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红星医院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一、目的:规范化放射科普放、CT、MRI等检查,持续改进放射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
组织机构:科主任、质控小组、诊断组、技术组。
质控小组成员:XX XX XX二、措施:(一)月评价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抽查汇总。
人员:质量控制小组抽查,科主任负责核对、监督。
方法:抽查技术组每人10份,其中平片、CT、MRI各3份,全景口腔1份,如部分检查当月未参与可替换成其他检查。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发现个人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改正。
对多发问题形成规范,组织讲课学习。
奖惩:月评价结果是绩效考核重要标准。
记录:技术组图像质量评价表。
质控小组负责记录。
(二)月讲课时间:每月第二个整周的周三中午,教学室进行。
人员: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
方法:讲课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操作保养,新技术展望,放射科新技术应用,后处理技术,检查规范,常见检查错误。
质控小组或诊断组医师在讲课结尾进行解剖教学。
标准:提前2周上交课件,进行审核、修改。
讲课评分参照《放射科讲课评分制度》。
考核:进行课间提问,如需要可进行考试。
记录:技术组讲课记录本。
讲课人负责记录。
(三)早交班时间:工作日周二、周四,读片室。
人员:下夜班技师进行交班。
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参加。
方法:抽查前一日检查图像平片、CT、MRI全景口腔各3份。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现场提问问题及时整改。
记录:技术组早交班记录本,详细记录问题及整改意见。
交班人负责记录。
(四)日常工作当班技师自查:当班技师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设备、进行相关检查。
图像不合格应重新投照。
投照结束后上传合格图像。
打片技师复查:打片技师对上传图像进行复查。
不合格图像应指导当班技师投照。
将合格图像打片。
诊断医师检查: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一、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二、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三、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四、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五、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医学影像处理软件是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要工具,用于优化和改善医学影像的质量。
为了确保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图像质量评估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图像质量评估方法的选择对于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开发和验证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1. 对比度评估:对比度是图像中灰度级之间的差异程度,是评估图像清晰度的重要指标。
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可以使用一些定量指标(如对比度指数)来测量图像的对比度。
此外,可以通过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增强等方法来改善图像的对比度。
2. 锐化评估:图像的锐化程度决定了图像中细节的清晰度和边缘的准确性。
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可以使用一些图像锐化算法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评估图像的锐化效果可以通过观察图像的视觉效果或使用一些定量指标来进行。
3. 噪声评估:噪声是医学影像中的不希望的干扰信号,会降低图像的质量并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可以使用一些噪声过滤算法来减少图像中的噪声。
噪声的评估可以通过计算图像的噪声标准差或使用一些噪声指标来进行。
4. 分辨率评估:分辨率是图像中最小物体或最小细节的可分辨程度。
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可以使用一些图像增强方法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分辨率的评估可以通过测量图像中细节的清晰度或使用一些分辨率指标来进行。
5. 伪影评估:伪影是医学影像中人为或非生物原因引起的图像畸变。
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可以使用一些伪影校正算法来减少伪影的影响。
评估伪影的存在可以通过观察图像的视觉效果或使用一些伪影指标来进行。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应用场景:1. 诊断支持:通过评估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生成图像的质量,可以帮助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如果图像质量较低,可能会导致诊断错误或漏诊。
因此,在使用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前对其生成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估至关重要。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 5 篇)第一篇: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放射科 X 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
对 DR 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
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1、体位要求:(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 10%;(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放射科 CT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 MR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 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图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影像科建立图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二、图像质量评价制度影像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三、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一般要求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影像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
(二)优质片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
25-2.0之间);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三)良级片标准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质量,每月由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电脑上随机分别抽取DR、CT、MR图片,以以《放射科诊疗规范》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影像科图像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一、图片质量评价标准:1、X线影像质量要求:(1)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明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及年龄等信息完整;3)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2、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包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一个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5)无体外伪影;6)无运动伪影;7)胶片无污迹、划片、粘片、指纹。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DR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CT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CT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MR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MRI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二、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对比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讲解学习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 CT 扫描 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组长:成员:技师组:诊断组: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医学影像学影像质量手册

医学影像学影像质量手册第一章影像质量概述 (2)1.1 影像质量的概念 (2)1.1.1 视觉效果 (2)1.1.2 信息含量 (3)1.1.3 清晰度 (3)1.1.4 稳定性 (3)1.2 影像质量的重要性 (3)1.2.1 医疗领域 (3)1.2.2 安全监控 (3)1.2.3 娱乐产业 (3)1.2.4 科研领域 (3)第二章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3)2.1 国际标准 (3)2.2 国家标准 (4)2.3 行业标准 (4)第三章影像设备与影像质量 (4)3.1 影像设备分类 (5)3.1.1 医学影像设备 (5)3.1.2 工业影像设备 (5)3.1.3 科研影像设备 (5)3.1.4 民用影像设备 (5)3.2 设备功能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5)3.2.1 分辨率 (5)3.2.2 动态范围 (5)3.2.3 信噪比 (5)3.2.4 采样频率 (5)3.3 设备维护与影像质量 (6)3.3.1 定期检查与保养 (6)3.3.2 清洁保养 (6)3.3.3 环境因素 (6)3.3.4 软件更新 (6)第四章影像技术参数与影像质量 (6)4.1 曝光参数 (6)4.2 空间分辨率 (6)4.3 时间分辨率 (7)第五章影像处理与影像质量 (7)5.1 影像增强 (7)5.2 影像重建 (7)5.3 影像压缩与传输 (8)第六章影像质量控制方法 (8)6.1 影像质量检测 (8)6.2 影像质量评价 (9)6.3 影像质量改进 (9)第七章影像诊断与影像质量 (10)7.1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 (10)7.2 影像质量对诊断的影响 (10)7.3 影像诊断的误差分析 (11)第八章影像存储与归档 (11)8.1 影像存储介质 (11)8.2 影像归档管理 (11)8.3 影像数据备份与恢复 (12)第九章影像传输与远程诊断 (12)9.1 影像传输技术 (12)9.2 远程诊断系统 (13)9.3 影像传输安全与隐私保护 (13)第十章影像质量教育与培训 (14)10.1 影像质量意识培养 (14)10.2 影像技术培训 (14)10.3 影像质量控制培训 (15)第十一章影像质量法规与政策 (15)11.1 影像质量相关法规 (15)11.2 影像质量政策制定 (15)11.3 影像质量监管 (16)第十二章影像质量改进案例 (16)12.1 典型案例介绍 (16)12.2 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2.1 案例一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2.2 案例二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3 经验总结与启示 (17)第一章影像质量概述影像质量是评价和衡量图像好坏的重要标准,它涉及到图像的视觉效果、信息含量和可用性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图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影像科建立图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二、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影像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三、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影像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
(二)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三)良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四)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五)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