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强度公式推求方法的国内外研究
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

暴雨资料的选择
本文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对象, 南京是江苏省会, 位
1. 2
选样方法的选取
水文计算样本选取方法一般有年最大值法 、 年超
东经 118ʎ22' 119ʎ14' , 地处 于北纬 31ʎ14' 32ʎ37' , 长江下游, 也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现
收稿日期: 2016 - 10 - 10 基金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创项目 ( 2015 )
第 47 卷 增刊( 2 ) 2016 年11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 2016 ) S2 - 0041 - 04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l. 47 , Supplement( Ⅱ) Nov. , 2016
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
王 诗 雅, 巫 晓 燕, 黄衤 韦 静, 徐
和频率的转换关系为 TM = 1 1 +N = PM m ( 2)
长的城市。
T M 为计算重现期。 式中, 用上式计算经验频率及重现 得到结果如表 2 所示。 期,
表1
年份 1978 1979 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水文气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 摘要: 暴雨强度公式是设计城市排水管渠的重要基础公式 , 是地面产汇流计算和确定工程设计流量的重要依 据, 直接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 。气候变化和城市建设使城市水文气象条件不断改变 , 而目前南 京市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编制, 需要进行及时修正。以南京市武定门闸站为代表站 , 采 用年最大值法选样和皮尔逊 Ⅲ 型曲线进行拟合, 用自适应权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估计得到南京市暴雨强度 公式, 并将此结果与牛顿迭代法 、 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3 种方法在计算重现期为 2 20 a 时, 平均绝对均方差都小于 0. 05 mm / min, 平均相对均方误差都小于 5% , 符合精度要求; 且粒子群算法的 结果更为精确, 相对误差小于另外两种传统算法 。 关 键 词: 暴雨强度公式; 粒子群优化算法; 年最大值法; P - Ⅲ型曲线; 牛顿迭代法; 南京市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6232 / j. cnki. 1001 - 4179. 2016. S2. 012 中图法分类号: P33
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防灾减灾措施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暴雨对城市造成的灾害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应对暴雨灾害,全国各城市都在不断研究和应用暴雨强度公式,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围绕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和相应措施展开探讨。
一、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目前,全国各城市普遍采用雷达降水回波图像、气象站观测数据及实时监测信息等数据,结合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并建立了暴雨强度公式。
这些公式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条件和历史暴雨数据等进行修正和调整,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有助于城市防洪系统的建立和改进,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通过研究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警暴雨灾害,为城市居民和相关部门提供充足的时间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二、防灾减灾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暴雨强度公式的基础上,全国各城市都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合本地情况的防灾减灾措施。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措施:1. 建设雨水花园:针对城市排水系统容量不足的问题,一些城市开始采用建设雨水花园的方式来分散雨水,减轻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雨水花园通过布置植被和开挖池塘等方式,可以有效减缓雨水流速,增加土壤的渗水能力,降低城市积水和洪水发生的风险。
2. 加强河道治理:针对城市内河流排涝不畅的问题,一些城市采取了加强河道治理的措施。
通过清淤、加宽河道、修建防洪堤坝等方式,提高河流的排水能力,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并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3. 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一些城市将重点放在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上,包括加大雨水管道的直径,提高排水管网的密度和井盖的抗洪能力等。
通过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可以更好地处理暴雨引发的排水问题,减少城市积水和洪水的发生。
