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6《琵琶行》高则诚与《琵琶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同步课件:2.6《琵琶行并序》34张(人教新课标必修3)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二 摹声与比喻结合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 叙议结合,妙语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点睛。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第三 乐曲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曲终 曲终收拨
特征 比喻
如急雨
如私语 珠落玉盘 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 冰泉冷涩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如裂帛
粗重急骤 轻细委婉 清脆圆润 婉转流畅 低沉停顿 沉吟凝滞 激越雄壮 高亢激昂
戛然而止
四弦一声如裂帛 水浆迸 刀枪鸣
间关莺语花底滑
音乐旋律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凝绝不通声暂歇
文字传达出了乐声的变化
由急促渐至轻快,至停 顿,后突然爆发,达到高潮, 最后戛然而止,有音尽意未 尽之感。
鉴析此段描写音乐的技巧: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一 大量运用比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思考、探究
1、为什么“座中泣下”“最多”的是诗人自 己呢?能否从前文中找出相关的诗句作为依 据?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2、请具体找出两人遭遇相同的诗句,并简要 概括?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第一次(暗写)
江头送客闻琵琶
高中语文 2.6《琵琶行》琵琶女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琵琶女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教师用书》上说:“琵琶女的沦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对此结论,我不敢苟同。
如果说卖炭翁的悲苦根源于社会制度,我赞成,因为皇宫里的太监强行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价格“卖〞走了一车千余斤的炭,即使舍不得也没有方法;如果说白居易的被贬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我依然认同,因为白居易从关心群众疾苦的角度出发,屡次上书批判朝政,假设处身于制度优越的社会,他不但不会遭贬,反而有可能升官,他的遭贬固然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制度的不合理。
然而,细读《琵琶行》,我未能看出琵琶女的遭遇与社会制度有什么关系。
重色轻才,并非封建社会的“专利〞,封建社会固然有杨玉环那种凭着长相而飞黄腾达的人,但也不乏诸葛亮那样凭真本领而由“躬耕陇亩〞的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的人。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或许可算“永久不变的人性〞吧。
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进了两大步,不也照样有重色轻才的倾向吗?前几年,就有一位学生,他的高考成绩远远超过了某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线,而他还是不能被录取,因为他长得“丑〞。
后经媒体介入,舆论汹汹,穷追不舍的质问令那些招生工作人员狼狈不堪,这位“不幸之中有万幸〞的学生终于获得了入学资格。
〔手边已找不出资料,凭记忆记得他叫杨红炜,第一志愿是甘肃一间大学的理论物理专业〕他假设不“丑〞,怎会有此曲折?到报刊亭看看,大局部杂志的封面都是以美女作为“形象大使〞的;街头广告,网络上的广告,也几乎是让美女“独领风骚〞;文坛上还有“美女作家〞一族,据说也颇为“风流〞;在应聘、求职之类决定前途命运的“战场〞上,美女获胜的概率比普通人大得多。
好些人就是凭着貌美在事业上、婚姻上一帆风顺,而好些人就是因为貌丑而屡遭挫折。
人们对于外貌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的。
琵琶女凭着色艺俱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资本,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就象目前的当红娱乐明星,拥有大群大群的少男少女追星族。
高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琵琶行

高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琵琶行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高中语文教材
中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这首诗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展现了琵琶音乐的
美妙和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诗的开头,白居易描绘了琵琶女在浔阳江头的船上弹奏琵琶的场景,
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来形容琵琶声音的丰富变化。
