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研究
社会想象之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马克思、曼海姆、保罗·利科的不同理解

第 3期
淮 海工 学 院 学报 ( 人 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1 7 9 6年 提 出 。 特 拉 西 把 意 识 形 态 定 义 为 观 念 的 科
学 , 他 认 为应该 运用理 性来 考察 人类 的经验 领域 , 并 试 图 用 观 念 的 科 学 把 当 时 的 法 国 改 造 成 一 个 理 性 的 、 科 学 的 社 会 。但 是 , 在 实 现 目标 的 过 程 中 , 这 种
观 念 的 科 学 被 不 自觉 地 与 现 实 的 政 治 实 践 联 系 在 一
起 , 意 识 形 态 因 而 就 成 为 代 表 一 定 阶级 利 益 的情 感 、
现 实 之间 的联 系问题 , 明 确 地 提 出 了意 识 形 态 问 题 。
马 克 思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继 承 了 先 前 意 识 形 态 的 批 判 用 法 , 他 从 意 识 形 态 在 上 层 建 筑 和 经 济 基 础 之 间 的 作 用 出发 , 批 判资 产阶级 意识 形态 的虚假 性 , 使 意 识 形
摘 要 : 意 识 形 态与 鸟 托 邦 体 现 了 文 化 的 社 会 想 象 , 对 二 者 的研 究 经 历 了从 批 判 到 中立 到 辩 证 综 合
的过 程 : 马 克思在 资本主 义经 济社会 学 的基础 上看 待 意识 形 态与 乌 托 邦 , 对 二 者 进 行 了批 判 ; 曼 海 姆 的 观 点 基 于“ 价值 中 立” , 他 试 图建 立 一 种 一般 性 的研 究方 法 , 使 对二 者 的研 究成 为 “ 知 识 社 会 学 ”; 保 罗 ・利 科 从 诠 释 学 出 发 , 在 总结 分析前 人理论 的 基础上 , 指 出 了 意 识 形 态 与 乌 托 邦 在 社 会 发 展 中的 消 极 与 积 极 作 用 。 作 为 社 会 想 象 的 意 识 形 态与 乌 托 邦 , 一 个 趋 向 于整合 、 重 复 , 一 个 趋 向 于
大学政治 第4章 意识形态

