指终南山。
下:下山。
⑶却顾:回头望。
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⑷苍苍:指灰白色的山路。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⑸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及:到。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⑺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挥:举杯。
⑼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⑾陶然:欢乐的样子。
机:世俗的心机。
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韵译】: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
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孩儿们闻声,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
欢声笑语,主人留我住宿,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胡涂,你乐得癫狂,欢乐陶醉,同把世俗遗忘。
【讲解】:傍晚时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一路跟着我归来。
回头望望刚才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中。
与斛斯山人携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来打开柴门。
走进绿竹掩映的幽静小路,青萝的枝叶时时拂着我们的衣裳。
欢言笑谈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畅饮着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松风曲,歌罢银河的星星已经稀少。
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得忘了人间的奸诈心机。
李白诗词《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意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全用赋体写成,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
全诗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静。
翠微:青翠的山坡。
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机:世俗的心机。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
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时。
此诗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
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春,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
【唐诗三百首】唐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赏析作者:李白原文: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然而,考虑到即将到来的道路,天空变得越来越绿。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青竹入幽径,绿玫瑰拂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宋风,宋江星辰稀疏。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翻译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首山路,山林是绿色的。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的小路,绿色菠萝的枝叶拂过行人的衣服。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唱着风吹进松树的歌。
歌唱过后,银河系中的星星非常罕见。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诗歌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
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
此诗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李白的诗写于752年春天(天宝十一年),当时李白52岁,隐居在中南山。
赏析陶潜是金代后期中国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的田园诗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似乎具有描写琐碎的人情和朴素直白的风格。
全诗以赋体――叙述题写成。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
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这首诗的主题是田园与饮酒,这一主题深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而,陶渊明的诗歌却显得平淡而安静,不仅没有染出最初的意思,而且语气也非常柔和。
如“温暖遥远的村庄,依靠废墟中的烟雾”,“采摘东篱下的菊花,悠然看南山”等。
但李石故意夸大了这一点。
当你吟唱“青竹入幽道,青玫瑰拂衣裳,欢声笑语休憩,美酒同舞”时,你会感到色彩鲜艳,在空中飞翔。
可以看出,陶和李的风格非常不同。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
唐诗中的五言古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鉴赏

唐诗中的五言古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鉴赏《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⑴终南山:即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唐时士子多隐居于此山。
过:访问。
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
⑵碧山:指终南山。
下:下山。
⑶却顾:回头望。
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⑷苍苍:指灰白色的山路。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⑸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及:到。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⑺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挥:举杯。
⑼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⑾陶然:欢乐的样子。
机:世俗的心机。
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评析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
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
“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
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
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
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
“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
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
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
【古诗文阅读】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阅读答案附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
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
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诗人在月夜去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②翠微:青翠的山坡。
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④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参考答案:(1)不好。
“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豪放、洒脱的形象,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
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
(2)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青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
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
(3)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与之携手到他的田家;欢言、笑谈、饮酒中主宾都很快乐。
[思考与练习]⑴解释词语:及:荆扉:憩⑵诗歌开头与题目中的“宿”相呼应的一个字是“ ”⑶此诗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但是陶诗平淡恬静,平着意染色,口气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而李白的诗却着意渲染,如:“ (写出两句)”。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不同。
参考答案:(1)到用树藤扎成的门休息 (2)暮 (3)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或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②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斤甘肃秦安),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5岁时随父迁居锦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25岁出蜀,漫游各地。
唐玄宗天宝初年诏至长安供奉翰林,不久被谗放归。
安史之乱中,佐永王李璘军幕,因璘败受牵累,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在安徽当涂病逝。
【解析】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叫斛斯的隐士。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正好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之密切。
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适。
【注释】
①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绵延八百余里。
唐代士人多隐居于此。
②清萝:又名松萝、女萝。
一种蔓生植物。
③松风:歌名曲,古杂歌有《风入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