4. 增加绿地面积:城市中的绿地不仅可以提供休闲空间,还能够吸收雨水,减缓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因此,一些城市开始增加绿地面积,尤其是建设湿地公园、城市森林等,以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
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研究

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研究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极端降雨事件频现,由此往往会导致排水系统排水不畅,甚至造成“内涝”的发生。
这就对城镇排水系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暴雨强度公式是城镇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的依据,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投资和城市的安全。
然而,我国许多大城市所用暴雨强度公式多为上世纪80年代所编,在实际运用时存在诸多问题,更广泛的中小城市(镇)根本就没有编制过暴雨强度公式,只能套用邻近大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这种做法显然不稳妥。
吴堡县的情况属于后者,因此迫切需要编制反映吴堡县暴雨规律的暴雨强度公式,以指导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本文以吴堡县气象局提供的1995~2014年的原始降雨资料为基础,通过年最大值法和非年最大值法选样对比分析、三种频率曲线对原始降雨样本资料的频率调整,获得3组i-t-P数据表,然后运用4种求解非线性参数方程的方法推求出12组暴雨强度公式,以各种方法拟合的均方根误差结合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差率为衡量标准,比选出最优的频率分布线型和最佳的吴堡县暴雨强度总公式和分公式。
对比分析两种选样方法得出,年最大值法较非年最大值法有选样简单、资料易得、独立性好、高重现期雨强合理、应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因此本文采用年最大值法选样。
以年最大值法选出的样本,分别采用三种频率曲线对样本资料进行频率调整,通过比较拟合误差得出皮尔逊III型分布曲线拟合效果最好、耿贝尔分布曲线次之、指数分布曲线拟合效果最差。
由三种频率曲线调整的3组i-t-P数据表为源数据,采用4种求参方法优化出12组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结果表明:在同一分布曲线下4种优化算法的优劣顺序依次为麦夸尔特法、高斯牛顿法、黄金分割法、最小二乘法;在同一求参方法下3种分布曲线的优劣顺序依次为耿贝尔分布曲线、指数分布曲线、皮尔逊III 型分布曲线,这与频率调整结果不一致。
因此,在优选暴雨强度公式的最佳频率调整模型时应综合考虑原始降雨资料的规律特征、频率调整以及推求公式的拟合误差等诸多因素。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与方法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与方法确定2.1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根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的规定,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时要遵循下列规定:1.资料年数各地降雨的丰水年和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周期平均约为10年。
暴雨强度公式要求自记雨量资料能够反映当地的暴雨强度规律,10年记录是最低要求,并且必须是连续的10年。
因此,降雨统计资料年数应大于10年,当然,统计的资料年限越长,就越能反映出当地的暴雨强度规律。
2.计算降雨历时和计算降雨重现期计算降雨历时采用9 个历时,即5、10、15、20、30、45、60、90、120分钟。
计算降雨重现期一般统计到10年,按0.25、0.33、0.5、1、2、3、5、10年统计。
当有需要或资料条件较好时,也可以统计高于10年的重现期(如20、50、100年的重现期)。
3.雨样个数雨样个数的选取应根据最低计算重现期确定。
目前我国各城市最低计算重现期一般是0.25年或0.33年,当最低计算重现期为0.25年时,平均每年每个历时选取4个最大雨样;当最低计算重现期为0.33年时,平均每年每个历时选取3个最大雨样。
由于任何一场被选取的降雨不一定9个历时的降雨强度值都被选取,因此实际选取的降雨数量要比所需雨样个数多。
4.频率调整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一般应采用频率曲线加以调整。
当精度要求不太高时,可采用经验频率曲线,该方法简单,但是精度较低;当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皮尔逊-III型分布曲线或指数分布曲线等理论频率曲线,根据确定的频率曲线,得出i-t-P 表以供推求公式使用。
5.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采用如(2-1)式所示的公式作为中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暴雨强度变化规律,包含了n t A i =、)(b t A i +=和m P A A 1=等多种形式。
n b t P C A i )()lg 1(1++= (2-1)式中 i —— 降雨强度(mm/min);P —— 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A 1、C 、b 、n ——地方参数。
暴雨强度公式在全国各城市的适用性研究

暴雨强度公式在全国各城市的适用性研究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水量极大的降雨现象,其强度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评估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研究暴雨强度公式在全国各城市的适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模型和实际观测数据两方面探讨暴雨强度公式在全国各城市的适用性。
一、理论模型暴雨强度公式的推导通常基于降水物理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不同的研究者和机构往往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导致存在多种暴雨强度公式。
