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外国歌曲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音乐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了解世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外国歌曲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外国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讲座背景此次讲座由我国知名音乐学者、外国音乐研究专家主讲,讲座主题为“外国音乐的魅力”。
讲座内容涵盖了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外国音乐的窗口。
二、讲座心得1. 了解外国音乐的历史与风格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外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现代,外国音乐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创新。
通过讲座,我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外国音乐风格特点,如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古典时期的严谨、浪漫时期的抒情等。
2. 感受外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外国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讲座中,专家以经典曲目为例,详细讲解了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如古典音乐中的和声、节奏、旋律等元素,流行音乐中的节奏感、旋律感、歌词内涵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外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令人陶醉。
3. 探索外国音乐的文化内涵外国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文化的载体。
讲座中,专家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外国音乐的文化内涵。
如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宗教元素、爵士乐中的黑人文化、摇滚乐中的反叛精神等。
这些文化内涵使外国音乐更具深度和广度。
4. 提高音乐素养参加讲座让我意识到,欣赏外国音乐并非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对音乐素养的提高。
讲座中,专家对音乐作品的解析、演奏技巧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逐渐掌握了欣赏外国音乐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
5. 激发创作灵感外国音乐在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为我国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讲座中,专家以经典外国音乐作品为例,分析了其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这些分析为我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

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第一篇: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有“通俗音乐”的译法。
“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泛指一种类型的音乐。
即相对于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而言的一种通俗性、大众性、易流传性为一体的音乐类型,流行音乐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美,成熟于二十世纪,自它成熟之日起就带有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商业运作的特点。
并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欣赏主体,与青春、时尚相联系。
流行音乐中的声乐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流行歌曲”,是指用通俗唱法去演唱的歌曲形式,是流行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行音乐中全球流行程度最大的音乐类型。
现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风行站流行歌曲。
而流行歌曲在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现实状况也不尽相同。
中国改革开放后,港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进入中国内地,并以迅雷不掩耳之势冲击了内地百姓的音乐生活。
一时间大家都喜爱上了这种形式新颖的歌曲,并迅速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尤其是青年听众。
这种现象同时也刺激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在此以前,凡是流行过的歌曲不论美声歌曲还是民歌都可以称之为流行歌曲。
在此以后,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成为了流行歌曲的代名词。
从那时起,听流行歌曲成了大众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古曲交响乐等高雅音乐。
现在,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时哼唱出几首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
这已成为当代中国突出的音乐现象。
为什么大家如此喜爱流行歌曲呢?中国的流行歌曲虽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也以其独特的发展和庞大的力量成为世界流行乐坛中重要的一支。
下面我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当代中国流行热的原因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流行歌曲在中发展的过程中国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听流行歌曲,那时只是经济富裕的人到歌舞厅、夜总会看演出或在家里听听唱片,所以普及的程度很有限。
听到的歌曲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这时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歌曲创作相当繁荣,在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一些百老汇歌曲和电影插曲已可代表国际水准。
音乐欣赏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

音乐欣赏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音乐欣赏: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增添生活乐趣,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流行音乐作为当代音乐的主要流派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带你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欣赏流行音乐。
