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品教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项羽本纪》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领会项羽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3. 人物分析: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的精彩之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 理解并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3.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表达方式和特殊句式。
2. 项羽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项羽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项羽的悲剧命运,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内涵。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项羽本纪》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出问题:“项羽是谁?他的故事有哪些?”二、课文朗读(1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表达方式。
三、课文解析(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2.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四、互动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项羽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悲剧命运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项羽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内涵。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练习:1. 请简述《项羽本纪》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史记的写作特点;(3)通过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悲壮,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成与败的哲理;(3)学会珍惜现在,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2. 史记的写作特点及艺术魅力;3.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2. 史记写作手法的深入理解;3. 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项羽本纪》原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项羽本纪》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史记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实例讲解。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8.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史记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9. 课后作业:10. 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项羽本纪》中的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项羽的一生,让学生深刻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技巧。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项羽本纪》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项羽的一生。
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因。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项羽英勇善战、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从中汲取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悲剧英雄的内涵,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点1. 项羽的一生及其性格特点。
2. 文中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 悲剧英雄的形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项羽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3. 对悲剧英雄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相关知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悲剧英雄的形象,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史记》,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羽性格形成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悲剧英雄的形象,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梳理:概述《项羽本纪》的主要事件,包括项羽的一生及其英勇事迹。
2. 文学特色分析:探讨《项羽本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艺术特色。
3.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项羽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成因。
4. 悲剧英雄主题:阐述悲剧英雄的内涵,分析项羽为何成为悲剧英雄。
七、教学步骤1. 课文内容梳理:通过阅读,了解《项羽本纪》的主要事件,概述项羽的一生及其英勇事迹。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项羽本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项羽本纪》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背景。
概述《项羽本纪》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人物介绍:介绍项羽的基本背景和性格特点。
分析项羽在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表现。
2.3 课文解析:对《项羽本纪》中的一段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分析其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的相关内容,并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选择项羽和其他重要人物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讨论参与和表演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评估标准:阅读理解练习的准确性和理解深度。
讨论参与的程度和质量。
表演的表现和创意。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导入《项羽本纪》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阅读并解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5.2 第二课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准备。
5.3 第三课时: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讨论和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项羽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的观点,并向全班分享。
6.2 小组探究:学生分组探究《项羽本纪》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每个小组找出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并向全班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样例5]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样例5]](https://img.taocdn.com/s3/m/f171dfa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6.png)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样例5]第一篇:《项羽本纪》教学设计(高二选修)《项羽本纪》教学设计设计者:黄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2)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并学会辨证地评价他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评价。
(2)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3)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教学手段】(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是、疾、止、见、相、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2、将不能理解的句子划出来。
3、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
(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有史以来,在中华民族这块古老而悠久的土地上,曾诞生过无数的英雄豪杰。
我们刚刚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伟大文学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与项羽这位威武雄壮、叱咤风云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面碰面,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滚滚硝烟扑面而来,一曲悲歌弥漫了我们的心田。
掩卷沉思,我们该怎样认识与评价这位英雄,从而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
二、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学书不成,去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闻之皆争下项王田父绐曰:“左。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2、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梁以此奇籍项王然其言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3、下列黑体词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a.毋妄言,族矣!灭族,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王然其言以……为然,认为……是对的形容词意动用法c.籍独不愧于心乎独自d.然今卒困于此副词,终于,最后答案c4、指出以下句子的特殊句式①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②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羽本纪(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项羽本纪的历史背景,掌握史记的基本特点,能够解读并分析史记中的重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法、问题驱动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项羽的人物形象,体会史记作者对项羽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史记的特点,项羽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史记的文学性、历史性之间的平衡,项羽形象的多面性。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历史文献的对比,突出史记的特点。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项羽本纪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了解其主要内容。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将项羽本纪与其他历史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史记的特点。
4. 问题讨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作者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总结史记的特点。
2. 深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思考史记作者对项羽的评价。
3. 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学习,了解项羽本纪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项羽本纪的理解程度,史记的特点,以及项羽形象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项羽本纪的内容,是否讲清楚了史记的特点。
2. 反思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和问题驱动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项羽形象的理解是否深刻,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项羽本纪》教案

提供一些在线资源,如电子书籍、学术文章、讨论论坛等。