接着,诗人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生动的比喻,
进一步描绘了琵琶音乐的美妙动听。
在琵琶女演奏的过程中,白居易通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
枪鸣”等句子,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高潮部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
听觉冲击。
同时,诗人还通过“曲终收拨当心画”等细节,展现了琵
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在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白居易通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句子,表达了在场听众对音乐的深深感动。
接着,诗人通过与
琵琶女的对话,了解到她的身世和遭遇,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等句子,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和理解。
最后,白居易通过“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子,表
达了自己对琵琶女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
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琵琶行》不仅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更通过琵琶女的故事,反映了
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
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高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篇章。
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

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1、通假字钿头银篦击节碎2、古今异义明年秋因为长句因为长句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整顿衣裳起敛容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去来江口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老大嫁作商人归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不堪。
今:①使人为难②多亏凄凄不似向前声又闻此语重唧唧3、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钿头银篦击节碎商人重利轻别离梦啼妆泪红阑干江州司马青衫湿血色罗裙翻酒污。
4、特殊句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使快弹数曲。
转徙于江湖间。
感斯人言。
5、文言实词言①感斯人言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自言本是京城女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命①遂命酒②命曰《琵琶行》数①使快弹数曲②一曲红綃不知数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②自言本是京城女语①琵琶声停欲语迟②今夜闻君琵琶语③间关莺语花底滑轻①轻拢慢捻抹复挑②商人重利轻别离暂①凝绝不通声暂歇②如听仙乐耳暂明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②转徙于江湖间③转轴拨弦三两声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莫辞更坐弹一曲③归去来兮辞为①委身为贾人妇②因为长句③初为《霓裳》后《六幺》④为君翻作《琵琶行》相①移船相近邀相见②相逢何必曾相识拨①转轴拨弦三两声②曲终收拨当心画重①添酒回灯重开宴②商人重利轻别离③又闻此语重唧唧声①凄凄不似向前声②忽闻水上琵琶声6、文言虚词于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②转徙于江湖间按课文顺序梳理诗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使快弹数曲。
转徙于江湖间转徙于江湖间转徙于江湖间感斯人言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因为长句因为长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命曰《琵琶行》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节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转轴拨弦三两声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曲终收拨当心画东船西舫悄无言第三节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自言本是京城女一曲红綃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3 素材点说1.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
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
在杭州做刺史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
