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鼎湖山听泉公开课教案

鼎湖山听泉公开课教案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

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作者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4、学会用“像……一样的,是……”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

5、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

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收集鼎湖山景区的图片资料,选择与课文意境相近的曲子做朗读的背景音乐。

并将画面与音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引入情境,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经过筛选,瑞士班得瑞的音乐进入视野,该音乐清纯可爱,犹如天籁,荡涤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第二课时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第二课时
3、第三部分的内容似乎与听泉无关,你能体会它们的作用吗?
4、第⑧段用乐声来比喻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为什么先举喻体,然后再举本体?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2、作者步入山中,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娇女有着想通之处。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很自然了。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张 彦
时间
2013、8、28
地点
初三办公室
召集人
李强
课题
1、鼎湖山听泉
课时
第 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3、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
4、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 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四、小结
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钟左右)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定稿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定稿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密云六小焦长松【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领悟表达方法,能说出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

3.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通过预习及第一课时做如下阅读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鼎湖山、作者谢大光。

2.试听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乐的音乐片段,感受其特点。

3.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生词,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

现在,请同几位学们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大家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鼎湖山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学生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关注语音、语速,随机评价、指导。

)5.学生谈鼎湖山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

板书:泉声美过度:作者是怎样把这美妙的泉声传达给我们的呢?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品读第2自然段,感受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过度:驱车半小时,我们就来到了鼎湖山。

下了几天的小雨,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一)大家轻声读第2自然段,细细品味,你们能从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提示学生:如果需要,可以做一点批注。

)(二)学生轻轻地阅读,教师参与其中,对学困生了解、点拨。

(三)学生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朗读相应的句子或段落,必要时教师进行引读或范读,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预设:1.当学生谈到泉声响亮时,教师启发:你是从哪个词、哪个句子中看到的?给大家读一读!提示学生关注并“过了……就……”,读好句子。

2.当学生体会到泉水很多时,教师点拨:怎见得?把你认为写泉水多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提示学生关注“到处、不绝于耳”等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鼎湖山听泉》。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风景名胜,增长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途径,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风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鼎湖山的风光和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鼎湖山听泉》的文本,诗歌图片及相关的鼎湖山风景图片。

2. 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和鼎湖山的风景名胜。

1. 导入新课,展示鼎湖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美景。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教育意义。

7. 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8.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更多的自然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

10.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朗读和背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

3.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鼎湖山风光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置身于诗歌描绘的美丽自然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语文: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九年级上)

语文: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苏教版九年级上)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
语文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
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
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
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

