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分子磷光和荧光

合集下载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分析法讲解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分析法讲解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2、荧光、磷光的寿命和量子产率
荧光寿命τf :荧光分子处于S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f
1 (kf
K)
k f :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
K :各种分子的非辐射衰变过程的速率常
数的总和。
典型分子的荧光和磷i 在光 10-8~ 10-10s
光谱分析法讲解
➢ 磷光寿命τp :磷光分子处于T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f kf (kf K)
➢ 荧光量子产率的大小取决于荧光发射与非辐射 跃迁过程的竞争结果。
K << k f
f 1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 磷光量子产率(p)
p
S
TKp
Kp
Kj
K p :磷光发射的速率常数
ST :S1 T1系间窜越的量子产率
Kj :与磷光发射过程相竞争的从T1态发生 的所有非辐射跃迁过程的速率常数的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二、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分子中的电子是依序排列在能量由低到高的 分子轨道上。
σ* π*
反键轨道
n 电子
π
键合轨道
σ
图8-2.有机分子吸光所涉及的能层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 虽然很多物质能够吸收紫外和可见光,然而只 有一部分物质能发荧光或磷光,分子能否发荧光 或磷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的分子结构。
振动弛豫:分子将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介质而 衰变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 的过程。
内转化: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 迁过程。
例如: S1 S0
T2 T1
系间窜越: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 跃迁过程。

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

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

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荧光和磷光是物质光致发光过程中常见的两种现象。

它们可以被用来检测材料的性质、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以及在科学研究和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荧光的基本原理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

当某些物质被激发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在吸收后发射光子。

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M +hυ(excited state) → M* → M + hυ(emission) 。

其中M为物质,hυ为光子,excited state和emission分别表示激发态和发射态。

荧光在荧光检测和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它可以用于探测药物、发现病毒、细菌和细胞,以及跟踪DNA和RNA等生物大分子。

荧光还有广泛的应用,如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等。

二、磷光的基本原理磷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与荧光相似。

它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M + hυ(excited state) → M* → M + hυ(emission) 。

在此过程中,“excited state”可以分为单重态和三重态。

单重态和三重态分别对应于分子的不同电子的自旋状态。

在很多情况下,荧光和磷光都可以同时存在。

磷光通常比荧光持久,因为在它的发生过程中,光子被释放的能量不是来自分子的振动能,而是来自分子的旋转能。

在这种情况下,分子释放出的能量被分散到周围的基体中,而不是以光子的形式释放。

因此,磷光可以从几纳秒持续到数百微秒。

三、荧光和磷光的应用荧光和磷光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材料科学到医学和环境科学。

在材料科学中,荧光和磷光被广泛用于表面分析、光辐射测量和固体物性等方面。

在医学中,荧光和磷光能够帮助识别肿瘤和病原体,优化药物筛选和治疗方法。

在环境科学中,荧光和磷光可以用于监测水体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的分布和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荧光和磷光的应用通常需要结合化学、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例如,荧光和磷光分析需要分析样品中的存在物种和激发条件,并根据荧光和磷光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和荧光染料。

荧光、磷光定义

荧光、磷光定义

荧光、磷光定义
荧光:
荧光是指某些物质吸收高能量的光(如紫外线或X射线)后,电子被激发至较高能级,在很短时间内(通常为纳秒至毫秒级别)就返回到较低能级,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较小、波长长于激发光的光子。

这种发光现象随激发光源的消失而迅速停止。

荧光材料的发光效率高,但寿命短,常见于荧光灯、荧光染料、荧光标记等领域。

磷光:
磷光则是另一种光致发光现象,类似于荧光,物质同样因吸收高能量的光而使电子跃迁到激发态。

然而,不同于荧光,磷光物质的电子从激发态下降至基态的过程中,会发生所谓的三重态跃迁,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到自旋禁戒效应,导致跃迁速率大大降低。

因此,即使激发光源停止后,磷光物质仍能继续发光一段时间,发光时间可以从几毫秒到几小时不等。

典型的磷光材料包括夜光粉、某些宝石(如萤石)以及某些塑料制品中的发光添加剂。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第5章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Molecular Emisssion and Luminescence)(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会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原理。

2.了解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要点和所涵盖的知识点: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原理、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重点和难点:荧光的原理、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

分子发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热、化学和光能等)被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不稳定的激发态返回至基态并发射出光子,此种现象称为发光。

发光分析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等。

物质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和磷光。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一、概述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荧光分析的特点:灵敏度高:视不同物质,检测下限在0.1~0.001μg/mL之间。

可见比UV-Vis 的灵敏度高得多。

选择性好:可同时用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定性。

结构信息量多:包括物质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光强、荧光量子效率、荧光寿命等。

应用不广泛:主要是因为能发荧光的物质不具普遍性、增强荧光的方法有限、外界环境对荧光量子效率影响大、干扰测量的因素较多。

二、基本原理1、分子荧光的产生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

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 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分析法

