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合集下载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分析法讲解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分析法讲解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2、荧光、磷光的寿命和量子产率
荧光寿命τf :荧光分子处于S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f
1 (kf
K)
k f :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
K :各种分子的非辐射衰变过程的速率常
数的总和。
典型分子的荧光和磷i 在光 10-8~ 10-10s
光谱分析法讲解
➢ 磷光寿命τp :磷光分子处于T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f kf (kf K)
➢ 荧光量子产率的大小取决于荧光发射与非辐射 跃迁过程的竞争结果。
K << k f
f 1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 磷光量子产率(p)
p
S
TKp
Kp
Kj
K p :磷光发射的速率常数
ST :S1 T1系间窜越的量子产率
Kj :与磷光发射过程相竞争的从T1态发生 的所有非辐射跃迁过程的速率常数的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二、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分子中的电子是依序排列在能量由低到高的 分子轨道上。
σ* π*
反键轨道
n 电子
π
键合轨道
σ
图8-2.有机分子吸光所涉及的能层
分子荧光和磷光 光谱分析法讲解
➢ 虽然很多物质能够吸收紫外和可见光,然而只 有一部分物质能发荧光或磷光,分子能否发荧光 或磷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的分子结构。
振动弛豫:分子将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介质而 衰变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 的过程。
内转化: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 迁过程。
例如: S1 S0
T2 T1
系间窜越: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 跃迁过程。

荧光和磷光解析

荧光和磷光解析

一、基本原理
(1)螯合物中配位体的发光
不少有机化合物虽然具有共轭双键,但由于不是刚性结构, 分子处于非同一平面,因而不发生荧光。若这些化合物和金 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随着分子的刚性增强,平面结构的增大, 常会发生荧光。
如8-羟基喹啉本身有很弱的荧光,但 其金属螯合物具有很强的荧光
一、基本原理
(2)螯合物中金属离子的特征荧光 这类发光过程通常是螯合物首先通过配位体的跃迁激发, 接着配位体把能量转给金属离子,导致dd 跃迁和ff 跃迁, 最终发射的是d*d跃迁和f *f 跃迁光谱。
一、基本原理
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 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 1s 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一、基本原理
1.2 激发态分子退激 辐射跃迁方式 无辐射跃迁方式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 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 (EC)等
一、基本原理
(3)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S2
S1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一、基本原理
(3)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由基态激发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 级形成的。其形状决定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 振动能级的分布 情况。
激发波长的选择与发射波长的判断
一、基本原理
2.3 荧光发射光谱的普遍特性: (1)Stokes位移 在溶液中,分子荧光的发射相对于吸收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称为Stokes位移。这是由于受激分子通过振动弛豫而失去能 量,也由于溶液中溶剂分子与受激分子的碰撞,也会有能量 的损失。因此,在激发和发射之间产生了能量损失。

第十一章 分子发光―荧光、 磷光和化学发光光谱法Molecular .

第十一章 分子发光―荧光、 磷光和化学发光光谱法Molecular .

已逐步形成一支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的工作队伍,研究内
容2已020从/6/15经典的荧光分析方扩展到新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返回第一张
上一张幻灯片 下一张幻灯片
§11-1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1.产生机理
在一般温度下,大多数分子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能、热能、化 学能或光能等到)后天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是很 不稳定的,它得很快地释放出能量又重新跃迁回 基态。若分子返回基态时以发射的电磁辐射(即光) 的形式释放能量,就称为“发光”;如果物质的 分子吸收了光能而被激发,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 电磁辐射,称为荧光和磷光。现从分子结构理论 来讨论荧光和磷光的产生机理。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荧光现象被研究得更多了,在理论 或实验技术上都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激光、计 算机和电子学的新成就及技术的引入,大大推动了荧光 分析法在理论上及实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 论和新的方法。
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仅有极少数的分析工作
者从事荧光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到了 下一张幻灯片
磷光也是某些物质受紫外光照射后产生的光。1944年 Lewis和Kasha提出了磷光与荧光的不同概念,指出磷光 是分子从亚稳的激发三重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出的光, 它有别于从激发单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荧光。磷光分 析法由于其有某些特点,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也 不断得到发展。
2020/6/15
返回第一张
上一张幻灯片 下一张幻灯片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的分子轨道上的电子,激发 时不能直接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不符 合光谱选择定则),但处于单重激发态的轨道上 的电子,可以通过体系跨越(系间窜跃),转移 到三重态轨道上;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激发态的 电子自旋发生变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较长,故 处于三重激发态的寿命为10-4~1s;当其由三重激 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时产生磷光。

