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小故事三篇阅读
有趣中国历史小故事短篇_历史的简短故事

有趣中国历史⼩故事短篇_历史的简短故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风云⼈物层出不穷。
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量⽿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有趣中国历史⼩故事短篇,供⼤家参考。
中国历史⼩故事1屈原沉江楚国⾃从被秦国打败以后,⼀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订⽴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怕出危险。
他就跟⼤⾂们商量。
⼤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次了。
⼤王⼀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公⼦⼦兰却⼀股劲⼉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结果死了好多⼈,⼜丢了⼟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拿⼟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地。
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公⼦⼦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年多,吃尽苦头。
他冒险逃出咸阳,⼜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很不平。
特别是⼤夫屈原,更是⽓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才,远离⼩⼈,⿎励将⼠,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兰和靳尚等⼈的仇视。
他们天天在顷襄王⾯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跟⼈家说:⼤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哪⼉能不亡国呢?⼤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怒,把屈原⾰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历史小故事篇一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历史小故事篇二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
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
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
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
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历史小故事篇三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
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5篇

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5篇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5篇历史故事有助于教育引导。
通过叙述历史中的正面和负面案例,我们可以向年轻一代传递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历史、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挑战。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篇1)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
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预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
妹夫樊哙劝他留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
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熟悉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战胜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争夺做天下王的资格。
等到了函谷关,见刘邦不但已经平定了关中,而且还派兵把守函谷关,不由得大怒,马上命令英布领兵攻下了函谷关,然后领兵四十万直奔咸阳,驻扎在了戏下(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的戏水西岸)。
刘邦的属下曹无伤对刘邦很不满,为了得到更大的官职,他暗地里派人向项羽挑拨说、“沛公刘邦想在关中做王,然后让子婴做宰相,自己将秦的财物都纳入私囊。
”项羽听了不禁火冒三丈,范曾也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
项羽就下令预备,要在其次天攻击。
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行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
最终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攻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抓紧走,以免被杀。
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
慌张之下,刘邦连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抓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于是,刘邦设盛宴款待项伯,还和他商定为亲家。
他对项伯说、“我自从入关之后,没有敢占有丝毫财物,将吏民进行登记造册,把府库封存起来,就是等着将军来的。
有意义的中国历史小故事_短篇历史小故事

有意义的中国历史⼩故事_短篇历史⼩故事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历史⽂化就是中华⼉⼥的根。
下⾯给⼤家带来关于有意义的中国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中国历史⼩故事1颜真卿刚强不屈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
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兵⼒,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
唐代宗死后,他的⼉⼦李适(⾳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
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
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蔓延开来了。
公元782年,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
他⾃称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
五镇叛乱,使朝廷⼤为震惊。
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
只要派⼀位德⾼望重的⼤⾂去劝导他们,⽤不到动⼀⼑⼀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
”唐德宗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卢杞推荐年⽼的太⼦太师颜真卿,唐德宗马上同意。
颜真卿是当时⼀个很有威望的⽼⾂。
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
安禄⼭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
后来,他的堂兄颜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七郡响应,⼤家公推颜真卿做盟主。
在抗击安史叛军中,⽴了⼤功。
唐代宗的时候,他被封为鲁郡公。
所以,⼈们⼜称他颜鲁公。
颜真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
后来,⼈们把他的字体称为“颜体”。
颜真卿为⼈正直,常常被奸⼈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的威望⾼,⼀些奸⼈不得不表⾯上尊重他。
宰相卢杞是个⼼狠⼿辣的⼈。
他忌恨颜真卿,平时没法下⼿,这⼀回,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作,是成⼼陷害他。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七⼗开外的⽼⼈了。
许多⽂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那⾥去,都为他的安全担⼼。
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个下马威。
在见⾯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千多⼈都聚集在厅堂内外。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5篇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5篇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5篇历史故事在文化传承、思索启发、人文素养培育、借鉴指导和爱好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精选篇1)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
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很多劳工趁机脱逃。
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
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全部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命去吧!我从今也逃亡去了。
”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情愿追随他。
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连续赶路。
月色苍茫,小径曲折。
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突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
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
”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
”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
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立刻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
白蛇化作一股青气漂浮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
”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
”刘邦贵为大于,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
传奇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
此是后话。
刘邦斩蛇之后,连续前行,又行数里,酒劲上涌,醉卧道旁。
其次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
”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导语】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部分,⽽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下⾯是⽆忧考为⼤家分享的中国历史⼈物有趣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渐离故事】 荆轲刺秦王,失败⾝死。
没有⼀个⼈能懂荆轲,也没有⼀个⼈敢为荆轲复仇。
就连当初任⽤荆轲的太⼦丹,最后也被⾃⼰的⽗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的微薄之⼒,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渐离。
⾼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个英雄。
⼤家只知道⾼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说实话,挺遗憾的。
⾼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
不过⾼渐离这个刺客⽐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渐离这⼀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刺。
⾼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
⽤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起⾛”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三弦)的⾼渐离。
两⼈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天与⾼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
酒⾄酣处,⾼渐离击筑,⽽荆轲也站起来⾼歌和之。
两⼈相视⼀笑,快乐⽆⽐,⼀会⼉⼜相对哭泣流泪,旁若⽆⼈。
他们⼀定是知⼰,知道对⽅的喜悦,也知道对⽅的伤⼼,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法抗衡,最终太⼦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既然是太⼦宾客,受太⼦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边相送。
⾼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荆轲再次⾼声以和。
也许知道这是最后⼀次了,荆轲的歌声直⼊⼈⼼,悲壮⽆⽐。
在座的⼠⼦都相顾垂泪,后⼜上前⼀步⾼唱道:“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
探虎⽳兮,⼊蛟宫,仰天呼⽓兮,成⽩虹。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阅读五篇

