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第五课时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7部分 小说阅读 课时56 精准分析叙事特征——判准特征,精析效果

课时56精准分析叙事特征——判准特征,精析效果知识清单(十)小说叙事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例如: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选自《水浒传》)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眼中看出。
六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小说》第四课时 课件

走进小说
小说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环境 人物 情节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 骨架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 是正面的。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 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 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的另一个要素,
人物的性格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 表现出来,而这些活动就构成了 小说的情节。
环境是小说的第三个要素。
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 境要和人物的表现、心情、身份、 时代相适应。
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张明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 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 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
志愿者徐明
环境:月光下的村庄 人物:铁蛋
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
学习任务: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环境和人物,创编情节。
小组学习: 1.跟组内同学讲一讲你创编的情节,说一说满意之处或困惑。
2.欣赏他人的创意,尝试提出一两点建议。
3.认真倾听他人的评价并记录。
(建议8分钟)
情节之美
• 一波三折(曲折之美) • 铺垫伏笔(伏笔之美) • 详写略写(详略之美) • 前后对比(对比之美) • 抑扬结合(抑扬之美) • 巧合误会(巧误之美) • 情节反转(反转之美)
情节构思提示
一波三折 铺垫伏笔 详写略写 前后对比 抑扬结合 误会巧合 情节反转
学习指南
学习任务: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环境和人物,创编情节。
个人学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人物和环境。 2.选择自己喜欢的构思情节的方式。 3.考虑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根据构思提示创编情节。
(建议10分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指南
《阿Q正传》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阿Q 正传》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一. 阅读第五章: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即使阿Q 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
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 “谋了他的饭碗”吗?提示:非也。
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 的生活权利。
但阿Q 误以为是小D 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 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
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 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 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 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 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 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
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 逼到这种地步的。
1. 阿Q 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2.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 是如何被迫进城的?提示:阿Q 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解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

一、通读《红楼梦》
(必读,主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 二、阅读“红学”资料(必读,资料印发 )
1.《曹雪芹与<红楼梦>》 2.《<红楼梦>诗词鉴赏》 3.《<红楼梦>人物情态》 4.《豪兴·隽才·厄运》
三、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选读)
1.周汝昌 《红楼小讲》 《红楼十二层》 《红楼夺目红》
附:解味《红楼梦》随笔集
第二、说学情
学生对《红楼梦》既熟悉又陌生, 中考时泛泛地了解,但了解得也不多, 谈不上深入阅读更谈不上鉴赏了。“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兴致 盎然地阅读鉴赏,深入了解并写出自己 的阅读见解。
第三、说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阅读鉴赏经典名著, 写出个性化解读随笔。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个性解读,鉴赏写作。
1.黛玉性格纵横谈 2.让我如何不爱你
3.令人佩服的女才子 4.黛玉不哭
5.黛玉之泪
6.林黛玉真的尖酸苛刻
(二)宝玉篇
1.英俊多情说宝玉 2.真的不愿读书吗?
3.从宝玉挨打说起 4.宝玉的愁与恨
5.宝玉之痴
6.心疼宝玉众人相
7. 也说宝玉论人论物之奇处
个性解读探究参考题目:(完全可以自己拟题)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凤姐篇 1.女中豪杰数熙凤 2.才干与心机 堪称女强人 3.随机应变看凤姐 4.我是这样看凤姐的 5.话说凤姐
作者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 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今天,我们就斗胆一回,来阅读欣赏《红楼梦》,来解 味《红楼梦》。
2.内容 (1)了解《红楼梦》,激发兴趣。
请告诉大家你所知道的《红楼梦》
郁郁寡欢小说教案本月老

