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
古代中国经营管理之神——王莽

王莽和他的短命的帝国,历来被研究历史的人作为失败者唾弃,然而这些人之所以有成见,无视王莽政治生涯的很多神奇之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内心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所谓“正宗”的概念:这些人虽然生活在现代,骨子里却还有汉唐“正室”遗老遗少的余孽在作祟,王莽作为汉朝宗室的外戚而篡国,是为不忠,王莽新朝改制不久,即便宣告亡国,是为无能,因此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王莽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加失败者。
如果硬要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的话,也只能用一句“以史为鉴”,将他打入提供教训以免后来者重蹈覆辙的队伍中去。
其实,从王莽个人奋斗的经历来看,他绝非坊间小白领想象的那般不堪。
王莽学问广博,好古尚学,言必称礼,是个地道的儒生出身,他因此可以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夺取政权坐上皇帝宝座的知识分子。
大家都记得“他老人家”的那句名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王莽的例子就是对这句名言的一个反证。
王莽先生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喝墨水的秀才,一不靠宫廷政变,二不靠兵变,走的完全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但夺权成功,而且这其中的过程还显得那么温文尔雅,不失斯文,在我们今天看来只能用“漂亮”或“酷”来形容。
“王莽猜想”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朝,政治舞台一直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或者是一辆没有售票员的公共汽车,鸡鸣狗盗之徒也罢,诸侯霸主也罢,纵横捭阖的大家,替人行刺的勇士,都是谁能耐谁就上,谁挤得上去谁就是好汉。
所以春秋战国这几百年里,虽然竞争者太多,乱了规矩,但就象现在的青春偶像剧一样,虽然对传统戏剧理论是个明显的悖离,但是凭着几个纯偶像一点实力没有的人瞎捣鼓一番,也弄出了不小的动静一样,那个自由市场一般的政治舞台,也就一直火爆热闹得很。
老庄孔孟,咱们中国人精神上的godfather,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扬名立万。
这段时间甚至因为牛人太多,以至于有些牛人觉得自己被挤兑得显得不够牛,只恨自己不能晚生几百年呢。
但是到了汉朝,自从西汉王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孟之道当作治国之道后,中国政治的历史进程就转了一个大弯,走上了一条奇怪的路。
关于时间管理的古代名人故事

关于时间管理的古代名人故事朱元璋是古代罕见的平民皇帝中国,他贫乏的背景和经验影响了他的思想,他残忍,狭隘,冷酷,但他也是一个好皇帝,他非常勤奋。
十年前,他曾对身边的人说:自从我登基以来,我从来没有忘记勤勉的话,天未亮晚上去朝廷隐退。
躺下后,我开始担心睡不着,于是起床工作,或者晚上看天空,有一次我看到天空中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我很担心。
或者考虑到民政问题,如果要及时处理,应该写下来,让他们第二天处理。
所有的左右都建议朱元璋不要太累,但是朱元璋认为以前的生活水平太低自己改回了现在的兴旺发达,因此懒惰会导致死亡,只有勤奋才能保持繁荣,因此皇帝决不能懒惰。
似乎老朱不仅是一个工作狂,而且还是一种焦虑症。
宁写了一首诗来赞美朱元璋:宵禁一直是这个国家的中心,每次他来的时候法院都会做出裁决。
他在明代也被称为“鸡鸣天子”,公鸡一叫,他就起来了,第三次守时没有休息,他每天要去朝两次,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后宫里的佳丽,他登基后,有10多个孩子,最小的公主宝庆在67岁时出生。
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月一日的八天里,衙门共献乐1160首,涉及3391件。
按1000字计算,每个纪念馆至少有120万字,平均每天要读120万字,处理423件事。
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效率。
他如此卖力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信任部长们,所以他必须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自己去做,并花时间和他们打交道。
朱元璋不信任部长,这与他早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由于小时候被官员欺负,被朋友背叛,所以朱元璋拒绝了这些人。
每天在皇宫里已经很累,而且朱元璋必须腾出精力与周围的人战斗,这很有趣。
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的手段太残忍了,四起洪武大案中,每起案件的死亡人数不少于1万人。
四大案件涉及很多人,朱元璋并不在乎,不管怎样,他有精力,而且,他最恨官员,也能起到警示作用。
即使朱元璋如此艰难,他仍然活到70岁,比他的后代还长,看来人不能偷懒。
朱元璋给后代带来了隐患,明末腐败问题依然严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和他一样的精力,他废除了宰相制度,内阁制应运而生,权力越来越大,朱瞻基让太监处理公务,这使得明末太监非常傲慢。
古代商德故事之和气生财

古代商德故事系列之和气生财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简单的“和”字,道出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桑傲视世界的生存智慧。
古往今来,和谐、团结、融洽的儒家思想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并在商事往来之中,形成了“和气生财”的宝贵商德。
清朝雍正年间,一家客栈在进出京城的黄金地段开张了。
新店开张后的几天里顾客盈门,应接不暇的客栈老板对客人的态度越来越差。
一天,有位客人不小心打翻了一只瓷碗,这位老板不但不接受客人的道歉,还要客人赔了十两银子。
此后,这家客栈便三天两头被官府找麻烦,生意每况愈下,最后客栈老板只得悻悻离开京城。
原来,那位打破瓷碗的客人,是朝中的一位重臣。
正是客栈老板恶劣的待客态度,惹怒了这位高官,暗地里指使官府找茬破坏了客栈老板的生意。
而同一朝代的苏州一家小面馆,铺面不大,地段不佳,只由一位老妇人一人打理。
一日,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走进店里要了一碗面条,还没开始吃,淘气的孩子一伸手,就把面条推到了地上,碗也碎了。
孩子的母亲立即道歉,并主动表示要赔偿。
