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与风

格。读了这本书后,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每一个时期

都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上海时期”流行音乐(1937年——1949年)

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上海,是在中国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

吸收了美国爵士乐、百老汇歌舞剧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发展起来的。

上海,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极为特殊的位置。“鸦片战争”后,美、英、法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在这80年间,上海慢慢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

业化都市的特征,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主要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以基本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上海市

民的文化生活中开始流露出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因此,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最早的国际化

大都市——上海,产生了萌芽。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为上海是租界之地,租界之外的外国人以及沪宁、沪杭铁路沿线

的大地主、大富豪为了躲避战火,都涌进了上海租界,使得这里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消费需求空前增长。租界内的旅馆、电影院、茶楼、舞厅迅速呈现出了生意兴隆的局面,促

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此时流行音乐虽然受到广大老

百姓的喜爱,但是在那个面临亡国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它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显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点格格不入,遭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批评与指责,于是中国流行音乐便从此带上

了“靡靡之音”的帽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海沦陷。“汪伪政权”接管上海,为了麻痹老百姓的“抗日”精神,“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开始充当了“麻药”角色,而在沦陷区

的百姓为了躲避危险、暂时逃避社会紧张感,流行音乐成了他们发泄苦闷的重要载体,因此流行音乐在“沦陷”的上海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重新接管上海,战乱是离开上海的有钱人回到了上海,促使了

经济的繁荣,流行音乐出现了一片生机。直到1949年,政权变换,中国流行音乐的“上海时期”正式结束。

“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代表人物:黎锦光。主要作品:《夜来香》、

《夜上海》、《月圆花好》、《玫瑰玫瑰我爱你》、《天涯歌女》、《如果没有你》等等。

二、“香港时期”流行音乐(1949年——1969年)

1949年——1969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基地从上海转移到香港。新中国成立后,流行音乐

在上海消失,上海的歌星、影星纷纷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香港的流行音乐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从此香港的流行音乐正式起步。

50年代初香港的流行音乐仍旧延续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音乐风格,以“轻柔、委婉”为主要风格。但从1954年开始,香港的流行音乐转变为轻松、欢快的风格。由于创作力量出现了

匮乏,同时受到香港崇洋思想的影响,香港流行歌曲广泛采用西方歌曲的曲调填入中文词的

方法,出现了“西曲中词”的作品,掀起了一股“翻唱”高潮。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香港流行音乐进入了繁盛时期。60年代后,香港流行音乐逐渐走向衰弱。其原因,首先来自英

国的摇滚乐。60年代是英国流行音乐崛起的年代,“披头士”乐队访问香港对年轻一代造成

了强烈的影响,年轻人纷纷组建乐队,香港的流行音乐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次是台湾的流行音乐,60年代末,由于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一些著名的台湾歌手登陆香港,如:姚苏

容、谢雷、青山、邓丽君等。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冲击了香港本土歌手。再次是粤语歌曲的

影响。最后是创作力量的衰弱。特别是1967年主要创作人姚敏的逝世,是香港流行音乐创

作失去了中流砥柱,使得歌曲创作日益匮乏,60年代末,香港流行音乐终于被外来势力瓜

分,台湾流行音乐和西方摇滚乐开始成为香港流行乐坛的主流。

“香港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姚敏、王福龄、周蓝萍等。主要作品:

《情人的眼泪》、《我爱恰恰》、《春风吻上我的脸》、《南屏晚钟》、《绿岛小夜曲》等。

三、“台湾时期”流行音乐(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

60年代中后期,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为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提供了平台。其次是台湾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流行音乐的繁荣。60年代台湾广泛引进外资,使得台湾经济迅速上升,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带动了唱片业的繁荣,从而是流行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音乐风格上看,该时期台湾流行音乐和上海时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基本上都是轻盈曼妙或深沉低

调。主要原因是国民党迁台,将上海的“时代曲”带到了台湾,使上海“时代曲”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崛起的根基。由于根基相同,这也成了台湾音乐迅速占领香港市场的原因。在上海“时代曲”的基础上,台湾流行音乐由于长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受到日本“哭调”的影响,该时期的台湾流行音乐体现出带哭腔演唱的特征。直到70年代,流行音乐没有带给更多的东

西给唱片公司,它的消费群体只是30岁左右的人群,他们听的是上海的“时代曲”和早期的台湾流行歌曲,唱片公司想开发18到25岁左右人群的唱片消费市场,因此,它们开始寻

找新的内容、新的声音,直到台湾“民歌运动”的兴起。

“台湾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庄奴、左宏元、翁清溪、刘家昌等。主

要作品:《冬天里的一把火》、《又见炊烟》、《甜蜜蜜》、《今天不回家》、《海韵》、

《千言万语》、《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

四、台湾“民歌运动”(1975年——1981年)

1975年“民歌运动”被一年青人杨弦点燃,他把诗人余光中的诗谱成了歌曲,并举行了演唱

会,之后推出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他的创作打破了“时代曲”和传统民谣的局限,突出

了朴实、自然的曲风。他的专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却遭到保守派的指责,特别对于“现代民歌”的争论尤为强烈,有人指出:这种歌曲既不中国也不现代,更不是民歌。因此,后来

将其改为“校园民歌”。尽管社会对杨弦的评价不同,但他促使了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了民

歌运动创作中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而自1977年之后的“民歌大赛”进一步推广了校园民歌创作。在那个年代年轻人抱着吉他在草地上轻轻弹唱,成了70年代末台湾校园的一个缩影。随着“民歌运动”的扩大,“校园民歌”逐渐成为台湾流行音乐的主流。

台湾“民歌运动”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衰落,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五六年,但却对台湾流行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提升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品质,使台湾流行音乐从娱乐层面上升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