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教案2个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教案:理解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高中化学教案:理解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高中化学教案:理解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一、引言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和性质起着关键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科学的方式来介绍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化学键的概念与特点1. 化学键的定义化学键是指由原子间的电子对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力,用于保持原子之间的连接。

在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化学键的特点(1)化学键在物质中起到连接原子的作用,使得原子形成稳定的分子或离子。

(2)化学键的形成涉及原子外层电子的重新排列或共享,以达到稳定化学状态。

(3)化学键的强弱与原子间的电子云重叠程度相关,电子云越重叠,化学键越强。

三、化学键的分类化学键根据原子间电子的共享或转移方式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电子从金属原子或轨道向非金属原子或轨道转移而形成的。

形成离子键的化学键通常包括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其中金属元素会失去电子,变成正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则会接受这些电子,形成负离子。

离子键通常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

2. 共价键共价键是指两个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共享一对或多对电子而形成的键。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

共价键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3. 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共享而形成的特殊结构。

金属键通常具有高电导率和良好的导热性。

四、分子结构1. 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实体。

2. 分子结构的特点(1)分子结构由原子间的化学键的类型、数目、长度和角度所决定。

(2)分子的三维空间构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和性质之间的差异。

3. 分子的二维和三维结构表示(1)二维结构表示常用化学式表示法,如结构式。

(2)三维结构表示常用空间结构模型,如球棒模型、空间填充模型等。

五、实例分析与练习1. 实例分析以水分子为例,分析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化学教案二:化学键的种类与特点分析

化学教案二:化学键的种类与特点分析

化学教案二:化学键的种类与特点分析化学键的种类与特点分

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是构成化合物的基础。

根据原子间电子的共享情况,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

离子键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产生的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键。

因为离子间的电荷差异很大,所以离子键通常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

离子键也很硬,具有很高的脆性,因此可以用来构造带电物质和晶体物质,如NaCl等。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共价键的电子可以由一个子提供,也可以同时由两个原子提供。

共价键通常都是非极性的,但是当两种不同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由于两种原子对电子的亲和力不同,电子会倾向于偏向电负度较大的原子,这时共价键就成为了极性共价键。

这些极性共价键会在两种原子之间产生电偶极矩。

共价键可以进一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金属键是由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形成的键。

金属离子通常都是正离子,存在于一个固定的晶格中,而自由电子则在金属离子的周围游离。

由于这些自由电子在整个晶体中运动受到很少的阻碍,所以金属通常都是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材料。

范德华力是由原子或分子表面的电子云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力。

这种力的强度通常比较弱,但是由于它们普遍存在于物质中,因此可以发挥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的种类非常多,每种种类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化学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进而更好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化学键教案高中化学化学键教案

化学键教案高中化学化学键教案

化学键教案高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键知识分析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键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概念与分类2.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与区别3. 化学键的的形成与断裂4.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关系5. 实际案例分析: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化学键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

3.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盐、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背后的化学原理。

2. 讲解化学键的概念,阐述化学键的分类及其特点。

3. 分析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4. 探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类型和性质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化学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化学键的实际运用能力。

4.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化学键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学生将学习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理解它们在分子中的分布和影响。

7. 键长、键角与分子的立体构型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键长、键角的概念,并探索它们如何影响分子的立体构型。

8. 分子轨道理论学生将简要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理解π键和σ键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决定分子的性质。

9. 氢键学生将学习氢键的概念,了解它与其他化学键的区别,并探索氢键在生物分子中的作用。

10. 化学键的近似计算学生将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bond order and bond energy, and learn how to approximate the values of chemical bonds.七、教学方法1.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化学教案认识化学键

化学教案认识化学键

化学教案认识化学键教案:认识化学键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及其特点;3. 理解化学键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化学键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原子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化合物。

本节课将主要讨论以下内容:1. 化学键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共价键;3.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离子键;4. 金属元素之间的金属键;5. 其他类型的化学键;6. 化学键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化学键的概念(10分钟)1. 通过提问学生的观察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化合物的。

2. 引入化学键的概念,解释化学键在原子间的作用。

Step 2:共价键的介绍(20分钟)1. 定义和解释共价键的概念。

2. 介绍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3. 通过分子模型和图示,展示共价键的结构形式。

