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案:剖析《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案:剖析《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不断推陈出新,除了注重学生对于国家历史和政治制度的了解外,也在逐渐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承教育。

其中一部分经典的地方戏曲《凤阳花鼓》更是在课堂教育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角度剖析《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凤阳花鼓的历史沉淀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源于安徽省的凤阳县,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在唐代文化繁荣、戏曲兴盛的时期,凤阳花鼓就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在随后的宋、元、明、清时期,凤阳花鼓逐渐演变成一种春节期间的民间艺术表演,成为了当地居民欢度节日的重要形式之一。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凤阳花鼓也不断与其他地方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艺术体系。

二、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保存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凤阳花鼓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珍贵品种之一,其文化价值在于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和历史记忆。

通过学习和传承凤阳花鼓舞曲,可以更好地理解凤阳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刻内涵,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凤阳花鼓舞曲,中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培养出独立而批判性的审美品味。

3.增加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凤阳花鼓舞曲在不断的历史和社会变迁中不断发展和演变,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其历史变迁的学习和分析,更好地了解先民们曾经的生产生活状态、精神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学生们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将使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中国,同时也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

4.促进教育改革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升温,许多学校将凤阳花鼓纳入课程内容,并逐渐尝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

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

古代民歌《凤阳花鼓》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凤阳花鼓》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凤阳花鼓》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凤阳花鼓》原文及赏析【导语】: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凤阳花鼓的历史故事

凤阳花鼓的历史故事

凤阳花鼓的历史故事一、凤阳花鼓的起源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凤阳县,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凤阳花鼓最早出现在明代,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出形式。

下面将为您介绍凤阳花鼓的起源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

1. 引言在凤阳县的民间,有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婉转悠扬的旋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和耳朵。

这就是凤阳花鼓。

2. 凤阳花鼓的起源据传,凤阳花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

当时,凤阳县的农民们在田间劳作之余,以花鼓形式表演娱乐,这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久而久之,凤阳花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表演艺术形式,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3. 凤阳花鼓在历史上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凤阳花鼓经历了多次的起伏和发展。

在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凤阳花鼓逐渐走出了凤阳,传播到了附近的县城和乡村。

这一时期,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较为简单,演员多为农民,表演场合多集中在农村庙会和年节民俗活动中。

二、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和特点1. 表演形式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一组演员集体表演,另一种是由单个演员独自表演。

(1)集体表演在集体表演形式中,通常由数位演员共同演绎一出剧目,通过各种动作和唱词的配合,展现出凤阳花鼓独特的韵律美和旋律美。

演员们通常按照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表演,他们需要背诵剧本,并通过歌唱和舞蹈来传达故事情节。

(2)独自表演在独自表演形式中,一位演员独自上台表演,通常需要同时扮演多个角色,通过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区分不同的角色。

这种表演形式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和技巧,能够快速切换不同的角色并流畅地进行台词和动作的表达。

2. 表演特点凤阳花鼓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韵律美凤阳花鼓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刺激。

演员们通过击打花鼓和歌唱,配合着各种动作和舞蹈,展现出凤阳花鼓特有的韵律美。

(2)形象生动凤阳花鼓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生动的表情动作,给观众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

凤阳花鼓中民歌艺术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中民歌艺术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中民歌艺术特征研究一、引言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在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凤阳县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凤阳花鼓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其中,民歌作为花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花鼓艺术概述花鼓,又称“腰鼓”或“腰鼓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和歌舞表演形式,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花鼓形式多样,包括“大花鼓”、“小花鼓”、“台花鼓”等,其中凤阳花鼓属于大花鼓的一种。

花鼓艺术通常以编排精巧的舞蹈、富有表现力的歌唱和丰富多彩的乐器伴奏为特色。

三、凤阳花鼓中民歌的历史渊源凤阳花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凭借其独特的舞蹈和音乐艺术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民歌作为花鼓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承载着农民对生活、劳动和爱情等真挚情感的表达,成为凤阳花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凤阳花鼓中民歌的表演形式凤阳花鼓中的民歌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重唱和合唱三种形式。

在独唱中,表演者通常以清脆悦耳的歌声向观众传达情感。

重唱则加入了伴奏和和声部分,使歌曲更加丰满,维持了凤阳花鼓的表演节奏。

合唱是凤阳花鼓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唱形式之一,各路演员齐声演唱,歌声宏亮嘹亮,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力。

五、凤阳花鼓中民歌的音乐特色作为花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凤阳花鼓中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其曲调多变,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多样,常常伴随着欢快热烈的舞蹈。

凤阳花鼓的民歌一般以慢板起步,随后逐渐转为中板或快板,带给观众强烈的节奏感。

六、凤阳花鼓中民歌的歌词主题凤阳花鼓的民歌歌词以农事生产、劳作、爱情等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农民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它们通常简洁而质朴,富有朗朗上口的韵味,能够给人以愉悦和亲切的感受。

七、凤阳花鼓中民歌的表演特点凤阳花鼓中的民歌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表演者们通常通过生动的动作、准确的音准、饱满的表情等方式将歌曲表演得十分生动传神。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身体语言和音乐技巧,展现出凤阳花鼓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究