然而,这些理论模型是否适用于全国各城市仍需进一步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一维降水动力模型。
该模型基于降水过程中的水汽输送、凝结和降雨等过程,通过建立不同环流形势下的降水动力学方程,从而推导出暴雨强度与环流形势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然而,由于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和环流形势存在差异,因此该模型在全国各城市的适用性仍需验证。
其次,还有一种常用的统计模型是指数暴雨强度公式。
该公式基于大量观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降雨过程中的不同时段、不同频率下的暴雨强度与实际情况的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统计模型通常仅适用于观测数据的范围,而无法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因此,在应用这些公式时需要谨慎,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二、实际观测数据实际观测数据是评估暴雨强度公式适用性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全国各城市的降雨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城市的降雨强度特征,从而验证理论模型和公式的准确性。
在进行实际观测数据分析时,首先需要考虑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由于降雨观测站点的分布不均匀和观测设备的差异,数据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多个观测站点的数据,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站点进行分析。
其次,要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和气候差异,这些差异会对降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仅依靠统一的暴雨强度公式并不能准确地评估各城市的暴雨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城市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方法研究 1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方法研究1顾骏强陈海燕徐集云(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 XX)引言城市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是设计城市雨水排水管道及小汇水流域排水管渠的主要依据。
虽然国家有关规範和规範性手册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与应用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有悖于规範的作法,这给市政工程建设造成极大的隐患。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规的健全,科技的进步,要求市政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因此,不仅每座城市都应拥有暴雨强度公式,而且要求公式的精度更高,误差更小。
这就需要对公式编制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作研究,以便提高公式编制精度,改进公式编制方法。
我国现行排水设计规範中的暴雨强度公式形式为:i1)式中a1、c、b、n为地方性引数,t为重现期,t为暴雨历时(min),i为暴雨强度(mm)。
暴雨历时一般採用5、10、15、20、30、45、60、90、120 min 共9个历时。
重现期一般取0.25、、、1、2、3、5、10、20、50、100年。
编制暴雨强度公式的过程是根据当地自记雨量资料,採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暴雨强度抽样分布模式,计算各历时不同重现期理论暴雨强度值,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估计公式中的引数,使公式能反映当地的暴雨规律。
国内对暴雨强度抽样频数分布拟合,较多地採用指数分布和皮尔逊(pearson)ⅲ型分布模式。
关于公式引数估计,由经验值与计算相结合以及**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被数值求解法取代。
1 暴雨强度抽样分布的拟合概率分布模式.1 耿贝尔(gumbel) 分布耿贝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式和分布函式分别为:f(x2)f(x3)式中y为抽样xi(i=1,2,……,n)的函式,n为抽样数。
耿贝尔推得:y=a×(xi -b),其中a>0为尺度引数,b是分布密度的众数。
通过积分,可以求得y的数学期望值和均方差分别为:my=)σy5)因此,由y=a×(xi - b),可以得到:a=σx6)b=mx-my7)这里mx和σx分别为xi 的数学期望和均方差。
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与应用

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与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暴雨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成为了当前气象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科学地预测并应对暴雨天气,研究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探讨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与应用。