第二章第二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第二章第二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带苯环的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苯基 丙氨酸,可以直借用荧光法测定。
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共轭的不饱和体系,多 能发荧光。此外,胺类、蛋白质、酶与辅酶 、维生素等均可用荧光法进行分析。
见表.
11:04:30
11:04:30
磷光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磷光的产生和磷光强度 磷光是由处于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
3.室温磷光 (1)固体磷光法:在室温下以固体基质吸附磷光体,增加分子 刚性,减少三重态猝灭等非辐射跃迁,从而提高磷光量子效率 。 滤纸、纤维素色层纸、氧化铝、硅胶等
11:04:30
(2)胶束增稳: 利用表面活性剂在临界浓度形成具多相性的胶束,改变
磷光体的微环境,增加定向约束力,使其刚性增强。从而减 小碰撞等去活化的几率,提高三重态的稳定性.
对于较浓溶液, 由于猝灭 现象和自吸收等原因,使荧光强 度与浓度不成线性关系。
问:为什么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相应的吸收光度法高?
①荧光强度叠加在很小的背景值上,提高荧光讯号的放大 倍数;
② I0↑
A= lg(I0/It)
11:04:30
(2)定量方法
1. 确定ex和em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 确定适宜的条件: 试剂浓度、pH、T、t 等; 3. 以标准溶液做工作曲线; 4. 测未知样的荧光强度(If), 根据工作曲线计算荧光
如:pH=8.50,Cu2+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6G,使其发 生荧光猝灭,建立了测定微量Cu2+的催化荧光分析法.
如:铀的测定:将80gNaF压制成片,取含铀溶液滴在片上,在 1000℃烧成熔珠后测量.
11:04:30
11:04:30
(2)生物与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脂肪族有机化合物—般需要与某些试剂反 应后才能进行荧光分析。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

光与物质作用产生激发态分子,其返回基态时的发光现象称为光致发光,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

多环芳烃和某些金属配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大平面丌电子共轭体系,是常见的荧光分子,可以直接进行荧光分析。

对于那些无荧光或荧光较弱的分子,通过与荧光试剂反应后可进行间接荧光分析。

分子荧光光谱法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测定原理:由光源发射的光经第一单色器得到所需的激发光波长,通过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被荧光物质所吸收,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射荧光。

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荧光的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

为消除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如由激发所产生的反射光、Raman光以及为将溶液中杂质滤去,以获得所需的荧光,在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设置了第二单色器。

荧光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响应的电信号。

(1)激发光源在紫外-可见区范围,通常的光源是氙灯和高压汞灯。

(2)样品池荧光用的样品池须用低荧光的材料制成,通常用石英,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为宜。

(3)单色器光栅(4)检测器由光电管和光电倍曾管作检测器,并与激发光成直角。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强(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4)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荧光分析法的弱点是它的应用范围小。

因为本身能发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用加入某种试剂的方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其数量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荧光分析的灵敏度高,测定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

分子磷光光谱法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

测定磷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分子磷光与分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差别是磷光是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层,经系间跨越跃迁到第一激发三重态,并经振动弛豫至最低振动能层,然后跃迁回到基态发生的。

与荧光相比,磷光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磷光辐射的波长比荧光长,分子的T1态能量比S1态低。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诊断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肿瘤的早期 诊断和监测,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或 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为肿瘤治疗提 供依据。
感染性疾病诊断
药物疗效评估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评估药物治 疗的效果,通过监测疾病标志物的变 化,了解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病原体 和抗体,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
06
未来展望
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01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分析方法将更加智
能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高灵敏度
02
通过改进荧光和磷光的发光机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实现对
低浓度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
多组分同时检测
03
发展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实现对复杂生物样本中多种生物分
子的快速、准确检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疾病诊断
利用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生物分子进行高灵敏度检 测,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 依据。
药物研发
通过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进行研究,为新药研发提 供有力支持。
个体化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组、蛋白质 组等信息的检测结果,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实 现个体化医疗。
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蛋白质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含量和性质,有助于研究蛋 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核酸检测
通过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以检测DNA和RNA的含量和序列,用 于基因诊断、基因表达研究和疾病诊断。
生物标记物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记物,如肿瘤标志物、 炎症标志物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监测。

