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小麦中后期田管主要技术措施

合集下载

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

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

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保障作物生长发育,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针对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能够有效地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巧,包括土壤准备、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以及灌溉管理等方面。

一、土壤准备1. 深翻耕作:在小麦种植前,应该进行深翻耕作,将土壤中的残留物和杂草彻底翻 under土,深度一般保持在20~25厘米。

2. 改良土壤:利用有机肥、石灰等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小麦生长环境。

根据土壤ph值和养分状况,合理添加石灰、有机肥或矿物质肥料。

3. 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土壤侵蚀问题,采取防止水和风蚀的措施,如修建沟渠、植被覆盖等。

二、肥料施用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小麦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

一般情况下,基肥建议在小麦播种前施用,追肥在小麦拔节期等关键时期进行。

2. 施肥均匀:施肥时要注意均匀撒施,并结合土壤湿度、气象等因素,减少氨挥发和养分流失。

使用全控释肥料或施肥机械等方式,提高施肥的均匀性和减少浪费。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查小麦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状况。

可以借助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监测设备进行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有益生物等进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有选择性地应用有效的农药药剂。

3. 农事措施: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轮作、间套作物等,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四、灌溉管理1. 确定灌溉时机: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确定灌溉时机,避免干旱或过度灌溉的问题。

可以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工具,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决策灌溉时间和水量。

2. 均匀灌溉:保持灌溉的均匀性,避免地面积水过大或过少,均匀、温和地供给水分。

合理控制灌水量和灌溉方式,避免造成土壤板结或水分浪费问题。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凤台县城北乡2011年春季小麦苗情分析及田间管理措施

凤台县城北乡2011年春季小麦苗情分析及田间管理措施
32 开 沟 防 渍 .
田间草 害严 重 , 别是 稻茬 麦 田, 麦娘 虽然 草 龄较 特 看
小, 但杂草基数 大 , 一旦 温湿度适宜将造 成严 重危害 。
由于小 麦播种 以后 遭遇 了持续 的干 旱天气 , 溉等 活 灌 动造 成 田间和 田外 的沟 渠堵 塞 , 期一 旦遇 到 阴雨 天气 , 后 易造 成渍 害 。 以灌 溉后 要及 时清 理腰 沟 、 沟 、 头沟 , 所 畦 地
2 原 因分 析
21 播 种 迟 .
由于2 1 年直 播稻 面积大 , 00 成熟期 较迟 , 茬较 晚 , 腾 造
成稻 茬麦播种 较迟 。 麦大 面积 播期推 迟到 l月 下旬至 1 小 0 1 月上旬 , 不利于早发 。 22 土壤墒情差 , . 小麦 出苗迟 , 出苗不整齐 由于水稻成熟 较晚 , 稻茬 田在水 稻未收时就 已经失墒 , 小麦播种后 因墒情 差 出苗迟 , 且出苗不整齐 。 小麦播种后约
7 才开始出苗 , d 且前后持续近 1d 出苗期间死苗现 象严重 。 0,
23 播种粗放 , . 播种质 量差 由于秋收秋 种时间较 紧 , 劳力 紧张 , 在播种时未能做 到
精耕 细作 , 耕种 粗放 ; 量使用 小型农 机具 , 种质量 差 , 大 播
撒播 面积大 , 播后没 进行 镇压 , 土壤跑墒严重 , 利出苗 。 不
对部分 田块 只能起到缓 解旱情 的作 用 , 不能从 根本上解 除 旱情 , 并且 根据气 象部 门预测 , 近期 内无有效 降水 天气 , 应 及 时进行 人工 抗旱 保苗 。 选择 中午 前后 气温 相 对较 高时 ,
管理 , 尽量减少 灾害天气对小 麦生产造成 的损失 。
1 小麦苗情现 状

小麦田间高产管理措施

小麦田间高产管理措施

Z a i p e i j i s h u在小麦生产中,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两者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

本文主要针对小麦4个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查苗、补苗、间苗、浇水、施肥、除草、化控、防治病虫害以及收获等,以为实现小麦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一、出苗至分蘖期管理1、查苗、补苗、间苗小麦出苗以后应及时深入田间进行查苗,如发现缺苗断垄问题,应及时采取补种措施。

