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练习含解析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练习含解析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1荒漠化的含义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不同,使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据此完成1~3题.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A.沙漠化B.石漠化C.盐渍化D.寒漠化答案A解析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沙漠广布,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

2.下列地区中,土壤次生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四川盆地答案B解析降水少,蒸发旺盛,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灌溉,易出现次生盐渍化。

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B项正确;东北平原蒸发较少,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地区降水量大,不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A、C、D三项错误.3.下列地区中,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云贵高原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A解析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表土层流失,导致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考点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

据此完成1~3题.1.新疆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其成因是()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植被稀少④山地、高原对水汽具有阻隔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的山地、高原对海洋水汽具有阻隔作用;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植被稀少是干旱的表现。

2.新疆荒漠化形成的物质条件是()A.气候干旱少雨B.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D.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答案B解析新疆气候干旱,地表物质松散,多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故B项正确。

3.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B.干旱的气候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D.气候变异答案B解析干旱的气候条件是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点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希拉穆仁草原,位居包头市达茂旗的东南部,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避暑胜地.多年来,草原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据此完成1~2题.1.希拉穆仁草原土地沙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旅游开发④过度樵采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草原地区主要农业生产类型为畜牧业,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据材料可知,该地是旅游避暑胜地,旅游开发也会造成土地沙化。

2022版人教版地理检测-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含解析

2022版人教版地理检测-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含解析

第二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2020贵州贵阳高二上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严重的活动有( )A.工矿建设和用水不当B.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和用水不当D.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2.治理新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为( )A.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B.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C.改变新疆地区的气候类型D.因地制宜调整农牧林用地(2020河北保定高二上期末)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对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如下图所示)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A.近地面输沙量B.高空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4.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A.削弱风力B.稳固沙土C.适应恶劣环境D.减少水分蒸发(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上月考)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

阅读资料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亿m3流入民勤地区年均径流量/亿m31957年13.31 4.642000年13.030.985.民勤地区成为沙尘暴沙源地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类活动不合理B.降水不足C.植被覆盖率较低D.热量不足6.针对民勤地区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 )A.在山体上撒草木灰,增加融雪量B.适当提高水价,统一调配流域水资源C.培育耐旱作物D.跨流域调水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有(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题组二其他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020四川达州高二下期末)位于纳马夸兰沙漠南部的小纳马夸兰(以奥兰治河为界)生长着近3 000种植物,每年雨季(8—9月)时生机盎然,游客云集,被戏称为“最不称职的沙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PPT课件 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PPT课件 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合作探究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 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西北地区地形与河流分布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离海洋远
思考
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西北地 区的自 高原 盆地 然地理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 环境与 荒漠化 多是内流河、水量小 以草原,荒漠为主,植被 与有什 么关系? 呈东西差异
胡杨林
干枯的胡杨林
4月2日,甘肃省瓜州县遭受了近3年以 来最大的强沙尘暴袭击,最低能见度 不足50米,整个县城笼罩在漫漫的 “黄雾”之中。
2、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沙尘暴袭击北京
特 大 沙 尘 暴
时间
次数
20 5 8
世 13
纪 14 23
50Y’S 60Y’S 70Y’S 80Y’S 90Y’S
化发展最为严重。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 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 化现象尤其严重。
阅读教材
什么是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 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 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 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 失生产力。
讲讲图示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黑土退化
土地沙漠化
G
A
草原退化
B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C
D
石漠化
红色荒漠化
F
E
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阅读 P37 材料“我国西北地区 的荒漠化因素”, 结合 P38 活动“新疆荒漠化面积扩 大”“楼兰消失之谜”为案例,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 的原因。

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3: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3: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答案:(1)干旱 半干旱 (2)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3)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 (4)过度放牧 过度垦殖 (5)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三北 防风固沙
知识点(三) 分析某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加试要求 方法技巧很重要
分析某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一般思路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原因
表现
自然 因素
地理 位置
气候
深居大__陆__腹__地__,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气候干__旱__,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 远超过降水量,容易引起风__蚀__
植被
稀疏,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人为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乱_砍__滥__伐____、盲目开垦 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思考探究:月牙泉的干涸是一种什么生态环境问题?其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土地荒漠化。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
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地区
具体措施
现有林地
应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 毁林开荒——即宜林则林
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 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
的灌草地带
草,发展林业和牧业
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
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②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4)生态移民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4.其他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自主探究】知识结构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其主要表现:1、过度2、过度3、过度探究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探究材料:课本16页前两段探究问题1: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的过程分别是什么?查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读下图回答(1)-(4)题(1)分析图中以B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B、D、E三处的荒漠延伸到海岸的原因。

(提示结合洋流分布图)探究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探究材料:课本图2.1和2.2探究问题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以干旱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②气候:干旱是其最为的显著的自然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探究材料:课本P17-19内容探究问题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例题2】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 。
3.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 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 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
气候
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
地形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 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
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下
图结合所学知识,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导致荒漠化。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 起草原退化。
(1)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 不合理利用 。 2.主要表现 过度 樵采 、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 、水资源的利
用不当等。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 土壤发 多疏松的沙 → 植被稀少 → → 干旱 育差 质沉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气候异常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

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约为100-500mm 。

20世纪60、70年代,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严重荒漠化,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经济发展及交通条件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也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非洲萨赫勒
地区的土地
荒漠化
前苏联垦荒区的土地荒漠化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这一地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干草原带,气候干旱,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一地区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阻挡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

冬季的强风常将农田的积雪全部吹掉,春末夏初常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的开荒及不恰当的耕作方法,如使用壁犁深翻土地,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土壤风蚀以及由此引发的黑风暴一度十分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