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平衡现象比较分析_以_日报_晚报_城管问题报道为视角_李傲

合集下载

高校学报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

高校学报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
介各构成要素之间 、媒介之间、媒介与外
个子系统 ,当高枝学 报出现生态失衡 现象
受市 场经 济及 高等 教育体制 改革 的 负面影响 ,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 浮躁 之
人关注。 生态 ,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 时 ,就夏仂吗 1
( )媒介 生态位重 叠,同质化现 风。踏踏实实 、深入进行科研探 索的高 一
9 期闻知识 2 x 一 一 t | { 一 一 一 = { t … , # 一 ・ 《 l嚣 々i
N£ S }E : W  ̄ SE ARCH
表 了多少篇 论文 为追逐 日标 ,挤 占大量 备 和改造媒介生态环境。一个优秀的企业为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多数学报闭 课 、科研 时间大 造学 术论文 ,有 的甚 至一 了增强竞争力,会选择 区别于竞争对手的 门办刊的模式 ,使得学报根本不能吸纳与
年能发表几十篇 ,高产量带来的直接后果 发展重点进行错位经营,高校学报为了增 市场相关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根本不能按
是低质量 ,造成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学术 强棋 竞争力,应该学习企业的错位经营 期刊的市场运作规律办刊 ,这些已成为学
垃圾 。
策略 ,特色办刊。学报如果能够依据所在 报发展的桎梏。因此 ,高校学报必须进行 学校的地域 、学科优势 ,铸造精品,形成 改革 ,改革引领出路 ,改革激发活力。
1 引入 新 闻出版 业改制 的鲜 活思想 .
( )发行量小。学术影响力下降 三
学术性和专业性的传播 内容决定 了 特 色 ,高 校 学 报 的媒 介 生 态 环 境 就 会 像 高校学报的传播范围不可能无限扩张 ,不 生态位分离原理所昭示 的那样,彼此错落 可能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不可能拥有一 有 致 ,默 契 地 相 互 依 存 ,相 辅 相 成 ,从

媒介生态环境失衡探析

媒介生态环境失衡探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09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收集、传播信息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日益显著,媒体逐渐掌握了对信息的控制权。

在客观世界变动不断加剧的现实情况下,人们为了消除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感,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媒介的依赖日益加深。

鉴于媒体的这一特殊地位,媒体的某些偏差和异化,都不可避免地会给受众和社会带来损失,引发人们对媒介生态环境的思考。

一、媒介生态的内涵“媒介生态”一词最早是由马歇尔·麦克卢汉1968年在post-man演讲中公开提出的。

尼尔·M·波兹曼首次把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1]12。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2]。

媒介生态系统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社会和受众,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进而促使其他方面的做出相应的改变,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

生态系统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这就称之为平衡的生态,即“生态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及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3]120。

这种平衡关系是靠一种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某一组成部分内部或其自身出现“偏差”或“异化”,系统的其他部分也会相应地改变,以对其进行调节和制约,一旦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无法对其进行更正和修复,不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有序原初状态时,即出现生态失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媒介生态的失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追求“产业化”结构和“商业化”运作的目标也越发明显,拒绝深度和力度,一味追捧所谓收视率、收听率、发行率、点击率,使节目日益娱乐化,庸俗化、刺激化、煽情化和低级趣味化。

试析我国媒体“拟态环境”的问题和建设

试析我国媒体“拟态环境”的问题和建设

试析我国媒体“拟态环境”的问题和建设作者:郝晓云关键词:媒体拟态环境问题建设方法和措施┊阅读:2105次┊内容摘要:“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大众传媒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拟态环境还存在着信息量失衡、内容娱乐化等诸多问题,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对分析总结我国媒体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方法和措施,希望对我国的媒体工作者能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媒体拟态环境问题建设方法和措施在古代社会里,人类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规模有限,人们往往可以根据“第一手信息”来感知和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

但随着近代技术的革新,大工业生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现代社会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

当人们无法亲身去感知这个浩大无比、不可琢磨的现实世界时,只好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得信息、了解世界。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等论著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

一、拟态环境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1、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2],“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

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做出反应。

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3]”。

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而把拟态环境当客观环境来对待。

所以人们通过认识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来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做出调整,其所采取的行动最终是作用于现实环境的。