第五章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第五章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2.化学发光效率
发射光子的分子数 cl ce em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化学效率: ce 参加反应分子数
发光效率:
em
产生光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时刻t 的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
dc I cl t cl dt
dc/dt 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目 录
5-1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5-1-1 5-1-2 5-1-3 5-1-4 基本原理 荧光分析仪器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磷光分析法
5-2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法
5-1-1 基本原理
5-1-1-1 5-1-1-2 5-1-1-3 5-1-1-4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光谱曲线 荧光的影响因素 荧光强度的定量关系
5-1-1-4 荧光强度的定量关系
根据Parker方程,荧光强度F与荧光物质的浓度c 之间的关系是:
F 2.3kI 0 Fcl[1 (2.3cl) / 2! (2.3cl) 2 / 3! ]
k 与仪器有关的常数
I0 激发光的强度 F 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物质在激发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l 光程长度。
当cl项很小时,括号内第二项及以后的高次项均 可忽略不计,Parker方程可简化为: F 2.3kI 0 Fcl F = Kc
5-1-2 荧光分析仪器
5-1-2-1 荧光分析仪器框图
光源
消除溶液中可能共存的其它 光线的干扰,以获得所需要 的荧光.
显示
激发光单色器
信号处理
I0
样品池 F 发射光单色器 (荧光单色器) 检测器
4.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气相化学发光反应 a. 一氧化氮与O3的发光反应(可测定空气中NO2的含量) NO + O3 → NO2* NO2* → NO2 + h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讲解ppt课件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讲解ppt课件

GFP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Generation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原理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 分子能级和跃迁
– 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
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 次到位; –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 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500
nm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分子产生荧光的条件
•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 具有合适的结构(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 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内容(contents)
• 原理
– 分子荧光与磷光产生过程 –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 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关系 –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态分子不稳定,它可能通过辐射跃迁和非 辐射跃迁的衰变过程而返回基态。
➢ 辐射跃迁的衰变过程伴随着光子的发射,即产生 荧光或磷光。
➢ 非辐射跃迁:振动弛豫(VR) 内转化(ic) 系间窜越(isc)
这些衰变过程导致激发能转化为热能传递给介质。
振动弛豫:分子将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介质而 衰变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 的过程。
因素有关。可用参比法进行测定。
U
S
FU FS
AS AU
U 、FU、AU :待测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积分
荧光强度、吸光度
S 、F S 、AS :参比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积分 荧光强度、吸光度
二、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分子中的电子是依序排列在能量由低到高的 分子轨道上。
σ*
反键轨道
π*
n 电子
➢ 吸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减弱
醛基、羰基、羧基、硝基
虽也含有n电子,但n电子的电子云并不与芳 环上的π电子云共平面,其 n → π*的跃迁为禁 阻跃迁,且 S1 T1系间窜越的概率大,故而荧 光减弱。
例如: 苯 硝基苯
荧光 无荧光
➢ Cl、Br、I等重原子取代基,通常导致荧光 减弱、磷光增强。
4、 最低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性质
内转化: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 迁过程。
例如: S1 S0
T2 T1
系间窜越: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 跃迁过程。
例如: S1 T1
T1 S0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跨越
S1
能 量
吸 收