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
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
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
他主持群众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
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理论毫不理睬。
后来忠州人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点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最大利益”,这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践行了也正在践行着的执政原则。
贵民者,民贵之;贱民者,民贱之。
忽然想起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白居易为官,为的是百姓之官,做的是百姓之事,谋的是百姓之利,因而百姓重之敬之。
可见,做官先做人,执政先为民,是古往今来贤者之为也......................。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白居易曾经在京都为官,后被贬至九江,偶遇琵琶女,听其弹奏一曲后,突发感慨,写下了这一经典诗句。
本诗句的主题在于:在异乡飘泊的人,相逢即是缘,不去过分强调从相识到相知的具体过程。
点说人生在世,难免有身落逆境,自顾不暇之时,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仍可在这样的处境中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进而获得他人的理解、帮助和温暖。
身.在顺境中帮助他人,近乎...“.仁.”.,更要..............“.仁.”.;身在逆境中帮助他人,则近乎..............“.义.”.。
做到做到..“.义.”.。
评说天下花季女孩下水救人,小城小湖有大爱2014年6月29日《齐鲁晚报》薄文军6月24日下午,山东东营一名青年女子不慎跌入城区的清风湖。
高中语文 2.6《琵琶行》月迷津渡《琵琶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月迷津渡《琵琶行》对于《琵琶行》中的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解析,好多辅导书上认定为是由于琵琶女的害羞。
笔者认为这样定性为一个较浅的层次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分析琵琶女完整的人物形象。
首先,文中介绍琵琶女的身世的时候,提到过她“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那么这样看来琵琶女士久经沙场了。
从十三岁开始磨练自己,又作为一个歌女的身份应付南来北往的人,上至王子皇孙,下至黎民百姓,什么样的人她没有见过,还有害羞的必要吗?其次,在年龄上也是有违背常理的。
文章说“老大嫁作商人妇〞,所以此时的琵琶女已经不再是涉世不深的少女,而是“转徙于江湖间〞的妇人,并且是在弹琵琶的这件事上,又非难以启齿的事,试问羞从何而来?所以,笔者认为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是由于害羞而带来的直接反响,而是心理矛盾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第一、此时的琵琶女已经不时“今年欢笑复明年〞的琵琶女,而是一个商人的妻子。
封建社会对妇女要求太多,“三从四德〞,“笑不漏齿〞等一些清规戒律严重约束她们,这些条条框框不能不说对琵琶女的行动没有影响,更何况丈夫又不在家,而且是一个陌生的人来邀请,试问她能毫无顾虑的出来吗?所以要作心理斗争,因而徘徊。
第二、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尊重和他对人朦胧的平等思想让琵琶女有些适应不了。
以前然是“五陵年少争缠头〞的热闹的场面,但是都建立在她的美貌上面。
所以年长色衰,便“门庭冷落鞍马稀〞。
而是人能够用邀请的礼遇来对待一个落魄的人不能不说让琵琶女在心理上有所触动,同时她还担忧他们是否喜欢她的艺还是喜欢她的貌,这让她有点拿不定主意,因而犹豫。
第三、琵琶女渴望一个知己。
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商人重利轻别离〞,于是“去来江口守空船〞。
内心的寂寞与孤独也特别希望能找一个来倾诉,希望借此来宣泄内心的苦楚,因而她有相见的欲望,这又与内心的顾虑形成一对矛盾,于是导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作于元和十一年。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琵琶行唐代: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由于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一作:不中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穷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理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轻易度。
弟走参军阿姨死,暮去朝来色彩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6 琵琶行(讲)【学习要点】1.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文体简介:“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写作背景:《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