但老妇人非但婉拒赔偿,还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有烫到,随后重新做了一碗面递给母子二人。
孩子的母亲感动万分,连声道谢。
日后,这位母亲逢人便说这一段经历,人们纷纷慕名而来,与人为善的老妇人的面馆生意也就越做越红火。
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生意什么最重要,答案其实很简单——和气生财。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和。
但天时与地利是客观的,人们唯一能够主动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即“人和”。
成功的商人都非常重视“和”的思想,因为无论是商家与顾客间的和谐、商家与商家间的和谐,还是商家与社会间的和谐,都是实现管理目标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和气”方能“生财”。
无限极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事业,以人为本就要做到思利及人。
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做到以和为贵,和气待人,相互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处理事情懂得灵活变通,为彼此留有余地。
通过这些“和”的思想与行为,更多地与顾客联络感情、增强情感纽带,才能不断地赢得顾客的信任,才能持续推动无限极事业的发展壮大。
古代治军严格的故事

古代治军严格的故事古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所以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古代,治军严格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仅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是为了维护军纪,保证士兵的忠诚度。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治军严格的故事。
一、韩信的铁军韩信是汉朝初期的一位将领,他的铁军就是被誉为古代最为严格的军队之一。
铁军的士兵都是由韩信从平民中挑选出来的,训练非常严格,要求士兵每天必须跑50里路,每天必须打1000次木桩,还要进行严格的武器训练和战术演练。
士兵们的生活也非常简朴,每天只能吃面包和水,不能吃肉和喝酒,不能与外界接触,更不能私自离队。
铁军的训练和管理非常严格,但也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才使得铁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大,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军队之一。
二、李靖的神勇军唐朝时期,李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他的神勇军也是被誉为古代最为严格的军队之一。
神勇军的士兵都是由李靖从农民中挑选出来的,训练非常严格,要求士兵每天必须跑50里路,每天必须打1000次木桩,还要进行严格的武器训练和战术演练。
士兵们的生活也非常简朴,每天只能吃面包和水,不能吃肉和喝酒,不能与外界接触,更不能私自离队。
神勇军的训练和管理非常严格,但也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才使得神勇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大,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军队之一。
三、曹操的虎豹骑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他的虎豹骑也是被誉为古代最为严格的军队之一。
虎豹骑的士兵都是由曹操从精锐中挑选出来的,训练非常严格,要求士兵每天必须跑50里路,每天必须打1000次木桩,还要进行严格的武器训练和战术演练。
士兵们的生活也非常简朴,每天只能吃面包和水,不能吃肉和喝酒,不能与外界接触,更不能私自离队。
虎豹骑的训练和管理非常严格,但也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才使得虎豹骑的战斗力非常强大,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军队之一。
四、秦始皇的兵马俑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兵马俑也是被誉为古代最为严格的军队之一。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经验,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从《孙子兵法》中找到丰富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管理同样适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对于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至关重要。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这也启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善于变通和灵活应对,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则和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寻找到古代管理思想的宝藏。
孔子提出了“治国有如烹小鲜”的观点,这一思想强调了管理者需要细致入微地处理事务,善于调配资源,以求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在管理团队时需要注重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权威和约束。
再者,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古代管理思想的智慧。
道家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倡“以柔克刚”,这启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强制性的管理手段。
同时,《道德经》还强调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也提醒我们在管理团队时需要善于了解员工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
最后,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发现古代管理思想的珍宝。
