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全合成油的争端

合集下载

与石油炼制相关的科学家故事

与石油炼制相关的科学家故事

与石油炼制相关的科学家故事那我给你讲讲阿卜杜勒侯赛因·泰穆尔的故事吧。

这阿卜杜勒侯赛因·泰穆尔啊,就像是石油炼制界的一个传奇大侠。

他出生在一个石油开始崭露头角的时代。

泰穆尔打小就对石油充满了好奇,那时候石油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大家都知道它很厉害,但怎么把它变得更有用却是个大难题。

他就像个执着的探险家,一头扎进了石油炼制这个神秘的领域。

他在实验室里那可是没日没夜地捣鼓啊。

你能想象吗?周围全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仪器,还有那刺鼻的石油味儿。

但他就像闻不到似的,眼睛紧紧盯着那些石油样本,心里就想着怎么把这黑乎乎的东西变成各种各样有用的玩意儿。

有一次啊,他在做一个关于石油分馏的实验。

分馏这个事儿就好比是把石油这个大杂烩按照不同的沸点分成各种小份,就像把一群性格不同的小伙伴按照身高排队一样。

可是这个过程特别复杂,就像解一道超级难的谜题。

他失败了一次又一次,那些仪器都好像在嘲笑他似的。

但是他可不服输,就对着那些仪器说:“哼,今天我非得把你们搞定不可。

”最后啊,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优化石油分馏。

这一下可不得了,就像是给石油炼制这个大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这个发现让石油能够更高效地被炼制,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汽油、柴油还有其他产品。

他的成果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石油炼制行业。

其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他也成为了很多石油炼制新人心中的偶像。

大家都想着,要是能像泰穆尔那样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大事业就好了。

从那以后啊,石油炼制这个行业就在他的贡献下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也算是在石油炼制的历史长河里刻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微观经济学之完全竞争

微观经济学之完全竞争

15.04.2020
3
第一节 市场结构及其分类
15.04.2020
4
市场(market)
市场就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就是一组为买卖某种商品或劳务而相 互发生联系的厂商和个人。
市场是商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
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 或制度安排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对市场进行分类
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
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怎样起家的?
19世纪50年代,洛克菲勒是某银行的一个小职员,在一次
坐轮船出差的旅途中,得知该轮船上装满了火油。将要在爱克斯
城卸下,那里的居民正等着火油点灯。
不幸的是,轮船在海上爆炸了。别的死里逃生的旅客都在
忙着晒衣服、找饭吃、找住宿。而洛克菲勒却租了一匹快马,长
途跋涉,飞速来到爱克斯城,走进一家杂货店,买下了库存的全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或卖者(price taker) 2、市场上所有的厂商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 3、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4、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15.04.2020
9
牛奶市场
没有一个牛奶买者可以影响牛奶价格,因为 相对于市场规模,每个买者购买的量很少。同样, 每个牛奶卖者对价格的控制是有限的,因为许多 其他卖者也提供基本相同的牛奶。由于每个卖者 可以在现行的价格时卖出他想卖的所有量,所以, 他没有什么理由收取较低价格,而且,如果他收 取高价格,买者就会到其他地方买。在竞争市场 上买者和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因而被 称为价格接收者。
洛克菲勒介入后,火油市场就不是一个完全竞 争市场了,因为洛克菲勒垄断了市场信息,继而垄 断了整个市场,成为唯一的火油供给者,对市场价 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壳牌统一:融合之痒

壳牌统一:融合之痒

条 道路 。 20 0 5年 2月 , 一 润滑 油 做 出 了 统

个 企 业 发展 的关 键 的 战略 决 策 , 他
们 秘 密 地 向业 内 一 些 企业 发 去 了 合
作 邀 约 函 , 希 望 与 拥 有 基 础 油 的 厂 “ 家 , 过 股 份 出让 的 方 式 , 成 长 期 通 达 的 战略 合 作伙 伴 关 系 ” 。 作 为 一 个 快 速 成 长 的本 土企 业 ,