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究

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究凤阳花鼓,是中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花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华夏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探究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属性。

首先,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历史悠久,据传源于宋代,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它融汇了凤阳地区的民俗、历史、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是凤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凤阳花鼓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凤阳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社会的集体记忆和认同。

凤阳花鼓作为凤阳人民的独有文化形式,是他们历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

通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和传承,凤阳的居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与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凤阳花鼓也成为了凤阳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为社区和乡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再者,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包括武打、舞蹈、唱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其精湛的技艺和感人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凤阳花鼓的音乐和舞蹈动作,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舞台艺术形式。

此外,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一方面,由于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传统艺术人才的匮乏。

另一方面,凤阳花鼓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口口相传的方式,缺乏系统的传承机制和专业的培训机构,使得艺术传承面临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凤阳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凤阳花鼓古筝曲初级

凤阳花鼓古筝曲初级

凤阳花鼓古筝曲初级古筝是中国民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古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凤阳花鼓古筝曲是一种古筝独奏曲目,拥有悦耳动听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

本文将介绍凤阳花鼓古筝曲的初级演奏技巧和表达要点。

凤阳花鼓古筝曲源于中国安徽省凤阳县的民间艺术形式。

这首曲目以凤阳花鼓艺术为基础,融入了古筝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方式。

凤阳花鼓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以其轻盈翩跹的舞姿和欢快的节奏而闻名。

凤阳花鼓古筝曲通过古筝的音色和演奏手法,将凤阳花鼓的活泼生动、热情洋溢完美地表现出来。

初学者可以从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开始。

首先,正确的坐姿对于古筝演奏非常重要。

坐在椅子上,身体保持直立,两腿自然放置在古筝两侧。

同时,将古筝放在膝盖上,与身体保持适当的倾斜角度,方便双手演奏。

接下来,要正确摆放古筝的拨子,以便于演奏时的运用。

拨子通常放在右手食指和拇指之间,轻轻提起即可。

凤阳花鼓古筝曲有着独特的音域和音色要求。

为了更好地表现曲目的特点,演奏者需要掌握古筝的音色变化技巧。

例如,在演奏时可以使用不同的古筝弹奏方法,如按拨、挑弦、滚弦等,以达到音色的变化和丰富性。

同时,通过不同力度的按弦和拨弦,还可以让古筝发出不同的音量和音质,从而打造出更具感染力的演奏效果。

在演奏凤阳花鼓古筝曲时,还需要注重表达曲目的节奏感和表情。

凤阳花鼓自身就带有明快的节奏和欢乐的氛围,演奏者需要通过准确的节奏掌握和精准的音乐表达,将这种节奏感传递给听众。

此外,演奏者要有良好的音乐表现意识,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中,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除了技巧和表达要点,优秀的古筝演奏还需要不断的练习和修炼。

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每天坚持练习一定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练习曲目,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古筝演奏的水平。

此外,多参加古筝演奏交流和比赛活动,与其他古筝爱好者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音乐素养。

凤阳民歌的演绎与传承研究

凤阳民歌的演绎与传承研究

凤阳民歌的演绎与传承研究
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是一首传唱度很广的民歌作品,也是凤阳民歌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其为切入点,以多次去小溪河镇的田野考察所获材料为基础,对《凤阳花鼓》不同版本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笔者学习实践,提出笔者在演绎过程中的认识与理解,对民间音乐再创作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同时,民歌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一代代人的传承与保护,在亲身见闻与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当下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今天我有幸观看了李老师的优秀课例展示,自我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评价谈不上,我就尝试着自己制作一个教案吧,也算是自我锻炼一下,不当之处,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一、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唱好歌曲。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二声部合唱,并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

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

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

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

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合唱、乐器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3、通过对歌曲的学唱,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五、教学重点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合唱、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六、教学难点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词部分,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作者:黄诗箴
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06期
凤阳花鼓初源于明代,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广袤土地,是植根于世俗乡野,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形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建国以后,凤阳花鼓主要以舞蹈为表现形式,尤其被誉为“东方芭蕾”之后,更使得很多人误以为凤阳花鼓只是一门舞蹈艺术。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

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是一首皖北民歌,又称《凤阳歌》。

其产生的背景有多种说法:
一是说它来自民间歌舞,是安徽民间歌舞“打花鼓”中的歌曲;安徽花鼓又称为“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一有灾情,老百姓便四处逃荒、沿路乞讨,其乞讨的手段之一就是身背花鼓,手执小锣,边敲边舞边唱,所唱的曲子大都是当地的秧歌、小调,因这种歌舞形式最早流行于凤阳,故又称凤阳花鼓。

二是说它来自明代戏曲,依据是清乾隆年间的戏曲集《缀白裘》第六集梆子腔《花鼓》中出现了这首歌(词与本首民歌基本相同,故略),并被称为《凤阳歌》;因为这段词出自明万历年间周朝俊所编传奇《红梅记》,故有人说《凤阳歌》产生于明代。

