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复习练习题之七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敕造(chì)窈陷(yǎo)惫懒(bèi)懵懂(měng)B. 潦水(liáo)逦迤(lǐ)踌躇(chú)踯躅(zhí)C. 惘然(wǎng)拗他(ǎo)涸辙(hé)炮烙(páo)D. 潦倒(liào)愆期(qiān)愀然(qiū)忖度(cǔn)答案:A解析:B项,“踯躅”的“躅”应读“zhú”;C项,“拗他”的“拗”应读“niù”;D项,“愀然”的“愀”应读“q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寒喧伶俐烟霭纨绔子弟B. 懵懂辖制膏粱走头无路C. 踌躇俨然谄媚礼上往来D. 嗟叹惆怅睥睨望中犹记答案:D解析:A项,“寒喧”应为“寒暄”;B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C项,“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集,早期的作品不够成熟,难免显得稚嫩,但后期的作品则大气磅礴,尽显老到。
B. 他在学术上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C. 我们在学习中,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同学请教。
D. 他性格孤僻,平时沉默寡言,常常形单影只,显得落落大方。
答案:A解析:A项,“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项,“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此处用来形容学术造诣深,不恰当;C项,“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指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是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此处对象使用错误;D项,“落落大方”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用在此处与“性格孤僻”矛盾。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Ι卷阅读题(60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2020(学生版)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复习练习题之七

20XX-20XX X月份XX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Ⅰ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题型注释)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应接不...暇.。
B.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从积累资料做起,如果不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
C.电影中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独树一帜....之处。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静悄悄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在NBA赛场上表现出色,林书豪,这个曾对中国球迷而言还相当陌生的名字,现在已几乎成为和姚明一样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篮球明星。
B.2011年度国内字“控”,承接2010年度国内字“涨”而来,有涨就有控,有涨就需控,一个“控”字反映了老百姓的期盼和政府的努力。
C.城市承载的历史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作为历史精神的延伸与继承,城市精神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人为地与历史割裂。
D.我们虽然无法阻止地震、海啸、火灾、各种事故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但是却可以通过立法这种形式,避免未成年人遭受可以避免的伤害。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了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B.长沙生态动物园熊猫馆,能否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多引进几只大熊猫,使大熊猫成为长沙生态动物园的一道风景?C.从人格气质上讲,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毛泽东都拒绝平庸苟世,看重精神生活,注重培养崇高的心灵,彰显出了自信、豪迈、明快和奔放的个性风采。
D.这个项目建设对于缓解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供需矛盾,提升区域能源保障能力,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社会环境。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版

2019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
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
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
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
“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
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
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
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练习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练习题及答案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很多高一的学生却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在期末考来临之际,我们可以结合练习题来复习所学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期末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一语文期末练习题一、默写(本大题1小题,共14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4分)(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3)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4)还顾望旧乡,。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5)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7)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本大题9小题,共 4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0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5分,每小题1分)①或取诸怀抱:②放浪形骸之外:③况修短随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亦将有感于斯文: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
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
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
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
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
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这样一个教训,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
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
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
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
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
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
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难道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这些问题难道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一、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
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①,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注释】①埒(liè):等同。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B.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C.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D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调动官职的词语有迁、转、徙、调、移、擢等B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高一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沧桑(cāng cāng)纤尘不染(xiān chén bù rǎn)B. 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纵情任性(zòng qíng ròng xìng)C.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D. 峰回路转(fēng huí luò zhuǎn)琳琅满目(lín láng mǎn m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保护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
