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谈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摘要: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觉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契合关系,而不是一种抵触或矛盾关系;在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意识与无意识之关系上,优美感作为纯粹的感性活动,却是合乎理性的;在心理反应上是一种顺应反应,即我们的心理活动没有与对象之间的对抗和矛盾,而是很快乐的接受对象,并在情感上与对象之间亲和、亲密;在美感经验的呈现形式上,则是“合规律性”的形式,即既不违反自然形式,也不违反人的基本感性形式。
关键词:优美崇高崇高和优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如有句六言诗云“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
前者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后者给我们的却是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
前者叫崇高,后者叫优美。
优美、崇高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优美、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分别对应着阴阳两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论是形态或色彩,质地或境界,优美与崇高都以各自的特征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⒈优美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一般来说,娇柔小巧事物的美属于秀美,即优美。
例如依依的杨柳,娇嫩的花草,柔和的春风,还有一般的青山绿水,小桥人家。
娇柔的声音是优美的,如鸟类的声音,昆虫的声音,潺潺流水声。
社会生活中的优美,侧重于内容的和谐,既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在结果上,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产生出来的浑然合一、交融无间的一种境界。
人情友善、和睦共处的社会关系,安居乐业、国富民安的社会环境,缠绵悱恻、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家庭氛围,甚至顽皮活泼、天真无邪的童真生活等等,都算得上是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
在我国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
所谓“阴柔”,“秀婉”,“柔性美”即优美。
清代桐城派文艺理论家姚鼐在谈到阴柔美时,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浅谈美术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

西方绘画作品中,人体造型无论在写实、变形、象征,以及其 他艺术形式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人体解剖学的艺术魅 力令人震撼,是艺术家终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艺复兴时期 开始,艺术家在绘画或雕塑上对人体解剖就有了科学的认识。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丟勒、鲁本斯等一些艺术大师非常重视对 人体解剖的研究,亲自解剖尸体,观察人体骨骼、肌肉,甚至各部 位关节的构造,并作精深的总结,将这些解剖学理念运用到艺术 创作当中。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蒙娜丽 莎神秘的微笑之所以能迷倒几个世纪的人们,就是因为大师运 用精准的解剖知识,将人物面部肌肉结构刻画得惟妙惟肖,赢得 了世人的认可。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人体结构的米开朗基罗 创作的《大卫》雕像,其整体结构和比例都作了夸张处理,用过长 的大腿和较大的手臂强化大卫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尊雕像是 从事艺术学习的学子们经典的素描刻画题材。这些成就都源于 艺术大师对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成果,才有了传世的艺术品供人 们欣赏与学习。
二、崇高
崇高是一种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博克认为崇高而伟 大的对象会引起惊讶的情绪,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怖之 感,但其先决条件是:危险或痛苦与人有一定的距离,并不存在 安全隐患,人们能够从战胜困难、经历恐惧中最终获得喜悦,产 生崇高感。康德将崇高的对象特征归纳为三点:高大、朴素单 纯、极高或极深。其中,极高给人的印象是伴随着欣赏的赞叹, 极深给人的印象是夹杂着战栗和恐惧。崇高所唤起的情感是令 人激动的。
西方美学一开始常把崇高排除在美之外,而将其当作与美 有关的另一范畴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西方所论述的美主要 是指当今美学中的优美,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今天我们把崇高 作为美的另一种类型,使之与优美构成一对美学范畴。18 世纪,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最先将崇高与美并列对立起来。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
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其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历了巨大的自足力量的压制、排斥和冲击之后,最终通过生活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得到充分的提升和体现。
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具有积极价值内涵的审美形式,通过生活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与丑的对抗与冲突中重建。
在西方美学中,美是一种与崇高对立互补的基本审美形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内涵。
美是理性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是理想和现实。
个人与社会、自然、自由与自由、主观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美是理想生活境界与生活实践完美统一的现实表现和展示。
2、论崇高与美的历史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
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
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话题。
在西方艺术中,美术作品常常通过表现主题的优美和崇高来向观众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浅析,探讨它们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术中的含义。
在美学上,优美一般指具有美感、美好、优雅的艺术作品。
优美的作品通常给人以愉悦、舒适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色彩美、结构美等都能够引起观众的美感与情感共鸣。
而崇高则是指具有超越常人认知和情感范围的伟大、高尚、庄严的作品。
崇高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敬畏、敬重、庄重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情感、精神都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在西方古典艺术中,优美和崇高往往相辅相成,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追求展现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的作品《帕提农神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座神庙的建筑结构优美、建筑比例协调,展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而神庙所供奉的女神雕像则具有崇高的意蕴,她的庄严、神圣、高贵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信仰。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也充分展现了美的追求和崇高的表现。