一、流行音乐的起源和演变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初是指大众广泛接受的音乐风格,主要包括传统民谣、爵士乐和蓝调音乐。
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的兴起使流行音乐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摇滚乐与青年文化紧密结合,以其激情四溢的节奏和叛逆的精神,成为了年轻一代的代表音乐。
而在60年代,摇滚乐的发展又带来了流行摇滚和迷幻摇滚等新的音乐风格。
随着流行摇滚的崛起,流行音乐开始多元化发展。
70年代,迎来了迪斯科音乐的繁盛时代,这是一种以强烈的节拍和舞曲为特征的音乐风格。
80年代,流行音乐进一步分化为流行摇滚、流行舞曲和流行乡村等风格,同时流行乐队也相继兴起,如披头士乐队和皇后乐队等。
9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美国的嘻哈音乐和英国的流行女孩组合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
二、流行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性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人们的关注,除了其易于接受和传播的特点外,还源于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性。
首先,流行音乐通常有着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易于跟唱的歌词,这使得听众能够轻松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并与音乐产生共鸣。
其次,流行音乐常常反映了社会的声音和情感,歌曲的主题涉及爱情、友谊、社会问题等,引起人们共同关注。
此外,流行音乐在音乐制作和演出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性,包括创作才华、演唱实力和舞台表演等。
三、如何欣赏流行音乐欣赏流行音乐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保持一定程度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欣赏流行音乐的方法和建议:1. 多样化收听:尝试聆听不同类型和年代的流行音乐,如摇滚、流行舞曲、嘻哈等。
通过丰富的音乐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
透过流行音乐了解时代变迁和社会心理-高中作文800字

透过流行音乐了解时代变迁和社会心理-高中作文800字标题:透过流行音乐了解时代变迁和社会心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音乐一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而流行音乐,作为其中一种最为广泛传播的音乐形式,更是成为了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心理的镜子。
一、流行音乐与时代变迁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生动的时代变迁史。
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战、平权等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这时的流行音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摇滚乐、民谣、灵魂乐等风格各异的音乐形式应运而生,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和平、自由、平等的追求。
到了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开始兴起,这种以电子设备合成音色为主要特点的音乐形式,代表了人们对于科技的向往和探索。
而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流行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嘻哈、R&B、雷鬼等音乐风格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
二、流行音乐与社会心理流行音乐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每个时期流行的音乐风格,往往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例如,70年代的迪斯科音乐,以其欢快的节奏和舞动的旋律,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21世纪初期的独立音乐则更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这反映了人们面对压力时的自我反思和寻找内心力量的需求。
三、结语总的来说,流行音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进程,也反映了社会的心理变化。
通过研究流行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过去,也能更好地预见我们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流行音乐,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更多的优秀音乐人,用他们的才华和创新,创作出更多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的音乐作品,让流行音乐继续成为连接我们与世界的桥梁,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流行音乐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流行音乐心得体会篇一:音乐鉴赏学习心得体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班级:b1106姓名:王洋洋学号:1415110608音乐鉴赏学习心得体会一直偏爱流行音乐的我看到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时候是非常感兴趣的,可是当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有点受不了了,感觉都是些我得父母听得歌曲和音乐,后来慢慢的听了几节课发现其实这些歌和当下流行的音乐有着某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音乐人的灵魂,包括现在的很多歌曲都有一千那些音乐的影子,我发现我喜欢上了音乐鉴赏这门课。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音乐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们羡慕不已,歌唱家动听的歌声,令我们跃跃欲试,这是因为音乐是美的艺术。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世界也会愈加澄明。
本来这次选修音乐鉴赏课是因为学院要求修艺术类的课才选的,之前也是抱着一种随便听听的心态,不过渐渐地我被吸引了,它让我再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课堂上老师不但教给我们一些基础乐理知识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还叫我们视唱,还给我们能介绍乐曲和一些优秀歌唱家的作品。
这不但使我们会唱,还让我们了解一些民族音乐,使我们受益颇多。
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一直萦绕在我耳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康定情歌》,以前一直听别人说起这首曲子,可从来没认真听过,也没唱过,在课堂上我不但听了,还会唱了。
