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ppt课件十二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中庸之道PPT课件

2021
23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要义:行事过犹不及
2021
17
(2)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好的。
(3)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办事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 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 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 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 下了。没过多久,送地2毯021 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1。8
4
何谓中庸?
2021
5
——





欹学

的 触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
2021
6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程子
不偏不易
2021
7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中庸之道公开课ppt课件

中庸之道公开课ppt课件
和事佬,两面讨好 ,没棱角 。
我们说一个人中庸时常常是一种什么口气?带何种感情? 不敢得罪人,怕担责任,不敢说真话。和稀泥,无原 则的调解或折中。
孔子是如何评价中庸之道的呢?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那么,孔子所谓 的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儒家的处世原则 :适当、不走极端 ,以中为用,取用其 中,中和可常行 。
媚世伪善
可编辑课件
3
认清了好好先生的本来面目,那么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该
有怎样的表现呢?在13.24章中,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恶)
之”,这样的人可否定论为“善(恶)者”,孔子均以“未
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乡人皆好之 乡人皆恶之
未可也
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一乡之人都喜欢他,好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此 人便有与恶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苟容”恶人之举, 以讨得恶人之欢心。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 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 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则:爱憎分明!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可编辑课件
5
中庸者不是好好先生,他们爱憎分明,他们最讨厌哪些人?
宣扬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 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张才高意广,为人进取, 敢作敢为,而流于冒进 。
子夏笃信谨守,不敢 作为,而流于退缩
你觉得办事“过”与“不及”,哪一种更好,更接近于成功?

中庸之道-课件PPT(精品)共31页文档

中庸之道-课件PPT(精品)共31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中庸之道-课件PPT(精 品)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关于中庸的ppt演示

关于中庸的ppt演示

第二,中庸不是和稀泥。
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知,有两个读音,既读知识的知,也读智慧 的智。孔子说,阿由啊,让我来告诉你,什么叫 做知识?什么叫做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识。 所以,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主张和稀 泥。
第三,中庸不是没原则。
原 的或 或 中种 子 文 动『 卓 一 性 变 端 中 文 。昙 晴 卓习 。 注 』人 越 种 才 更 的 庸 注 』花 朗 越惯 因 ) (形 才 艺 显 而 平 并 ) (一 的 方: 此 ; 《成 行 术 露 变 均 非 《现 一 面『 〄 我 伦这 为 修 自 更 数 像 伦的 天 的人 卓 们 理些 举 养 身 〄 ; 数 理一 就 一的 越 反 学美 止 〄 。 并 它 学 学瞬 能 种善 并 复 》德 正 我 卓 且 随 的 》间 形 作行 非 而 〄是 确 们 越 只 着 中 〄也 成 用是 一 行 第由 合 并 是 对 环 项 第是 春 ;灵 种 〄 卷于 理 不 靠 成 境 恰 不天 魂行就 人我是训熟中恰 卷能 一 在 动 形 〄采 们 因 练 而 左 是 〄便 样 正实 举 成 第取 才 为 有 有 右 精 第人 〄 如现 止 目 节了 拥 有 素 灵 各 确 节幸 一 一圆 〄 前 。这 有 了 而 活 种 可 。运 朝 只满 而 这 样 这 道 得 性 情 计 得 一 飞生 是 个 的 些 德 来 的 况 的 福 夕 燕命 一 样 原行 的 或 的 理 的 两 ; 2 1 7 …… 4 —— ——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 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 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 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 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 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 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1
崇尚和谐
任何时间都应该做到对于身边的人事物持有
注重修身
2
和谐、不偏执的态度。
注重个人修身,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不
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
3
提高修炼水平
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高修炼水平,例如冥想、
学习中庸文化