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课堂探讨☆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
【探究活动】1.诗前小序的作用。
【教师释疑】答题时要明确序的作用,首先答出内容,然后看和整个诗歌的关系。
【讨论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探究活动】2.从故事情节、音乐描写、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的角度本诗的叙事脉络?【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情节的题目,注意题干给出的角度,答题时从文章中找到这些角度的描写,叫要进行概括,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的解读。
【讨论明确】(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则诚与《琵琶记》高则诚生于1305年,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阁巷人。
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外祖父的影响,深谙南宋灭亡的痛史,同情广大人民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爱国爱民的思想。
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
由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经常与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任职时间都不长。
在他任官期间,经常为人民着想,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的创作。
大约花了三年时间,《琵琶记》终于问世了。
《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六百多年,流传不衰,影响深远。
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弘扬瑞安的优秀文化传统,近年来,瑞安市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并在高则诚的故乡――阁巷镇柏树村,修建了一座高则诚纪念堂。
瑞安地古属永嘉郡,故他常自署永嘉高明。
唐武德五年置东嘉州,人又称他为东嘉先生。
约生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卒于明初。
高明出生在崇儒里柏树(今阁巷镇柏树)一个诗人、隐士家庭。
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和弟高*都是诗人,父功甫早卒。
同里陈姓,与高家世有姻连。
高明祖母和妻子为陈氏女,而高明女孙复作陈氏妇。
陈族祖孙四世十五人,均是诗人,都能为文作诗,且有通晓音律者。
高明幼聪慧,得陈家人赏识。
进陈氏家塾,未曾多习举子业,倒是耳濡目染,杂学旁收,跟学有专长的长辈习各种知识,故而“自少以博学称”。
及长,从乌伤(今义乌市)宿儒黄*游,同门有宋濂、王*、戴良、陈基等。
复漫游江、浙一带,与友人觞咏唱和。
后回乡设帐授徒。
他前半生约40年,过着“师友一门兄弟乐”的隐士、诗人生活。
其《赋幽慵斋》一诗,可为此时期思想、生活之写照:“闭门春草长,荒庭积雨余。
青苔无人扫,永日谢轩车。
清风忽南来,吹堕几上书。
梦觉闻啼鸟,云山满吾庐。
安得嵇中散,尊酒相与娱。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下诏恢复种举考试。
高明在祖父督促和亲友催勉下,又自视为怀瑾握瑜之土,当从仕途上一展抱负:“入践廷宇,陪老成之谠议;出临郡邑,布恩德于罢氓;使殊功茂绩,炳然一时,以答清朝设科盛意,且非君平昔之志,而亦吾党所望于君者哉?”于是“叹曰:人不专一经取第,虽博奚为?乃自奋读《春秋》,识圣人大义,属文操笔立就。
”参加至正四年(1344)乡试,次年登进士第。
时年约40,已届不惑之年。
高明初任处州录事。
他年青时曾作诗“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此番入仕,当身践力行而有所作为,为苍生办事。
“时监郡马僧家奴贪暴,明委曲调护,民赖以安。
”任满,“民办去思碑,刘基为文记之。
”江浙行中书省官闻其名,辟为丞相掾吏。
杭州任,为他仕途上春风得意之日。
高明为人刚毅耿直,为官清正廉明,办事干练闲熟,得共事者之赏识。
“而君亦雅义名节自励,公卿大夫咸器君行能”他从参政樊执敬核实平江圩田,得蠲租米无征者四十万石”,又与葛元哲同为参政苏天爵编定《滋溪文稿》30卷。
每当别掾有故,他即权代其事,“君稽典册,定是非,酬应如流”,故而,“儒生称其才华,法吏推其练达”,“声闻益隆矣!”遇上不合意愿事,“辄上政事堂慷慨求去”。
在杭州,他曾去凭吊岳飞子冢。
诸多诗人曾为“三字狱”写下诗作,或激昂高歌,或低回咏叹,高明作《和赵承旨题岳王墓韵》:莫向中州叹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
内廷不下班师诏,绝漠全收大将旗。
父子一门甘伏节,山河万里竟分支。
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
高明此诗与众多咏岳飞诗作不同,不只是流露出、也不仅是停留在对宋朝国亡之悲痛上,尤为难得者,在于揭示国亡罪责得由南宋最高统治者承担。
由于“内廷”下“班师诏”,致“绝漠”落金人之手,使大将未能乘胜追击收复失土。
同时指出岳氏父子“愚忠”,“甘伏节”,而置分支之万里山河于不顾,“竟”字见指责。
此种识见,远较他诗为深刻。
尾联更以“有理身地”与“二帝游魂”显强烈比照,对南宋帝王作进一步批判。
诗之写作与其在杭州任上之作为及感受分不开。
高明忙碌于仕途,踌躇满志,其内心却并非平静,矛盾、苦闷、彷徨,时时泛起,以至于对仕宦生活感到厌倦。
至正九年八月,他去昆山会友人顾仲瑛,归杭州后,作《碧梧翠竹堂后记》一文,吐露心曲。
“比至城廓,车马杂*,尘坌*起,慨想昨昔所游,疑为梦中见矣!”文未,寄语仲瑛:“君碧梧翠竹之乐,不易得也,第安之,他日毋或汩于绿仕,而若余之不能久留久。
