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一框 家的意味教学课件

2.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3.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4.本框体现(tǐxiàn)了“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要求我们懂得孝亲敬长,常 怀感恩之心。
家训是指对子孙(zǐ sūn)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规、家训是它的承载形式。
12/6/2021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讲解
我国传统(chuántǒng)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有哪些? 《颜氏家训(yán shì jiā xùn)》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治家篇
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12/6/2021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讲解( jiǎngjiě)
家庭成员关系(guān xì)
12/6/2021
第十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讲解
探究(tànjiū)与分享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xìbāo),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家是地域(dìyù)
12/6/2021
第五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讲解( jiǎngjiě) 家是住所(zhù suǒ)
12/6/2021
第六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讲解( jiǎngjiě)
家是一群(yī 人 qún)
12/6/2021
第七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讲解( jiǎngjiě)
一、生命的居所
第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讲解( jiǎngjiě)
典例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为主要任务的课程。
本课的主题是“师长情谊”,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感受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体会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家庭、对父母的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认知,他们开始从自我中心转向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但他们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对家庭的功能和父母的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感受家庭的爱,理解父母的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让学生感受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关爱与付出。
3.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父母的爱,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关爱与付出。
3.学生对家庭、对父母的爱,孝敬父母的情感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爱,理解父母的心。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教材内容、案例、情境等。
2.教学视频:关于家庭的短片、歌曲等。
3.教学素材:典型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段关于家庭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庭的温暖,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关爱与付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孝敬父母,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的情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的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一框“家的意味”,主要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体会家庭的亲情之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感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有基本的认识。
但他们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家庭亲情的体会也有待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家庭观念为基础,通过引导、讨论、感悟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体验家庭亲情之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知道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
2.让学生体会家庭的亲情之爱,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支持和陪伴。
3.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感情,增强家庭观念,提高家庭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之爱。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体会家庭的亲情之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家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亲情之爱。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4.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体会家庭的亲情之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家庭情境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家庭情境,如全家福、家庭聚会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

《家的意味》教案一、教学内容《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2、能力目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知识目标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
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
懂得——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
难点:孝亲敬长的原因与做法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讲义新人教版

课前预习
5.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4)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感恩; 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 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 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小宋从小父母双亡,后被好心的王某夫妇收养 ,他们的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属于( C ) 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的家庭 B.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 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 D.随父母再婚而组成的家庭
课后训练
2.“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无论 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 福的人。”这两句关于家庭的名言告诉我们 ( A) ①家是温馨的港湾 ②家庭和睦,人生才能获得幸福 ③家是我们逃避困难和挫折的最佳场所 ④家是能满足我们所有需要的场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5.2017年2月18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 者》以“眼泪”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演员斯 琴高娃,她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献给挚 爱的母亲,生动体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 道理。这启示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应该( A )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②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任何要求 ③从物质上帮助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 ④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课前预习
3.家是我们 心灵 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 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课前预习
4.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1)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 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 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 的避风港。 (2)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 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1)[1]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1)[1]](https://img.taocdn.com/s3/m/e081ce53a0116c175e0e483c.png)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7.1家的意味【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重点难点】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播放视频《我想有个家》.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探究—-家的意味。
(一)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探究一: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用一个比喻描述。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家"的感受,例如,我的家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那颜色让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时的灯光,温馨而舒适.(小组讨论)探究二:家的定义(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什么是家庭?(3)我们与家庭的关系.(3)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故事(1)学生分享这两个故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1框 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

7.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思路】课标分析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学法指导为了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在课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落实行动。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并将课堂上培养起来的情感化作课堂外的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1)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RJ上册 第3单元 师长情谊 第7课 亲情之爱 第1框 家的意味

