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知识点讲解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一、背景知识。
1. 出处。
2. 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朝政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权,导致天下大乱。
各地豪强并起,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众多的军事集团。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有识之士都渴望能有明主出现,结束战乱,恢复汉室的安定与繁荣。
刘备就是其中一位胸怀大志、欲兴复汉室的英雄人物。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人物形象。
- 刘备。
- 求贤若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惜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第一次去的时候,刘备就表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重,“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贤才的尊重。
第二次前往时,虽值隆冬季节,天气严寒,但刘备仍不畏艰难前往,可见他求贤之心的急切。
第三次前往,刘备斋戒三日,沐浴更衣,态度极为虔诚。
- 礼贤下士: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非常谦逊。
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他对童子都是彬彬有礼,称诸葛亮为“先生”。
见到诸葛亮后,刘备更是恭敬地行大礼,“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他不以自己皇叔的身份自居,而是以低微的姿态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 诸葛亮。
- 才能出众:课文通过徐庶的推荐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卧龙”这一称号暗示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如同潜伏着等待时机腾飞的蛟龙。
而且从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渴望得到他的辅佐,也能看出诸葛亮必定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
- 淡泊名利:诸葛亮在刘备前两次拜访时都不在家,并非故意躲避,而是他原本过着隐居的生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同时也心怀天下,等待着明主的到来。
2. 故事情节。
- 一顾茅庐: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只见“松篁交翠,溪流潺潺”,环境清幽。
诸葛亮出门闲游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回。
《三顾茅庐》知识点总结

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first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qualified enough, and the effort must be worthy of the result. When the time is in place, the resul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三顾茅庐》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__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
促,靠近。
8.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用武之地: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汉字书写】:三顾茅庐【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
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三顾茅庐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
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
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
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
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
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
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
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课《三顾茅庐》

02
主要人物介绍
刘备
01
02
03
身份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 折不挠。
性格特点
团队建设
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强调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为蜀汉的 繁荣奠定了基础,强调了团队中人才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三顾茅庐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02
重视人才
领导力启示
现代社会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三顾茅 庐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尊重人才,积极 发掘和培养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提供动力。
关羽的义气与忠诚
义气
关羽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将军,他对刘备和张飞的忠诚是毋庸 置疑的。在《三顾茅庐》中,他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不惜 冒险闯入敌营。
忠诚
关羽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对刘备和蜀汉王朝忠心耿 耿。在《三顾茅庐》中,他积极支持刘备的决策,为蜀汉的 事业奋斗终身。
张飞的鲁莽与直率
鲁莽
张飞性格鲁莽、急躁,缺乏深思熟虑。在《三顾茅庐》中,他常常冲动行事,给刘备和其他人带来不 少麻烦。
仁德、有胸怀、礼贤下士 、知人善用。
事迹
通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 ,建立蜀汉,实现三分天 下有其一。
诸葛亮
身份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发明家、文学家。
性格特点
睿智、谋略过人、忠诚、 有远见。
事迹
通过三顾茅庐被刘备请出 山,为蜀汉建立和三分天 下有其一的局面做出了重 要贡献。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

刘备批评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 求。
明确: (2)“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 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可感悟刘备对人 才的敬重、虔诚。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 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 残酷,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 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 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 以来,民间艺人的偏向就是尊 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偏向 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摘。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 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 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 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 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 和美学理想。
2、诸葛亮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用简短的 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 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 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 道哪些胜仗?
明确: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七、总结课文
《三顾茅庐》这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 三顾茅庐,诚心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 他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 若渴、诚心诚心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四、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 诸葛亮?
明确:诸葛亮智谋过人的,刘备诚心诚心邀请诸葛亮,第 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留 下一段佳话。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 诗的理解。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三顾茅庐的故事及解析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三顾茅庐的故事及解析三顾茅庐是指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成语解释【成语】: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 lú【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故事主人公简介刘备简介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课文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课文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出处。
2. 历史背景。
-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天下大乱。
各路诸侯纷纷崛起,争夺天下。
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势力弱小,四处奔波。
他深知要成就大业,必须有贤才辅佐。
诸葛亮则是隐居隆中,有经天纬地之才,自比管仲、乐毅,等待明主。
当时的局势促使刘备积极寻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以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读音。
-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 屏(bǐng):抑制(呼吸)。
文中“屏人促席”的“屏”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 胄(zhòu):头盔。
文中“将军既帝室之胄”,“胄”指后代。
-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 倾颓(qīng tuí):衰败。
2. 重点字词解释。
- 顾:拜访。
“三顾茅庐”即三次拜访茅草屋(指诸葛亮的住所)。
-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这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 许:答应。
如“遂许先帝以驱驰”。
- 由是:因此。
- 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就”,接近、趋向。
三、情节分析。
1. 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
- 一顾茅庐。
- 刘备屯兵新野,徐庶被曹操骗走,临走推荐诸葛亮。
刘备便与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到达隆中时,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这一描写既写出了隆中景色的不凡,也暗示诸葛亮是个非凡之人。
他们遇到了诸葛亮的友人崔州平,刘备与之交谈,崔州平认为天下大乱,难以迅速平定。
刘备只得到诸葛亮不在家的消息,只好失望而归。
- 二顾茅庐。
-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听说诸葛亮已回,便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往。
到了茅庐,只见一个少年在读书,原来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刘备留下书信,表达了渴望得到诸葛亮辅佐的诚意,又无奈离去。
这一次,刘备更加急切地想见到诸葛亮,冒风雪前往体现了他的诚意,而只见到诸葛均又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
- 三顾茅庐。
- 又过了些时日,刘备斋戒三日,沐浴更衣,第三次前往隆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为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出现鼎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
字词释义1.犹然:仍然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3.恨:遗憾4.开:启发5.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6.诚:确实7.存恤:爱惜,体恤8.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故事梗概与基本思想?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
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
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
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
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字词释义1.犹然:仍然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3.恨:遗憾4.开:启发5.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6.诚:确实7.存恤:爱惜,体恤8.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讲解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
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
”刘备惋惜不已。
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
”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立即吩咐备马。
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
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
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
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
”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
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
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
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
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
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
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
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
”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
”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
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
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马徽再荐名士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
关羽:
张飞: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