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
19 荒漠化分级标准

荒漠化分级标准
荒漠化的分级标准可以从严重程度和发生的时间进行区分,具体如下:1. 轻度荒漠化:土地出现沙质化,但还没有消失部分耕地、林地等,
或者有一些潜在的沙质化土地。
2. 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土地出现部分耕地、
林地消失。
3. 严重荒漠化:中度荒漠化进一步发展,导致土地出现大面积的沙质化,且大部分原有耕地、林地等已经消失。
4. 极度荒漠化:这是荒漠化的最后阶段,此时土地已经完全失去了利
用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
此外,按照发生的时间,荒漠化可以分为原生荒漠化和次生荒漠化。
其中,原生荒漠化是在原生植被完全破坏后发生的,往往是不可逆的;而次生荒漠化是在原有土地资源被破坏后经过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
而形成的,随着人类治理荒漠化的意识提高,次生荒漠化是可逆的。
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用于评估荒漠化的程度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
措施提供依据。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一、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
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等措施。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 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
促进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治理对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荒漠化定义及现状
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 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现状
全球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到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 是在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移民增加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许多荒漠化地区的居民被迫进行生态 移民。
区域经济发展受限
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损,进而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例如,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
04
土地荒漠化治理技术与措 施
工程治理技术
水利工程技术
通过修建水库、水渠等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分配,为荒漠化地 区提供稳定的水源,促进植被恢复。
农业生产受损
耕地面积减少
荒漠化导致大量耕地沙化、 盐碱化,使得可耕地面积 大幅减少。
农作物产量降低
土壤质量下降和水资源短 缺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 产量大幅降低。
畜牧业发展受限
荒漠化地区牧草生长受限, 草场退化,影响畜牧业发 展。
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贫困问题加剧
土地荒漠化

五、荒漠化的防治
谢谢观赏
一、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风蚀 : 二、荒漠化的主要表现
水蚀
荒 漠 化 的 危 害 与 防 治
1.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红漠化(东南丘陵地区) 3.石漠化(云贵高原地区) 4.水土流失(黄土高于地区) 5.盐碱化(华北地区) 基础
三、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 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防治措施 2. 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因地制宜
3. 发展节水农业 4. 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5. 设置草沙障
定义 危害
防治与总结
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 定义:是指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 成的土地退化。 •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 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 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 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 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 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表现
•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 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 1.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2.红漠化(东南丘陵地区) • 3.石漠化(云贵高原地区) • 4.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 • 5.盐碱化(华北地区) •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 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 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高温和低降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水分短缺,植被无法生长,从而形成荒漠。
2.土壤因素:土壤质地差、肥力低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土壤因素。
贫瘠的土壤难以养活和支撑植被生长,进一步导致土地的退化。
3.生物因素: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生物因素。
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植被被动物过度利用,无法恢复;过度砍伐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土壤暴露,进一步加剧土地荒漠化。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耕作、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也是引发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针对土地荒漠化,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物人工播种或引种,加快土地植被恢复的进程。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帮助土壤保持水分,固定土壤,加速土地的恢复。
2.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引水、灌溉和防止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设施,收集雨水,增加土地水分,为植被生长提供条件。
3.控制过度放牧:强化对牧民的管理和监督,限制草原的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引发土地荒漠化。
4.合理利用土地: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避免大规模破土、频繁翻耕和单一农作物种植,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5.确立保护政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监管,依法追究违法行为,增强公众对土地保护的认识。