露一 工的 值管 疆 被人记住,统一润滑油的 员 期望 理
8 : 化略 整《 炮‘。 一场 调 爨 一 走 市的 策 变 … 一 而 红
黼 麟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 挑 部 战
§ 品牌 伴随 着它的和 谐诉求
20 年 , 0 3 统一 润滑油销
售 额翻番 , 达到 了 l 2亿元。
突破 ,  ̄ l务项上做 到第一 。 在i k 这种“ 宁为鸡头” 的商业理念经
来 实 现成 长 的 目标 , 一 润 滑油 想 通 统
颇 感 吃力 ” 。因 为供 应链 不 稳 定 , 衍生 出来 的产 品质 量 的不 够 稳 定 等 问题 , 也 无 法解 决 。 重 重 的压 力 和 现实 格 局 下 , 一 统 润 滑 油 决 定 另辟 蹊径 , 目光投 向 另 将
加播 出 的广 告 总 费用 是 2 0多 万元 。 0
历 史 有 时 就 是这 么富 于 戏 剧性 。这 年 3月 , 伊拉 克 战争 突然 爆 发 。统 一 润 滑 油抓 住 时 机 , 在伊 战报 道 的 片
头 中推 出“ 一 点 润滑 、 一点 摩 擦 ” 多 少 的广告 。这 一貌 似
到 了灵 感 。 . .

韩信走马分油的故事

韩信走马分油的故事

韩信走马分油的故事话说那一日,大将军韩信骑着高头战马路过一路旁,见有两人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围观的人也无法帮助解决。

大将军韩信问道:“发生了什么事,尔等为何争执不休?”“回大将军的话。

小的是卖油的,桶里装满10斤油,外带了一个3斤的瓢,我只能卖得3、6、9斤油,”卖油的指着一个拿葫芦的人接着道“他非要买我5斤油,只难没秤无法称。

劝他少买2斤油,或者多买1斤油,可他就是不同意。

我说你既然多买少买都不同意,那你就别买我的油。

可是,他非要买我5斤油,还说我不卖他5斤油,他要砸翻我的油桶。

”那卖油的也争着抢着道:“回大将军,小的是买油的。

我家主人让小的来买5斤油,可他非要卖我6斤油或者3斤油,多买1斤我没有钱,少买2斤我差钱没够,回去取我还要惹得主人烦。

今天卖油的独一份,没秤称油您说烦不烦。

今天既然遇到了大将军,您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大将军韩信道:“噢,原来如此,这有何难。

”大家一听,全都愣住了。

心想,将军肯定能有好办法把油给分开。

真不愧是当今大将军,不但有勇,还智慧过人。

那么大将军究竟会用什么办法把油分开呢?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

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

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

应该怎样分呢?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

”说完了,打马就走。

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变化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

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现在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

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

历史上的石油战争

历史上的石油战争

历史上的石油战争石油是工业的命脉,它既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也在历史上也多次被当作一种武器。

有人甚至说,一部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争夺利益的阴谋史和浸淌着鲜血的战争史!欧佩克曾发动石油战争报复美国石油第一次作为一种“政治武器”发挥威力,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突袭以色列,意在夺回在“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

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美国的举动震怒了阿拉伯世界,欧佩克的10个主要阿拉伯成员国宣布对石油减产提价,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两伊战争诱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波斯湾地区不仅盛产石油,而且霍尔木兹海峡直接掌握着世界能源的动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控制波斯湾的石油,伊拉克与美国结盟;而伊朗为了将石油开采权收归国有,与西方国家进行了长期抗争。

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被称为“浮在石油上的国家”正式开战。

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不仅让两个原本依靠石油富裕起来的国家财政赤贫,也让支撑两国经济的石油资源遭受巨大损失。

这场战争导致全球石油价格暴涨,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美国介入中东:不是为了民主,而是为了石油!正是体会到了石油的巨大威力,美国加快了介入中东事务的步伐。

有分析认为,美国在中东及中东周边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都与石油利益紧密相关。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正像基辛格所说,“海湾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首先是保卫石油”。

沧海桑田——石油的故事连载之一

沧海桑田——石油的故事连载之一

沧海桑田——石油的故事连载之一作者:暂无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2期王志明大地,是石油的母亲。

在分娩以前,它受尽了烈火和高压的煎熬。

伴随着沧海桑田,此起彼伏,石油也分分合合,聚聚散散,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从一个构造跑到另一个构造,让人们冥思苦想,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传说。

沧海桑田看变迁《山海经·北山经》:“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

”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

它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了海陆变迁的现象,只是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理论来解释,所以人们就将此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地壳并非静止不变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一书对此的记载,殷商周文王姬昌《周易上经·谦十五回》彖辞:“地道变盈而流谦”。

书中记录了地表的起伏形状与海陆变迁,高山可以被夷为平地,平地也可以崛起成为高山;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以提升为陆地。

