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吗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教学札记《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次到隆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完本课后我感到自己的优点是:1、开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学生创设意境很好地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三顾茅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它以生动的文字展现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恢复汉室江山,但身边缺乏能为他出谋划策的得力谋士。
经人推荐,他得知了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是一位具有非凡才华和远见卓识的人物,于是决定亲自前往拜访,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刘备第一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时,满怀期待。
他带着关羽和张飞,一路上心情急切。
然而,当他们到达诸葛亮的茅庐时,却被告知诸葛亮外出游玩未归。
刘备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放弃,留下了一封表达自己诚意的书信。
关羽和张飞对于刘备的举动不太理解,他们觉得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不值得刘备如此屈尊前往。
但刘备却坚信诸葛亮有着非凡的才能,能够帮助他成就大业。
不久,刘备又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二次前往隆中。
这次他们冒着严寒,满怀希望地前往。
可惜的是,他们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只遇到了他的弟弟诸葛均。
诸葛均告诉他们,诸葛亮被朋友邀请走了,归期不定。
张飞这下可急了,他嚷嚷着:“这诸葛亮也太摆架子了,大哥何必如此执着!”刘备却严厉地呵斥了张飞,再次表明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决心。
两次拜访都未能见到诸葛亮,这并没有让刘备灰心丧气。
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要请诸葛亮出山的决心。
过了些时日,刘备不顾关羽和张飞的劝阻,毅然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
这一次,刘备等人到达茅庐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为了不打扰诸葛亮休息,竟然在门外静静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深深打动,他与刘备促膝长谈,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刘备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对诸葛亮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决定出山辅佐他。
从此,刘备如鱼得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势力逐渐壮大,最终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令人敬佩,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尊重人才、重视智慧的价值观。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三顾茅庐 第1课时∣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
教学反思
色河九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主备人韩建英组长签字:总课时数:26
课题
第3单元(章)第8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
2、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
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导入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教案——《三顾茅庐》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按“三顾茅庐”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但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怏怏而回。
第三段,写刘备三访孔明,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详写第三次拜访,突出了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此外,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显得鲜明生动。
是训练学生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的好课文。
课时目标:1、细读二、三段,找出写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的词句。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诚、感悟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的初步印象?生:刘备仰慕孔明。
生: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也很能总结。
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新的问题吗?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课文是怎么详写刘备等人请诸葛亮出山?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张飞?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怎么样来研究文中刘备、张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呢?生:......二、合作探究,深入课文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好方法。
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
交流时要做到有话可说。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师小结学法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知道了他很仰慕敬重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
1.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使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顾茅庐》的基本情节。这是三国时期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故事。它展现了忠诚、诚信、毅力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的具体情节。这个案例展示了刘备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品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他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刘备的诚意、恒心以及诸葛亮的智慧、忠诚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人物品质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难点解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品质和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生字词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解析:如何将生字词灵活运用到口语和写作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编故事、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使用生字词。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了解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3. 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品质;4. 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品质;2. 难点: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第一次顾茅庐1. 讲述刘备第一次顾茅庐,未能见到诸葛亮的原因;2. 分析刘备的心情和态度;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描写。
2.2 第二次顾茅庐1. 讲述刘备第二次顾茅庐,仍然未能见到诸葛亮的原因;2. 分析刘备的心态变化;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发展。
2.3 第三次顾茅庐1. 讲述刘备第三次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并请其出山的经过;2. 分析刘备的坚定信念和诚意;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刘备1. 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仁爱、坚定、有耐心;2. 讨论刘备为何三次顾茅庐;3. 引导学生从刘备身上学到品质。
3.2 诸葛亮1. 分析诸葛亮的品质:才华横溢、忠诚、谦虚;2. 讨论诸葛亮为何最终出山;3. 引导学生从诸葛亮身上学到品质。
第四章:故事启示4.1 团队合作1. 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关系;2. 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4.2 坚定信念1. 分析刘备三次顾茅庐的信念;2. 讨论坚定信念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信念,勇往直前。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的故事内容,总结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品质。
5.2 作业布置1. 熟读故事,巩固知识点;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事中人物品质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三顾茅庐》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
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四、作业布置: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_________”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
“三顾茅庐”吗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的记载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见刘备,很受器重。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与他相见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可以登门去见此人,不能叫他屈驾来此。
于是,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
凡三次前往,乃相见。
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写相见于茅庐之中。
裴松之引《襄阳记》说;刘备向司马德操请教时事。
司马德操说:我乃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问为谁,司马德操说。
诸葛孔明、废士元也。
这是说司马德操首先向刘备报荐的诸葛亮。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两种史料都吸收了进去。
写司马德操推荐于前,但只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而没有说出卧龙、凤雏是谁。
徐庶推荐于后,才说出了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见诸葛亮的隆中,即现在的湖北襄阳市西十余里的地方。
这里有古隆中牌坊、三顾堂等传说遗迹。
三顾堂前,还有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树。
一九五六年,董必武同志还题写了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河南省××市也有诸葛亮的躬耕遗迹。
东汉时,令湖北襄阳市隆中属今河南省××市之南阳郡管辖。
所以两地都有诸葛亮的遗迹。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
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的内容。
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
刘备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急需人才,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
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异议。
后来的作家、诗人都把这个千古美谈引入自己的作品中。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凤云四海生。
杜甫的诗也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扉页,即刊刻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刘备在草门外与书童谈话,关公、张飞在一旁站立,诸葛亮在茅屋内席地而坐。
明人还写有传奇《草庐记》,专门写这段故事。
京剧、徽剧、青阳腔、川剧、汉剧、滇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都有这段故事的剧目,有的叫《三请诸葛》,有的叫《三请贤》或《三顾茅庐》,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近来有人指出;三顾茅庐的记载并不可信。
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调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
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
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
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所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情况,也不是三顾茅庐。
《魏略》说:刘备屯兵于樊城。
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
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
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
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
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
最后,才以上客礼之。
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记载的诸葛亮登门见刘备是可信的。
《魏略》是当时人间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清代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
他在《诸史考异》中说。
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
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始情好日密。
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
诸葛亮以后见为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
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载诸葛亮的著作《算计》,即是从《魏略》中选取的一段诸葛亮的话。
已故陆侃如教授认为,樊城与新野两次相见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与《魏略》记事互不相同。
不过两次相见都是在建安十二年。
(见《中古文学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