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借鉴他国的治理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最佳实践。
总之,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可以减缓和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

如何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
标题: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的策略与措施
一、引言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主要源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生产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 气候变化:长期干旱、高温和风蚀等因素导致土壤水分蒸发过快,植被减少,形成沙漠化。
2.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等都会加速土地荒漠化进程。
三、应对土地荒漠化的策略与措施
1.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荒漠化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2. 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禁止在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活动。
3.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的湿度,降低风速,防止土壤侵蚀,有效阻止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4. 灌溉技术改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5. 生态恢复:通过生态恢复工程,如湿地修复、草原修复等,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土地抵抗荒漠化的能力。
四、结论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不仅是一项环境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 引言土地荒漠化,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其实就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贫瘠,甚至变成沙漠。
想象一下,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突然被一层沙子覆盖,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真是让人心痛啊!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个话题。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2.1 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不是小事,简直是如虎添翼。
想象一下,很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鸟儿再也不能在树上叽叽喳喳,青蛙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躲在沙子里。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各种生物都受到牵连,整个环境就变得暗淡无光。
而且,沙尘暴就像调皮的小孩,常常肆无忌惮地袭来,把空气搞得乌烟瘴气,让我们出门都得戴口罩,真是没法呼吸啊!对于那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2.2 经济损失接下来,咱们聊聊经济损失。
土地荒漠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伯伯辛辛苦种的粮食没了,收入自然也跟着水落石出。
农田变成了沙漠,咱们的饭碗可怎么办呢?而且,荒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像是把资源给白白浪费了,真是心疼啊!再加上,由于土地退化,很多地方的旅游业也受到了影响,游客不愿意来,生意自然也就不好做。
3. 治理措施3.1 生态修复那么,面对这些危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生态修复是个好办法。
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尝试种植耐旱植物,像是在沙漠里种上小绿植,把干枯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还有就是搞植树造林,种下一棵树,就像种下一个希望,时间久了,荒地也能变成小森林,真是妙不可言!3.2 节水灌溉其次,咱们还可以从用水入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比方说,滴灌技术就像是给植物喝水的“自助餐”,让每一滴水都能被利用到极致。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又能节约水资源,真是一举两得啊!更妙的是,这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农民朋友们只需要学习就能轻松上手。
4. 结语最后,土地荒漠化真的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办法治理。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其具体表现为草原、草地、森林、耕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它的发生将会对社会、自然、人文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生态平衡,加剧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改变了植被及气候环境,如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使原有植被覆盖遭到破坏,使土壤沙漠化;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采石挖沙等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引起了植被的破坏;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大量农业灌溉水流失,冲刷河床,造成洪涝灾害,同时加剧了干旱和热浪等极端天气的危害,最终加剧了气候变化。
在不久前我看了一则新闻,新闻上说,由于人们大量的砍伐树木,导致了草原大片大片的荒芜。
当风刮起来时,那些枯萎的树叶就像一只只黑色的蝴蝶飘落下来,掉在地上。
当你走进去仔细看时,就会发现每棵树的枝头上几乎都挂着一颗黄色的小果子,走近一点,还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这就是树木因为缺乏养分而死亡的象征,我还看到,很多成年人正费力地把一根木棍从高高的树枝上掰下来,往旁边扔去,好像树木已经成为了他们无关紧要的东西了,但是,你可知道吗?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树木,就意味着大量的淡水流失,再过几十年,这里将寸草不生,而且不仅仅是这些,由于森林被砍伐后,空气中含有的氧气也逐渐减少,所以植物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而且他们呼出来的二氧化碳量增多,吸收的氧气量减少,这样,就会导致地球上许多生物灭绝,更严重的是:森林的减少,也会导致其它一些野生动物数目的减少,甚至连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链也会受到威胁。
2、加快荒漠化的扩展。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气候异常变化的因素,又有人类活动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近百年来,全球的温度平均每10年升高0。
04 ℃。
根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里,全球的气温升高了约0。
25 ℃。