还有阿柄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深感人心,我终于明白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音乐是最能抒发人类情感的。
至于音乐鉴赏课有没有必要学习一些基础乐理知识和视唱知识,我不是很清楚,我个人认为如果仅仅就欣赏而言,不是很重要,音乐是作曲家(当然也包括演绎者)心灵的吟唱,所以,要用心灵去感受。
如果过多的用乐理知识去分析一部音乐,那其实是对音乐的肢解。
流行音乐感想

流行音乐感想我不善唱歌,但喜欢听歌。
时下最受少男少女欢迎的流行歌曲,我也会哼两句。
说起流行歌曲,我心里就像五味杂陈,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记得哪位哲人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凡是流行的,都是短暂的,就像流行感冒一样。
流行歌曲,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一时期广泛流行,能够被人们接受的音乐作品。
正如人们的一日三餐需要调剂,不可能永远只吃同一种食物一样,流行歌曲也大多只能流行一时,真正能够经受住社会文化的考验和洗礼,最终被民众接受并广为传唱的却很少。
回想起来,我们这些四十多岁的人都是伴随着八十年代的西北风和铁窗泪长大的。
一夜之间,西北风劲吹神州大地,迟志强的铁窗泪更是让多少少男少女整天以泪洗面。
当然,响彻大街小巷的爱国抒情励志歌曲则是其中的主旋律。
我就喜欢听《黄土高坡》、《信天游》这样的豪迈粗犷、荡气回肠的陕北民歌,也特别迷恋《思念》、《绿叶对根的情谊》、《故乡的云》这种具有浓浓思乡情结和感恩情怀的歌曲,范琳琳、毛阿敏、费翔等歌手声情并茂的演唱艺术也时常为人津津乐道。
事实上,这些歌曲也堪称经典,时至今日仍久唱不衰。
但大浪淘沙,更多的缺少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的流行歌曲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过眼烟云,被人迅速淡忘。
到了九十年代,流行歌曲的风格趋于多样化。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四大天王的歌曲火了起来。
从刘德华的《忘情水》到张学友的《吻别》,从黎明的《今夜你会不会来》到郭富城的《我可不可以安静的走开》,四大天王几乎每一次出场,都让粉丝们如痴如醉如癫如狂。
客观的说,除张学友以外,他们的唱功并不怎么样,歌技也很一般,能够征服那么多少男少女的心,靠的多是明星的光环和精美的包装,而非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正因为如此,四大天王虽然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但给我们留下的真正被人们广为传唱的音乐作品却屈指可数。
像《吻别》、《祝福》、《忘情水》这样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歌曲实在屈指可数,让人遗憾。
进入新世纪,流行歌曲犹如决堤的洪水,有泛滥成灾之势。
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

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现如今,年轻一代的我们,听得最多的还是流行歌曲或是通俗歌曲,那些民族音乐也许是不能满足我们的口味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发现现在流行音乐的质量已是越来越差。
人们现在对于华语乐坛也是褒贬不一。
但是,就我个人观点,现在的流行音乐好坏参差,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应摒弃的地方。
下面我就流行音乐浅谈下个人对其的感想。
现在的华语乐坛,越来越多的把中国元素融入到音乐中,歌手们也是致力于用音乐来传播中国的文化,例如王力宏、周杰伦等人。
在周杰伦刚出道时带来的《龙拳》、《双节棍》等,因其含糊不清的特点被广大年轻人们所喜爱,但周杰伦逐渐成熟,现在所带来的歌曲更具有韵味。
总结写来我比较喜欢周杰伦以下几个特点:一.对亲情的思索。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最先拥有的便是亲情,但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家庭的各方面矛盾与变化中长大。
如《爷爷泡的茶》中“爷爷泡的茶有种味道叫做家”,是对童年时长辈的关爱的一种追忆,我也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给我熬的樱桃水,如果现在街上哪里有卖,我绝对会不顾一切去买来尝尝,回忆一下和蔼的奶奶,回忆一下儿时漫长而快乐的时光。
如《外婆》中“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想要的更简单”,现在人口老龄化加快,老人最缺的是寂寞,现代人应该觉得习以为常了,周杰伦只是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但是对寂寞的老人,我们其实能够多抽时间,多陪伴他们,这是一种反哺,感恩与关怀。
如《爸我回来了》中“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难道你手不会痛吗”,又是对家庭暴力的一种批判,在家庭里,特别是亚洲家庭,经常是夫权神授,妇女三从,周杰伦正是对家庭问题的一种思索。
我听到的是反暴力,提倡平等友爱和谐的家庭氛围的一种憧憬。
又如《听妈妈的话》中一种乖孩子的语调,其实每个人对母亲的温柔仁慈的回忆,就是对人类最初的无私的爱向往,即使现在,有时我也会觉得母亲唠叨,但是,她和我毕竟生活在不同年代,有年代,有代沟,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我们不可能去强求她听懂周杰伦的歌曲中每个歌词,但是我可以欣赏她最欣赏的邓丽君的音乐,一种质朴、纯真的音乐。
流行音乐的演变:音乐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流行音乐的演变:音乐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精神面貌。
从20世纪初的爵士乐到今天的电子舞曲,流行音乐的演变不仅是音乐风格的变化,更是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人类情感的反映。
20世纪初,爵士乐的兴起标志着流行音乐的诞生。
这种音乐形式以其即兴演奏和强烈的节奏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活力和对自由的渴望。
爵士乐的流行,也与美国黑人社区的文化认同和种族平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入50年代,摇滚乐的诞生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和对个性表达的追求。
摇滚乐的强烈节奏和充满激情的歌词,成为了青少年文化的象征,也反映了社会对变革的渴望。
60年代的民歌运动,则是对社会不公和战争的反思。
音乐家们通过歌曲传达和平与爱的信息,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正义。
这一时期的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70年代的迪斯科和朋克音乐,分别代表了享乐主义和反主流文化的兴起。
迪斯科音乐的欢快节奏和华丽的舞台表演,反映了经济繁荣时期的乐观情绪;而朋克音乐的粗糙声音和反叛精神,则是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音乐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直接与粉丝互动,而音乐的创作和分享也变得更加便捷。
电子舞曲和嘻哈音乐的流行,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也展现了年轻人对自我表达和创新的追求。
总之,流行音乐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适应和反映时代精神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变化,更是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人类情感的缩影。
通过流行音乐,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与风格。