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在线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教案的重点在于对《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事件解读和文学特色进行分析,以及通过课堂互动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难点在于对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事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项羽形象象征意义的把握。
《项羽本纪》教案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背景介绍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简介《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课文梗概
简要介绍项羽的一生及其与刘邦的楚汉争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第二章:人物分析
2.1 项羽形象分析
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如英勇善战、刚愎自用等。
讨论两位人物在个性、才能、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5.2 项羽形象的文化意义
分析项羽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项羽形象的影响和价值。
第六章:课堂互动
6.1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2 角色扮演
第四章:文学特色分析
4.1 语言艺术
分析《项羽本纪》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
4.2 叙事手法
分析《项羽本纪》中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
引导学生理解叙事手法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作用。
第五章:拓展思考
5.1 项羽与刘邦的历史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与刘邦在历史上的评价及其影响。
《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项羽本纪》教案《项羽本纪》教案(通用2篇)《项羽本纪》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本纪》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
2.感受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反反复复看《项羽本纪》,项羽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闪现,或力能扛鼎,叱咤风云;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我在想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一个短语准确而全面地评价一下。
二、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
..并简要分析失败的英雄项羽败在何处?为何而败?项羽的失败是指楚汉相争,败在刘邦手下,以至于乌江自刎。
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性格上的弱点――狂妄自大(彼可取而代也,),自矜攻伐、匹夫之勇、奋其私智(东城快战),刚愎自用,能伸不能屈(拒渡乌江),勇有余而谋不足(四面楚歌、深陷大泽)等等。
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只要项羽还是那个项羽,就无法转败为胜。
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悲剧。
俗语云:成者王侯败者寇。
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功业未成身先死的项羽是英雄呢?才气过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情深义重(悲歌别姬,骏马赐亭长、头颅赠旧友),坦荡磊落(兵败自刎),自尊(何面目见之)审美上的英雄项羽被太史公放到了本纪之中撰写,大家知道本纪是“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是用来考察帝王的兴衰成败的。
在司马迁眼中,项羽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
教师总结:项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风景,值得我们去细致品味和深入讨论。
项羽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鲜活丰满,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是他用如椽的大笔写尽了西楚霸王恢弘壮烈的一生。
三、品味..司马迁刻画项羽的技巧。
(主体)《项羽本纪》中哪些语段你最欣赏,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勾划出这些语句并在右侧空白处点评。
(投影)(学生活动,勾划、点评、交流)学生指出相应的语段后,可以这样提问引导:“为什么你最欣赏这里?”“这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你能否把这句话读一下”“他读得怎么样”“他们谁读得好”(个性化语言处,让其他同学评点读得怎么样或请多位同学读大家比较)”1.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项羽出生楚国贵族,贵族是很重视子弟教育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少时的项羽不是个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不学无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有诗为证:“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性格的粗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并与刘邦等作对比)“项之言悍而戾”(书右侧的点评),项羽的话说得干脆利落,充满英雄气概,“彼可取而代也。
”那口气就象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中,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
这是自信,也是自大。
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败。
不难看出,项羽说这话时,是不动脑筋的,也是不计后果的。
这是项羽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悲之处。
(与刘邦、陈胜比较)高祖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书右侧的点评),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有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
“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满了挑战性,而挑战的对象已不仅是秦王朝,而是命运,因此有一种不认命、不信邪的精神。
3.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勇猛善战,一往无前,势如破竹,英勇之气在破釜沉舟和冲锋陷阵中表现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敌军在他面前顷刻间灰飞烟灭、片甲不留,何等的畅快。
这是处在功业顶峰时期的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项羽。
难怪明代的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同时他又说此处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太史公最得意之文”体现在着墨不多,却非常有气势。
句式简短,节奏紧凑,应和着沙场厮杀的点点战鼓,读此段文字那场战争似乎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太史公是在用文字为历史摄像。
用词上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夸张的笔调极力渲染了项羽威震天下的将帅神威。
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增补虞姬的应答,请同学对答表演。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
这个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西楚霸王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
一个深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
他也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不考虑怎样才能冲出重围,东三再起。
可见项羽是个至情至性之人。
“多情未必不英雄,无情未必真豪杰。
”5.“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细节,烘托,品味方式:改写)“泣数行下”是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抑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这样一位刚猛矜持的英雄居然悲泣落泪,他左右的随从不敢看,也不忍看,怕的是和他的目光相遇,伤了他的自尊。
如果只到“泣数行下”就停止,泪固然还是英雄泪,意味就差多了,必须要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方面是受到项羽情绪的感染,他的左右也因为同情跟着悲泣,一方面又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的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这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哭。
因此,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才是那传神点睛的“颊上三毫”,如果观察不到这一点,敏感不到这一点,这个细节就不会这么出彩。
哭:典型细节刻画,侧面烘托6.不肯过江东:笑吐心声(细节,用词考究)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在项羽看来荣誉、尊严、人格、血性比生命还重要,他用东城的突围和快战证明了即使四面楚歌,他仍不愧为“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的项羽决定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他不肯过江东,他绝不忍辱偷生,愧对父老,有损颜面,“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想到这于是他坦荡磊落了,可以笑着拒绝乌江亭长,为自己的穷途末路做从容的安排,骏马赠亭长、头颅送旧友。
司马迁精选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一哭一笑两个细节,为英雄末路蒙上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7.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最后的一次战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
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
作为统帅是选择快战还是决战呢?当然是前者,因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谁也不能在开战之时稳操胜券,只有打起来才看。
所以在兵临城下、敌强我弱、危在旦夕,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
只能如此,没准能杀出一跳血路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项羽似乎不想再打下去了,它只想能英武地痛快地打一仗,只想在退出战场,退出舞台时有一个精彩的谢幕,最后能再痛快一回。
8.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乃驰,复斩汉都尉,杀数十百人…………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当然有些时候,将帅的身先士卒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
但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逞能过瘾。
由于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帅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
“不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可以看出少年时的项羽就明白“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快战东城:愿为诸君快战;何如?)就喜欢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多少有些逞能过瘾。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
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但这里说的勇敢是全军的勇敢,而不是个人的勇敢。
9.东城快战:“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乃谓其骑曰:“何如?”(侧面烘托)项羽作为主帅,每次作战,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项羽的兵器还没出手,只不过瞪眼一和,对方就魂飞魄散,肝胆俱裂,目不敢视,手不能发,屁滚尿流,一败涂地。
10.提问引导:项羽自言一生征战七十多次,太史公独把这两次战争写得浓墨重彩。
因为这两次战斗能代表功业顶峰和英雄末路的两种情形,具有典型性。
这可以看出太史公选材的典型和精当。
追问四面楚歌,身陷大泽,乌江拒渡的形势背景下发生的,引出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总结:司马迁精选典型材料,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传神的语言,生动真切的细节,采用侧面烘托,夸张渲染等手法,充满激情地来写项羽,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
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之下,项羽这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历史记述的是过去,但决没有过时”,项羽活在了司马迁的笔下,并随着历史的烟雨风云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千载如生。
正如这一专题名称一样: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其他篇目中也渗透了这些刻画技巧,后代的其他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从中汲取了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