但从安徽与明都南京相距很近,而且歌词中有直接讥讽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内容以及明代文字狱十分残酷这几点来看,似乎不大可能。

所以,说它流行于明末清初较为妥切。

其曲调共四个乐句,首句中的两个句逗都以“Mi(3)”作尾音,而后面的三个乐句都结束于“Re(2)”音,形成乐句结束音“一边倒”的趋势,这在以“起承转合”为典型结构原则的汉族民歌中是较为少见的。

四句共同构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不仅“掩盖”了同音结束的“不足”,反而使之成为民歌文献中手法大胆的一个范例。

另外,每唱完“正词”段落后,再一连补唱四个“冬冬冬冬呛”,并仍然结束于“Re (2)”音,既突出了花鼓的特征,又使结束音更加稳定。

歌曲反复时第一、二乐句作的一些变化,是作曲家任光1935年在影片《大路》中引用原民歌时所作的改动,这一改动使原曲增加了新的光彩,也为后人所接受。

下面,笔者就从三首经典传唱曲目谈谈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这些曲目既包含对旧时代苦难生活的无情控诉,也有对新时期美好生活的热情歌颂,更表达了凤阳人民对爱情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对苦难生活的无情控诉
从凤阳花鼓的历史起源可知,凤阳花鼓是和苦难紧密相连的艺术。

在旧社会,若遇天灾,走投无路的凤阳人民,就背起花鼓,四处乞讨。

花鼓成了凤阳人民度灾荒的必备工具。

这首《凤阳歌》是他们对悲惨生活的哭诉: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儿女,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据《凤阳古今》记载,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47年)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凤阳地区共发生旱灾32次,水灾60次。

凤阳地区北临淮河,南多丘陵,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特别是明中叶黄河全流夺淮入海后,淮患大增。

以此观之,十年九荒亦不为过。

另外,这一首歌描写了凤阳人民在自然灾害之年的生活惨象。

大户人家尚可以出卖田产维持生计,小户人家则无田无产可卖,只能卖儿卖女勉强度日。

凤阳是天子故乡,本应富甲天下,但老天却和朱皇帝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天灾和人祸使凤阳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乞丐之乡。

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歌颂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四川农民率先分田到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此时,幸福的凤阳人民,用花鼓热情地歌颂了新时期的美好生活: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再不是旧模样。

春风吹绿花鼓乡,致富的道路宽又长。

人勤土地出黄金,歌满淮河粮满仓。

多少年轻的花鼓女,胜似美丽的金凤凰。

这首《春风吹绿花鼓乡》是由原安徽省歌舞团团长竹笛作词,著名作曲家李长士作曲。

歌曲共分为六节,本文节选了第三节,从这一节起,词作者以对比的手法叙写了今天花鼓乡花鼓人的欢乐新生活,花鼓女不再是旧时代流浪乞讨的“凤阳婆”,而是变成了美丽的“金凤凰”,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对爱情生活的无限向往
凤阳花鼓中既有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亦有对情郎的谆谆告诫……我们来看一首《情歌》,这首歌至今仍然流行在凤阳地区。

(一)
郎在山上放牛羊,
妹在小河洗衣裳,
郎望妹来妹望郎,
棒槌捶在手指上。

(二)
姐在房里拉胡琴,
小郎站在门外听,
越听越好听,
大嫂子房里没睡觉,
爹娘房里也没吹灯,
小妹妹怎能来开门。

(三)
我和干哥隔道墙,
吃啥东西不忘郎,
吃只鸽子留个胯,
吃个鸡蛋留个黄。

(四)
肚子饿得软瘫瘫,
四两灯草懒得担,
隔山听到姐讲话,
挑起石磙翻过山。

歌中逼真地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时的欢快与烦恼。

通过一系列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痴情的青年女子的形象。

她多才多艺,琴声悠扬,打动了小郎的心,“小郎站在门外听,越听越好听”;她知礼守法,在家人没有睡觉前,她控制着自己火热的感情,“小妹妹怎能来开门”;她体贴入微,“吃啥东西不忘郎,吃只鸽子留个胯,吃个鸡蛋留个黄”。

这首歌中刻画的另一位形象是男主人公小郎。

小郎本来“肚子饿得软瘫瘫,四两灯草懒得担”,而一旦“隔山听到姐讲话”,他立马来了精神,“挑起石磙翻过山”。

爱情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

乞讨卖艺的生活是辛酸痛苦的,然而美好的爱情给痛苦的生活带来了亮丽的色彩。

总之,苦难和智慧的安徽凤阳人民用花鼓诉说历史、道古唱今。

鼓词众多、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男女同演、器乐相配、歌舞交融,从淮河岸边唱到大明宫殿,从古代戏曲舞台唱到现代校园课堂。

它是一种乡调,唱出了凤阳百姓的痛苦与欢乐;它是一面镜子,真实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现实生活;它是一卷画,形象地描绘了中华文明的政治、军事和民俗。

它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明清以来我国经济、政治、道德、审美、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走凤阳,逛凤阳,凤阳花鼓响四方,民间小曲挂嘴上,哧泼隆咚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