大部分生成石油的生物都是生活在海洋或者大型湖泊里的,这些生物被深深的埋在地下,再经过一定的压力和温度共同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就能够孕育出富有生命的石油。

古今中外,起初石油都是在陆地上发现的,对于海上石油的开发开采也只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海陆变迁,那么现在的石油都应该是埋藏在水下的。

古代的书籍中也曾记载海上油气苗的出现,清人叶廷春著《上海县志》记载:“明武宗正德七年冬十一月冬至,海上有火如列炬,西抵北蔡,且闻金革声……”记录了当时东南沿海居民曾发现东海中有天然气燃烧的现象。

现在,在浅海和深海的海底都发现了大量的油气田,其中也有许多油气苗的显示。

位于南海的莺歌海盆地就是因为发现了油气苗,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开采的。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我国古代表达海陆变迁地质思想的术语。

许多前人都对海陆变迁做出过一些合理的解释。

历史名人话沧桑葛洪晋朝葛洪在《神仙传》里描写了一个故事,讲述了自己对沧海桑田的认识。

【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精选全文

【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是指经济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一种表现。

所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或产生剧烈震荡。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5年)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

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

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

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小故事

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小故事

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小故事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东北角,蔚蓝的海湾里静卧着大摩拉岛。

在中国恒逸石化和文莱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座现代化石化产业基地正在这个小岛上崛起,助力文莱实现产业升级,摆脱资源出口依赖,促进中文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作为产油国,文莱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原油市场。

2013年至2016年,受国际油价低迷影响,文莱经济连续四年负增长。

在紧迫的经济形势下,文莱政府持续推进经济多元化战略,试图摆脱对原油出口的过度依赖。

恒逸石化为文莱带来解决方案:在大摩拉岛上修建一座现代化炼油厂。

据业内人士预测,文莱现有原油储量只够再开采20年。

一旦资源枯竭,拥有炼油厂的文莱也可以像新加坡一样成为石油加工和出口中心。

这将赋予文莱有利的市场地位和多样化的产品出口能力,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据恒逸实业(文莱)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连财介绍,大摩拉岛项目一期投资34.5亿美元,原油加工能力为每年800万吨。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占地375公顷的项目一期工程已见雏形。

原油储存罐和液化石油气球型罐整齐排列,各类管道穿行在厂区各处,配套的发电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也接近完工。

据了解,在项目伊始,整个大摩拉岛处于无人荒岛状态。

中方项目组作为“开荒牛”,按照文莱环保法律,先转移和移植岛上的受保护动植物,再把土地改造成合格的工业用地。

陈连财介绍说,项目全部采用中国石化工业标准,同时严格执行文方环保标准,配有尾气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厂,配套的火电站也安装了煤炭除尘设备。

文莱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指导委员会,由政府部长出任委员。

通过建设大摩拉岛项目,文莱不仅能打造完整的石油产业链,还可借此培养一批自己的石油化工技术人员,为项目的本地化运营打下人才基础。

据陈连财介绍,恒逸石化、文莱大学、浙江大学三方合作办学,从文莱大学选派在校学生前往浙江大学参加石油化工相关培训一年,并在中国的石化企业实习半年,之后再返回文莱进入项目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小故事
关于全合成油的争端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全合成油,其实并非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合成油,他们很多是属于高度精炼二次加氢的第三类矿物油(Group III),而真正意义上的合成油应该是从原油中分离出的乙烯、丙烯等烃类在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再聚合而成的。

市场上多数见到的都是聚α烯烃类(PAO)和由有机酸类和醇类反应制成的酯类(Ester)合成油。

1999年以前,一般只有100%PAO或酯类为基础油的润滑油才会在包装上印上“全合成”(Full Synthetic)的字样进行销售。

1999年美国一家主要的石油公司指控英国的某润滑油公司不应在以第三类基础油制成的产品上印上“Full Synthetic”字句。

事情的起因是此英国的润滑油公司用了一种加氢工艺制成的VHVI(超高粘度指数第三类油)基础油代替原来配方中的PAO 基础油而触犯美国公司合成基础油的利益而引起的争端。

最终美国的维权机构裁定指控不成立,原因是“Full Synthetic”在包装上是市场推广用字,而非科学用字。

自此很多润滑油制造商纷纷称其以第三类基础油制成的产品为全合成油。

通俗来讲,基础油全部使用PAO或酯类其成品则成为全合成油(Full Synthetic);而只有部分使用合成油多叫做半合成油(Partical Synthet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