记得小时候在家门口玩耍,你还会听到两个小伙伴的吵闹声,但是现在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生活的眼光聚集在高楼大厦上,很少再有人问候那里的风景,我们吃的菜都是外地运输来的,水都是从遥远的山区引来的,哪还有心思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呢?但现在这种事情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的人懂得了保护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对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数据的统计和分 析,以及借鉴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土 地治沙方法,最终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的行之有 效的治沙措施,主要包括生物固沙,工程固 沙,化学固沙以及生物结皮技术等。以期有效 遏制河西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减轻河西 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从而缓解当地居民的社会 经济压力。
分布区域总面积为 2127.1万hm2
3.3荒漠化土地面积现状
按其土壤质地、植被盖度和地表状况分为
流动沙地 半固定沙地(丘) 固定沙地(丘) 露沙地 沙化耕地 非生物治沙工程地 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 戈壁
流动沙地
半固定沙地
固定沙地 露沙地 沙化耕地 非生物治沙工程地 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 戈壁
万hm2Βιβλιοθήκη 荒漠化的概念——“两区、两因、三退 、三化”
人类过度 经济活动 干旱、半 干旱地区
Transition 草地退化Page 石质荒漠化
林地退化 次生盐渍化 气候变异等 自然因素
半湿润区
荒 漠 化 土 地
耕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
草原退化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荒漠化现状
我国的 土地荒 漠化
荒漠化类型
常见的固沙植物:
就是采用人工机械沙障固定流 沙;目前多采用沙障、生态垫、植物 活沙障等固沙技术进行生态修复,达 到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目的。
传统工程固沙:草方格沙 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 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 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 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是 一种使地表粗糙度增加,削 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 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 活。
四、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措施
1
生物治沙
• 植物治沙
2
工程治沙
• 草方格沙障 • 生态垫 • 活沙障
3
化学固沙
• 化学固沙
4
生物结皮技术 • 荒漠藻结皮 技术
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 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 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 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 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 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 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
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 主讲 高丹丹
一、荒漠化概述 二、我国的土地荒漠化 2.1荒漠化现状 2.2荒漠化类型 2.3荒漠化危害 三、河西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3.1河西地区简介 3.2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 3.3荒漠化土地面积现状 四、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措施 4.1生物治沙 4.2工程治沙 4.3化学固沙 4.4生物结皮技术 五、结语
荒漠化危害
我国现已成为全球土地荒漠化面积 最大,分布较为广泛,危害最为严 重的国家之一 200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3.62 万km2全国约50%的土地受到荒漠 化影响,包括18个省、市、自治区. 每年春季多次大范围的沙尘暴就是 有力的例证
Transition Page
13.80%
7.80%
8.90%
风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69.50%
冻融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
荒漠化危害
1.区域内生态平衡的破坏使环境进一步 恶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影响 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了地区贫 困程度,集中出现大批生态难民 2.丧失大面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人民 的生存空间被无形缩小,我国每年因荒 漠化损失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县 的面积 3.严重威胁村镇格局和国家基础设施以 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工农业生产受到持 续影响,每年直接造成地经济损失高达 540亿元,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 发展
化学固沙是利用稀释了 的具有一定胶结性的化 学物质喷洒于松散的流 沙沙地表面,水分迅速 渗入到沙层以下,而那 些化学胶结物质则滞留 于一定厚度(1-5mm)的沙 层间隙中,将单粒的沙 子胶结成一层保护壳, 以此来隔开气流与松散 沙面的直接接触,从而 起到防止风蚀的作用。
这是一种新兴的固沙技术。生物 结皮就是利用土壤微生物、藻 类、地衣和苔藓等孢子植物类群 经人工辅助条件,通过接种措施 得以发展和壮大,从而促进退化 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较之我 国当前采用的防风治沙措施,投 入大幅减少,且有更强生态适应 性,一般不需要附加灌溉条件。 这一技术正适用于河西这一干旱 半干旱区。
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就是运用荒漠藻类生态、生理 学原理和生物土壤结皮理论,分离、纯化和选育出自然 荒漠藻结皮中的优势藻种,经人工批量扩繁培养后接入 流沙表面,快速形成和发育成初级规模的荒漠藻结皮, 而用以治理荒漠化的一项技术。 这种固沙技术近几年来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 一。 藻类结皮的出现,可以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的植物组 成群落间形成78%的覆盖率,这种结皮组成较为复杂,有 较强的抗逆性、生理生态过程特殊,但对于荒漠土壤的 固定、水分的保持、近地面层冷热状况、全球气候变化 等方面都存在着重要作用。
生态垫由马来西亚进口, 是一种环保材料。用棕榈 油生产的主要副产品一棕 榈果实的空壳制成的棕褐 色网状草甸,疏松多孔, 可以降低土壤侵蚀和有利 于生物降解,促进植被恢 复。生态垫的厚度为 3cm,大小有两种规模, 1mX 1m,1mX2m。主要 用于恶劣生态环境下的生 态修复
活沙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固沙方法,即 采用易生根的柽柳、耐早的篙类、沙枣 树等枝条等作为沙障材料。 结果表明,4mX 4m的网状活沙障,治 沙效果好于同间距的带状沙障,且沙障 内生物多样性高,起到良好的生态恢复 的效果。近些年采用活沙障进行生态修 复的较为广泛,且生态恢复的效果较为 显著。
河西地区荒漠化
3.1河西地区简介
河西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嘉 峪关、酒泉5个市的19个县(市、 区),分属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 个内陆河流域。 河西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 边缘,北部与腾格里沙漠和巴 丹吉林沙漠毗邻。举世闻名的 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是河西 地区文明、繁荣的象征。
3.2河西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