【导语】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且内容精确详细。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阅读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阅读 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激烈争夺的时候,南⽅有⼀⽀割据势⼒逐渐壮⼤起来,这就是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的孙策、孙权兄弟。
孙策的⽗亲是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
孙坚死后,孙策带兵投靠袁术。
袁术看他少年英俊,很喜欢他,对别⼈说:要是我能有像孙郎那样的⼉⼦,我死了也安⼼。
话虽这样说,袁术可并不重⽤孙策。
孙策曾经想当⼀个郡太守,袁术没让他做。
孙策的舅⽗吴景在江东丹阳(今安徽宣城)当太守,被扬州刺史刘繇(⾳yóu)逼⾛。
孙策向袁术要求让他到江东去帮舅⽗打刘繇。
袁术跟刘繇也有⽭盾,才拨了⼀千⼈马给孙策。
孙策向南进兵。
⼀路上,有许多⼈投奔他。
到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兵⼒扩充到五六千⼈。
孙策有个从⼩就很亲密的朋友周瑜,也带了⼈马来会合,孙策的⼒量就壮⼤了。
孙策作战骁勇,再加上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得到百姓的⽀持。
因此,很快就渡过了江,不但打败了刘繇的⼈马,夺回丹阳,还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
这样,江东六个郡的⼤⽚⼟地,都被孙策占领了。
孙策占据了江东,还雄⼼勃勃地想向北发展。
他趁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时候,准备偷袭许都,把汉献帝抓在⾃⼰⼿⾥。
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粮草的时候,想不到出了⼀件意外的事。
原来,孙策攻下吴郡的时候,杀了那⾥的太守许贡。
许贡⼿下的门客跟孙策结下了仇。
有⼀次,趁孙策上⼭打猎的时候,他们埋伏在树林⾥,放了⼀⽀暗箭,射中了孙策的⾯颊。
孙策受了重伤,请医⽣治疗也没有⽤,病势越来越重。
孙策⾃⼰知道不⾏了,就把部下张昭等找来嘱咐,说:现在我们这⾥已经有了⼈马地盘,可以跟⼈家较量⼀番,希望你们好好辅助我弟弟。
孙权那时才⼗九岁。
他年纪虽然轻,但是平时喜欢结交朋友,注重⼈才,在江东官员中,已经很有声誉。
孙策把印绶交给孙权,叫他佩带起来,说:咱们兄弟俩,要论上阵打仗的本领,你不如我;⾄于选拔⼈才,任⽤贤⼈,我⽐不上你。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则】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则】了解历史的作用:了解历史,能够让青年更加了解国家的文化传承、人文风情,以及各个阶段发生的事情对国家命运的扭转,历史的重要功能还有一个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一)晋文公退避三舍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小故事三篇阅读
导读:本文中国历史小故事三篇阅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太宗赐醋房玄龄【篇一】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
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
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
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
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老马识途【篇二】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订立盟约,十多个与会的中原诸侯国还宣了誓。
主要内容如下: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抵御
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国。
由此,齐桓公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把交椅。
这第一个撞枪眼儿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当时的山戎势力范围遍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还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孤竹、令支、无终等好几个小国。
山戎没事就跑到中原抢点东西惹点事,还先后挑起了好几次大规模战争,被欺负得最惨的就是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燕国使者求见,说山戎又侵犯了燕国,希望齐国出兵支援。
齐桓公决定亲自统率军队援救燕国,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一路顺畅,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小国。
发现令支国君已逃往孤竹国,便向孤竹国进发。
孤竹国君顿时慌了手脚,后采纳元帅黄花的计谋,引诱齐军到达孤竹国北边一个叫旱海的地方。
凡是进旱海的,就没听说有谁活着出来。
齐桓公果然中计,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管仲派出几路兵马去探路,可探来寻去,犹如进入迷宫一般。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忽然眼睛一亮,向齐桓公大声说:“主公,有办法了!臣闻老马识途,当地的马对这一带地形肯定熟悉,咱们只要选几匹老马带路,一定能带引大军走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这一招儿果然灵验,老马左转右拐,带着齐军,不出两个时辰,便出了谷口。
齐军出了迷谷,顺原道返回孤竹国都城。
孤竹国君忽听城外鼓号声惊天动地。
赶到城墙上一看,只见齐军已到城下,将城围得水泄不通。
天亮了。
齐桓公与管仲入城,桓公挥剑砍去,孤竹国君人头落地。
孤竹国就这么消失了,然而,“老马识途”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自相矛盾【篇三】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他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
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东西,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围观的人都觉得很好笑。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
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