补种应利用经催芽处理的同品种种子,方法是将小麦种子放入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捞出后放在温室环境中催芽,要使种子保持湿润状态,待小麦种子露白后可进行补种。

如果田间有大量的疙瘩苗,要及时间除,使麦苗整齐均匀,在田间分布合理。

根据小麦地的肥力及目标产量确定基本苗数量,一般每公顷应保苗270-330万株。

2、追施分蘖肥小麦出苗后15天左右,即进入了分蘖期,到越冬前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植株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麦苗的生长比较缓慢,秧苗弱小,分蘖量少,应选择在雨天追施分蘖肥。

每公顷施尿素90-105公斤,可促进小麦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量。

3、浇水如未降雨的天气持续20天以上,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出现干旱,土壤墒情变差,小麦因水分不足而生长缓慢,分蘖量减少,应及时向田间灌水。

浇水应采取喷灌的方式,以使水量均匀,水量以保证能将根部土壤湿透为宜。

浇水后观察,如地表出现板结应及时中耕,以将板结消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4、化学除草在小麦种植中常伴随杂草的侵扰,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不及时除掉杂草,会形成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的局面,不利于小麦的生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小麦除草多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入冬前是化学除草的良好时期,由于此时的气温比较高,杂草已基本出土,但田间的草量仍较少,初生杂草幼嫩,其抗药性比较差,而且麦苗还处于初期生长中,未形成荫蔽,利用这一时机喷施灭草剂,可以提高灭草剂的利用率,保证药效。

因此,此时采取化学除草措施可达到用药少,效果好的目的。

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及技术要点

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及技术要点

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及技术要点发表时间:2019-12-18T14:35:32.4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施林芳[导读] 摘要: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的优劣决定了小麦的种植和生产质量。

响水县大有镇农业中心 224000摘要: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的优劣决定了小麦的种植和生产质量。

合理运用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种植管理的相关技术,并对其病虫害防治方式展开探讨,旨在提升小麦种植管理的质量,保证小麦的优秀产量。

关键词:小麦种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高产量的小麦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粮食紧缺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多种因素,其遭受病虫害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了。

本着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要对其种植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明确其种植理念,以保证小麦种植的质量。

1当前小麦生产形势从当前小麦田间生长情况来看,全县小麦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大部分麦田群体足,长势均衡,已经搭好了丰产的架子。

特别是4月份的几次有效降雨,及时补充了土壤水份,对当前小麦生长非常有利。

但是,小麦生产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4月7日的低温过程,部分田块小麦上部叶片出现叶尖受冻发黄现象;二是病虫危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三是部分麦田群体偏大,存在后期倒伏的隐患。

2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 2.1保护叶片功能小麦抽穗以后,主要是旗叶、倒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给籽粒灌浆。

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它们的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2.2延缓根系衰老小麦拔节期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

在花后,根系的活力就开始衰退,对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

通过叶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缓根系衰老,使小麦根系具有较长时间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直接的影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育种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一、育种选种1. 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小麦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育种工作首先要选育出耐逆境、抗病害的优质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选育出了许多高产的小麦品种,各地种植者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种子处理在种子处理方面,可以进行浸种、干热处理等措施,使种子消毒、消毒,增加种子的萌发力和抗病能力,提高小麦产量。

二、田间管理1. 种植密度小麦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过大或者过小的密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在每亩750-900株之间为宜,株距在10-15cm为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2. 水肥管理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及时进行水肥施用,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表土覆盖上一层稻草或麦秸,可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施肥小麦生长初期需要施加磷、钾肥,中后期需要施加氮肥。