外转换

T1
T2
发 射 磷 光 振动弛豫
S0
l3
l1
l2
l 2
➢ 假如分子被激发到S2以上的某个电子激发单重 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上,处于这种激发态的分子, 很快(约10-12~ 10-14s)发生振动弛豫而衰减到该
p 达到毫秒级
➢ 荧光(或磷光)强度的衰变
lnI0lnIt t/
I 0 :t=0 I t :t=t
荧光强度 光强度
➢ 荧光量子产率(f)定义为荧光物质吸光后所发
射的荧光的光子数与所吸收的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值。
f kf (kf K)
➢ 荧光量子产率的大小取决于荧光发射与非辐射 跃迁过程的竞争结果。
K << k f
f 1
➢ 磷光量子产率(p)
p
S
TKp
Kp
Kj
K p :磷光发射的速率常数
ST :S1 T1系间窜越的量子产率
Kj :与磷光发射过程相竞争的从T1态发生 的所有非辐射跃迁过程的速率常数的 总和。
➢ 荧光(或磷光)量子产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同时也与化合物所处环境
π
键合轨道
σ图8-2.有ຫໍສະໝຸດ 分子吸光所涉及的能层➢ 虽然很多物质能够吸收紫外和可见光,然而只 有一部分物质能发荧光或磷光,分子能否发荧光 或磷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的分子结构。
① 具有大的共轭双键(π键)体系; ② 具有刚性的平面构型; ③ 环上的取代基是给电子取代基团; ④ 其最低的电子激发单重态为(π,π*)型。
1、共轭π键体系
具有共轭双键体系的分子,含有易被激发的 非定域的π电子;
共轭体系越大,非定域的π电子越容易被激 发,且有更强的荧光。
例如:F强度:苯<萘<蒽<丁省 λem: 苯<萘<蒽<丁省
2 、刚性平面构型
➢ 具有刚性平面构型的分子,其振动和转动的 自由度减小,从而增大了发光的效率
例如: 荧光素、曙红 强荧光
酚酞
无荧光
荧光素
曙红
酚酞
芴有荧光 ,联二苯没有荧光
3 、取代基的影响
➢ 给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增强
-NH2、-NHCH3、-N(CH3)2、-OH、-OCH3、-CN、-F
例如: F苯胺 > F苯
其激发态常由环外的羟基或氨基上的n电子激发 转移到环上而产生的,它们的n电子的电子云几 乎与芳环上的π轨道平行,从而共享共轭π电子 结构。
荧光寿命τf :荧光分子处于S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f
1 (kf
K)
k f :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 K :各种分子的非辐射衰变过程的速率常
数的总和。
典型的 i在10-8~ 10-10s
➢ 磷光寿命τp :磷光分子处于T1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T1 S0 k p << k f
自旋禁阻的跃迁
p >> f
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又经过内转化及振 动弛豫而衰变到S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接着,有 以下几种衰变到基态的途径:
① S1 S0 ② S1 S0 ③ S1 T1
T1 S0 T1 S0
辐射跃迁 内转化 系间窜越 辐射跃迁 系间窜越
荧光 磷光
➢ 内转化速率很快(k为1011~ 1013s-1 ), S2以上 的激发单重态的寿命很短( 10-1~ 10-13s ),因 而除极少数例外,通常在发生辐射跃迁之前便 发生了非辐射跃迁而衰变到S1态。所以所观察 到的荧光寿命通常是来自S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的辐射跃迁。
含N、O、S等杂原子的芳香化合物: 最低激发单重态 S1(n、π*)
三、影响分子发光的环境因素
1、溶剂的影响
(1)溶剂极性的影响 荧光体的偶极与溶剂分子的偶极之间存在着
静电作用,溶剂分子围绕在荧光分子的周围组成 了溶剂笼。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荧光、磷光产生的机理
1、荧光、磷光的产生
当物质分子吸收入射光子的能量之后,发生 了价电子从较低的能级到较高能级的跃迁,这时 分子被激发而处于激发态,称为电子激发态分子。 这一电子跃迁过程经历的时间约为10-15 s。
跃迁所涉及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等于所 吸收光子的能量。紫外、可见光区的光子能量较 高,足以引起价电子发生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π → π*:自旋许可的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大, 104 激发态寿命短 S1 T1系间窜越概率较小
n → π*:自旋禁阻的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小,102 激发态寿命长 S1 T1系间窜越的几率大
荧光: 磷光:
π→ π* > n → π* n → π* 有利
不含N、O、S等杂原子的芳香化合物: 最低激发单重态 S1(π、π*)
➢ 系间窜越是自旋禁阻的,因而其速率常数小得 多( 102~ 106s-1 )。
➢ 荧光是来自最低激发单重态的辐射跃迁过程所伴 随的发光现象。发光过程的速率常数大,激发态的 寿命短。
➢ 磷光是来自最低激发三重态的辐射跃迁过程所伴 随的发光现象,发光过程的速率常数小,激发态的 寿命相对较长。
2、荧光、磷光的寿命和量子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