郁郁寡欢小说教案本月老《郁郁寡欢》教案教案名称:《郁郁寡欢》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郁郁寡欢》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郁郁寡欢》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郁郁寡欢》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生观看小说《郁郁寡欢》的封面和简介,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配角和反面人物。
2.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所理解的人物形象,并进行汇报和讨论。
第三课时:分析情节发展1.教师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发展,包括起承转合和高潮部分。
2.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所理解的情节发展,并进行汇报和讨论。
第四课时:主题思想分析1.教师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2.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所理解的主题思想,并进行汇报和讨论。
第五课时:文学鉴赏和写作1.教师进行小说《郁郁寡欢》的文学鉴赏,包括语言表达、意境描绘和情感抒发。
2.学生进行小说《郁郁寡欢》的写作,包括读后感、心得体会和创作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小说《郁郁寡欢》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受益。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 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童年》的作者高尔基,是苏联文学奠基 人,20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文学代表。本书是他 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爱的教育》的作者迪蒙托·德·亚米契斯, 是意大利19世纪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所写 的《爱的教育》这本书被译成上百种文字和方言。
《小英雄雨来》是中国作家管桦的代表作品。
父亲 彼什科夫
米哈伊洛舅舅
母亲
雅科夫舅舅 阿廖沙
继父
外祖父
萨拉的表哥
小茨冈 外祖母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和我说话
阿廖沙
外祖母
亲切
小茨冈
同情心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方法二:关注小说的情节
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也 会让我们有所启发。将关键情节理一理,形成情节链。
生 病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写了一个在抗日 战争中不断成长的小男孩张嘎的故事。张嘎生 活在白洋淀边的鬼不灵村,他机智勇敢又顽皮 淘气,和奶奶相依为命。侦察排排长老钟犯了 关节炎,住在张嘎家养病,受到奶奶周到细心 的照顾。敌人在一次突袭中,杀害了张嘎的奶 奶,抓走了他敬爱的老钟叔。怀着对敌人的仇 恨,张嘎参加了游击队。经历着战火的洗礼, 张嘎成长得很快,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成为 一名合格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我怎么就迷糊呢?” “因为你吵得人迷糊啊。”她说完也笑了起来。
通过外祖母和我的对话, 看出来外祖母很亲切、幽默。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理清 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 懂故事。如,《童年》中出现了 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 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 造的,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间 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愿到⽇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亲⼀样被误的病⼈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救⼈救国的⼈⽣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名医⽣,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艺作为武器进⾏战⽃,成为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五课《藤野先⽣》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物品质的写法; 2、概括藤野先⽣的⾼尚品质,体会作者在⽂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的感情⾊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的⾼尚品质。
2、理解本⽂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藤野先⽣是鲁迅先⽣最敬重的⽼师;回忆性叙事散⽂《藤野先⽣》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本岩波⽂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章才好。
鲁迅回答:“⼀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选录进去。
”他的⽬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的下落,同时委托增⽥涉先⽣代为寻找。
第⼆年,《鲁迅选集》出版,增⽥涉⼜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的下落,增⽥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叹息说:“藤野先⽣⼤概不在⼈世了吧!”字⾥⾏间,情真意切。
1926年8⽉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学任教。
《藤野先⽣》这篇散⽂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20年后,于1926年10⽉12⽇在厦门⼤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1906年初春在⽇本留学时的⽣活⽚段。
这篇回忆性散⽂带有较多的⽂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物的精神⾯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姓藤野,名严,排⾏第九,1874年⽣于福井县⼀个医⽣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小说阅读 课时55 精准分析情节结构——梳理文脉,扣住技巧

格里高尔 “变形” 后,自己、 家人、上 司的一系 列反应
憎恶
意识流 意识流、
式、魔 魔幻(变形)、
幻式 突转
活动二 一文练透 [提升情节分析能力]
大一轮复习讲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送米 孟宪歧 傍晚,老林来了。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柳溪归老林直接领导。 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了, 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老林走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 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2.小说结尾方式和作用
①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 出人意料 心的力量。 的结局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
之中。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令人伤感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的结局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古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好像一
《装在 个“套中人”,看到未婚妻骑 兽医伊凡·伊
套子里 自行车上街,认为不体面;与 凡尼奇讲述别 嵌套式 夸张、戏
的人》 她弟弟争吵,被她弟弟从楼梯 里科夫的故事
剧化
上推下来,不久死去
格里高尔辛苦工作, 支撑着整个家。忽然 有一天,他变成了甲 虫,丧失了劳动能力。 《变形记》 此后,家人一反之前 对他的尊敬态度,逐 渐显现出冷漠、嫌弃、
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 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
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化内容。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
对比
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第五课时
前篇回顾
主题的鉴赏
鉴赏方法: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常用方法
1整体阅读,科学分析
2 注意标题
3 抓关键性语句
4 了解作品背景
5 注意联系社会现实
新课
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常见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典型例题
例1、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本题在表面上是要说出细节描写在文中的用意,其实质却是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在文中的作用:
“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2、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两点特色。
本题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常见的精妙技巧,答案就瓜落蒂熟:
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
技巧点拨
1从表现方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答题
2特别注意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
3一些套话
4与文章联系一起来
实战演练
孤石
聂鑫森
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
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
刀。
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
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
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
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
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
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
”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
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
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
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
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
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
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
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
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
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
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
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
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
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
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是的,他的魂丢了。
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
2.本文题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6分)
1.(4分)①运用比喻、排比、联想(或心理描写),(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②描绘山石形态,形象地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
2.(6分)①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们生存境遇的关注;②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
③针砭积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
④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