在肥料施用方面,应做到量少、多次,适时施肥,避免一次施入过多肥料造成短时间内的快速吸收,从而引发病虫害的滋生。

4. 田间杂草管理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田间的除草工作,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止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5. 栽培措施在小麦生长初期,要加强耕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中后期要合理控制浇水,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灌溉。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防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在田间管理中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防范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合理间作在田间管理中,可以适量种植一些对害虫有防治作用的植物,例如:黄秆根、百善草等,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凤台县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凤台县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可 以确 保获 得 较高 的产 量 。 稻 在苗 期受 旱 , 叶速度 减 旱 出 缓, 生育 期延 长。 孕穗 、 抽穗 期受 旱 , 可导 致结 实率 降低 , 严
重 时形 成 白穗 , 成 绝收 。 熟 期受 旱 , 瘪 粒增 加 , 粒 造 乳 空 千
6 病 虫草 害 防 治
61 病 虫害 防 治 .
( ) 好 种 子 消毒 , 1做 消灭 种 子 所带 病 菌 ;2) 强栽 培 ( 加 管 理 , 蘖 的中后 期 避免 过量 追 施氮 肥 , 分 增施 磷 钾肥 ;3) ( 发病 初期及 时采用 药剂 防治 。 种植 旱稻 的害虫 主要 有地下
重 降低 。 因此 , 论任何 生育 阶段 , 不 土壤水 分缺乏 时均应 及
1 主要 限制 因素
11 品 种 多 乱 杂 , . 当家 品 种 不 明确
上 普遍 存 在着 重氮 、 磷肥 , 轻钾 肥 、 微肥 。 导致 农 作物 产量
的提高 和 质量 的改 善 速度 迟缓 。 、 中 微量 元 素在粮 食 作物 上 基本 没 有施 用 。 在施 肥 方法 上 普遍存 在 着 重视底 肥 , 轻
当出苗 率达 N2 % ~ 3 %时 , 进行搂 苗 。 苗是 采用 细 o 0 应 搂
齿 小 铁 耙 顺 播 幅 搂 去 一 层 薄 土 , 用 钉 齿 除 草 耙 顺 垄 或 横 或
除 草原则 掌握 好一 封 、 杀、 二 三补 。 旱稻 由于初期 生长 缓慢 , 往往 出现草多欺苗 , 特别是 夏季气温 高、 雨水充 足 , 杂 草更易 发生。 且旱稻 田杂草种类多 , 并 旱生性杂 草和湿生性
杂草共 同发生 , 重影 响旱 稻生长发育 。 严 旱稻 的杂草防除策
略是 : 以化学 除草 为主 , 人工 除草 为辅 ; 化学 除草 中在 出苗 前 以土壤 封闭处 理 为主 , 主要使 用药 剂为 丁 ・ 乳油 ; 恶 出苗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建议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建议

结 合耙地 ,全 层施 入 碳铵 3 0~3 或尿 素 l 5 O

l g 5k 、二 铵 l g 0k 、硫 酸 钾 1 g 锌 肥 1~1 0k 、 . 5
k 。氮 肥 总 量 占全 生育 期 的 5 % ~6 % ,若 插 秧 g 0 0
于 已浇 过水 的麦 田 ,要 及 时进 行 锄 划 ,弥 补 裂 缝 , 破 除土 壤板 结 。
0 3 0 河北 省唐 山 市丰 南区农业 畜牧 水产局 630
毛 锦 秀
稻 应 尽 量 突 出一 个 “ ”字 , 早 育 秧 、 早
早插秧 、早管理 ,争取在放苗前完成水稻 前期作 业 ,如施 肥 、除虫 、除草等 。唐 山市丰 南 区一般 应 在 4月 1 ~5目下 种 育秧 ,5月 l 0日前插秧 ,在 育 秧 过程 中 ,应 培育 出带 蘖大 苗壮 秧 ,管 理措施 同普 通 早育秧 。于 6月 1 0目前 完成 施肥 等各项 作业 。
6 施 肥
对 于没 有浇 春 一水 的 二 、三类 麦 田,必 须在 3 月底 到 4月 5日前 普浇 1水 , 以推 迟分 蘖两 级分化
时 间 ,提 高 分 蘖 成 穗 率 ; 一 类 麦 田结 合 墒 情 、 苗
情 ,春 一 水适 当推 迟 到拔节 中期 ,最晚 在孕 穗前浇
水追 肥 。结 合 春 一 水 进 行追 肥 ,亩 追 尿 素 1 —2 5 0
载 因 的 提 高 水稻 产 量 ,保 证河 蟹 安全 高效 、低 毒 、药效 期短 的除草 剂进 行除 治。 施 从 键 期 大 需1 月 间 8 病 虫害 防治 此 肥关时,约 个 时。

