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感受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2. 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2)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后赤壁赋教案3 苏教版

教学重点
①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②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③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感慨因何而生呢?(明确: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这处景物描写中寄寓着作者的感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寄寓着怎样的感情,就有点见仁见智了。你觉得寄寓着什么感情呢?(注意写作背景——参见注释①)(明确:赤壁的景物有夏末秋初的邈远辽阔变得空明澄澈,是时间改变了景物的状态;也改变了作者的心态,刚被贬谪到黄州时的惶恐、激愤、失落的心情,现在已经平静下来了,有了随遇而安的打算。)
《后赤壁赋》教案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孙世华课题 Nhomakorabea单元(章节)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山水游记专题
教学内容
苏轼《后赤壁赋》
课时
共课时
教学时间
第周星期
第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②把握文章中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及其和所写景事之间的关系。③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④背诵全文,复背《前赤壁赋》。⑤将两篇《赤壁赋》作比较阅读,分析异同,以更好地领悟其精髓;将《后赤壁赋》与苏轼的词《定风波》作比较阅读,更好地理解赋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作者苏轼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3)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3)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中的经典句子。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简介《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分析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并默写经典句子。
(2)让学生模仿创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择一篇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表达。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对比前赤壁赋,探讨两篇赋文的异同;(3)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3)阐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或短文创作;(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3)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后赤壁赋》,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及其它代表作品;3.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苏东坡《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主要成就,了解文赋的形式特点,了解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
3.把握作者由乐转悲再到喜的情感经历,感受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读到的苏轼好像都是积极豁达的苏轼,永远是一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样子?其实苏轼也用过徘徊惆怅。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评价: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作为一个很难让人想起的小城,但却成为了苏轼人生的转折,见证了一位文豪的崛起。
苏轼正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两赋一词。
二、解题1.赋“赋”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
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2.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为“三苏”。
(虽然)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次遭贬至惠州,后又到琼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
修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充分预习:
一、走近作者
成者.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但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思想上出世入世,亦儒亦道亦佛。
文学成就辉煌,也有通,书法,音律,园林艺术,金石的旷世才华。
有《东坡先生全集》,《东坡乐府》,谥号“文忠”。
成就: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游前(1--2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皋坂行歌鲈巉栖鹘冯夷
划然长啸悄然凛乎玄裳缟衣戛然揖予
俛翩跹履巉岩蒙茸踞虎豹虬龙畴昔
2、解释下列字词
从:跟从
坂:山坡,斜坡
顾而乐之:以之为乐
已而:不久,一会儿
曾日月之几何:才,刚刚
摄衣:提
履:践踏,踩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第一课时
一、读通文章
活动一:读
1、大声朗读第1--2节,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2、小组内一人主读,组内人员集中智慧纠正字音和停顿。
活动二:翻译
1、合作,集中解决预习中出现的字词上的问题
2、指定一名学生翻译,在纠错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完善
二、读懂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二段主要写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
黄泥坂夜游。
作用:为游赤壁作铺垫。
心情:“乐”。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读通文章
活动一:读
1、大声朗读第3-4节,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2、小组内一人主读,组内人员集中智慧纠正字音和停顿。
活动二:翻译
1、合作,集中解决预习中出现的字词上的问题
2、指定一名学生翻译,在纠错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完善
三、读懂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第三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支离破碎。
4、文中为什么要用上“盖二客不能从焉”这句话?有何用意?
因为作者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
联想到
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
更可悲的是
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苦闷
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
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了!
5、说说“划然长啸……风起水涌”这部分作者的情感变化。
古人不称意时,往往通过长啸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
当作者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场景又让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长啸能抒发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苏轼面对月夜江山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
6、“予亦悄然而悲…听其所止而休焉”又能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变化?
表现夜间登山历险的阴森恐怖气氛,也隐含有对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的影射,所以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
感情又转为平静。
7、第四段讲什么内容?
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道士化鹤
8、“我知之矣”中的“之”指鹤乃道士所化。
那么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四、课后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