(3)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 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意识形态变革的停 滞会造成新老两种意识形态的利益团体的 斗争,破坏了团体内部的团结,阻碍了集 体行动的顺利进行。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固步自封以及手下 的自大,意识形态的变革陷入停滞,希望 扩张的手下和享乐不前的洪秀全不团结, 最后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
(2)主要内容 心理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是对民族利益、 民族独立与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 族自豪感。 政治上:是一个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政治运动。 (3)主要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启示: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利己性和排他性一 方面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引 起了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优越主义(法西斯主义) 以及战争。我们要合理使用民族主义,避免历史悲剧重 演。
撒切尔夫人
总统里根
(2)主要内容 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反对国家 对社会和个人事务过多干预。 方法论: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个人行为是分 析一切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个人实现价值则社会实现 公共利益)。
三.新保守主义
(1)诞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由于自由主义的政府不干预政策的实 行,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故先前一些持 自由派观点人的转向保守的目标和方法。
促进经济增长的成功的意识形态的特征 1、全面性,不可片面看问题 2、灵活性,适时改变 3、合理性,减少矛盾,获得接受 4、稳定性,不可随意变动,团结团体 5、容性,兼收并蓄,自我更新,调解矛盾
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1)压制创新。 经济增长实际是技术创 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 创新必定会触动旧的制 度,组织方式以及意识 形态。守旧派必然会压 制这股新势力。 就像中国1898年末的戊 戌变法一样,中国创新 的潮流遭到了守旧派之 后的意识形态的严重的 压制,导致变法失败。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浅析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浅析作者:贾鑫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10期【摘要】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是在贬义和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特别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中我们又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功能和特点的科学阐释,这些思想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很有启示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其“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党周围,有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现实利益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采取了批判的姿态。
但在批判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马克思科学的揭示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征,而这些对于我们理解2008年以来的几年间,我国高校承担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机构相继独立、升级为二级单位,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学校组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意识形态概念有人说“意识形态”这个词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内容庞杂,意义含混性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
不仅在不同的时代,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人那里,也会具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可谓是经历了一个从中性——贬义——中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学说一开始并未被纳入意识形态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
二、从中性概念到“虚假意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特拉西于1796年提出来的。
特拉西所谓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概念,意指“观念学说”(doctrine of ideas)或“观念科学”(science of ideas)。
但到了拿破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家”两词就被赋予了某种感情色彩。
一开始拿破仑是支持“意识形态家”的,但他很快发现,他所宠爱的“意识形态家”反对他破坏共和恢复帝制的企图,于是转而压制他们,指责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家”蓄意编造出来的一种诡辩术即“虚假意识”,表达对他们的蔑视和讽刺。
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概念浅析摘要:意识形态概念从其产生到发展,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诠释;就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具有一定影响的当属特拉西、马克思、葛兰西、曼海姆等人。
而他们的相关思想也对意识形态概念在政治、法律、科技、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等人思想的浅析,简析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试图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意识形态;特拉西;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在当今物质文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意识形态概念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人们常常看到这个词语马上就会想到它的否定性,普遍性和遮蔽性,甚至会对其产生模棱两可的概念。
但是经过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它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意义和争议,并且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意识形态源自希腊文idea(观念)和logos (逻各斯),最初是指观念的学说。
这一术语的最早使用者可追溯至法国拿破仑时期的启蒙思想家d.de.特拉西(以下简称特拉西)。
特拉西在18世纪末,最初将“意识形态”用于对宗教的现代批判。
在他那里无论是作为“观念学”还是“理性政治学”,“意识形态”一词都是作为肯定性概念加以涵盖的,也即把它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主体。
在这种意义上,意识形态覆盖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成为人们与世界之间的必要中介。
马克思非常重视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一般来讲,主要是从贬义或反面意义上使用的。
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是一组指导社会和政治行动但没有得到理性检验的相互联系的价值判断。
这些判断由于歪曲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因而必然是靠不住的。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和所有被歪曲的意识形式。
从这种意义上讲,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对立面,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特殊因素而在政治上起作用的。
这一概念仍被在正反两种意义上使用。
意识形态批判话语的历史考察

上述结 论 与马 克思的思 想大 体相 当 。但 是 马克 思 最 重要 的理论 贡献 倒并不 是他 指认 了意识 形态 的 虚假性 本质 , 是确 认 了这 种意 识 形 态 发 生的 历 史 而 无意识 性 。意 识 形 态 的 本 质恰 恰 是 一 种 阶级 无 意 识 , 是一种 历 史必 然。正 是 由于认识 到这 一点 , 这 马 克思放 弃哲学 意 识 形 态批 判 的 努 力 , 向具 体 的 经 转
用结 构主义 方法 和 弗 洛 伊 德 的无 意 识 学 说 , 掘 出 挖
意识 形 态虚幻性 的认 识 论 根 源 。他说 “ 意识 形 态 是
个再 现体 系 , 这些 表象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和 ‘ 但 意识 ’
毫无关 系 ; 它们 在 多 数 情 况 下 是 想像 , 时 是 概 念 。 有 它们 首先作 为结 构 而 强 加 于 绝 大 多 数 人 , 因而 并 不 通 过人们 的 ‘ 识 ’ 意 。它 们 作 为 被 感 知 、 被接 受 和 被 忍受 的客 体 , 过 一 个人 们 所不 知 道 的过 程 而 作 用 通
益相 关 , 但意识 形 态 不是 “ 意识 的谎 言 ” 有 或有 意 无 意发 生 的“ 愚弄 他 人 ” 的 自我 欺骗 ,它 指 的是性 质 式 “ 上属 于 心理学 的谬 误 的领域 , 不像 蓄意 欺 骗 , 是 它 不
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 形态> 一书中指出 , 意识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管理