培 生 最 适考 应 量 放 , 二 幼两面虑尽晚苗以期 苗为宜 长方

小麦管理技术要点

小麦管理技术要点

小麦管理技术要点
小麦管理技术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管理:选择适宜的土壤,进行土壤改良和保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 控制田间温度:对于小麦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通过覆盖农膜、建设遮阳棚等方式,调控田间温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水分管理:根据小麦生长的需水量,控制田间灌溉的水量和频次,保持田间水分适宜。

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避免水分亏缺和水浸导致的倒伏。

4.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小麦的病虫害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更换种子、清除病害植株等,以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种植密度控制:根据不同小麦品种和生长环境,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证每棵小麦植株之间的空间适宜,避免拥挤过密导致的倒伏和病虫害的传播。

6. 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植株所需的养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7. 收获保护:合理确定收获时机,避免因过早或过晚收获导致的产量损失。

收割后及时进行干燥、清理和储存,防止霉变和虫害。

小麦管理技术的要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环境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台县小麦中后期田管主要技术措施
作者:王丽芳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09期
摘要:凤台县是稻、麦粮食主产区,小麦中后期经常遇到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以及涝渍、干热风等自然灾害。

在选择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同时,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时排涝防渍,做好一喷三防,是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麦;沿淮麦区;田间管理;凤台县
中图分类号 S5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49-02
凤台县是稻、麦粮食主产区。

凤台县2013年秋种全县小麦面积4.31万hm2,与历年相当。

在品种选用上以烟农、济麦系列等半冬性小麦品种面积比例较大,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已先后进入抽穗、扬花灌浆期。

凤台地处沿淮,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常出现连阴雨、病虫多发等自然灾害,致使小麦减产。

因此,加强小麦中后期田管十分重要。

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应以保根保穗增粒增重为中心,及时排涝防渍、防倒、防治病虫害,尽量减轻干热风危害,及时收获防穗发芽。

本文根据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提出的方案,结合凤台县的生产实际,提出小麦中后期田管主要技术措施。

1 及时清沟沥水,防涝防渍防倒伏
凤台县主要是稻麦两季熟,一些农户往往只重视灌水,轻视排水,后期雨水期造成田间明水涝,暗水渍,伤害了小麦根系,造成小麦植株根倒、早衰、枯萎,灌浆受阻,严重减产。

因此稻茬麦区要清理“三沟”、防渍降湿。

要深挖地头排水沟,开通田外沟渠,疏通田间水沟,做到雨中田间无明水,麦根不受暗水渍,迅速降低地下水位,保障小麦不倒伏,光合作用干物质运转不受阻。

加强倒伏田块的田间管理。

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早期倒伏,由于小麦“头轻”,一般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

灌浆后期发生的晚期倒伏,由于小麦“头重”不易恢复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节可以抬起头来。

一般轻度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重度倒伏因叶片重叠,常伴有病害的发生,如不能控制病害的流行蔓延,则会雪上加霜,导致严重减产。

补救措施:(1)因风吹雨打而倒伏的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

切忌挑起而打乱倒向,或用手扶麦。

(2)每hm2用磷酸二氢钾2.25~3kg对水750kg或16%的草木灰浸提液750~900kg喷洒,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

(3)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

2 病虫害综合防治
2.1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中后期的主要病害,根据预测预报及时全面防治,当纹枯病发病株率达到20%时,每hm2用20%井·蜡芽悬浮剂1 500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g,加水450~600kg喷雾防治。

2.2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抽穗-乳熟期,尤其是开花期间,遭遇连日阴雨(雾霾)、高湿、高温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小麦赤霉病在凤台县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产量,而且其病粒对人畜都会造成危害。

在小麦杨花期间遇连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重发生流行几率就非常大,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天气和县植保站发布的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和防治意见,选好农药,及时防治到位。

赤霉病重发年份主要防治措施:在小麦初花期(扬花5%~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如多菌灵悬浮剂每hm2用有效成分900~1 200g、多菌灵超微可湿粉每hm2用有效成分1 200g,或多菌灵·三唑酮悬乳剂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应在药后5~7d,再喷1次。

2.3 小麦白粉病在以防治赤霉病为主的同时,要注意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治和防早衰工作。

小麦白粉病在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开始施药;若早春病株率达5%时,也应开始防治。