对此,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制作了一个“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图式[4],很好地表达了李普曼的认识。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社会功能失衡现象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社会功能失衡现象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社会功能失衡现象作者:冯莉何红娟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7期冯莉何红娟媒体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对社会协调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发挥其社会功能,引导社会稳定、良性发展,是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然而,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部分传统媒体选择了盲目附和、加热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渐渐丧失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传统媒体被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所裹挟,而新媒体非专业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因此,在重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带有太多的随意性,不能完全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

若传统大众传媒不能发挥引导作用,盲目跟从新媒体舆论,必然会导致其社会功能走向失衡。

一、监督环境功能的不足。

大众传播的监督环境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环境方面,一般以报道重大自然灾害为主,此时媒体就相当于一个危险警报器,给受众发出安全警报。

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则比较多,一般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活动,告知受众最新消息。

发挥传统媒体的监督环境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2013年3月开始,H7N9禽流感危机甚嚣尘上,网上出现了各种消息。

这些新媒体报道的内容主要都是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某地又有疑似病患出现了;禽流感来自于死猪漂浮;某地目前发现几例禽流感案例、死亡几例;某地出现大量麻雀离奇死亡,疑与禽流感有关……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发布者自身的感慨,例如不敢再吃鸡鸭等。

新型病毒在大众的高度关注下,给谣言传播者以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第一例H7N9病例出现的时候,传统媒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人们在二十多天后才知情。

当事件日渐严重的时候,传统媒体的报道力度又远没有新媒体大。

传统媒体附和着新媒体,大量报道这种新型病毒的可怕以及采取的措施,这实质上更加剧了社会恐慌。

当受众对病毒的严重程度忧心时,传统媒体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当受众担心传染源问题时,传统媒体任由新媒体疯传各种版本的说法,虽然偶尔会申明一下某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但又没有关于传染源的切实报道;当受众疯狂抢购板蓝根、口罩时,传统媒体仅告诉大众板蓝根、口罩等措施没用,却又没有提示什么措施才是真正有用的。

媒体如何重构媒介生态平衡

媒体如何重构媒介生态平衡

二 、我 国的媒 介环 境
进 入2 世 纪 以来 ,效 仿西 方 媒 体成 功 经 验 ,我 国媒 体 也 加快 1 了市场化 和产 业化 进程 ,但 同时也 引 发 了意 识 和产 权意 识 淡 薄 ,造 成节 目模 仿 风行 ,生态 位 大面
2煽情炒作盛行媒介品位庸俗化为了收视率媒体一味地迎合受众使得煽情炒作风盛行媒介品位日趋庸俗化娱乐化刺激化和低级趣味化以百家讲坛为首的讲史栏目以及一些写史作者为了取悦读者而将民间传说野史等与历史混为一谈庸俗化倾向严重结果百家讲坛如今收视率的下滑正说明了过分迎合受众最终将导致彻底失去观众
影视 与 传 媒
治 、经 济 、文 化 、教 育 等社 会 系 统共 存 ,彼 此 间且存 在着 互动 关 系 ,要 想 达 到媒 介生 态 系统 的和 谐就 不 能无 视其 它系 统 的作 用 , 应 该充 分 考虑 到 传媒 本 身 与社 会 的有 机 联系 ,树 立共 进 共荣 的理 念 。在 正 确 的媒 介 生态观 指导 下 ,通 过 科学 管 理 ,建立 可持 续发 展 的媒 介 经济 化解 生 存危 机 ,从 而迎 接市 场 经济 的挑 战 ,与西 方 媒 介 巨人展 开全 方位 的 竞争 。 另 外 ,正 确 的媒 介 生态 观 的 树立 也从 思 想上 铲 除 了不 良竞争 意 识 ,使威 胁媒 介 生态 环境 恶性 竞争 得 以减 弱甚 至消 失 。 2 、开拓 经 济来 源, 形 成 多元媒 介 生态链 目前 媒介 生 态 失衡 的很 多 现 状是 由于经 济 因素 引发 的 。媒体 单 位若 能 进行 多 元化 经 营 ,开 拓 多元 的 盈利 模式 ,并形成 稳 定有 效 的媒 介 经营 产 业链 ,就可 以解 决经 济 利益 的压 力 ,更加 自由 的 实 现新 闻 理想 ,履行 媒 体 的社 会 服务 、教育 义 务 。可 以借 鉴 南方 报 业集 团的做 法 ,该 集 团 重组 合 并后 ,不仅 经 营报 刊 ,还拓 展 了 图书 、音箱 等领 域 的业 务 ,在 强 化 自身 品牌 效应 的 同时 获得 了 巨 大 的经 济效 益 ,进一 步 增强 了实力 。 3 、加 强 自律 ,抵制 煽情 和 商业 诱惑 媒 介从 业 人 员作 为媒 体 活 动 的能 动主 体 ,起 着主 导 的作用 。 提 高业 务 能力 固然 是 促使 媒 介 生 态平 衡 重建 的一 个有 效手 段 ,然 而 加 强 媒 介 自律 却 是 最 基 础 也 是 最 重 要 的方 法 ,可 通过 自我 监 督 , 自我 控制 , 自我 检 查 , 自我 调整 达 到 。媒介 自律 重 视社会 和 道 德 的力量 ,强 调职 业 素养 、职 业道 德 意识 的提 高 。 另外 , 以媒 介 自律 为基 础 ,加强 行 业 内部 规范 管理 ,建 立 、 健 全 各项 规 章制 度 ,对采 、写 、编 、评 、 审各个 工 作环 节制 定科 学严 格 的工 作规 范 ,认 真贯 彻落 实 ,实 现媒 介 内部的 “ 把关 ”。 4 、履行 媒 介 的社会 责任 媒 介 作 为 社 会 的 守望 者 , 不 仅 是 大 众 感 知 世 界 的桥 梁 和 中 介 ,更承 担着 引 导社 会 舆 论 、提 高公 民素质 、 营造 良好 的公 众环 境 、维护 公 共 安 全 、构 建 和谐 社会 的崇 高责 任 。 然 而这 一 责任 的履行 ,很 多 时候 是 以牺牲 经 济利 益 为代价 的。 履 行 社 会 责 任 可 通 过 许 多 方 面 实 现 : 媒 体 要有 保 护 青 少 年 的意识 , 少报 道血 腥 暴 力 的图 片 ;注 意 引导 受众 形成 新 的生活 理