读了这本书后,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流行音乐的每一个时期都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上海时期”流行音乐(1937年——1949年)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上海,是在中国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国爵士乐、百老汇歌舞剧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发展起来的。
上海,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极为特殊的位置。
“鸦片战争”后,美、英、法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
在这80年间,上海慢慢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主要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以基本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开始流露出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因此,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产生了萌芽。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为上海是租界之地,租界之外的外国人以及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的大地主、大富豪为了躲避战火,都涌进了上海租界,使得这里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消费需求空前增长。
租界内的旅馆、电影院、茶楼、舞厅迅速呈现出了生意兴隆的局面,促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此时流行音乐虽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在那个面临亡国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它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显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点格格不入,遭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批评与指责,于是中国流行音乐便从此带上了“靡靡之音”的帽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海沦陷。
“汪伪政权”接管上海,为了麻痹老百姓的“抗日”精神,“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开始充当了“麻药”角色,而在沦陷区的百姓为了躲避危险、暂时逃避社会紧张感,流行音乐成了他们发泄苦闷的重要载体,因此流行音乐在“沦陷”的上海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重新接管上海,战乱是离开上海的有钱人回到了上海,促使了经济的繁荣,流行音乐出现了一片生机。
直到1949年,政权变换,中国流行音乐的“上海时期”正式结束。
“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代表人物:黎锦光。
主要作品:《夜来香》、《夜上海》、《月圆花好》、《玫瑰玫瑰我爱你》、《天涯歌女》、《如果没有你》等等。
二、“香港时期”流行音乐(1949年——1969年)1949年——1969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基地从上海转移到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流行音乐在上海消失,上海的歌星、影星纷纷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香港的流行音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此香港的流行音乐正式起步。
50年代初香港的流行音乐仍旧延续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音乐风格,以“轻柔、委婉”为主要风格。
但从1954年开始,香港的流行音乐转变为轻松、欢快的风格。
由于创作力量出现了匮乏,同时受到香港崇洋思想的影响,香港流行歌曲广泛采用西方歌曲的曲调填入中文词的方法,出现了“西曲中词”的作品,掀起了一股“翻唱”高潮。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香港流行音乐进入了繁盛时期。
60年代后,香港流行音乐逐渐走向衰弱。
其原因,首先来自英国的摇滚乐。
60年代是英国流行音乐崛起的年代,“披头士”乐队访问香港对年轻一代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年轻人纷纷组建乐队,香港的流行音乐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其次是台湾的流行音乐,60年代末,由于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一些著名的台湾歌手登陆香港,如:姚苏容、谢雷、青山、邓丽君等。
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冲击了香港本土歌手。
再次是粤语歌曲的影响。
最后是创作力量的衰弱。
特别是1967年主要创作人姚敏的逝世,是香港流行音乐创作失去了中流砥柱,使得歌曲创作日益匮乏,60年代末,香港流行音乐终于被外来势力瓜分,台湾流行音乐和西方摇滚乐开始成为香港流行乐坛的主流。
“香港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姚敏、王福龄、周蓝萍等。
主要作品:《情人的眼泪》、《我爱恰恰》、《春风吻上我的脸》、《南屏晚钟》、《绿岛小夜曲》等。
三、“台湾时期”流行音乐(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60年代中后期,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为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提供了平台。
其次是台湾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流行音乐的繁荣。
60年代台湾广泛引进外资,使得台湾经济迅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带动了唱片业的繁荣,从而是流行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音乐风格上看,该时期台湾流行音乐和上海时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基本上都是轻盈曼妙或深沉低调。
主要原因是国民党迁台,将上海的“时代曲”带到了台湾,使上海“时代曲”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崛起的根基。
由于根基相同,这也成了台湾音乐迅速占领香港市场的原因。
在上海“时代曲”的基础上,台湾流行音乐由于长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受到日本“哭调”的影响,该时期的台湾流行音乐体现出带哭腔演唱的特征。
直到70年代,流行音乐没有带给更多的东西给唱片公司,它的消费群体只是30岁左右的人群,他们听的是上海的“时代曲”和早期的台湾流行歌曲,唱片公司想开发18到25岁左右人群的唱片消费市场,因此,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内容、新的声音,直到台湾“民歌运动”的兴起。
“台湾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庄奴、左宏元、翁清溪、刘家昌等。
主要作品:《冬天里的一把火》、《又见炊烟》、《甜蜜蜜》、《今天不回家》、《海韵》、《千言万语》、《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