——朱柏庐《朱子家训》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家书》
思考:从上述家规家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规、 家训是它的承载形式。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文明社会的今天,让我 们从继承和培育“好家风”开始,传递家风正 能量。像勤劳、勇敢、诚信、友善、俭朴、好 学、爱劳动、自立自强、孝亲敬长等这些好家 风的内容,都是中华传统美德。
婚姻关系
依照法定条 件和法定程 序结婚组成 新家庭
血缘关系
因生育导 致的血缘 关系结合 成家庭
收养关系
依照法定条 件和法定程 序收养而组 成家庭
婚姻关系
随父(母)再 婚组建新的 家庭
探究新 知
①妈妈又生了个宝宝。②爸爸是公务员,月工资收入4 千元。③全家人常去探望爷爷、奶奶。④有时同爸爸 打球、下棋。⑤妈妈帮我辅导功课。⑥春节全家人一 起愉快聊天。
探究新 知
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有个叫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
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 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
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 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
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 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
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 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7课 亲情之爱
第一框 家的意味
“家”是什么?
是地域 “我的家在某省某县某镇某村”
是住所 “那座房子就是我家”
是一群人 “爸爸、妈妈、妹妹、爷爷、奶 奶、还有……我们是一家人”
是吃饭的地方 “回家吃饭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
二、展示预习成果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三、讲授新课第一目生命的居所1、家的内涵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我们休息的地方,家是最安全的地方……知识小结:什么是家庭?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误区警示】家是我们身体的住所点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家不仅仅受我们身体的住所,家还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知识拓展】家庭关系的确立①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②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④随父(母)再婚组成的家庭。
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如物质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我们只有了解家庭的功能,才能深刻体会家庭的温暖,体会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与父母和谐相处。
3、家是心灵的港湾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答案提示:(1)略。
(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知识小结: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第二目中国人的“家”1、中国人心目中的家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的词语里有国家一词,家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和国是一体的了。
就连学术上的派别也都以家而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明家、阴阳家、纵横家诸如此类,可见,家以是深入中国人之心。
社会和谐、稳定是历代统治者的追求和老百姓的渴望。
而社会的和谐就从家开始,家和万事兴。
如果如同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了,钱有了。
却有了房子却没有家的温暖,那么社会并不能和谐,而人民也不是真正的幸福。
而家的温馨,家的幸福,也就只有在中国的家文化中去找。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2、“孝”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结构的核心是“家”,而“忠”、“孝”、“仁”、“义”是搭起中国“家”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孝”为根本,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基本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横向扩展为“义”,“四海之内皆兄弟”,代表人际关系的谐和;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忠”、“孝”、“仁”、“义”上下纵横互为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衍生出了中国文化中大部分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
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作出贡献。
探究五:教材P74探究与分享(1)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2)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答案提示:(1)可让学生上网收集,并进行整理,如: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等等。
中国传统的家训与家范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子家范》等(2)古代“家规”“家训”中的内容包含了许多积极因素,只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提倡节俭,注重礼仪,勤劳善良等,这些内容都应继承和发扬光大。
知识小结: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3、尽孝在当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误区警示】我们现在还小,没有能力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长大以后的事。
点拨:这种观点错误。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作为中学生,现在我们虽然无法尽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是我们可以给父母精神世界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关心父母,尽自己所能,尽到扶助父母的义务。
探究六:教材P74相关链接,及P75方法技能(1)分享我国法律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
(2)学生分享P75“如何孝亲敬长”,了解一些具体做法。
知识小结:我们如何孝亲敬长?①尽孝在当下。
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②尊敬。
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③倾听。
与双亲长辈保特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④感恩。
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认真争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一种感恩;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度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
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来孝亲敬长?爱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为父母分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上,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等等。
【拓展空间】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
(1)查查“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有哪些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
(2)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门外语,从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词语,探讨中华文化的“家”有哪些意义。
五、当堂演练1.有这么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说明家庭具有( A )A.教育功能B.抚育和赡养功能C.人口生产功能 D.消费功能2.“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你对“家”的理解是( B )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②家是一个住所,只是我们居住吃饭的地方③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④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回家给父母洗洗脚”。
这里某校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
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 D )A.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学习压力B.从小学会自立自强,争做家庭小主人C.让学生明白洗脚是孝敬父母的最佳方式D.体会父母辛苦,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4.“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好家规”的是( C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百善孝为先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不学礼无以立5.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1)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什么?(3)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你打算如何做到孝亲敬长?答案提示:(1)略。
(2)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3)①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②倾听: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③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一种感恩;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里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