媒介生态视角下新闻平衡报道分析研究??

媒介生态视角下新闻平衡报道分析研究??

媒介生态视角下新闻平衡报道分析研究??【摘要】本文从媒介生态视角出发,探讨了新闻报道平衡的问题。

首先定义了媒介生态视角下新闻平衡报道的含义,进一步分析了其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影响新闻平衡报道的因素的提出了实现媒介生态视角下新闻报道平衡的方法。

通过总结当前研究状态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新闻平衡报道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背景在于媒介生态视角对新闻报道平衡的重要性,研究意义在于为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新闻平衡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实现新闻平衡报道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促进新闻报道平衡的实现,并推动新闻媒体向更加公正客观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媒介生态视角、新闻平衡报道、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定义、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实现方法、总结、展望、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新闻报道在媒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媒体之间的报道内容和风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会出现偏颇、片面的报道。

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新闻报道的平衡性问题的关注。

媒介生态视角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强调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新闻报道平衡,不仅仅包括了媒体自身的平衡性,还应考虑到不同媒体之间的协调与互补。

在当前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的平衡性显得尤为重要。

对媒介生态视角下新闻报道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新闻报道平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媒体报道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客观性,进一步促进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1.2 研究意义媒介生态视角下新闻平衡报道分析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不同媒介对新闻报道平衡的影响,促进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媒介生态下的新闻报道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可以帮助媒体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新闻报道平衡的内涵和实现方式,提高自身的新闻报道质量和可信度。

媒体行业存在的差距与解决方案

媒体行业存在的差距与解决方案

媒体行业存在的差距与解决方案一、引言媒体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差距。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媒体行业现状及差距分析1. 媒体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导致大量低质量、无实际价值的内容泛滥。

与此同时,优质内容往往被淹没在这些“信息海洋”中,难以被观众发现和获得。

2. 媒体报道缺乏客观公正有些媒体机构或从业者偏向某种政治势力,在报道中失去了客观公正,让观众难以获取真实而全面的信息,导致舆论失衡。

3. 媒介技术应用不足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对于传播和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然而,一些传统媒体企业仍然未能充分利用新技术,无法提供与时俱进的服务和体验。

三、解决方案1. 提高自媒体素质和规范管理针对内容泛滥的问题,需要加强自媒体从业者的培训与认证。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推出相关的培训计划,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提高自媒体人士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同时,需要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对于低质量和虚假信息进行严厉打击。

2. 加强新闻专业人士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了解决报道缺乏客观公正的问题,应加大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媒体机构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并加强对员工守法合规意识的培养。

此外,国家也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媒体报道,确保新闻传播更加客观公正。

3. 推动科技与媒介技术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企业需要积极拥抱科技革新,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传播和内容创作等环节中。

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媒体对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能力,使用户能够更好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服务。