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三元互动示意图
案例讨论
难忘今宵 春节联欢晚会的管理产业化 • 讨论题: • 1.中央电视台20多年成功举办春晚有哪些经验?分
析其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启示。 • 2.面对网络和新型媒体带来的压力,谈谈你对春晚
未来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
文化产业行政组织
• 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组织就是依法建立的政府管理文 化的机构和职能体系。
• 知识分子是具有阶级性与社会干预性的, 是实现思想文化领导权,即文 化霸权的力量。
文化霸权同时也必须属于经济的范畴,必须以领导集团在经济活动的 根本中心所执行的决定性职能为基础。因此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霸 权又是一项全面的统治工程,既是一个文化或政治的问题,也是一个 经济问题。
• 引发人们对大众文化作政治学层面的思考,因为大众文化在过去每每 被视为霸权产生和再生产的主要温床,成为统治集团的利益与被统治 集团的利益相互斗争与妥协的场所.
2.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例:《007》系列、《黑客帝国》
3.永恒的主题——平等、民主、爱 例:《泰坦尼克号》
二、对各国人物的演绎
例:花木兰 ·形象的美国化 ·含义的美国化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们通常
以其优美的地域风光、华丽的特技、恢弘的场面、诱人的主流价值观 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国外观众。一方面,观众深受电影的影响 , 下意识 地认为美国文化优于自己的文化且认同、追随这一文化;另一方面, 美国电影中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因此,美国 文化借助电影这一工具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文化霸权的三个理论层面
• 市民社会
• 两个上层建筑“阶层”: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 “政治社会”或“国家”。
意识形态:从特殊到总体再到知识社会学——论析霍克海默对曼海姆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

意识形态:从特殊到总体再到知识社会学——论析霍克海默对曼海姆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特殊概念;总体概念;霍克海默;曼海姆【论文摘要】曼海姆站在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以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为起点,中途经过总体概念,最后上升并回到他构建的知识社会学这一基点,从而诠释了一个全新的流动的意识形态概念。
霍克海默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对其概念的思辩和形而上学性进行了有力地批驳。
追溯意识形态的渊源,最早可见于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偶像说”( idola) ,“培根的偶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看作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先驱。
但是,培根并没有创造出“意识形态”一词,真正第一个创制意识形态概念并把这一概念引人西方哲学史的当数十九世纪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他在研究了孔狄亚克和洛克的哲学后,“创立了他称之为意识形态的学科。
着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深入和理解,继特拉西之后,便有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名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但在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中,却不能不提到卡尔·曼海姆。
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是知识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他于1929年完成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从而奠定了他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该书中,他“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并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曼海姆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应的乌托邦概念,并认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都是关于“存在之超越的观念”,随之曼海姆又对二者进行了较详尽地区别。
最后他发现了一个相当恰当的标准来对二者加以区分,“这个标准就是它们能否实现。
同时,曼海姆也承认,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相比更易识别,意识形态往往披有虚伪的外衣,因此,曼海姆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之上,这样,曼海姆站在其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详尽论述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8章_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式和主要研究内容 社会存在对思想意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存在纯粹的内在逻辑,各
种社会因素都影响着思想意识的发生与演化,不
仅社会因素决定着某些观念的起源,并且思想观
念的形式与内容都同特定的社会因素发生着互动 关系。
1、应当对观点中所使用的概念进行意义分析
动同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对知识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情境决定论
社会情境决定论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
思想。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在曼海姆看来,思想
或知识表面上是从思想家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而
实际上,它们终究是由思想家所处的各种社会环 境、社会状况决定的。因此知识社会学必须致力 于探讨‚思想的社会决定‛或‚知识的社会决 定‛。
2、知识社会学把观点即思维方式或世界观作
为研究人们思想意识活动的前提来看待。 3、知识社会学强调在‚关联‛(relation)中 研 究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
4、知识社会学注重知识的有效性问题。
四、社会计划重建论
(一)人类社会的危机
人类社会陷入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格的危机。 2、自由社会制度的崩溃。 3、文化危机。
些论断的思想方式,以及这些思想方式的社会来源。
在意识形态理论那里,‚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意
味着虚假意识,是带贬义的;而在知识社会学这
里,‚意识形态‛则是中性的概念。曼海姆说,由 于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含有道德谴责的内涵,因 此在 知识社会学领域,我们将尽可能地避免pective)。
(二)社会计划与民主重建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社会都是有计划
的,不是被进步的计划指引,就是被反动的计划迷
惑。
知识社会学或意识形态批判的任务之一就是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