他的作品《蒙娜丽莎》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优美、神秘,她的微笑、眼神都展现出一种迷人的优雅和美好;而《最后的晚餐》中的主题和情感则具有极其庄重的崇高意味,它展现了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一餐的场景,表现了人类灵魂的超脱与救赎。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
在浪漫主义艺术中,这两个概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表现。
浪漫画家特纳的作品就展现了对自然的优美和崇高的追求。
例如他的作品《雨、蒸汽与速度》中,所表现的火车和自然风景虽然具有美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力量、运动和生命的崇高意蕴,这些都是超越人类认知与情感的。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不仅仅是对形式美和主题崇高的追求,更是艺术家对于自身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以线条为例,”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形成弧形或波浪形曲线,如依依杨柳,细波微澜,或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或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优美因其质地而呈现出典型的柔和美。
从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是冲突。
优美的对象,不论是自然形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已消除了构成方式上、运动态势上的对立性和异已性,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之中,形成整体和谐感。
正如朗吉弩斯所说:“人体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能显得美,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所表现出来的远近、大小、整体、部分、动静形成的正是适性顺性的优美境界。
优美的和谐,既是内在矛盾的消融化解,也是主体客体的协调一致。
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
对于人生而言,这是一种最深沉最平和的快乐,因为它不是寄情山水、遁世寂灭的空茫,而是一种历尽人世浮沉后的沉潜,是一种祸福皆空、悲欢双离的悠然,是一种生命意趣更深刻的领悟,因而也是一种精神栖息、心灵自由和情感满足。
优美的神韵是平和而又悠悠无尽的,是柔和而有张力的。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所谓博大,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下,惠及后世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
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
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
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
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
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
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
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
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
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
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
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
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博克最早对崇高和美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观念的起源和客观性质两个方面,对这两个范畴作了明确的区分。
他认为,崇高与美起源于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欲,即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
前者是崇高感的基础,后者是美感的基础。
崇高和优美虽然都是令人愉快的,“二者的判断都不是感官的,也不是伦理的规定着,而是以合乎反省判断为前提”。
但两者是不同类的审美形态。
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人的游戏的想象,崇高首先因企业、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
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优美根源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欲,与爱的观念有紧密联系,其审美形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娇小、精致、幽静、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
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
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和美的区别。
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
他认为,崇高和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就共性说,二者都是审美判断,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并不涉及利害、目的和概念,但又都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必然性和普遍可传达性。
就差异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美引起的美感是单纯积极的快感,心灵处于平静安息的状态,崇高则引起一种包含痛感或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消极的快感,造成心灵的惊叹、尊敬和巨大的震荡。
优美与崇高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在事物中呈现的两种客观状态。
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冲突中显示出来的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统一、和谐、相对静止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
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
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我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美,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
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不同,有些美学家强调崇高的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将崇高与优美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崇高根本不属于美的范围(如柏克、康德以及布拉德雷等)。
许多美学家则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
他们强调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从美学史上的争论来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人,大都强调了崇高中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人,则强调崇高中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