同时,也应探索新媒体形式,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视听体验。

4. 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媒体行业自律机制是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媒体协会应加强组织建设,定期组织行业论坛、交流研讨会等活动,推动理论创新和经验分享。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平衡报道”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平衡报道”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平衡报道”作者:李叶青厉敏来源:《新闻传播》2020年第09期【摘要】平衡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也是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守的操作守则。

新媒体环境下,要注意内容平衡、观点平衡、载体平衡,以体现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更好地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内容;倾向性;媒体融合【作者简介】李叶青,日照日报社编委、新闻出版中心主任、融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

厉敏,日照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编辑。

平衡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地陈列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突出报道主要意见和观点,同时要保证多元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完整呈现。

平衡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是内容、姿态、不同层面和不同分类的理解。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应当为实现平衡报道做出努力,如此才有利于体现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避免报道的不良倾向性,使媒体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一、平衡内容,呈现受众感兴趣的信息中国媒体的属性,决定了长久以来,媒体浓厚的“官方色彩”——作为“党的喉舌”,我国媒体在传达党的声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内容选择上,也更习惯于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信息能不能发布、什么时间发布、怎样发布都取决于政府,媒体从政府那里获取信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过滤和选择,引导和左右受众的观点和思想,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呼声和需求迫在眉睫。

可是,有些媒体却驻足不前,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视而不见,“一个腔调”的新闻占据媒体,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误导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情况有了改变——“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照相机”,“受众”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的发达也带来了海量的及时、丰富、多样的信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地选择内容进行浏览,从被动地接受传媒的报道,变为主动地选择和控制媒体传递的信息——这倒逼媒体正视受众的需求,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分析事件,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力求为受众提供全面、迅速、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

国内研究媒体生态系统的文章不少,但是分析媒介生态现象的文章却不多。

中国学者更多地采用思辨式研究,本文运用了西方盛行的抽样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方法,尝试了研究方法从偏重思辨、定性到偏重实证、
定量的转型。

一、媒介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
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所谓媒介生态系统(media ecosystem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①。

和生态系统一样,媒介生态系统内部需要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等过程来达
到良性循环,并且当某一方面受到冲击时,媒介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更新的能力来恢复平衡或者说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二、“日报”、“晚报”城管问题报道的比较分析
一提城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粗暴执法,在大众的心里,城管的执法方式令人非常不满。

网络上太多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使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那里城管的形象已经被妖魔化。

由于执法手段不当,城管的形象差,由于形象差,再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网友愤怒的宣泄,城管的执法
手段受到更多非议,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这种主观看法超越了对现实的反映,成了一种误导。

但是翻开“日报”,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完全不一样的艳阳天。

这不禁让人想起网络上流传的一句笑话
“看一条微博,要看七天的新闻联播才能治愈。

”为什么不同的媒体对同一类社会现象的报道呈现这么大的反差呢?这种反差对于大众对社会的了解又有哪些影响呢?对此,笔者利用CNKI 及各报纸电子网站收录的“日报”和”晚报”,选取了2009-2012年期间的
“日报”和”晚报”文章各100篇,对○李

———以“日报”、“晚报”城管问题报道为视角
媒介生态平衡现象比较分析
【摘要】正如自然界存在生态平衡现象,媒介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

本文侧重研究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功能,对“日报”、“晚报”中城管问题的报道进行了分类分析,指出它们在报道上各有侧重而使整个媒介环境呈现一种相对平衡现象,并对个别不平衡现象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媒介生态平衡“日报”“晚报”城管问题
内容
类型执法好榜样肯定城管作用改善措施口号类管贩斗争批评城管批评暴力商户客观评论其他比例
46%
6%
4%
22%
2%
6%
14%
2%
表1、“日报”关于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分类
内容
类型赞扬城管城管暴力执法(含评论)
口号类批评暴力商户表现城管无奈城管与商贩斗争
(无评论、
无结果)比例
6%
64%
8%
2%
6%
14%
表2、“晚报”关于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分类
126
2013年第1期
于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进行了分类,如表1、表2所示:
笔者根据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对“日报”、“晚报”进行了分类,发现“日报”和“晚报”在塑造城管形象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报”用了将近一半的比重赞扬城管执法人员中的好榜样,居于第二位的是口号倡导类文章(22%),几乎没有详细报道城管和商贩暴力冲突过程的内容;而“晚报”中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报道占到了64%。

(2)对于城管现象的评价,“日报”多是客观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即使有批评城管的也是语言温和。