《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示范

《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示范

《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示范《《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示范》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示范《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生齐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美丽风光,了解到文章有两个部分直接描写听泉它们是——(生答: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不过,同样是写听泉,这两个部分却有所不同它们有什么不同?3、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吧!二、品读第二自然段师:让我们先到山路上去看泉听泉吧!1、指名配乐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品读描写去泉声的句子)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B、草丰木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C、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D、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师:真是钟声、泉声,声声入耳呀!(板书:入耳)2、品读描写泉水的句子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木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段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的画面过渡:你读得真美,这清亮的泉水仿佛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板书:入目)3、小结:生齐读第二自然段三、品读第四自然段过渡:就这样,我们一路听着泉声,赏着美景,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我们决定就在这里借宿情景描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1、请你小声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把你听到的'泉声读给同桌听一听(生自由交流)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四种泉声师:这些泉声中,你又会喜欢哪一种呢?把你喜欢的泉声读给大家听听吧!3、引导学生品读四种泉声A、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B、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C、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D、那像铜管齐名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读得真是好,品得真是妙呀!连秦老师都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美妙的泉声了咱们来合作朗读这句话吧!(师生合作朗读这段话)5、布置作业:多美的句子呀!如果我们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闲暇时读一读,品一品,那该事件多美的事情呀!这就作为老师今天布置的第一项作业吧!6、仿写练习师:这些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互浊,忽扬忽抑的泉声又会怎样的呢?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也试着写一写这是秦老师布置的第二项作业,咱们现在就来完成CAI出示仿写练习三、品读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师:泉水流连花间,绕过树根,造就了庆云寺的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泉水穿越草丛,拍打卵石,造就了鼎湖山的草丰木茂,蓬勃生机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CAI出示第五自然段,生齐读)师:这泉水不仅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板书:入心)板书设计:20听泉入耳入目入心《听泉》说课一、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听泉》是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二、教学目标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一)课时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2.能力目标: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三)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一)教法① 品词析句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 以读为本,通过品词品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感悟、想象、品读,顺学而导(二)学法① 自主研读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② 品味想象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三、说教学程序本课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回顾通过简短的交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二)品读第二自然段1、品读描写泉声的句子指名配乐读第二自然段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B、草丰木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C、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D、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师:真是钟声、泉声,声声入耳呀!(板书:入耳)2、品读描写泉水的句子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木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段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的画面过渡:你读得真美,这清亮的泉水仿佛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3、小结:生齐读第二自然段(三)、品读第四自然段1、默读第四自然段,把你听到的泉声读给同桌听一听(生自由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四种泉声师:这些泉声中,你又会喜欢哪一种呢?把你喜欢的泉声读给大家听听吧!3、引导学生品读四种泉声A、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B、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C、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D、那像铜管齐名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4、师生合作朗读这段话5、布置作业:多美的句子呀!如果我们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闲暇时读一读,品一品,那该事件多美的事情呀!这就作为老师今天布置的第一项作业吧!6、仿写练习师:这些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互浊,忽扬忽抑的泉声又会怎样的呢?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也试着写一写这是秦老师布置的第二项作业,咱们现在就来完成CAI出示仿写练习(四)品读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师:泉水流连花间,绕过树根,造就了庆云寺的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泉水穿越草丛,拍打卵石,造就了鼎湖山的草丰木茂,蓬勃生机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CAI出示第五自然段,生齐读)师:这泉水不仅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板书:入心)四、板书设计结合教学以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设计板书如下,简洁明了,提纲挈领2、《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示范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鼎湖山听泉》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课文内容,掌握一些生字词。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鼎湖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鼎湖山听泉》是当代作家秦牧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描绘了作者在鼎湖山游览时,被山泉的美妙声音所吸引,进而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生字词解析(1)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2)听泉:指聆听泉水流动的声音。

(3)石级:石头铺成的阶梯。

(4)潺潺: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

(5)悦耳:好听,令人愉悦。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鼎湖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鼎湖山的美丽景色。

(2)作者简介:介绍秦牧及其作品。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5.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鼎湖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讨论:为什么作者说鼎湖山的泉水让他产生了对生活的感悟?5.4 小组合作(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并说明原因。

(2)讨论:如何保护自然景观?5.6 课堂小结5.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情感体验等环节,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第二课时)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景区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

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我以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已经教授本课的十个生字,学生已能正确地认、读、写生字,并能够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此外,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疏通文本,学生能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

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显示鼎湖山泉水图片)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风采,聆听了鼎湖山那清亮圆润的泉声,鼎湖山的泉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指名学生回答,回忆课文的同时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2.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谢大光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

二、一路泉声,初步感悟。

1.(课件出示几幅鼎湖山的图片)师:这样的景色美吗?作者又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景色写出来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横线划出描写泉声的词语。

(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然后指名学生回答问题)2.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描写泉水的词语,那么这些词语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泉声的呢?(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说来就是入目、入声(板书“入目”、“入声”)。

(指名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交流词语。

课件出示:听觉: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视觉:涌流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4.师:同学们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泉声之美妙,如“淙淙”说明泉声很响,表现出作者未见泉水,先闻其声的惊喜;“涌流”说明泉水流动迅速,展现出泉水的生生不息;从“时隐时现”可以体会出泉水的活泼、顽皮;“不绝于耳”体现了泉水的声音绵长,动听;“清纯悦耳”体现了泉声的动听;“交错流泻”和“遮断路面”都说明了泉水的多而路线复杂等)5.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姜群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鼎湖山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

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指导朗读。

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

(练读、指名读、齐读)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
——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
——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

说说听到的声音。

——指导朗读。

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

(练读、指名读、齐读)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

——说说
体会。

(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泉水的滋润,树木才会长得这么茂盛)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过度: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说说这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泉声?
——同学们能把这几句话换一种说法表达吗?
用上:那是()的声音,多象()一样()呀!
——师:果然不同,此时不仅能辨识出是什么地方的泉声,还能品味出音乐般的美妙。

——想听一听吗?(师放不同泉声的录音)边放边讲解各种泉声。

听,这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这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里采用点评、鼓励、个人竞赛、教师范读、音乐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朗读训练)
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美,变化很多)
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过度: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

(滋润树木)
2.师小结:是呀。

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

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