Step 3:离子键的介绍(20分钟)1. 定义和解释离子键的概念。

2. 解释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原理。

3. 通过离子晶格模型和实例,展示离子键的特点和在离子晶体中的排列方式。

Step 4:金属键的介绍(15分钟)1. 定义和解释金属键的概念。

2. 解释金属元素中自由电子的存在和运动特点。

3. 通过金属晶格模型和金属导电性的实验观察,展示金属键的特点。

Step 5:其他类型的化学键(15分钟)1. 介绍氢键、范德华力等其他类型的化学键。

2. 分析这些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

Step 6:化学键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0分钟)1. 通过实例讨论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如硬度、熔点等。

2. 介绍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能量变化。

四、教学实施1. 授课时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2. 辅助教具:分子模型、离子晶格模型、金属晶格模型等。

五、巩固练习1. 课堂上进行交互式练习,加深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

化学键教案参考内容(优秀6篇)

化学键教案参考内容(优秀6篇)

化学键教案参考内容(优秀6篇)《化学键》教案参考篇一【基础知识导引】一、学习目标要求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

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形成。

4.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够判断常见化合物的类别。

5.知道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知道氢键影响物质熔沸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解析】(一)离子键1.氯化钠的形成[实验5—4]钠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实验目的:巩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性质;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块黄豆大小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和白烟。

实验结论:钠与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2Na?Cl2点燃2NaCl注意:钠的颗粒不宜太大,当钠粒熔成球状时就迅速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不宜太迟。

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试用已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钠、氯的电子层结构为不稳定结构,钠原子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当钠与氯气相互接触并加热时,钠、氯原子具备了发生电子转移的充要条件,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稳定的离子——Na和Cl。

带异性电荷的Na和Cl之间发生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想一想:Na与F、K 与SO4、Ca与O等阴、阳离子之间能否产生静电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2.离子键的定义与实质(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实质:就是阴离子(负电荷)与阳离子(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3.离子键的形成和存在(1)形成;形成离子键的首要条件是反应物中元素的原子易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

《化学键教案》word版

《化学键教案》word版

《化学键教案》word版第一章:化学键的基本概念1.1 化学键的定义解释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1.2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1.3 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离子键的形成与断裂共价键的形成与断裂金属键的形成与断裂氢键的形成与断裂第二章:离子键2.1 离子键的形成解释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强调离子键形成的条件2.2 离子键的特性电荷的吸引作用离子的排列与结构2.3 离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不电解质第三章:共价键3.1 共价键的形成解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强调共价键形成的条件3.2 σ键和π键解释σ键和π键的概念强调它们在共价键中的作用3.3 杂化轨道解释杂化轨道的概念强调杂化轨道在共价键中的重要性第四章:金属键4.1 金属键的形成解释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强调金属键形成的条件4.2 金属键的特性自由电子的概念金属离子的排列与结构4.3 金属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第五章:氢键5.1 氢键的形成解释氢键的形成过程强调氢键形成的条件5.2 氢键的特性电负性差异的作用氢键的强度与稳定性氢键对分子结构的影响5.3 氢键在生物分子中的应用水分子的氢键结构蛋白质中的氢键作用核酸中的氢键作用第六章: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6.1 化学键的极性解释化学键极性的概念强调电负性差异对化学键极性的影响6.2 分子的极性解释分子极性的概念强调分子结构对分子极性的影响6.3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性质极性分子的溶解性极性分子的熔点和沸点非极性分子的熔点和沸点第七章:化学键的键长和键能7.1 化学键的键长解释化学键键长的概念强调原子半径对化学键键长的影响7.2 化学键的键能解释化学键键能的概念强调化学反应中键能的变化7.3 键长和键能的关系键长和键能的负相关性键长和键能对化学反应的影响第八章:化学键的极化8.1 化学键极化的概念解释化学键极化的概念强调电负性差异对化学键极化的影响8.2 化学键极化的类型永久极化瞬时极化取向极化8.3 化学键极化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极化分子的偶极矩极化分子的熔点和沸点极化分子的溶解性第九章:分子轨道理论9.1 分子轨道的概念解释分子轨道的概念强调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9.2 分子轨道的类型σ轨道π轨道σ轨道π轨道9.3 分子轨道在化学键形成中的应用σ键的形成π键的形成分子轨道对称性对化学键性质的影响第十章:化学键的振动和转动能10.1 化学键振动的类型正常振动反常振动10.2 化学键振动频率与分子性质的关系振动频率与分子熔点和沸点的关系振动频率与分子极性的关系10.3 化学键转动能的概念解释化学键转动能的概念强调转动能对分子性质的影响第十一章:化学键的近似能级和量子力学11.1 化学键能级概念解释化学键能级概念强调量子力学在化学键能级计算中的应用11.2 近似能级的方法分子轨道理论密度泛函理论蒙特卡罗方法11.3 化学键能级对分子性质的影响能级分布与分子化学键的稳定性能级分布与分子的反应活性第十二章:化学键的电子云和杂化12.1 化学键电子云的概念解释化学键电子云的概念强调电子云在化学键形成和断裂中的作用12.2 杂化轨道的概念解释杂化轨道的概念强调杂化轨道在化学键形成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性12.3 杂化类型及其在分子中的应用sp杂化sp^2杂化sp^3杂化其他杂化类型第十三章:化学键的极化与分子间作用力13.1 化学键极化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极化分子偶极矩的变化极化分子的溶解性和反应活性13.2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解释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强调分子间作用力在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3.3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范德华力氢键离子-偶极相互作用第十四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14.1 化学键断裂的条件解释化学键断裂的条件强调能量变化对化学键断裂的影响14.2 化学键形成的过程解释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强调成键原子之间的电子重排14.3 化学键断裂和形成在反应中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的键断裂和形成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化学键的主要概念和性质总结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强调化学键在化学科学中的核心地位15.2 化学键研究的发展趋势解释化学键研究的最新进展强调未来化学键研究的挑战和发展方向15.3 化学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化学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实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化学键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与断裂、极性、键长和键能、振动和转动能、近似能级和量子力学、电子云和杂化、极化与分子间作用力、断裂和形成等内容。

