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5
高考历史冲刺复习题

高考历史冲刺复习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2. 以下哪次战役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一二九运动3.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与“焚书坑儒”有关?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D. 唐朝的开元盛世4. 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的时期是?A. 民国时期B. 战国时期C. 三国时期D. 五代十国时期5.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6.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与“变法”有关?A. 孔子B. 秦始皇C. 王安石D. 朱元璋7.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南京条约D. 鸦片战争8. “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9.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与“闭关锁国”政策有关?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清朝的闭关锁国10. “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什么?A. 反对封建主义B.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C. 反对资本主义D. 反对殖民主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__。
12.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________问题提出的。
13.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________。
14. 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________朝代。
15.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及其影响。
17.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8. 论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15

提能专训(十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东北三校联考二)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支出情况表。
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C.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我国国防建设与国际环境的关系。
通过题干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结合1951~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情况排除A、B、D三项。
2.(2014·郑州市质检一)下面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D.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下列关于该计划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答案:D解析:“一五”计划在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把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进行,既发展了重工业,又兼顾到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3.(2014·大连市一模)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另一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
地方也有两本账。
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
高中历史高考冲刺历史专项训练十五答案

高2017级高考冲刺历史专项训练(十五)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一、选择题(表明说明类。
共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建议用时:10-14分钟)1.【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国,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合国,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 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相应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故B项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确立,而材料中数据反映出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未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高三复习冲刺训练必修二综合练习(人民版)

必修二综合训练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求》:“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B)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2.《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B)A.封建地租沉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3.清朝实行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是(C)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
”这一现象出现说明(B)A.武夷北苑的农民舍本逐末,争相种茶B.外国经济侵入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C.各国通商之后,武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5.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
这座城市应该是(C)A.苏州B.重庆C.上海D.沙市6.(2011·天津模拟)右图是天津著名雕塑家景育民创作的雕塑作品《记忆的残片》坐落在上海世博会江南广场。
该作品穿越时空岁月去追思与怀想中国民族工业以及近代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地区出现的原因是这些地区(B)①较早遭受西方列强入侵②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③清政府实行了特殊优惠政策④封建自然经济较早解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2023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训练(重庆适用)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重庆适用)历史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
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2.考古人员在清理汉代海昏侯基(江西南昌〉随葬品时发现多种玉器,经分析,“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5号墓):此外,漆木盒中的虫草的外形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编钟架构件的辈金青铜钩采取了骆驼造型。
这些随葬品()A.是中央直接管理西域地区的有力证据B.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C反映了汉代内陆与边疆交流较为密切 D.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3.下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史料记载出处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
凭借着巨大的军《宋书》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
齐高帝萧造成兰陵萧氏,其父为文l j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
《齐书》梁武帝萧衍去士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
《梁书》出身低做,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陈武帝陈霸先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陈、书》自立。
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4.下图为明代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图。
它反映出()16 14 12 1086 4 2t[革a民0:仅两--λeIS ’2Ill-o-F,哥户,饨’-28��‘E口唱M广, ..’在’E何JtIii 珉’‘It ”’制.Ill(7$ 42II’I?幅幅怖»M苦侃”A.科技发展受区域经济影响C 政府弱化对科技扶持力度MW Mm mm m mmmmMWB.农耕文明制约了科技发展D.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薄弱5.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弃田筑塘,废稻种桑”“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
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及答案

高考历史冲刺选择题训练1.哥伦布在1503年上书国王和王后说:“陛下可以统治(美洲)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
”哥伦布在其遗嘱中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国王)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主宰赐福……我征服该岛(海地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这则材料表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A.掠夺工业原料B.掠夺财富C.倾销过剩商品D.开展世界性贸易答案 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以公开的殖民掠夺为主要方式,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出于发展工业的需要,才开始寻找商品倾销市场,掠夺原料,开展世界性贸易,故排除A、C、D三项。
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答案 A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金银涌入西欧,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A项为最佳答案;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故不正确;C项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不正确;D 项只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不正确。
3.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间的联系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答案 A解析抓住材料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美洲、非洲的“三角贸易”和对亚洲殖民活动中的奢侈品贸易。
故选A项。
B项与题意不符;C、D项不符合题干的“首次”要求。
4.马克思指出:“……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练习带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练习带答案高考历史复习冲刺选择题练习1.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认为是()A.军事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滞后C.政治腐败D.思想观念陈旧答案A解析魏源等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故A项正确;魏源向西方学习并没有深入到制度和思想方面,而其又属于统治阶级,故B、C、D三项排除。
2.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这说明()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
但政府官员却“讳言夷务”,这表明对西方的一种畏惧,而“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更反映出官方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选择A项。
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项;C项错在彻底崩溃;D项中清政府外交方针并未转变仍然是被动的。
3.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
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形式上是新颖的B.方法上是激进的C.学术上是科学的D.思想上是落后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可知其理论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可谓“釜底抽薪”,其方法是激进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可知其理论是借旧瓶装新酒,赋新识于旧知,形式并不新颖,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学术上过于武断,并不是科学的,故C项错误;康有为变法理论批判了古文经学,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民权民主思想,其思想是进步的,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冲刺练习附答案

高考历史冲刺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
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D.体现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路线解析:选D 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为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此时国民政府与中共合作是积极抗战的。
而不是妥协、畏敌,剿共也不再是重点了。
2.(2014·临沂质检)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
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
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
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 )A.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B.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C.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D.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解析:选A 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深刻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是由于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分析和把握的准确。
3.(2014·南京模拟)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
”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使日军锐气挫折”。
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解析:选B 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可以说是“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
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专用)2015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的民国时期婚姻的特点是( )①受西方婚俗的影响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④主张男女平等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 )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②发展才是硬道理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A. ①④③②B. ②③④①C. ①④②③D. ①②③④3.旗袍源于满族女装。
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体现了笼统排外的思想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④汉语受到严重冲击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 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 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 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6.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
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7.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8.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 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 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C. 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D. 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9.下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②结婚有法可依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10. 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
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B. 传统纺织缝纫场景C. 贵族乘火车出行D. 官员按等级就座11.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③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12.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B. 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 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3.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 公共汽车B. 飞机C. 火车D. 轮船14.(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④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A. ①③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15. 1912年1月11日,①提倡男女平等②采纳了《新青年》的观点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④强调社会责任感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16.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①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②传播信息快捷迅速十分可靠,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17.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C. 新旧风俗杂陈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18.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小王同学通过“物联网”购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学习用品,这一过程反映了“物联网”的使用( )①丰富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和手段②方便了消费者购物,减少了现金使用③减少了商品的价值量④促使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19.辛亥革命前,男子没有发辫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男子留辫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
这一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 )A.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B. 国人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习俗C. 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有所增强D.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20.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 数字化B. 多元化C. 网络化D. 日常化二、非选择题(第21题15分,第22题25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
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
清政府遂以28. 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
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8分)(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7分)22.社会习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和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关,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
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
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 510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
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4分)材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
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2)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生成的新观念,并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6分)(3)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
按要求填写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