6. 紫外-可见光度法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了解能级跃迁的基 本类型, 共轭烯烃键数与能量的关系, 溶剂极性对吸收光 谱的影响.
7.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的产生及特点, 仪器比较.
31
第9章
1. 沉淀分离类型, 提高选择性的方法 2. 溶剂萃取分离: KD、D、E 的定义与计算 3. 离子交换分离: 树脂的种类和性质、应
1
8.7.1 发光机理(Jablonski Diagram)
分子吸光与发光示意图
荧光寿命: 10-9~10-7 s 磷光寿命: 10-4~10 s
2
蒽的激发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激发波长:ex 发射光谱 Emission Spectrum, 发射波长:em 3
单色器与液槽之间各装一个斩波片.
应用:主要用于有机分析, 与荧光法互补.
24
室温磷光 --固体样品
低温磷光 --液体样品
低温磷光的样品装置
样品管
液氮
镀银
Io
未镀银
25
转筒式磷光镜(a)和转盘式磷光镜(b)
26
第4章
1. 平衡常数:各级形成常数Ki、不稳定常数K不、酸
的质子化常数K H、累积形成常数i ;分布系数。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Y 、M 、MY)与条
15
荧光光度计光路图
电源
光度计
记录仪
光源 试样液池
光电倍增管
16
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
1. 确定ex和em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 确定适宜的条件: 试剂浓度、pH、T、t 等;
3. 以标准溶液做工作曲线; 4. 测未知样的荧光强度(F), 根据工作曲线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诊断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肿瘤的早期 诊断和监测,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或 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为肿瘤治疗提 供依据。
感染性疾病诊断
药物疗效评估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评估药物治 疗的效果,通过监测疾病标志物的变 化,了解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病原体 和抗体,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
06
未来展望
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01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分析方法将更加智
能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高灵敏度
02
通过改进荧光和磷光的发光机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实现对
低浓度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
多组分同时检测
03
发展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实现对复杂生物样本中多种生物分
子的快速、准确检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疾病诊断
利用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生物分子进行高灵敏度检 测,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 依据。
药物研发
通过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进行研究,为新药研发提 供有力支持。
个体化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组、蛋白质 组等信息的检测结果,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实 现个体化医疗。
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蛋白质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含量和性质,有助于研究蛋 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核酸检测
通过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以检测DNA和RNA的含量和序列,用 于基因诊断、基因表达研究和疾病诊断。
生物标记物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记物,如肿瘤标志物、 炎症标志物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监测。

第五章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第五章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2.化学发光效率
发射光子的分子数 cl ce em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化学效率: ce 参加反应分子数
发光效率:
em
产生光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时刻t 的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
dc I cl t cl dt
dc/dt 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目 录
5-1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5-1-1 5-1-2 5-1-3 5-1-4 基本原理 荧光分析仪器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磷光分析法
5-2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法
5-1-1 基本原理
5-1-1-1 5-1-1-2 5-1-1-3 5-1-1-4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光谱曲线 荧光的影响因素 荧光强度的定量关系
5-1-1-4 荧光强度的定量关系
根据Parker方程,荧光强度F与荧光物质的浓度c 之间的关系是:
F 2.3kI 0 Fcl[1 (2.3cl) / 2! (2.3cl) 2 / 3! ]
k 与仪器有关的常数
I0 激发光的强度 F 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物质在激发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l 光程长度。
当cl项很小时,括号内第二项及以后的高次项均 可忽略不计,Parker方程可简化为: F 2.3kI 0 Fcl F = Kc
5-1-2 荧光分析仪器
5-1-2-1 荧光分析仪器框图
光源
消除溶液中可能共存的其它 光线的干扰,以获得所需要 的荧光.
显示
激发光单色器
信号处理
I0
样品池 F 发射光单色器 (荧光单色器) 检测器
4.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气相化学发光反应 a. 一氧化氮与O3的发光反应(可测定空气中NO2的含量) NO + O3 → NO2* NO2* → NO2 + h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

