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单 海陆的变迁
2022年 教学教材《海陆变迁》课后培优练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现代测量说明,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其原因是〔〕A.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B.人类活动C.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D.全球气候变暖2.以下表达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B.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3.以下不属于海陆变迁的原因的是〔〕A.填海造陆B.地壳的变动 C.海平面的升降D.地球公转4.海陆变迁的原因有〔〕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的变动④海平面的升降A.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②5.12月8日,和尼泊尔两国联合对外宣布,经过两国团队的扎实工作,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米。
珠穆朗玛峰“长高〞的原因是〔〕A.海陆变迁B.大陆漂移C.板块挤压D.板块张裂读图,完成下面6-7小题。
6.以下图可以作为〔〕学说的证据。
A.大陆漂移B.板块构造C.海底扩张D.恐龙灭绝7.该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A.哥白尼B.爱因斯坦C.魏格纳D.麦哲伦读板块运动方向示意图〔局部〕,完成下面8-10小题。
8.图中A板块的名称是〔〕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9.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红海会缩小 B.地中海会缩小C.①山脉会消失D.②山脉会消失10.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A.海洋的边缘 B.高山、高原上C.大洋的中央地带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读“世界局部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10-11小题。
11.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12.运用板块知识对以下地理事物进行推测,观点正确的一组是〔〕a喜马拉雅山的高度将会降低 b②海将会逐渐扩大c③海将会不断缩小d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多地震A.abc B.bcd C.acd D.abd二、解答题13.读以下图并分析以下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新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2019.4仁爱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同步训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B.喜马拉雅山地区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C.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D.岩层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火山活动和地震答案:A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中有缓慢的变化,也有剧烈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既可以是较为缓慢的,如喜马拉雅山脉抬升,也可以是较为剧烈的、短时间的,如火山喷发、地震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
总之,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海陆的变迁的原因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要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
2、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答案:C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和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逐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
其中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欧大陆漂移分离,形成了大西洋。
目前,这种运动仍在进行,所以大西洋是在不断扩张。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的变迁的原因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国土狭小B.日本经济发达C.日本人口太多D.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答案:D解析:分析: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而跟日本的国土大小、经济发展情况及人口多少毫无关系。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火山与地震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特别要搞清楚火山与地震发生的原因,再结合日本所处地理位置及其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大洲和大洋测试题

新人教地理七年级上第2单元:达标训练(海陆的变迁)达标训练基础·巩固·达标1图2.3为四大洋面积对比饼状图,按照A、B、C、D的顺序,分别是洋、洋、洋、洋。
图2.3解析:四大洋的面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太平、大西、印度、北冰。
答案:太平大西北冰印度2读图2.4,完成下列各题。
图2.4(1)大洋:①,②,③。
(2)大洲:A ,B ,C ,D 。
解析:此题从南极洲上空观察,考查对海陆分布的掌握情况。
本题可以从大洲的基本轮廓判断大洲的名称,也可以通过各大洲之间的相互位置来判断大洲的名称。
而大洋则可以参考它们两侧的大洲来记忆。
南美洲和非洲之间是大西洋;非洲和大洋洲之间是印度洋;面积最为辽阔的是太平洋。
南极洲像一只开屏的孔雀,飞向南美洲。
答案:(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2)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3读图2.5,完成下列各题。
图2.5(1)按照面积大小给各大洲序号排序:。
(2)以巴拿马运河为界的大洲是和。
(3)赤道横穿中部的是,跨经度最广的是。
解析:此题考查对大洲轮廓的识记、面积大小的排序以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大洲独特的位置特征。
按照序号排列,以上各洲分别是非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南极洲、南美洲。
因为南极点位于南极洲,位置独特,所有经线汇聚于此,所以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答案:(1)④①⑤⑦⑥③②(2)⑤⑦(3)①⑥4把下列地理分界线与其相关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亚洲和非洲乌拉尔山脉北美洲和南美洲苏伊士运河亚洲和欧洲巴拿马运河解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有些是自然的山脉、河流或海峡,如亚欧之间,亚洲和北美洲之间。
也有些是人工的运河,如南北美洲、亚非之间。
答案:综合·应用·创新5没被赤道穿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解析:北冰洋因为地处北极地区,所以没有被赤道穿过。
其他三个大洲都被赤道穿过,横跨南北半球。
答案:D6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A.南极洲B.非洲C.欧洲D.大洋洲解析:南极洲因为地处南极地区,没有被赤道穿过,所以完全属于南半球。
《海陆的变迁》课后作业