一、暴雨强度公式的理论探讨暴雨强度公式是通过分析大量历史降雨数据和气象要素,总结出的描述暴雨强度与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不同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存在差异,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1. 暴雨强度公式的基本原理暴雨强度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分析暴雨降水过程中的降水量、时长、频率等要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揭示暴雨强度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多项式回归模型、指数模型、经验公式等,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数据类型进行选择和应用。
2. 影响暴雨强度的因素影响暴雨强度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地理环境、季节、气象条件等。
地理环境因素如地形、植被、河流等对暴雨强度有重要影响。
季节因素会导致不同季节的暴雨强度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气象条件如气温、湿度、风速等也会对暴雨强度产生影响。
研究暴雨强度公式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求得更准确的结果。
二、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气象学家、城市规划者、水利工程师等科研和实践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暴雨天气。
下面将重点介绍暴雨强度公式在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的应用。
1. 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城市规划方面,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和建筑物设计标准。
通过研究暴雨强度公式,可以预测不同暴雨强度等级下的降雨量,并据此合理规划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使城市在暴雨天气中能够有效排除降雨,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暴雨强度公式还可以为建筑物的设计提供参考标准,确保建筑物在暴雨天气中的抗洪能力。
2. 应急管理方面的应用暴雨强度公式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预警和救援方面。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传统的推导方法是通过假设降水过程服从指数分布,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公式的形式。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学处理,而且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效果不好。
下面介绍一种简便推导方法,即通过合理的假设和逻辑推理来得到暴雨强度公式的近似表达式。
首先,我们需要从物理意义上理解暴雨过程。
暴雨通常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云滴聚集而成的,其主要受到大气中水汽含量、云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云中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假设暴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大小与降水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暴雨过程中的单位时间内降水量服从泊松分布,并且假设暴雨事件的发生概率与降水强度成正比。
这样,我们可以推导出暴雨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设暴雨强度为I,单位时间内降水量为P,降水频率为λ,则根据泊松分布的定理,有:P=I*Δt*λ其中,Δt为时间间隔。
假设单位时间内发生暴雨事件的概率为p,则p与λ成正比,即:p=k*λ其中,k为比例系数。
将上述两个式子合并,得到:P=I*Δt*(p/k)进一步化简,可得:P=(I*p/k)*Δt假设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平均值为Q,则有:Q=(I*p/k)*ΔtQ=I*p/kσ=f*(I*p/k)其中,f为比例系数。
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些阈值的概率为:Pr(P>P0)=Pr(z>(P0-Q)/σ)=1-Φ((P0-Q)/σ)其中,Φ(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函数。
假设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些阈值P0的概率为p0,则有:p0=1-Φ((P0-Q)/σ)上述公式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和合理假设,得到了暴雨强度公式的近似表达式:I=Q*k/p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平均值,k为比例系数,p为暴雨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进一步的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具体的比例系数和暴雨事件发生概率的值,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国 内暴 雨 强 度公 式 编 制 现 状 目前 , 就国 内城市雨水排除设计 而言 , 城市设计暴雨 主要是通
广义极值分 布 ( G E V) 极值 I I ,极值I Ⅱ型分布 ( E V 2 , E V3 ) 两、三参数对数 正态分布 ( L N2 、L N3 )
英国、法 国、爱 尔兰 等和非洲 的一些 国家 英国、法 国等和 非洲 的 一 些 国家
一
定 的理 论 基 础 。
关键词 : 暴雨强度公式 ; 样本选择 ; 频 率分析
1概 述
城市 的排水防涝关 系到国计 民生 , 而城市排水的前提是对城市 降雨 的情况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 和研究 , 有适合于本地 区降雨规律 的暴雨强度公式 。 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规划 与设计 的 基本依据之一 ,它直接影响到排水 工程 的投 资预算 和安全可靠 性。 本文对 比了国内外暴雨强度公 式推求过程 中 ,在 降雨样本 选择 、 频 率分 析曲线等方面的异同 , 可 以为今后暴雨强度公式 的推求提供一