四、台湾“民歌运动”(1975年——1981年)1975年“民歌运动”被一年青人杨弦点燃,他把诗人余光中的诗谱成了歌曲,并举行了演唱会,之后推出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
他的创作打破了“时代曲”和传统民谣的局限,突出了朴实、自然的曲风。
他的专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却遭到保守派的指责,特别对于“现代民歌”的争论尤为强烈,有人指出:这种歌曲既不中国也不现代,更不是民歌。
因此,后来将其改为“校园民歌”。
尽管社会对杨弦的评价不同,但他促使了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了民歌运动创作中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
而自1977年之后的“民歌大赛”进一步推广了校园民歌创作。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抱着吉他在草地上轻轻弹唱,成了70年代末台湾校园的一个缩影。
随着“民歌运动”的扩大,“校园民歌”逐渐成为台湾流行音乐的主流。
台湾“民歌运动”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衰落,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五六年,但却对台湾流行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升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品质,使台湾流行音乐从娱乐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它为日后台湾流行乐坛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在内地流行音乐复苏之际,“校园民歌”广泛传入内地,成为8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的重要参考,极大的推动了內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趋势日益加重,面对都是流行音乐的兴起,新一代听众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校园民歌开始疏远了现实生活,最终因无法适应商业机制的运作,80年代初走向了衰弱。
台湾“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梁弘志、李秦祥、李寿全等,代表作品《恰似你的温柔》、《橄榄树》、《一样的月光》等等。
五、台湾、香港流行音乐的繁荣时期(80年代——90年代)80年代初,台湾经济飞速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唱片购买力得到进一步增长同时也为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唱片公司的数量迅猛增长,唱片业的繁荣带动了流行音乐的全面发展,从此台湾乐坛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
1981年,滚石唱片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流行意识的唱片这些唱片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作品还体现了对社会发展与显示生活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讲,滚石唱片使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与文化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台湾唱片业和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发展。
从1984年起,台湾流行音乐日益商业化,企划式制作开始成为唱片业的重要模式,歌手的市场定位成为唱片制作的头等任务。
1987年,台湾流行音乐市场日益繁荣,旋律上口的商业歌曲开始成为乐坛主流。
1988年到90年中期,台湾流行音乐进入全盛时期,一大批专职音乐人对台湾流行音乐的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罗大佑、李宗盛、黄韵玲等。
代表作品《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恋曲1990》、《明天会更好》等等。
真正属于香港自己的流行音乐从70年代中期开始,以许冠杰和顾嘉辉为代表的粤语歌曲成为香港本土文化的象征,并从70 年代至今传播到了整个亚洲乃至欧美,如今它以成为华语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许冠杰、顾嘉辉、黄霑等。
代表作品《双星情歌》《啼笑因缘》《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
从80年代中后期,香港流行音乐正式步入工业化时代。
明星包装制度开始成为香港流行乐坛的重要特征,偶像开始引领潮流,同时涌现出了大批的新人和乐队。
从此香港流行音乐进入繁荣时期。
纵观香港流行音乐半个世纪的发展情况,它的主要特征是娱乐化、商业化倾向明显,带有显著的消遣性,思想性较差。
同时,由于香港的快速的生活节奏,促使了香港流行的快速更新,因此,香港流行音乐的可分析性不强,但却明显体现了流行音乐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香港流行音乐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內地流行音乐的发展(1979年——1990年)自40年代末內地流行音乐发展基地从上海转移到香港和台湾,直到70年代末,內地整整3 0年没有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后,內地流行音乐开始复苏。
在风格上它主要呈现出两大倾向:一种是延续三十年代的群众歌曲路线,形成了抒情歌曲风格,如《知音》《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一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港台流行歌曲,如《酒干倘卖无》《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等。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音乐人和歌星。
內地流行音乐的重要转折点是1986年举办的百名歌星演唱会《让世界充满爱》。
演唱会上崔健一曲《一无所有》喊出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声,1988年“西北风”唱响全国,同时“囚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990年摇滚乐的势力得到充分展现,与此同时港台歌曲继续充当內地流行乐坛的重要角色。
因此,內地流行音乐从1986年——1990年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形成了本土风格、港台风格和摇滚风格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土风格的歌曲有《信天游》《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心中的太阳》等;港台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齐秦的专辑《狼》、《跟着感觉走》等;摇滚风格崔健专辑《新长征路上》。
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內地流行音乐开始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触及到了对社会、文化的思考。
七、內地流行音乐的繁荣(1991年——1999年)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步伐,从1 991年——1999年,中国流行音乐开始进入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