《化学键》教案范文

《化学键》教案范文

《化学键》教案范文教案:化学键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本质;2.掌握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原理;3.理解氢键的形成条件和特点;4.了解金属键和范德华力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和种类;2.掌握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食盐、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如何形成。

2.探究共价键的形成(30分钟)a.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电子构型和价电子的概念;b.通过举例如氢气、氯气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原理;c.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氢气和氯气的反应过程和产物,引导学生总结共价键的特点。

3.探究离子键的形成(30分钟)a.向学生介绍正负离子的概念和电离能的概念;b.通过举例如氯离子和钠离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原理;c.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氯离子和钠离子的反应过程和产物,引导学生总结离子键的特点。

4.讲解氢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20分钟)a.向学生简要介绍氢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的概念;b.通过举例如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5.小结与展望(10分钟)通过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并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材料:氢气、氯气、钠片、氯化钠晶体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评价: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完成一个与化学键相关的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延伸活动:1.带领学生了解化学键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晶体的形成、化学反应的进行等;2.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研究,了解其他种类的化学键,如π键、金属键等。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讲义的复习;2.完成相关的习题和练习。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展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高中化学化学键教案:共价键与离子键

高中化学化学键教案:共价键与离子键

高中化学化学键教案:共价键与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键一、引言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在高中化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化学键是共价键和离子键。

本文将介绍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二、共价键1. 概念与形成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

每个原子都希望达到稳定状态(满足八个外层电子),因此它们通过共享电子来实现目标。

2. 特点(1)强度:共价键通常比离子键强,但比金属键弱;(2)方向性:共价键在空间中具有方向性,这种方向性可影响分子形状;(3)非极性与极性:根据不同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异程度,可以区分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4)单、双和三重共价键:根据原子之间所分享的电子对数目,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共价结构。

三、离子键1. 概念与形成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静电力所形成的。

金属元素通常失去外层电子而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则获取这些电子,形成阴离子。

2. 特点(1)强度:离子键通常比共价键强;(2)晶体结构:由于离子间相互吸引力的存在,离子化合物通常形成晶体结构;(3)导电性:在熔融状态或溶解于水中时,离子化合物可以导电;(4)溶解性:离子化合物因为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易于溶解。

四、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应用1. 共价键的应用(1)有机化合物:许多有机化合物都由碳、氢以及其他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2)生命中的共价键:DNA、蛋白质等生命分子中含有大量的共价键,决定了其结构和功能。

2. 离子键的应用(1)盐类:所有盐类都是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如氯化钠等;(2)药物和肥料:很多药物和肥料是由具有较强溶解性质的离子化合物构成的;(3)陶瓷材料:陶瓷材料中通常含有氧化物或硅酸盐等离子化合物。

五、结论共价键和离子键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产生分子结构,而离子键则是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形成晶体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化学键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化学键:(1)定义: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化学键。

(2)化学反应的本质:反应物分子内旧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新化学键的形成离子键(3)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金属键一.离子键【实验1—2】操作取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10)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化学方程式2Na +Cl2点燃2NaCl【图1—10】解释:Na原子与Cl原子化合时,Na失去一个电子Cl原子得到一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定结构,因此,Na原子的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Cl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