《海陆的变迁》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2013·延安宝塔区七年级期中测试)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B.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2.科学家发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
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南极洲地区很久以前,气候非常温暖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煤,大陆漂移将其带到了今天的位置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3.根据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下列三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①→③→② D.③→②→①4.读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在一起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2013·枣庄学业考)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
读图完成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A.张裂 B.碰撞 C.挤压D.消亡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四川芦山地震的发生 B.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C.红海不断扩张 D.太平洋不断缩小(2014·阳江模拟)如图是“20世纪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这种灾害可能是( )A.台风 B.泥石流 C.洪涝 D.地震8.产生这种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活动 B.人类活动 C.地壳运动 D.大气运动9.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红海的面积将不断缩小B.地中海的面积将不断扩大C.大西洋的面积将不断扩大D.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将会下降“阿尔卑斯——滑雪者的终极梦想”,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这座欧洲雪山,读图,回答10、11题。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学习任务单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因。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其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认识地质历史时期海陆格局的演变过程,培养时间尺度的思维能力。
4、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2)地质历史时期海陆格局的变化。
2、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复杂的海陆变迁现象。
(2)分析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学习资源1、教材:《地理》(相关章节)2、科普书籍:《地球的奥秘》、《海陆的故事》3、网络资源:相关地理科普网站、视频网站上的教学视频4、地图:世界地图、地质构造图四、学习过程1、知识预习(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如山脉的形成、海洋的扩张等。
(2)通过网络搜索,收集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和案例,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红海的扩张等。
2、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包括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实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2)观看地质历史时期海陆格局演变的视频,了解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海陆变化情况。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时期海陆格局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学习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开采地下水等。
探讨这些活动带来的利弊,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
3、课后巩固(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地的海陆变迁情况,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3)制作一份关于海洋与陆地变迁的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
五、学习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练习题的完成质量、报告和手抄报的内容和创意。
3、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学习1、研究特定地区的海陆变迁历史,如地中海地区、环太平洋地区等,分析其独特的变迁过程和原因。
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知识点+练习

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知识点+练习第二节:海陆变迁一、海陆变迁的原因,配上实例(课本37、38页活动题)1.自然因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填海造陆二、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内容、依据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依据:大洲轮廓线的相似性(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与连续性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重点,以下内容要完全掌握)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四、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五、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①红海不断扩张、②地中海不断缩小、③阿尔卑斯山④喜马拉雅山、⑤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⑥日本、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形成的原因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红海在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亚洲):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组成,落基山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撞击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撞击形成的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海陆的变迁测试时间:45分钟总分:50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原因是A. 海平面下降B. 人类的填海造陆C. 气候的变化D. 地壳的变动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 太行山很早之前是海洋B. 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D.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3.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A. 魏格纳B. 哥白尼C. 哥伦布D. 麦哲伦4.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第1页/共15页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5.关于海陆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B.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C. 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D. 围海造田引起了海陆的变化6.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运动④海平面升降A. ③④B. ①②C. ②④D. ①③7.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大陆漂移图”,完成10~11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A. 荷兰的围海造陆B.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C.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D.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8.下列现象中,你认为能够作为海陆变迁依据的是()A.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B.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C. 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D. 大西洋面积不断增大9.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证据是()A.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B. 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C. 死海的面积在缩小D. 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在减小10.“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正确含义是()A. 填海造陆种田B. 比喻世事的变迁C. 比喻海陆的变迁D. 在海边种植桑树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是。澳大利亚大陆位于板块
上,南极洲位于板块上。、板块、
板块交界处。②处是位于火山地震地带上,该
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和板块、板块交
界处。
(4)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
C、大西洋D、北冰洋
3、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
三、达标检测:
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B、火山爆发
C、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D、地球的运动
2、下列不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的是( )
A、全球分为六大板块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七年级地理(学科)训练单
第八周第2课时总课时第14节
主题
海陆的变迁
设计人
授课人
课型
问题解决
授课时间
一、同步达标:
1、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A、荷兰的围海造田B、大西洋的形成
C、珠穆朗玛峰的形成D、红海的形成
2、下列根据大陆漂移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B、印度洋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D、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大洋洲属于()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