瑜伽、书法、园艺等。
深入了解中庸文化的精髓与思想,让它成为 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中庸强调道德修养,即强调个人对 于自我的修养,以达到心灵的清静、 平和、从而达到身体的健康、和谐 及积极的人际关系。
世界各国的中庸思想传承
1
朝鲜
儒学与中庸思想相通,其中“中正仁义”与
日本
2
中庸思想相仿。
日本古代的“良寛之道”和江户时代的“诚心
诚意之道”皆有中庸思想的影子。
3
越南
越南传统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以及“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等与中庸思想相通之处。
孔子对中庸的阐释
中庸定义
孔子将中庸定义为一种能够把握度德而妙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既不偏向极端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的价值
孔子认为中庸思想有助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能在道德层面 上求得自我的完美。
修身与治国
孔子的中庸思想将个人的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庸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庸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1 儒家思想
2 中庸思想
3 区别在实践
强调人的意识和道德品质, 主张以人为本,通过人的修 身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也强调修身,但相较于儒家 思想,中庸更加注重生活的 实际场景和达到和谐境界的 修炼方法,适用于个人的成 长和社会的管理。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在个人成长中提倡平衡 发展,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
适度自我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适度自我,既不 过分自负也不过分自卑,以平和的 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
稳健决策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决策时应稳健 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冒险或过 于保守,以实现个人发展的稳定和 持续。
全面与均衡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全面 发展自己,均衡提升各项能力。在追 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 康、家庭生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平 衡发展。
案例三:个人成长中的中庸之道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调节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学会自我管理与调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冷 静和理性,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于激动或消极。同时,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原则要求我 们遵守承诺、言行一致、不欺骗 、不隐瞒,建立互信互惠的人际
关系。
03
CATALOGUE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01
02
03
尊重他人
中庸之道提倡尊重他人, 不偏激、不极端,以平和 的心态与他人交往,避免 人际冲突。
适度妥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 之道鼓励适度妥协,以实 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促进 和谐共处。
总结词
权衡与取舍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要求在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 够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取舍。在处理内部矛盾、协调部 门利益以及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
总结词
适度与有度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强调做事要适度,掌握好分寸。在 管理员工、制定考核标准、分配资源等方面,应把握好尺 度,避免过犹不及。同时,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定力,不 因外界压力而盲目跟风或过于保守。

中庸之道课件 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课件

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
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
除掉了。
第十九页,共55页。
(11?16)
?“过犹不及(guò yóu bù jí)”的
交往(jiāowǎng)中过分的热情与
对待一样会使心灵(xīnlíng)窒息。 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一样会无
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 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
乎?”“恶徼以为(知y者ǐw,éi恶) 不 孙以为
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恶1:wù,厌恶。 恶2:è,坏处。 以为:把……当作。
孙:同“逊”,谦逊。
第四十页,共55页。
(17?24)
儒家(Rújiā)讲仁者爱人,那么
孔子(kǒnɡ zǐ)和子贡为什么还有
多讨厌(tǎo yàn)的人呢?
第四十一页,共55页。
国君与臣子(chénzǐ)的关系也是这样。国
为可行而其中(qízhōng)有不可行的,臣子
中的不可行(kěxíng),正是促成国君认为可 国君认为不可行的,而臣子指出其中可
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
不相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 现
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
他也说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他也 说不可行。如果用水去调剂水,谁去吃
? 政通人和 (政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第四十四页,共55页。
(13?23)
子曰:“君子(和jū而nz不ǐ)同,小
人同而不和。”
和:不同(bù tónɡ)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
各方面之间彼此(bǐcǐ)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
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第四十五页,共55页。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 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 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 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 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 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 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 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 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 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 解矛盾。
特殊句式
1、义之与比。
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宾语前置句
特殊句式
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定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1、乡愿,德之贼也。 判断句
词类活用
1、必也狂狷乎 狂狷:形作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2、小大由之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古今异义词
1、有所不行 不行:行不通。 2、不以礼节之 礼节:礼仪,节制。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同:不混同。 不和:不和谐。 4、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下流:地位低下。 5、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 以为:把……作为。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 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 也。”(《中庸》第9章)
二、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民鲜久矣( ) 狂( ) 狷( ) 讪( ) 徼( ) 讦( ) 原( )
Xiǎn Kuáng juàn shàn jiāo jié
Yuàn 通“愿”
何谓中庸?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 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 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 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 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 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 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 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 庸 之 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三、探究文本
1.“中”德
(1)结合译文,自读6.29部分,学生 质疑,教师释疑
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 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
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探讨
1、“中”观念最初源自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 与弓箭发明使用有关,本义为射击“中的”之 意,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由此衍生 出了“中央之中”的意义,“中”观念发展早 期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强化中央权力的绝对 性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6.29章:中庸做为一种道德,老百
姓已经缺少他很久了。 11.16章: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 狂。 4.10章:君子亲近义。 13.21章:指出“狂”“狷”两种对 立的性格。 1.12章:要以和谐,中正为贵。 13.23章:为君子小人下了一个定义。
13.24章:好人能让好 人喜欢,让坏人厌恶。 17.13章:对不讲原则 的人深恶痛绝。
17.24章:对不合“仁” 的行为的憎恶。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 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 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不 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 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 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 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能添乱而无用 处。
2.“中”行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2)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好的。
(3)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要点:师过,商不及,即过犹不及。其实两人都不优 秀,因为他们没做到中庸。
探究:“过犹不及”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举个 例子说明吗?
要点: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 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强调处事有“度” 。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士师又用公正的惩罚制御百官,教导臣民敬重德行 ) (《尚书·吕刑》)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 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 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 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 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 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 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 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 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 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办事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 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 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 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 下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问: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
——





欹学
器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触动点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程子
不偏不易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