【图1—11】NaCl离子键的形成1.定义: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实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2.离子键的判断:(1)第IA、ⅡA 族的活泼金属元素之间所形成的化学键是离子键[Na2O、MgCl2等] 第ⅥA、ⅦA 族的活泼非金属元素(2)带正、负电荷的原子团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

[(NH4)2SO4、NaOH、NH4Cl、Mg(NO3)2等]3.决定强弱的因素:①离子电荷数:离子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②离子半径: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

4.电子式:(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原子:元素符号→标最外层电子数,如:单核阳离子:阳离子符号即为阳离子的电子式,如:Na+、Mg2+、Al3+写法:单核阴离子: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数→[ ]→标离子电荷数如:原子团的阴阳离子:原子团→最外层电子→[ ]→标离子电荷数(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NaCl 离子键的形成:MgBr2离子键的形成:(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N3–Mg NH O FClS2–F第三节 化学键 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

2.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

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用电子式表示共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二.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 共用电子对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共价键的判断:(1)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中的化学键: 如:H 2、Cl 2、N 2、O 2、O 3、P 4 等。

(稀有气体除外: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属于无化学键分子) (2)不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学键:①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等:H 2O 、 CO 2 、SiO 2、 H 2S 、NH 3等②酸中的化学键(全部是共价键):HNO 3、H 2CO 3、H 2SO 4、HClO 、CH 3COOH 等。

3.决定共价键强弱的因素:成键原子的半径 之和,之和越小,共价键越 强 。

4.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Cl 2、HCl 分子的形成(1)Cl 2 的形成: +(2)HCl 的形成 + H 5.用电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的分子(单质或化合物):电子式:元素符号周围→ 标最外层电子数。

结构式:元素符号→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未参加成键的电子省略) 物 质 H 2 N 2 CO 2 H 2O CH 4 CCl 4Cl Cl Cl ClH Cl Cl电子式 H HN N O C O H H HCl结构式 H —H 、N N 、O C O 、 H —O —H 、 H —C —H Cl C Cl Cl 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大多数盐类:NaCl 、K 2SO 4、NH 4NO 4、CaCO 3 、Na 2S 离子化合物 较活泼的金属氧化物:Na 2O 、CaO 、MgO 、Al 2O 3 判断 强碱:NaOH 、KOH 、Ba(OH)2、Ca(OH)2 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等:SO 2、、N 2O 5、NH 3、H 2S 、SiC 、CH 4共价化合物酸类:HNO 3、H 2CO 3、H 2SO 4、HClO 、CH 3COOH5.共价键的类型: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成键的原子不显电性。

共价键 (在同种 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 —H ) 极 性 共价键(简 称 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成键的原子显正或负电性。

(在不同种 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如:H —Cl )【随堂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必是离子化合物 B.具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 C.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2.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 )A.Ba(OH)2B.CaCl 2C.H 2OD.H 23.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C )4. 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D ) A. CaCl 2 B. Ba(OH)2 C. H 2O 2 D. Na 2O 25.下列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C ) A. NaOH B. CO 2 C. NaCl D. HClHH CO H H第三节化学键第3课时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

2.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

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用电子式表示共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知识拓展】两种分子两种力1.(两种分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对称(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 (1)概念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2)常见分子的极性分子类型代表物质分子形状键的极性分子极性A He、Ne 球形非极性分子A2H2、O2直线形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AB HCl、NO 直线形极性键极性分子AB2CO2、CS2直线形极性键非极性分子A2B H2O、SO2角形极性键极性分子AB3BF3、SO3平面正三角形极性键非极性分子AB3NH3三角锥形极性键极性分子AB4CH4、CCl4 正四面体形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应用:“相似者相溶”规律: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例如:HCl易溶于水,大多数盐类易溶于水,但是难溶于苯、汽油等有机溶剂;碘易溶于CCl4,难溶于水;大多数有机物互溶。

2.(两种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①定义:产生于分子之间的比较弱的相互作用。

②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因素: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③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熔点、沸点越高;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密度(一般)越大。

[例1] 单质F2Cl2Br2I2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间作用力----------------------------------------→(↑)熔点、沸点----------------------------------------→(↑)状态(气)(气)(液)(固)密度-----------------------------------------→(↑)[例2] 化合物CF4CCl4CBr4CI4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间作用力------------------------------------------→(↑)熔点、沸点------------------------------------------→(↑)密度------------------------------------------→(↑)(2)氢键①概念:某些含氢化合物分子间存在的一种比分之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叫做氢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