在历史故事和典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管理智慧的案例和故事。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蜀宫案”、“酷吏”等故事,都反映了古代管理者在处理权力、纪律、激励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经验,对于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善于汲取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在《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精彩纷呈的管理故事令人深思。
故事中的各路英雄豪杰为追逐权力和利益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管理风格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其中几个管理故事的精彩描写:1. 创新的领导风格: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仁义和智慧兼具的君主。
他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刘备在管理诸葛亮时,非常重视他的建议和计划,并积极采纳和实施。
这种创新的领导风格使得刘备得以凭借有限的力量获取到最大的收益,为后来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关羽、张飞和刘备三兄弟是一个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团队。
他们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并在困难时刻紧密团结在一起。
与此同时,他们也相互补足对方的不足,共同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管理中同样非常重要,团队的合作和信任可以使得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3. 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灵活应变的军事家和管理者。
他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他在管理和政治上的灵活性使得他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并及时做出决策。
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同样重要,帮助管理者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揭示了许多管理原则和智慧。
这些故事中的英雄和领导者们以其独特的管理风格和决策才能成为经典。
从他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创新领导,重视团队合作,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这些管理故事对于现代管理实践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导语:管理是单位追求生存的一切活动。
单位通过调整内部以适应外部变化,以确保单位能完成它的外部使命的过程;并使单位及构成单位的各个单元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延续。
以下是小编为你介绍的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欢迎参考。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一)寓言:在森林旁边有一个池塘,到处都是蝴蝶、花朵、青蛙还有小鱼。
这里有一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它总是活蹦乱跳,游来游去,追赶着蜻蜓。
有一条叫胖先生的大鱼,它来自一个凶狠好动的大家族,每天大鱼总是要袭击小鱼两三次,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有一个渔夫每天都来池塘钓鱼,可总是收获不大。
有一天他决定买一张网,以节省时间。
天亮时,他悄悄地来到池塘,然后小心地把渔网撒下了池塘。
两条鱼都从来没有见过渔网,所以当渔夫收网时,它们都被渔网给网住了。
小鱼挣扎着从网眼中逃出来,胖先生这时候才觉得,自己宁可是一条小鱼。
寓意: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小人物容易得救,而那些名声大的却难以躲过危险。
点评: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还有一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
"为什么有这么多成语与俗话说明名人与大人物如果不谨言慎行,如果不谦虚谨慎,会招人嫉妒与眼红、会招人非议与打击、会招人侮辱与诽谤?因为人有一种心理叫嫉妒。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名人新闻方面的匿名评论,这些评论有好有坏,有褒有贬。
讲名人坏话与贬低名人的评论有污言秽语、侮辱诽谤,恣意践踏名人的人格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规定: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通用8篇)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通用8篇)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通用8篇)其实人才不难得,难得的是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贡献,原因就在于很多领导者在人才管理方面不得要领,或引不来,或不会用,或留不住,等等。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篇1分分合合,职场中已司空见惯。
因此,引才难,留才也难,而留住高才的心似乎难于上青天。
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
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
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
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
”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
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
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
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坂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一命。