曰本 过对当地 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不同频率的暴雨特征 , 编 极值I 型分布 ( E VI) 比利 时、德 国、瑞士 、土耳 其 制 出符合地方情况 的城市暴雨强度计算模式 。 我 国的排水规范和相 K - M分布 俄罗斯和东欧等 国 应设计手册 明确制定 出了我 国的暴雨 强度公式编制方 法及相关 规 定_ 】 1 2 ] , 本文不再赘述 。 在此基础上 , 各城市可以结合城市实际情况提 原因, 从2 O世纪 6 0年代至今排水规 范仍建议采用 年多个样法 。此 高公式推求标 准。 又能体 现一定的独 立性 , 并且 首先 , 对 于降雨资料的选择 。降雨 资料的选择 一反面应 当满 足 方法 既保证 了能够选 取较多 的雨样 , 便于统计 , 但工作量较大。年 多个样 法避 开了超定量法雨样标准 的 资料年限需要 自动雨量记 录 1 0年以上的规定 ; 另一方面 , 当城市的 不确定性 , 兼顾了各地暴雨 资料年份不长 的不 足 , 是我 国《 室外排水 地域范 围较大时 , 则应 当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站台数据作 为资料 。 } G B 5 0 0 1 4 — 2 0 0 6 推荐采用 的方法 。 其次 , 暴雨历时与重现期的确定 。 规范规定 , 计算降雨历时采用 设计规范 } 在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 以及更新过程 中, 取样方法 的选择应 当 5 a r i n 、 1 0 mi n 、 1 5 m i n 、 2 0 mi n 、 3 0 m i n , 4 5 mi n 、 6 0 m i n 、 9 0 mi n 、 1 2 0 mi n 共 九 使新公式 与旧公式进行很好 的衔接 , 保证 个历 时。计算 降雨重现期宜按 0 . 2 5年 、 0 . 3 3年 、 0 . 5年 、 1年 、 2年 、 3 考虑 旧公式 的推求方法 , 并 使得 新推导的公式与原公式具有可 比较 年、 5年 、 1 0年统计 。资料条件较好 时( 资料年数 ≥2 0年 、 子样点 的 工程设计 标准的连续性 , 的条件 ; 排列 比较规律 ) , 也可统计高 于 1 0年的重现期 。 其次 , 对于频率模 型分 析方法 , 国内外也做了大量 的工作 。所谓 但是 目前 , 社会 正处 于高速发展与城市 化的 阶段 , 如果 城市面 就是 一种资料分布 统计 规律表达形式 的模型 , 是对 积较大 , 可 以考虑根据现况 管网的实际调研 , 参考排水管 网流域 的 频率 曲线模 型 , 汇流时间 , 增加 1 5 0 mi n和 1 8 0 m i n等几个历时 。重现期标准也应该 水 文 系列 进 行 外 延 或 内插 的频 率 分 析 工 具 ,这 种 方 法 约始 于 8 8 0 — 1 8 9 0年 , 至今 已愈百年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 8 1 , 国际上用 于降 适当提高 , 2 0 1 1 年版的《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G B 5 0 0 1 4 — 2 0 0 6 ) 已经 1 0种 。这主要是 由于各地水文 将重现期 提高到 1 ~3年 , 重要干 道 、 重要地 区或 短期积水 即能 引 水和洪水计算的频 率分 布模 型约有 2 起较严重后果 的地 区, 则提升 到 3 ~5年 , 因此 , 公 式推求过程 中的 气象和 自然地理等条件 的不一致 以及水文系列的随机性 所导致 的。 目前 , 世 界上许多 国家都颁布 了设计暴 雨( 洪水) 规范或 导则 , 重现期标准也应当做适 当改变。 统一采用某一种标准分布线 型 ; 也有一些 国家没有制定统 一的规范 3 国内外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研究 而是基 于实践 , 应用 经验 或统 计检验 比较 , 在本 国不同区域 近年来 ,计算 机技 术的提高以及一些数 理统计学 科理论 的完 或标准 , 总之分布线型的选择 善,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方法 、 计算工具不断推陈出新。 不少 国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本 区域 的分布线型 。 应用 简单便捷 , 形式灵活稳健 , 易 于接受 。表 1 家就 当地 的降雨特征研究 出了新 的公式推求方法 , 比如美国针对当 般 要求 依据充分 , 列出了世界上一些 国家在设计暴雨 ( 洪水 ) 频率分 析中所采用 的分 地 四个 区的最新降雨数据研究 出了新的公式形式 , 加拿大学者 研 。 究 出了暴雨公式新 的表达方式H 以及针对城市排水的雨型口 】 等等。 下 布线 型 目前 ,我 国一 般采用 的频率分布 曲线主要有 以下 四种分 布线 面就城市设计暴雨 的主要研究 内容及其进展作 以简要介绍。 ①皮尔逊( P e a r s o n ) I I I 型分布线 型 ; ②指数分布曲线 ; ③极值 I 型 首先 , 关于暴雨资料的选样问题。暴雨资料选 样主要有年最大 型 : G u m b e 1 ) 极 值分 布曲线 ; ④ 对数正态分布 曲线 。前 值法 和非年最大值法。 非年最 大值法又包括年超 大值法 、 超定 量法 、 分布或者耿 贝尔 ( 至于哪种更为适 年多个样法[ 6 1 。 国外发达 国家 , 由于城市 自 记雨量资料较长且城市排 三种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的统计 中应用较为广泛 , 1 O , l l 1 。 水设计常用重现期要求 较高 , 于七十年代就将年最大值法运用于城 合一直处 于争论之 中[ 最后 , 对于城市 暴雨强度公 式 的选 型 , 国外暴雨公 式 曾用 过多 市暴雨公式 的统计 , 这种方法会使大雨年 内排位 第二或第 三乃至
・
8 0・
科 技 论 坛
暴雨强度公式推 求方法 的国 内外研 究
翁窈 瑶
( 浙" L T -  ̄, 3 k 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绍兴 3 1 2 0 0 0 )
摘 要: 暴 雨强度公式是城 市雨水排水 系统规划与设 计的基本依 据之一 , 它直接影 响到排 水工程的投 资预算和安全可靠性 。本文从 暴 雨强度公式推求过程 中的降雨样本选择、 频率分析曲线等方面对比 国内外在推求过程 中的异 同, 为今后 相关的暴雨强度公式推 求提供
定 的 理论 基础 。
表 1暴雨 ( 洪水 ) 频率分布线型表
分布 线銎
皮尔 逊Ⅱ I 型分布 ( P — l I I)
国家
中国、奥地 利、保加 利亚、波 兰、罗 马尼 亚 、瑞士、匈牙 利、泰国 对数 皮尔源自I Ⅱ 型 分布 ( P 一 Ⅲ )
美 国、澳大 利亚、加 拿大、新 西兰、 墨西 哥以及南美洲 的一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