可获得三维光谱图的仪器
可获得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同时变化时的荧(磷)光光谱图
荧光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区别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光路 光源 入射光与吸收 光同方向 两种光源(紫外+可见)
荧光分光光度计
入射光与荧光 垂直方向 一种光源(紫外)
仪器 校正
吸收池
空白溶液 (T=100%) 紫外无吸收 两面透光
影响荧光的外部效应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都
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极性↑→f↑→F↑→↓ 形成氢键→S1*(V=0) 分子↓→F↓
影响荧光的外部效应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 去活的几率增加。 3. 溶液pH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
2001年美国遭受911袭击时,美国世贸大厦内一共 有2万5千多人,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世界都为之惊 叹的纪录:两座大楼里,1万8千多人在上百层的大楼 完全断电的情况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成功逃生。
绿色荧光蛋白
GFP 绿色荧光蛋白
GFP
Generation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原理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分子能级和跃迁
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 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 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 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单重态S 三重态T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三重态能级比相应单重态能级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选最 大激发波长), 让物质发出的荧 光通过单色器测定不同波长的 荧光强度。以荧光的波长(λ )为横坐标,荧光强度(IF) 为纵坐标作图,便得荧光光谱 。(图中曲线II或III)。
荧光光谱中荧光强度最大处 所对应的发射波长称为最大 发射波长。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图l 2 ,l 1),产生不同吸收带,经过内转化和振动弛豫但均回
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
长一定的荧光(如l
‘ 2
)。
c.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
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镜像规则的解释
解释1:能层结构相似性 荧光为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
振动能层跃迁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层而
所谓的"在黑暗中发光"的材料通常都是磷光性材料,如夜明珠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荧光(磷光):光致发光,照射光波长如何选择?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激发光的光源用单色器分光,测定不同波长激发光照射下 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激发波长(λ)为横坐标,荧光强度(IF )为纵坐标作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 (图中曲线I )。 激发光谱中荧光强度最大处所对应的激发波长称为最大激发 波长。激发光谱的形状与测量时选择的发射波长无关,但其 相对强度与发射波长有关。通常用最大激发波长辐射样品。
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结构,不同晶体具有不同衍射图 电子衍射:电子衍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础,研究物 质的内部组织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 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 、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 、S2… ;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 、 T2 … ;
的吸收光谱图,可进行化合物结构分析,根据最大吸收 波长强度变化可进行定量分析。
9.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分子中基团吸收红外光产生的振动-转动吸收
光谱进行定量和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方法。
10. 核磁共振波普分析法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而 裂分为能量不同的核磁能级,吸收射频辐射后产生能级 跃迁,根据吸收光谱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关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factor influenced fluorescence
11. 顺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电子的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
用而裂分为磁量子数不同的磁能级,吸收微波辐射后产 生能级跃迁,根据吸收光谱可进行结构分析。
12. 旋光法 溶液的旋光性与分子的非对称结构有密切关系,可
利用旋光法研究某些天然产物及配合物的立体化学问题, 旋光计测定糖的含量。
13. 衍射法
反跃迁的几率也越大,即产生的光谱呈镜像对称。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nm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l ’2的荧光;而且不论电子开始 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射出波长为l ‘2的荧光。时
间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长;
l
‘ 2
>
l
2
>
l
1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是禁阻跃迁,几率小。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一、分子荧光与磷光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对于具有相同多重度的分子,若较高电子能级的低 振动能层与较低电子能级的高振动能层相重叠时,则 电子可在重叠的能层之间通过振动耦合产生无辐射跃 迁,如S2-S1;T2-T1。
3)系间跨跃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S1→T1就是一
种系间跨跃。通常,发生系间跨跃时,电子由S1的较 低振动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
4. 分子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 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 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5. 分子磷光分析法 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
入第一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测定磷 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6. X射线荧光分析法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跨跃
T2
S1

T1



吸收
射 荧 光
外转换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1
l2
l 2
l3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1)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 VR) 在液相或压力足够高的气相中,处于激发态的分
子因碰撞将能量以热的形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 从高振动能层失活至低振动能层的过程,称为振动弛 豫。 2)内转化( Internal Conversion,IC )
(2)分子光谱 基于分子中电子能级、振-转能级跃迁
紫外光谱法(UV) 红外光谱法(IR) 分子荧光光谱法(MFS) 分子磷光光谱法(MPS) 核磁共振与顺磁共振波谱(NMR) 2、非光谱法 不涉及能级跃迁,物质与辐射作用时,仅改变转播方向 等物理性质;
偏振法、干涉法(测膜厚和折射率)、旋光法等
光分析法
有时,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T1→S1,然后由S1 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光的机理。
4)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EC) 受激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能量
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也称
“熄灭”或“猝灭”。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
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射出特征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特殊光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的共振线,并将溶液 中离子转变成气态原子后,测定气态原子对共振线吸 收而进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3. 原子荧光分析法
气态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外层电子从基态或 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10-8s后跃回基态或低能态时, 发射出与吸收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辐射,在与光源成 90度的方向上,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 .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
(1)跃迁类型
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经历或n(非键电子轨道) 激发,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它无辐射跃迁,再发生或 n跃迁而得到荧光。
电磁辐射范围:射线-无线电波所有范围
光分析法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表征、表面分析等 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个基本过程
(1) 能源提供能量 (2) 能量与被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产生信号
基本特点
(1)所有光分析法均包含三个基本过程 (2)选择性测量,不涉及混合物分离 (3)涉及大量光学元件
光分析法及其特点
概念 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 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 分析方法
相互作用方式 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等
电磁辐射基本性质
(1) 吸收 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并从低能 级跃迁到高能级;
(2) 发射 将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3) 散射 丁铎尔散射和分子散射; (4) 折射 折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5) 反射 (6) 干涉 干涉现象; (7) 衍射 光绕过物体而弯曲地向他后面传播的现象; (8) 偏振 只在一个固定方向有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
原子受高能辐射,其内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发射 出特征X射线( X射线荧光),测定其强度可进行定量 分析。
7. 化学发光分析法
利用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使待测分子被激发,返回 基态时发出一定波长的光,依据其强度与待测物浓度 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8.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溶液中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产生跃迁所记录
(1)具有合适的结构: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辐射频率相
适应的结构, 才能吸收激发光;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荧光量子产率也叫荧光效率 或量子效率,它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通常用下式表示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