”至正八年,台州民方国珍聚众起事,受招抚,成为元朝官史;十年十二月复叛。
有旨:令行省臣总诸郡兵平“乱”。
省臣以高明为温州人,熟悉海滨事,“择以自从。
君亦庶几因得自效”。
浙东帅达公赏识高明才干,“一见君欢然!”主帅以“除凶”为已任,高明则与之相左,“论事不合”,便“避不治文书”,致“师出逾三时”,亦不顾。
事后,回省城,受冷遇。
经此事后,高明感到宦海风涛险恶,对友人及乡人深有感触地言道:“前辈谓土子抱腹笥、起乡里、达朝廷、取爵位,如拾地芥,其荣至矣,孰知为忧患之始乎!余昔卑其言,于今乃信!”⑩遂萌退志,“莫将尘土污儒冠”。
然而,既入仕途,身不由己,他仍为宦事所羁绊,不禁感叹:“飘零王粲辞家久,牢落潘郎感发稀”、“孤松三径依旧在,童仆正迟陶渊明”!至正十二年秋,任绍兴路判官,未久,转庆元路(今宁波市)推官。
他借《题画龙》为喻:“乾坤万里苏旱喝,草本无言生意悦。
归来高卧碧潭云,独抱神珠弄明月。
”表示未敢忘却为百姓办事,以之自解自勉自慰。
推官为专管刑狱之职,“四明狱囚多冤,明平反允当,人称神明”⑾。
覆盆之冤,一一得洗刷昭雪,“囹圄一空”⑿。
当地名士袁彦章作诗称赞:“州县按临分枉直”,“笔端一点春无限”,“圜扉罗雀文书静”⒀,与府志所载相符。
其后,调江南行台掾,“数忤权贵”,他不得不“谢病去”⒁。
经此挫折,退志益坚。
“岁晚仲宣犹在旅,年来伯玉自知非。
”叹息已身似王粲处乱世而怀才不遇,应如蘧伯玉悔省而遁世。
他写《次韵酬高应文》一诗寄在家乡好友高应文,回顾十余年仕宦生活,感慨万千: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
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七国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
争如蓑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
傲骨嶙峋,卓然特立,十年奔走,天地无情,当赋归去,“自脍鲈鱼买浊醪”。
至正十六年后,朝廷命他为福建行省都事,他无意恋栈。
时分省庆元之方国珍欲留其在幕下,高明力辞不从,以礼延教子弟,亦不就,归家也不成,旅居于庆元。
元廷任其为国史院典籍官,未之任,“旅寓鄞之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⒂,撰写戏文《琵琶记》。
在宋代温州戏文中,原有《赵贞女蔡二郎》一戏,徐渭《南词叙录》谓“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里俗妄作也。
实为戏文之首。
”高则诚于以改造,将负心察伯喈,改塑为违心人:蔡伯喈奉父命违心去应举,被牛相强招为婿进相府,朝廷不准辞官归养双亲,终使他滞留京师,灾荒之年,二亲双双亡故。
高则诚把自己仕途蹭蹬中之痛苦与感受,熔铸进主人公蔡伯喈形像中去,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应举为官,招致蔡家一门象破人亡,以此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仕宦道路之罪恶,人谓整部戏作“纯是一部嘲骂谱”⒃。
较之《赵贞女蔡二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高则诚尤倾注心于赵五娘形像之抒写。
赵氏勇于承担苦难,荒年饥岁,只身一人,竭尽全力奉侍双亲,虽受委屈,始终不渝,成为中国中世纪劳动妇女典型。
“高则诚填词,夜案烧双烛,填至(赵五娘)《吃糠》一出,句云:“‘糠和米本一处飞’,双烛花交为一,询异事也。
”高则诚在《琵琶记》起首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达动人境地,高则诚取草本反复吟唱,一再修改,决不苟且。
“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按节拍则脚点楼板皆穿,积之岁月,然后出以示人。
”⒅《南词叙录》也有类似记载:“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
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
”高则诚撰成《琵琶记》,极大地提高南戏艺术水平,“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被尊为“曲祖”,“《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纲领,不宜取便苟且,须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须要透彻唱理,方为国工。
”广为传演,“浸淫胜国,崔、蔡二传奇(按:指《西厢记》和《琵琶记》迭出,才情既富,节奏弥工,演习梨园,几半天下。
上距都邑,下迄闾阎,每奏一剧,穷夕彻旦,虽有众乐,无暇杂陈。
”(21)朱元璋于1968年建立明王朝,高明的一些好友和同门如刘基、宋濂、陈基、王*、赵*等,纷纷前往应天效力,朱元璋征召他,以疾辞。
不久,患病去世,葬于家乡。
《清颍一源集》载其墓地在柏树桥南岸,乾隆《瑞安县志》则谓“在十五者筑坟汇”,有待后人去发现。
友人陆德*以诗哭之:“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
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
名题前进士,爵署早郎官。
一代儒林传,真堪入史刊”。
从诗意看,高明当卒于明初,终年约70岁。
高则诚不仅是一位戏曲作家,另一本戏文《闵子骞单衣记》,已佚,且是书法家。
明人江*玉《珊瑚网》中载其“善书,《元名公翰墨卷》有高则诚书”。
晚年居四明。
多次为友人题识,为碑刻书丹,“词章翰墨,人得之者不啻拱壁。
”(23)则诚书法方正刚劲,凝重深厚,具有庄重正大气度。
《题唐康居国贤首祖师墨迹跋》手书,为瑞安林大同所发现,后传其哲嗣林镜平,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迷失。
现仅存照片复制件。
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载:高明有诗文集《柔克斋集》二十卷,“明中叶时已无传本”,今仅存残篇散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