发病初期每hm2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900~1 050g或20%三唑酮乳油750~900mL,对水450~600kg均匀喷雾。

2.4 及时防治穗蚜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小麦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影响小麦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引起小麦严重减产。

如果4月份气温偏高,对蚜虫生长繁殖十分有利,蚜量上升较快,平均每100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打药防治。

每hm2用25%蚜螨清乳油750mL、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 500~2 000倍液喷雾或啶虫脒系列产品1 500倍液喷雾防治。

2.5 注意事项
2.5.1 准确掌握喷防的最佳时间“一喷三防”重点在抽穗至始花期进行,以防治赤霉病、穗蚜、吸浆虫为主,兼治白粉、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

小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

2.5.2 科学配方根据后期各种病虫发生种类、干热风天气预报及小麦长势情况,统筹兼顾,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和肥料配方,各计各量,混合喷施,尽量做到一喷多效。

要严格按照农药、肥料使用规定,严格把握喷施剂量、时间和方法,防止药害、肥害事故发生。

同时要注意选择正宗农药,不要只顾便宜,购买假药,否则药白打还造成减产。

2.5.3 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防止中毒。

同时,后期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3 分类管理,防止早衰,增粒增重
(1)2014年小麦凤台县小麦抽穗期略提前,做好防早衰工作,延长灌浆期,更有利于提高粒重。

小麦早衰主要由缺肥、缺水、生理失调、病虫害等因素造成,要通过诊断,分类管理。

一要看苗。

主要是看孕穗期的叶色。

对没有施拔节肥或孕穗期上部叶片发黄的麦田,孕穗期每667m2可结合降雨或浇水追2~3kg尿素,防止后期脱肥。

二要看地。

主要是看田间土壤墒情。

小麦孕穗灌浆期对水分敏感,需水量大,若生理缺水易造成早衰。

淮北麦区部分地区若干旱,土壤严重缺墒,应浇水补墒;江淮麦区若田间水分过饱和,要清理“三沟”,降湿防渍,确保根系活力。

三要看天。

主要是关注灾害性天气。

干热风、雨后高温等天气易导致生理失衡和早衰。

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腐植酸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等。

此外,根腐病、叶锈病、纹枯病等也能导致早衰,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2)在小麦开始灌浆,功能叶旺盛期喷施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5%的草木灰,用量为每hm2750~900kg,都能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可以减少穗的雀舌瘪粒,一般增加千粒重2g左右,在遇干热风年份时对减轻其危害,维护功能叶也有明显的作用。

施氮肥较多的缺磷麦田应重点喷施2%~4%的过磷酸钙溶液,每hm2喷施750~900kg,也能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

在小麦生育中后期,综合应用化学调控技术,以减少小花退化,促进籽粒灌浆,也是稳定提高小麦穗粒重的关键措施之一。

如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喷0.01~0.103mg/L三十烷醇能提高光合性能,促进籽粒灌浆;孕穗后用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钠(每hm260~75g)喷施3~4次,可达到促粒增重的效果。

(3)在小麦灌浆后期,凤台县常遇干热风。

干热风使小麦植株各部分迅速失水变干,破坏小麦植株的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扬花、灌浆,迫使小麦提前枯熟,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

遇到连续3d气温≥30°以上,相对湿度小于30%,有2m/s的风时就会受到干热风的伤害。

干热风危害轻的年份一般平均减产5%以下,危害重的年份减产5%~10%,小麦灌浆期喷施1%尿素或1%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连喷2次,间隔7~10d喷1次,可以防御小麦干热风;有条件也可在夜间用水喷灌,增加土壤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的危害,但切忌大水漫灌,以免渍害伤根早死,适得其反。

4 及时抢收,避开穗发芽,防灾减灾
小麦只要灌浆结束,籽粒再不会增加干物质了,最后失去的只是水分。

农民往往习惯于叶枯、秆黄、籽粒硬才收割,往往要迟收2d左右。

这期间一旦遇连阴雨,不仅会使子粒被淋溶,千粒重降低,而且会造成麦穗发芽,或导致籽粒霉烂,严重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因此小麦进入蜡熟期即可抢收,避免遇雨造成穗发芽,防止增产不增收。

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割,防止烂场雨,做到颗粒归仓。

(责编:徐焕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