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文言文比较阅读与简答

文言文比较阅读与简答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爱莲说》和《陋室铭》的异同?相同点:1、主题上:都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

2、主要写法上: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是借“陋室”来言志,一是借“莲”来表达情操。

不同点:1、文体不同,“铭”文讲究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要押韵,音乐感更强;“说”是古代接物、事说理的文章,借“爱莲”表达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2、写法上,《陋室铭》的开篇和结尾都用了类比写法,《爱莲说》用了衬托法。

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1、内容主题不同:《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而《岳阳楼记》主要是为勉励好友滕子京,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直抒胸意。

作者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

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2、表述方式不同:《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的不同感受。

《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语言表述不同:《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短语成对,用对偶句式琅琅上口,文句整齐,造词精警,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叙事明快简洁,写景物美境幽,抒情深沉含蓄。

四、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谏。

五、《曹刿论战》和《出师表》中作者对战争取胜前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前者:战争取胜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作战时抓住主要的作战时机。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陋室铭》和《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陋室铭》和《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陋室铭》和《爱莲说》阅读附答案《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

(4分)(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小题4】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参考答案【小题1】D【小题2】(1)我只(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小题3】(1)赞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莲,花之君子者也【小题4】B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

一、《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鸿: (2)无案牍之劳形劳:(3)可爱者甚蕃蕃: (4) 亭亭净植植: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4分)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1.(4分)(1)鸿: 大(2)劳:使……劳累(3)蕃:多(4)植:立2.(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3.(4分)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中考真题二:《陋室铭》《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中考真题二:《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刘禹锡[唐]一、精要笔记:(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类比衬托。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陋室二、解释下列词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沿。

2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3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6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四、默写填空:.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

④《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⑤《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⑥《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答案: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4、孔子云:何陋之有?5孔子云:何陋之有?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阅读:读原文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新编《陋室铭》《爱莲说》课内与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检测(含答案译文)

新编《陋室铭》《爱莲说》课内与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检测(含答案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课内与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检测陋室铭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可以调.素琴( ) (2)无案牍.之劳形(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龙则灵.( )(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之劳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善作者小档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文言文对比阅读京信友谊中学向仕雄比较形式及方法:一、从文体比较:《马说》《爱莲说》和《陋室铭》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节操)。

《陋室铭》则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从主人公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邹忌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委婉规劝)的方法提建议;诸葛亮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三、从景物入手比较: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风光,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

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如:《岳阳楼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醉翁亭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从主旨入手比较: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岳》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情调激昂。

《醉》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情调较为低沉。

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相同之处: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
3、鸿儒
..()4、金经()
5、白丁
..()..()6、丝竹
7、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
..()()10、甚蕃.()
11、淤泥
..()12、不染.()13、濯.()
14、清涟
..()..()15、妖.()16、亭亭
17、植.()18、亵玩
..()
..()()19、隐逸
20、君子
..()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3、无丝竹之乱耳()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香远益清()
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9、晋陶渊明独爱菊()
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处江湖之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西蜀子云亭()11、有仙则名()
云有说笑有鸿儒()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房的人)的品德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8、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11、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花草的花,可爱的很多。

1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1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5、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1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对于菊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立论,引出全文主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来衬托“”,引出文章主旨。

2、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情趣和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爱莲说》中和。

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
什么?
答: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这
2、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4、金经(佛经)
5、白丁
..(琴瑟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音乐)..(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丝竹
7、调素琴
..(官府的公文)...(调: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8、案牍
9、劳形
..(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0、甚蕃.(多)
11、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12、不染.(沾染污秽)13、濯.(洗涤)
14、清涟
..(耸立的样子)..(水清而微波,指清水)15、妖.(美丽而不端庄)16、亭亭
17、植.(立)18、亵玩
..(隐居的人)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9、隐逸
20、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的)是是进亦忧(指代词,这)
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是马也(指代词,这)
之无丝竹之乱耳(舒缓语气,不译)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代词,这)无案牍之劳形(舒缓语气,不译)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3、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花之富贵者也(助词,的)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助词,的)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奏乐的声音)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5、香远益清(清芬)
而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6、可以调素琴(可以)
7、何陋之有(什么)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何
可爱甚蕃(值得)同予者何人(什么)
8、香远益清(远播)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惟独)
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独
处江湖之远(僻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只,惟独)
10、西蜀子云亭(人名)11、有仙则名(表存在)
云有说笑有鸿儒(表存在)
孔子云(说)何陋之有(表存在)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生活态度。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

《陋室铭》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运用类比立论,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含蓄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突出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