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红星医院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一、目的:规范化放射科普放、CT、MRI等检查,持续改进放射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

组织机构:科主任、质控小组、诊断组、技术组。

质控小组成员:XX XX XX二、措施:(一)月评价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抽查汇总。

人员:质量控制小组抽查,科主任负责核对、监督。

方法:抽查技术组每人10份,其中平片、CT、MRI各3份,全景口腔1份,如部分检查当月未参与可替换成其他检查。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发现个人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改正。

对多发问题形成规范,组织讲课学习。

奖惩:月评价结果是绩效考核重要标准。

记录:技术组图像质量评价表。

质控小组负责记录。

(二)月讲课时间:每月第二个整周的周三中午,教学室进行。

人员: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

方法:讲课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操作保养,新技术展望,放射科新技术应用,后处理技术,检查规范,常见检查错误。

质控小组或诊断组医师在讲课结尾进行解剖教学。

标准:提前2周上交课件,进行审核、修改。

讲课评分参照《放射科讲课评分制度》。

考核:进行课间提问,如需要可进行考试。

记录:技术组讲课记录本。

讲课人负责记录。

(三)早交班时间:工作日周二、周四,读片室。

人员:下夜班技师进行交班。

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参加。

方法:抽查前一日检查图像平片、CT、MRI全景口腔各3份。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现场提问问题及时整改。

记录:技术组早交班记录本,详细记录问题及整改意见。

交班人负责记录。

(四)日常工作当班技师自查:当班技师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设备、进行相关检查。

图像不合格应重新投照。

投照结束后上传合格图像。

打片技师复查:打片技师对上传图像进行复查。

不合格图像应指导当班技师投照。

将合格图像打片。

诊断医师检查: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一、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二、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三、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四、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五、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讲解学习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讲解学习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 CT 扫描 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组长:成员:技师组:诊断组: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分析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分析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分析
图像质量评价是超声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超声医学图像采集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手法和患者检查时的配合,主观性较大,为提高超声影像质量,建立规范化超声影像图像采集,依据《二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相关要求,医务科对影像科进行督导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反馈如下:
检查方式:每月随机抽取100份超声报告,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检查内容:
1.图像清晰度
2.图像均匀性
3.超声切面标准性
4.伪相识别
5.图像与报告相关性
6.彩色血流显示情况
7.图像有无斑点、雪花细粒、网文
8.图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
9.探测深度(要占1/2以上)
10.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
从科室检查病例中抽查100例影像资料,发现缺陷影像资料17例
(17/100,17%),合格率83%,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图像质量及报告单书写规范等方面的缺陷。

存在问题
1.图像质量缺陷
2.体表标识及病变注释缺失
3.部分重要切面及CDFI缺失
4.报告描述及诊断结果不规范
整改措施
1.组织新进医生及报告文员入职培训,加强岗位业务技能,报告单书写规范及沟通服务能力学习,每月坚持科内业务专题讲座一次,并进行三基理论测试,提升科室人员影像质量认识。

2.严格落实超声诊断报告发放过程中的查对及审核制度,减少报告发出错误。

3.每月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将图像评价列为会议的重要内容,对上述实施措施进行阶段性小结,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并提
出下阶段整改措施及目标,促超声诊断报告规范及满意度持续改进。

1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1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为规范影像科DR、CT等检查,持续改进影像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特制定本制度:
1、一般情况下,图像质量评价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随机抽查DR、CT图像行综合图像质量分析,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并将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通知科室全体人员。

2、对图像评价结果记录到人,做为个人年终考评、履职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3、对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记录到人,并与当季度绩效挂钩,考核评分指标:
1)、工作量40%;
2)、工作质量30%:
图像质量评价中:
1.优良胶片发相应工作质量绩效;
2.合格胶片责任技师扣除10%工作质量绩效。

3.不合格胶片直接扣除当月工作质量考核分;
3)、考勤、医德医风等占30%;。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方案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方案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方案
一、图像评价小组活动每月一次,由相关评价小组组员在每月月末具体组织实施。

二、各小组图像评价指标的具体统计由质控组员负责进行分别统计。

三、影像图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评价方法:采用两种方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为辅,从整体到局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诊断医生利用PACS系统进行大体评价:从患者信息、标识和检查部位正确、体位采集范围标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及造影和特检解决临床需要四个方面评价,四项均符合考虑优质片,满足两项或三项为合格片、仅一项满足或无法诊断则为不合格片。

2)各小组长抽取图像总数的3%,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进行辅助评价。

计算各小组优良率及废片率并对各技术员的能力进行考核,找出影像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改进与持续改进。

四、图像评价小组每月对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沟通通报、分析、提出建议;每月对质量控制的活动结果(图像优良率、废片率等)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及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放射科质控会议上汇报。

所有评分评级结果上报科室质控小组,并与技师年终考核及岗位授权挂钩。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是超声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超声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提高超声图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应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灰度表现、噪声和伪影等多个方面。

其中,图像的清晰度是评价超声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清晰度好的图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被检查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分辨率则是评价图像显示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图像中细小结构的显示能力。

另外,灰度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像对比度的显示,良好的灰度表现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组织的性质。

此外,噪声和伪影是影响超声图像质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会干扰医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判断,因此需要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

其次,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客观性是指评价标准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够准确反映图像质量的真实情况。

可操作性则是指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方便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评价。

因此,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到实际临床操作的便利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最后,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一致性是指在不同的医生和不同的设备下,评价结果应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避免因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稳定性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评价结果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准确反映图像质量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的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提高超声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灰度表现、噪声和伪影等多个方面,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超声图像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本科室的安全管理,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医疗质量,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放射影像科全体成员。

三、内容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1.放射技术质控每月一次。

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2.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及时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及时处理。

4.每月定期抽查本月的照片质量、诊断报告质量,并做好记录。

(二)放射科X线质量控制标准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用片统一,用片尺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
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CT扫描MR检
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
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的胶片,对
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
否。

CT质控量指标,CT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
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
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
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 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
组长:
成员:
技师组:
诊断组: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三)影像科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

(四)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图像诊断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并与技师沟通。

(五)每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