“晚报”则多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对城管暴力执法行为的批评言辞犀利。

(3)“日报”用部分比重文章肯定城管人员对城市环境建设的作用,“晚报”中却没有。

不同性质的报纸,其报道侧重不同的背后是价值取向的分歧。

“日报”在中国是党报的代名词,“日报”做为中国的主流纸媒,担负着把握舆论走向的重要责任。

而“晚报”属于生活类报刊,是一种商业报刊,其受众定位是普通老百姓,它的商业报刊身份要求其报道内容必须迎合受众才能获得利益。

社会对弱者有种天然的同情心,”晚报”站在小贩立场,表达对弱者的关怀和支持,容易赢得受众的认可。

三、从城管报道谈媒介生态系统的冲突与平衡
对同一个问题的报道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势必是不合理的,这种报道也是不客观的。

“日报”中口号类、倡导类文章较多,但是这些倡议只是表面的高屋建瓴,纸上谈兵,未能对缓解管贩矛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报道不能深入人心。

“晚报”的亲民方针让“晚报”实现了民心和利益的双赢。

“晚报”由于其商业报刊身份,很容易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大暴力事件的报道量。

尤其是在缺乏管制规范的互联网上,城管与商贩发生恶性暴力事件的消息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城管被打的消息,网上一片“打得好!”“这种人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的嘘声。

太多关于城管
的负面报道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使城管与商贩的对立关系更加尖锐,加剧了大众对城管这个职业的愤恨。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繁殖过快时,它的天敌也会增多,来抑制它的过度繁衍。

一个物种如果数量突然减少时,它的天敌因为缺乏食物也会数量减少,这样就促成该物种安全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条件,使得它的数量有所提升。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同样如此,“晚报”不合理的报道比重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加剧了城管和商贩的矛盾,这时“日报”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日报”对那些亲民执法的城管的赞扬,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城管都是靠暴力解决问题。

那些描述有了城管以后城市环境变化的文章,提醒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他们执法手段上,而忽视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贡献,因为有了他们,街道才更有秩序,上下班的交通才会更顺畅,城市才会更干净更美好。

“日报”报道城管工作的辛苦与无奈,让人们放下对他们的仇恨,对他们的工作性质多一些理解。

换句话说,是“晚报”的太多负面报道才催生了
“日报”这么多的正面宣传报道。

而“日报”呈现一片表扬和肯定,会让公众产生质疑和反感,
“晚报”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揭露和痛斥,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大众舆论的力量对个别执法不当的城管人员起到了威慑的作用。

监督提醒他们谨言慎行,在法律程序范围内行使执法权,执法时合理选择执法方式,避免强制执法造成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伤害。

《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天覆地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

媒体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抨击与对城管工作的支持是辩证法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唯有实现二者平衡才能在保证公民权利的同时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日报”和“晚报”的报道呈各朝“一边倒”的情形,刚好使得媒介生态系统呈现相对平衡的一种态势。

城管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还是依赖我国法律政策的建立健全,任务虽紧迫,
但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在此过程中,媒体的报道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对弱者的支持和同情还是对某些暴力执法分子的痛斥,亦或对城管人员工作的肯定,这三者博弈的基础就是在一个平衡的舆论环境里都能得到实现,都有各自的限度。

对城管人员工作的肯定渗透着居民获得城市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暴力执法行为相对个人的尊严和人身不受侵害的权利渗透着国家法律的尊严。

对其中任何一项的破坏都会打破这个平衡,使得另外二者也不复存在。

四、合理配置使媒介生态更加和谐“日报”的赞扬声和“晚报”的批评声相得益彰,使整个媒介生态系统呈现一种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也是脆弱的。

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城管存在着极深的误解和仇恨,说明目前的报道侧重比重并没有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在对于城管问题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是客观而全面。

《人民日报》从城管制度的由来,造成目前城管与小贩矛盾冲突的原因等做了深入的分析,推出了《城管十问》系列报道。

这里既包括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同情,对个别暴力执法城管的批评,更从我国的制度上揭示城管问题的成因。

采用消息与评论组合系列报道,从多个方面剖析问题,让人们听到不只是一种声音,这是“日报”摘到宣传者帽子的一个有效措施。

大众全面了解事情真相,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言,误以为春暖花开或是天昏地暗,同时也有助于提高
“日报”的可信度。

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多,这个生态系统越复杂,也越稳定。

同样,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多个声音的相映成辉,信息的流通量越大,媒介去伪存真的能力也会增强,媒介大环境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2)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