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
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会为你效命。
中国古代管理学小故事篇2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
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
范雎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
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
”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
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一)
寓言:在森林旁边有一个池塘,到处都是蝴蝶、花朵、青蛙还有小鱼。
这里有一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它总是活蹦乱跳,游来游去,追赶着蜻蜓。
有一条叫胖先生的大鱼,它来自一个凶狠好动的大家族,每天大鱼总是要袭击小鱼两三次,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有一个渔夫每天都来池塘钓鱼,可总是收获不大。
有一天他决定买一张网,以节省时间。
天亮时,他悄悄地来到池塘,然后小心地把渔网撒下了池塘。
两条鱼都从来没有见过渔网,所以当渔夫收网时,它们都被渔网给网住了。
小鱼挣扎着从网眼中逃出来,胖先生这时候才觉得,自己宁可是一条小鱼。
寓意: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小人物容易得救,而那些名声大的却难以躲过危险。
点评: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还有一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
"为什么有这么多成语与俗话说明名人与大人物如果不谨言慎行,如果不谦虚谨慎,会招人嫉妒与眼红、会招人非议与打击、会招人侮辱与诽谤?因为人有一种心理叫嫉妒。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名人新闻方面的匿名评论,这些评论有好有坏,有褒有贬。
讲名人坏话与贬低名人的评论有污言秽语、侮辱诽谤,恣意践踏名人的人格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规定: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为什么有些人要这样贬损名人?真相是嫉妒心理在作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以。
作为企业的高管,是企业里的大人物与名人。
有些员工当着高管的面对其阿谀奉承、拍马巴结、奴颜媚骨;只要高管不在场,背后就中伤诽谤的话一大些。
还有些员工看到高管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什么意见都不敢提;背后却牢骚怪话一大些。
所以,高管们要低调、要谦卑,免得一些人眼红嫉妒。
看到高管有权力、社会地位高、待遇优厚,有些心理不平衡的人,就会有种挫折感与失落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对高管言语攻击,行为挑衅,通过贬低高管与挑战高管的权威而获得心理平衡。
员工虽说地位低,但是如果工作不满意,可以消极怠工,甚至于跳槽。
但高管却不能对工作不满意而懒惰,如果高管工作不努力,企业就难以有发
展。
企业搞垮了,员工可以一走了之。
但企业搞垮了,高管的职业生涯就变得困难了。
为什么这样说?企业垮了,证明高管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不行,哪家企业还敢用这样搞垮企业的高管?企业兴旺发达,证明高管很会管理企业,如果名声在外,很多企业都想高薪聘请这样的高管,甚至于还有企业老板出巨资挖这样的"墙角".所以,企业高管的职业生涯与职务、前途与待遇都是跟企业的兴衰成败戚戚相关的,都是荣辱与共的。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二):老农与石头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
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种耕机。
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老农终于下决心要了结这块巨石。
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
他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来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管理寓言1: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会领悟出企业管理中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需立即处理,绝不可拖延。
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讳疾忌医或拖延了事,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应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三):培养老鹰而非训练鸭子
老鹰和鸭子虽然从表面上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它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
老鹰并不会有太多的鸣叫,它们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用犀利的目光追寻猎物,并以最快的速度捕获猎物;而鸭子却只能在水面上生活,它们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去争取什么。
同时,鸭子整天都会嘎嘎叫,换句话说,除了只会嘎嘎叫以外,它什么都不会做。
在处理问题时,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那是光说不练,缺乏执行力,于事无补。
管理寓言2:在你的公司里,你要懂得辨识老鹰和鸭子。
只会嘎嘎叫的鸭子,通常都会找一些理由及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及无能,好一点的鸭子会将问题反映出来,但是基本上不会提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老鹰可就不同了,老鹰不仅会主动去发掘问题,而且还会主动去寻求最快且最有效率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对公司的贡献度也最大。
因此对于识货的老板来说,拥有一只老鹰远胜过拥有十只甚至更多的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