B.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
D.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伴——陪伴B.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婵娟——月光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月亮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霜——霜冻4. 下列诗句中,表达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D.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与朱元思书》)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小说以三国鼎立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20XX X月份XX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Ⅰ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题型注释)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应接不...暇.。
B.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从积累资料做起,如果不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
C.电影中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独树一帜....之处。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静悄悄的。
1.【解析】A项,“应接不暇”,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
应为“目不暇接”。
C项,“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风格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应为“匠心独运”。
D项,“万人空巷”,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巷子里变得空荡荡。
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在NBA赛场上表现出色,林书豪,这个曾对中国球迷而言还相当陌生的名字,现在已几乎成为和姚明一样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篮球明星。
B.2011年度国内字“控”,承接2010年度国内字“涨”而来,有涨就有控,有涨就需控,一个“控”字反映了老百姓的期盼和政府的努力。
C.城市承载的历史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作为历史精神的延伸与继承,城市精神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人为地与历史割裂。
D.我们虽然无法阻止地震、海啸、火灾、各种事故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但是却可以通过立法这种形式,避免未成年人遭受可以避免的伤害。
2.【解析】A项,搭配不当,“名字”不能与后面的“明星”搭配;C项,语序不当,先“继承”后“延伸”;D项,不合逻辑,“地震、海啸、火灾、各种事故”不能并列。
【答案】B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了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B.长沙生态动物园熊猫馆,能否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多引进几只大熊猫,使大熊猫成为长沙生态动物园的一道风景?C.从人格气质上讲,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毛泽东都拒绝平庸苟世,看重精神生活,注重培养崇高的心灵,彰显出了自信、豪迈、明快和奔放的个性风采。
D.这个项目建设对于缓解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供需矛盾,提升区域能源保障能力,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社会环境。
3.【解析】D项成分残缺,将“对于”改成“有利于”【答案】D二、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完成后面的练习。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曰:“嗟乎!士为知己..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涂:修整。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指责。
C.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事:侍奉。
D.赵襄子最怨.智伯怨:埋怨。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C.⎧⎪⎨⎪⎩行乞于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左右..欲诛之B.使形状..不可知C.漆其头以为..饮器D.士为知己..者死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不二心”的一组是()①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②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③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
但他后来到智伯那里,得到了智伯特别的尊重和宠幸。
因此他后来报知遇之恩。
B.豫让为了刺杀襄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并不惜把漆涂在自己身上,使肌肤肿烂,吞下炭墨使声音变得嘶哑,从而让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
C.豫让的屡次刺杀,使得襄子大怒并列举罪过指责他的行为是违背道义、自相矛盾的,从而导致豫让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只好自杀而死。
D.豫让虽然没有杀掉襄子,但他自杀的行为还是让人感动。
自杀那天,赵国志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译文:(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3)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译文:【答案】4.【解析】D项怨:痛恨。
【答案】D5.【解析】A项副词,“原来”;连词,“却”。
B项都是介词,“替,给”。
C项介词,“在”;介词,“比”。
D 项用在动词前,“……的情况”;“所以”连在一起,“……的原因”。
【答案】B6.【解析】A项左右:古,身边的侍卫;今,①大约,表概数,②表方位。
B项形状:古,形体相貌;今,物体的样子。
C项以为:古,以(之)为;今,认为。
D项知己:志同道合、互相了解的人。
古今义相同。
【答案】D7.【解析】②是襄子的行为;③是襄子称赞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襄子的话。
均不能体现豫让的义。
【答案】C8.【解析】C项“没有脸面活在世上”错,豫让是主动自杀以义报恩的。
【答案】C9.【解析】语言翻译注意合情合理,语句通顺。
【答案】(1)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2)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3)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Ⅱ卷的文字说明三、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3题。
①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②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③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10.加点的“饲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1.说说对第①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理解。
12.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它们起什么作用?13.第③段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说说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0.【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的作用,结合词语的本义分析,难度不大。
【答案】“饲养”的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将包身工当作会讲话的牲口,役使她们以牟取暴利。
11.【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结合文章主旨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忍役使,使作者联想到了“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12.【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使用的表达技巧,作答出修辞手法记得加以举例分析。
【答案】运用了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对比,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13.【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主旨思想,作答时要紧密结合文本。
【答案】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四、默写(题型注释)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
(《史记•刺客列传》)(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